查看原文
其他

俞敏洪:我们的教育“大道”究竟应该怎么走?

2017-11-22 俞敏洪 思想潮


本文是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先生为吴军著作《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所写的推荐序言。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思想潮供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我很喜欢读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的书,还买了他的《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送给新东方的管理者们,与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吴军的书,文字简练优美,语言平实亲切,视角独特深刻,令人不忍释卷。这本《大学之路》亦是如此,但也有与读他以往作品不一样的感受——从这本书中,字里行间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大学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而这,也正是促使吴军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01


吴军早年求学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后在美国一流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算起,到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离开学校,前后居然长达18年之久(1984—2002)。自2005年起,吴军一直参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了该校计算机系顾问委员会的顾问和工学院董事会董事。


为了能胜任学校的管理工作,他一直在研究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经验,并与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们和教授们定期或不定期地探讨办学思路;他抓住工作中及应邀在美国各大学作报告的一切机会,与学校的毕业生、教授和在校生们交流,了解这些学校的一手资料,得到很多各大学不对外公布的信息,尤其是招生和提升教授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则。


最近几年,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所喜欢的大学,他开始系统地研究美国的大学,并从女儿进入高中开始,带着她走访了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名牌大学。吴军观察一所大学,常常喜欢进到学校大楼里看看学生们和教授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注意观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这样就增加了对大学的感性认识。


除此之外,要想真正揭开一所大学的神秘面纱,吴军认为还需要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来了解它。他的信息渠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这所大学当过教授、做过访问学者或者从那里毕业后在其他大学当过教授的人;第二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包括吴军在Google的很多同事;第三是学生家长。


中美两所顶级高校的学习经历,十几年的美国名校管理经验,多年的系统研究与实地走访,以及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上的独立思考与独到感悟,终于成就了今天我们手中的这本书。

吴军著《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在书中,吴军与女儿梦华如同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带着读者边走边聊,通过一些美国大学的实例,介绍它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以及与中国大学的不同;把他们所了解到的十几所美国一流名校的特点和差异,招生的细节与择校建议,以及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当然其中少不了各大学的逸闻趣事和历史掌故,相信大家读来会和我一样大呼过瘾。

02


在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未来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并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我非常认同这四个好大学的评判标准。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中国的大学,能够符合这些标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答案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教育者在 “大道”上迷失了。


易中天在一次讲座中说:“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不是‘望子成龙’,而是‘望子成人’。什么人呢?真正的人,就是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我觉得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拥有现代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有所担当的人才。从本书中,我们会读到很多值得思考的例子,尤其是在介绍常青藤大学的几章里。


当然,要想培养年轻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重点是我们的大学和教育者要有这样的眼光,而不是仅仅盯着对学生技能的传授和成绩的提高。


作为参与过美国大学管理的人,吴军介绍了美国大学的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大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吴军在书中介绍了美国大学中教授治校、大学的招生和教学,以及大学里的科研和教授队伍建设等,这些都与中国的大学差别较大。

03


那么,我们的教育“大道”究竟应该怎么走?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育“大道”应该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面向未来的人才。因此,我一向认为,一个只懂得向学生灌输课程的大学充其量算得上三流,而那些能够点燃青年学生内心火焰的大学才真正称得上一流。我们所需要的大学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各种知识,培养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对任何事情都能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很多家长一味地想要孩子们考高分、上名校、出国留学,却很少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我真不敢想象孩子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代。即使他们最终从名牌大学毕业,也很难想象会有多大成就,也许就会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吴军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在书中指出,现在,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因为学校认为培养孩子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比成绩更加重要。比如,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耶鲁所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吴军认为,如果中国的留学生在哈佛和耶鲁没有学到这些内容,就失去了在这些名校读书的意义。


对于美国的这些名校,如果不理解它们的精神,不仅难被录取,即使进了大学,也未必能学到它们的精髓。吴军通过研究发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亚裔学生占了哈佛本科生人数的15%—22%,但是这些年来从哈佛走出去的有影响力的校友中,亚裔的比例远远达不到15%。这说明,光有一块哈佛的金字招牌是远远不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很多成功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就读的大学未必很好,但是他们经过长期努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些所谓的名校毕业生。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在《大学之路》中,吴军多次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美国不少综合性的私立大学,本科生不分专业,在这些学校里没有工学院的学生或历史系的学生这一说,所有的本科毕业生拿的都是同样的学位,每个人的差异只是体现在他们最后关注的领域上。本科生们在三年级时开始确定自己的关注领域,当然还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选择。这在中国的大学里是难以想象的。实践证明,没有好的通识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那些以通识教育见长的美国名校,其毕业生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好的发展。



04


我一直非常推崇梅贻琦的说法:“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为一所好的学校,首先就要有著名的老师。我接手耿丹学院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耿丹学院的老师变成一流的老师,一开始全校只要能有十个八个带头人就够了。让最好的老师给老师上课,先让老师的眼界得到开阔,老师眼界开阔后自然就能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而研究了众多美国一流名校的吴军则反复强调,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要有“大楼”(好的硬件条件),否则大师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落地生根。因为只有硬件有了保障,才能给学生请到最好的教师,提供足够的课程、图书和研究室,开展学习和研究。


读者在读《大学之路》时会发现,吴军只介绍了英美的一流私立大学,这是因为这些学校最能代表英美高等教育的精髓和特色。经常有家长和学员问我选择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我的答案和吴军的高度一致——应该选择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学校,不是因为那儿有名气,而是因为那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英国教育家、牛津主教约翰·纽曼(John Newman)在一次讲演中讲到: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纽曼的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上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为什么我们不仅要上大学,还要努力上名校不可?原因很简单,要与优秀的人同行。当然,如果没有机会上名校,也没关系,正如吴军老师说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END-
俞敏洪推荐阅读

《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吴军 著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详情或购买文中所提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