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一支股票带来的第一次内幕交易

2015-08-11 商务印书馆

“任何参与股票市场的非内部人员就和在月光下买母牛的人没有两样。”

——丹尼尔·德鲁(美国19世纪金融家)


在证券投资中,进行内幕交易的人就如同知道底牌的赌徒一样,要么不出手,一旦出手,很少有不赚钱的。与玩牌稍微不一样的是,玩牌如若作弊,利益受损的只是同桌的几人,而内幕交易则可能波及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如果一个证券市场到处充斥着利用内幕消息交易的人,这个市场将很难有持续的发展。



▲轮船招商局


1872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朱共昂、容闳的共同联手下成立。轮船招商局得到了当时老佛爷的准奏,在造船界巨子朱共昂和大学士李鸿章的联手下,以容闳所著的《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为基础,正式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创办股份制企业。从而也得到了“中国第一股”的美名。

轮船招商局的原始股价是每股100两白银,价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这还不是最疯狂的时候。1876年轮船招商局规划改组,以清政府贷款为支持,用222万两白银的巨资,收购了当时气焰嚣张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在没有监管、没有法规的中国股票市场中,这次惊世骇俗的收购,不仅仅是扬我国威,同时也将内幕交易的魔爪带进了中国股市。



▲民国时期轮船招商局股票凭证


事情的败露来自当时纪检部门的几份官方报告。第一份是当时的御史董俊翰所书,其中将中央过于扶持招商局作为指责重点。各级政府官员大肆在招商局安插亲信、相互勾结不说,很多还都只是徒有虚名,只拿钱,不干活。第二份报告则是由翰林院侍讲王先谦发起,意在抨击招商局的阴谋,指出其内幕交易的本质。而其论述的理由有三,第一,当时的招商局领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总经理)唐廷枢以弥补亏损为由,从北洋政府借了50万银元,在招商局重组之前,全部买了其股票,从而在并购重组之后,大赚了一笔!第二,本来对于这次并购,李鸿章并不积极,但如果这个背后的大佬不同意,这桩生意很难做成。所以当时的招商局盛情款待并游说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以回扣等由头,以南洋大臣的名义,借到了百万银元公款,凑齐了并购资金。第三份报告说的则是,在并购结束之后,从美方那里获知,为了能达成并购案,他们送了很多回扣给招商局的官员们。

而只有这些指证还不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信息的传递多以口头、书信为主,不会留下太多证据。但当这个内幕交易的窟窿开得足够大,大到谁也瞒不下去的时候,一切才会水落石出。1883年,大清国的金融危机爆发。由于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情况猖獗,上海股市泡沫化严重。扛到当年9月,招商局股价已经从鼎盛时期的265两,直线跌落至34两每股,公司市值瞬间蒸发。与此同时,招商局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早就资不抵债,运营困难。由于官员腐败、各自勾结,不在乎国有资产流失,已经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轮船招商局大楼


再加上当时的股民还处于懵懂状态,觉得只要是股票就能挣钱。所以借亲戚朋友的钱,借银行钱庄的钱,任何的资金就都放进股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在谈论股市。就在这么一个疯狂的氛围中,第一家大商号金嘉记轰然倒下,导致的连锁反应是为其提供贷款的四十多家钱庄中,有近一半也随之关门歇业。这时钱庄本来资金链就极其紧张,互相拆借的情况又十分严重,一家倒了,就意味着整个民间借贷系统的瘫痪。虽然它们是当时中国银行业的一分子,但自己的生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与那些外资或者国有银行相比,规避风险的能力几乎就是零。再加上这些小钱庄之前为了能应付超负荷的运营状态,又买了不少当时内幕交易的股票,其中就包括之前提到的轮船招商局。一方面外贷的资金要不回来,另一方面股票被深深套牢。除了关门破产,也没有其他退路可走了。

晚清的教训并没有让投机者们停下贪婪的步伐,在中国改革开放股市逐渐发展后,依然有许多利用内幕信息获利的人。只是,直接用自己的账户实名套利的越来越少,伪装的环节倒是增加了不少。



▲轮船招商局轮船


(以上摘自《疯子、骗子和傻子:第三只眼看投资》)



欢迎进入商务印书馆官方微店购买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