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最怕什么?

2018-04-29 闫肖锋 思想潮


“在一个逐步定型或固化的社会中,跃升已经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而且,弄不好就会跌落下去。然而,人总是要奋斗,要努力的。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那些焦虑的年轻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在推荐《阶层的跃迁:认知升级的20种思想武器》时如是说。本文即整理自该书,作者闫肖锋系社会学学者,《新周刊》总主笔,师从费孝通。中信出版社授权思想潮发布。


中国人最怕什么?


2012年,百度做了个大数据调查“中国人最怕什么”。在“十大最怕”排行中,男人最害怕没钱,女人最害怕变老。这个结论是从近2000万个与“害怕”有关的问题中通过大数据计算出来的。


男性和女性“最怕”的内容相差极大,男人压根没想过年龄和外貌,女人也不把自己的经济状况当回事儿。事业受挫是男人的忧虑点,他们怕输、怕入错行、怕被比较。女人则普遍担忧感情问题,怕男人脚踏两只船,怕没安全感。


有一首歌里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现在,男人变卦会说:“我要跟你离婚,因为你老了!”女人变卦会说:“我要跟你离婚,因为你没钱!”当然,这都是极端的气话。


早在2011年,民政部调查就发现,70%的内地女性选择“男方要有房才结婚”。部分开发商甚至利用这种心态刊登广告称“你和丈母娘之间隔着一套房”。调查发现,受访者中90%的人表示拥有一套住房对维持婚姻很关键。相比之下,仅有10%的人表示婚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


2013年,计生委与某婚恋网联合发布的《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70%的18~25岁女性有“大叔控”倾向。要“现货”不要“期货”(大叔是“现货”,还在奋斗的同龄人是“期货”),要安全感甚于感情成为一些女性的主流婚恋观念。无论是百度的大数据调查还是这份中国婚恋调查报告,所显示的中国婚恋状况并未改变。今天,如果没有财富做基础,什么谈婚论嫁、什么阶层晋级、什么品位都没了底气。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来的诗和远方。


财富与收入的区分


在表征阶层的指标上,权力和声望都不好衡量,只有财富和收入相对容易衡量。而在中国,中产有时也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替代说法(两者当然有区别)。但其实,财富与收入也不好衡量,财富与收入甚至经常被混用。


财富与收入这一对概念不应该混淆。财富指一个人或者家庭所拥有的全部财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物品、房产、字画等。收入通常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间内的货币获得量,比如年收入、月薪、分红等。富二代可以收入不高但却拥有巨额财富。


财富分不同种类(存款、动产和不动产),收入也分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包括股息、分红、房租等。收入还可以分为名义收入和灰色收入,这可是中国特色。有些群体的灰色收入远多于名义收入,这也是个税政策最不公平的地方—“欺负老实人”。


财富和收入还有时间价值。30多年前的“万元户”现在拥有多少钱?说出来吓你一跳,255万!这是专家的测算,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米价每斤0.14元,肉价每斤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测算的。那么,1万元到现在自然就是这个数字了。


中国人的财富到底有多少


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预计2017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大大超过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其中,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一千万元的称为高净值人群。


报告还显示:2016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58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约50万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与2012年高净值人群数量相比实现翻倍。其中,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人群数量约为12万人。计算一下就可以发现,中国每天产生400位富翁。


刺激到你了吗?更刺激你的是,北上广深拥有三套住房的家庭,只要随便卖两套房都可以跻身千万富翁行列,那么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就远远不止158万人,也许还要加个零。并且,中国人的财富规模也远远不止可投资资产,还有不用作投资的隐性财富,就像《人民的名义》中小处长豪宅里的人民币墙,不揭不知道,一揭吓你一跳。还有更刺激你的,根据胡润私下的估算,中国人的总体财富规模应在400万亿元左右(而不是区区165万亿元的可投资资产)。人均财富30万元,你拖后腿了吗?


与巨量财富相随的是移民潮和资产转移潮。胡润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表明,超过六成的高净值人群想移民或有这个打算。当然,我相信不少人是情绪性回答,比如对雾霾、对户籍。


2017年夏天真是“多事之夏”啊,多少民企被曝“非理性”投资。其实,它们才是理性的,而且理性得很,以海外投资为名行资产转移之实。


财富是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


现在大家都说:我们要有穷人心态、富人思维。前些年,有首歌《我要去桂林》中唱道:“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时间和金钱是一回事情:没有财富的人,对财富特别焦虑;没有时间的人,对时间特别焦虑。你想变成一个财富上的富人还是时间上的富人,或者两者想都要?那就实现财务自由后去桂林,去周游世界吧。


什么叫财务自由,收入多少才够呢?对人的欲望来说,这都是相对的。


胡润研究院曾发布报告: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想实现财务自由资产至少要达到1亿元以上。听起来是否让你很崩溃呢?记得2000年互联网兴起时,创业者提出的口号是“35岁退休”。可你见过几个互联网创业者退休了呢?财富是相对的,不是终极目标,只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财富甚至就是一串数字,创造财富过程中的苦与乐才是真真切切的。那就好好把握和体会这种苦、这种乐吧!


怎样在30岁前赚到1000万?


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怎样在30岁之前顺利赚到1000万元?你和有钱人差的不只是钱。穷,其实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穷。这么说,好像换一个脑子就富了。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否则,大家都去换脑子了。


既然钱那么重要,就得列举一些如何才能发财的策略,这有点勉为其难,但还是要列一下。为什么勉为其难呢?因为你们会问:“老师,你自己发财了吗,身价如何?”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没发财。”令我这个社会学家感到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也没发财。


以下是我列的如何才能发财的策略,仅供参考。


(1)积累财富要有对冲思维。不只证券投资需要对冲思维,理财也需要对冲思维。这个世界存在着平行逻辑,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东方亮。不能把财富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都放在一个国家。


(2)要意识到“批量造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0后、90后如果仍然以上一代人的发财模式为参照系,恐怕要失落了。切忌吊高了胃口,失去了拼搏的动力。未来五年你能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3)不要眼高手低,不要抱怨被房价毁掉了理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假如不愿意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工资只够负担生活费,是不对的。要把自己投入实操序列中,投入一个个任务菜单中,因为能力和财富都是不断迭代而来的。


(4)不要因为动力不足就啃老。上一代人已经付出得太多,找一件事情做就是最大程度的尽孝:第一,要找到你感兴趣的事情;第二,要找到你能够做的事情;第三,要找到能够挣钱的事情。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事情并不多,但你要努力去找,不断去试。


(5)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所有人,只会取代懒人和笨人。你只有不断迭代,才能跟得上机器的节奏。


(6)关于投资,房市法则是“买市中心房、学区房、地铁房、小户型”,股市法则是“只买蓝筹股”,平衡风险的法则是“存美金(或美元资产)”。当然,还有投资自己,即自己的能力和身体。


(7)“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财必咬你。”没有什么防骗绝招,只有多关注靠谱资讯,不断拓宽自己的资讯获取渠道,避免因信息的闭塞而对某些“组织”产生盲从心理;从思想上杜绝“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抵御高回报的诱惑;谨慎交友,警惕抱有目的接近你的陌生人。

 

(8)当不了富二代就当富二代他爹。孩子有时候是励志产品,培养好下一代也是一笔财富。


(9)不少省份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以后收不抵支的地方还会更多,这是中国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决定的。所以,钱是死保,人是活保—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人,多生孩子没错(遥想2050年,可能最没价值的就是多余的房子,还有怨天尤人的老人)。


(小编有必要也多提醒一句:仅供参考)


-END-

特别推荐★★★★★

《阶层的跃迁:认知升级的20种思想武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思想潮小书店看看这本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