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3000多所大学,公认的名牌也就30所左右 | 世界一流大学

2016-07-08 商务印书馆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公认的名牌也就是那么30所左右。


  • 有一则关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故事广为流传。话说家喻户晓的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将军1952年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担任这家著名常青藤大学的校长。上任伊始,将军在下属的陪同下巡视校园……他首先谦恭地对有机会会见在场的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表示万分的荣幸……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I. I. 拉比教授站了起来,自负却又不失风度地说:“先生,教授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


  • 作为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滥觞,哥大的核心课程成为后来许多美国大学的范本……那么,通识课程原本究竟是怎样一个出身呢?说来让人失望,只是让学生读书……哥大核心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将阅读这种极其私密的体验变成了这个大学的所有本科生共同的、核心的体验。

    《大学现代化之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洪堡”三原则,极受大学生欢迎的“大学现代化”课程讲义整理而成。对德国犹太知识精英被迫离开祖国、相继移居美国,并为美国大学的现代化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的过程进行了详尽描述。


  • 大学国际化与社会转型不期而遇,在历史上并非罕见。1815年,哈佛派出第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这就是日后成为哈佛大学第16任校长的爱德华·艾瓦莱特。这场留学德国的运动持续了1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共有一万名学生接受过德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洪堡,就没有今天的哈佛、哥伦比亚、芝加哥、麻省理工或加大伯克利。



哥伦比亚大学


让美国的父母不惜一掷千金的究竟是哪些大学呢?


其实,就像球迷心目中的球星和影迷心目中的影星,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所膜拜的项尖大学也略有不同。每次我回国和关心美国教育的朋友或想着来美国念书的学弟学妹们聊天时,他们如数家珍似地念叨的大学往往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轶事有关。


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在国内的名气极大,恐怕和哥大出了顾维钧、胡适、蒋梦麟、陶行知、冯友兰等现代史上的名人有关,而卫斯理的名字耳熟能详一定和宋庆龄、冰心有点关系,虽然宋庆龄上的卫斯理和冰心的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特别是中国来美留学的前辈大多是来上研究生的,所以国人对美国一流研究生院的熟悉程度显然大大超过本科学院。即使在美国,人们对大学的看法也受到他们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在西部和中西部,斯坦福和伯克利的威望就要比哈佛或普林斯顿高得多。.


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1749年普鲁士“不出版就滚蛋”政策,大学的“官僚化”与“商品化”。学术卡里斯马,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研究性大学的起源根植于政府与市场所导致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学术实践发生官僚化与商业化,由此催生了研究性大学:发表作品的数量、勤勉的教学表现以及可接受的政治观点和生活作风,还要在著作中让人看到“才华横溢”,表现出“原创性”。



斯坦福大学


当然,在美国三千多所大学中,公认的名牌也就是那么30所左右。


  • 首先是所谓的“常青藤”大学(lvy League)。

很多人以为“常青藤”大学一开始就是顶尖大学之间结成的小圈子,其实不然。关于“常青藤”一词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起初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四所学校抱团,以罗马字母IV来自称老大;后来康奈尔、达特茅斯、布朗和宾夕法尼亚加入,IV变得有点“IVY”了(类似中文中常用的“××兮兮”这样的说法,如“神经兮兮”),正好IVY在英文中意为常青藤,用来指称这些历史悠久、校园青藤缠绕的大学名至实归。


但今天大多数人同意这样的说法:1930年代《纽约先驱报》的体育记者率先使用“常青藤联盟”这个词来代表同属一个竞赛区的这八所老校的美式足球队。1945年常青藤足球联盟中的这八支球队开始在球队管理上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保证球员在体育和学习成绩上的底线。这八所大学正式结盟是在1954年,从此他们的所有体育竞赛都在一个赛区内进行。



《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追踪报道  轰动全美  普利策奖获得者力作


今天,“常青藤”成为美国最佳私立大学的标志,而他们在很多日常的运作和政策的制定方面合作时,往往还拉上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这样,八所常青藤外加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就形成所谓的“IVY+”,或十大私立名校。



哈佛大学


  • 小常青藤和“七姊妹”

由于对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先入之见,国人常常忽视美国很多极负盛名的本科学院。这些私立的文理本科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一流的教学质量和优雅的校园环境,成为常青藤大学本科学院的竞争对手。


艾姆斯特(Amherst College)、斯瓦茨摩(Swarthmore College)和威廉斯(Williams College)学院以及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卫斯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等四所文理学院号称“小常青藤”;



艾姆斯特学院


芭娜德(Barnard College)、布林茅尔(Bryn Mawr College)、蒙特荷约科(Mt.Holyoke College)、拉德克里夫(Radcliffe College)、史密斯(Smith College)、卫斯理(Wellesley College)和瓦莎(Vassar College)等七所早期附属于“常青藤”的女校,号称“七姊妹”。


这些私立文理本科学院的声誉在很多美国家长和学生眼中绝不亚于十大私立名校。


《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大学的写作乃至发表又是为了什么?希望对中国日趋严重的学术产业化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芭娜德学院


  • 公立大学:

与十大私立名校并驾齐驱的还有:芝加哥、霍普金斯、杜克、西北、乔治城、诺特丹、华盛顿(圣路易斯)等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就声誉而言,很多公立大学不仅毫不逊色,而且常常在许多方面与上列的私立大学平分秋色,比如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和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等。



《大学国际化的历程》:这是迄今为止,讨论大学国际化最精彩的一部著作。大学的国际化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风景,不能用来装饰一流大学的梦。大学国际化也不是美国化;如果躺在人才进口的舒适椅上无所作为的话,美国的大学也有可能成为国际化进程中最终的输家。


那么,进入这二三十所顶尖大学的竞争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呢?《顶尖大学内幕》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美国一千多万的本科生中,只有4.7万多人就读于八所常青藤大学,其比例不到4‰!每一年仅有不到5%的本科生就读于25-30所最好的私立大学。公立大学虽然招生人数比私立要多得多,但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州居民,因而招收外州学生的名额一般很少。假如加州以外的学生想上加大伯克利分校,其难度大概不会比进私立名校低多少。

(以上摘自《细读美国大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