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3)|顾炎武《日知录》“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
点击上方“商务印书馆”一键关注
《国学读本》是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生前主编的最后一部著作。有人认为,该书是当代的《古文观止》。
该书将国学分为文、史、哲三个部分,又附有导读、注释、评析和中外名家的相关评论,非常适合当代国人学习国学,对提高读者国学素养有很大方便。
《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选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明失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五胡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鸣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
(注释略)
【评析】
顾炎武在这段话中提出了清谈误国的观点,认为在魏晋时期之所以出现五胡乱华,就是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不讲实物,只顾清谈而导致的,只不过他们清谈的是老庄。在当下,也就是在宋明时期,士大夫同样也在清谈,不过他们清谈的是孔孟,并形成力学。当下的清谈同样也带来了误国,明朝灭亡就是理学清谈误国所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顾炎武认为应该务实,讲求实学才是学术的出路。
另附:
《与友人论学书》
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注:以上二文选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读本》,201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