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世纪桂冠诗人——穆旦

2017-01-24 商务印书馆

他没有风流灵巧、赤字童心的徐志摩那样的浪漫,轻轻地一挥手,写了那么多浪漫的爱情诗,而为少男少女们所传诵,所喜欢。


虽然穆旦曾经九死一生,一生大起大落,却没有成为一连串故事串成的传奇。除了一两件事,穆旦的生存过于平淡,诗歌又过于晦涩,未能为世人所迅速瞩目,也没有几位接触而美丽的女性围绕着,飞翔,飞翔,最后在飞翔中毁灭,完成了一个典型诗人的天方夜谭。


穆旦早就超越了浪漫派,他是无愧的现代派的先驱和殿军。


诗人穆旦,“九叶诗派”的中坚,翻译家查良铮。多少年来,仍然难以有人企及,无论是在诗坛、在译苑。

 

永不停息的生命

 

约七十年前,清华大学外文系增加了一名热情好学的优秀学子。后来,西南联大的墙壁上贴出了一首《野兽》,揭开了中国现代诗“野兽派”的序幕。

 

黑夜里叫出了野性的呼喊,

是谁,谁噬咬它受了创伤?

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

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

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是多大的奇迹,从紫色的血泊中

它抖身,它站立,它跃起,

风在鞭挞它痛楚的喘息。

(《野兽》)

 

一声号叫,叫出了一个时代的诞生。在那种战争的惨烈的岁月,是谁?谁用了如此惨烈的词语,来塑造自己祖国的形象,于苦难中,于挣扎中,于喘息中?看,中华民族在血泊中呻吟,挣扎,像一头发疯的野兽。

 

在黑暗中,随着一声凄厉的号叫,

它是以如星的锐利的眼睛,

射出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

(《野兽》)

 

一声号叫,叫出了一个诗人诞生……在真正的中国的野兽派的名义里,一个新诗人诞生了!听,一首诗,就是一个宣言。

 

约六十五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烧的正旺,热血青年查良铮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经历野人山原始森林的九死一生,幸免于难,后来写了《森林之魅》等不朽诗篇。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森林之魅》祭歌)

 

我们读过许多战争的诗,有惨烈的,有壮美的……我们可曾读过这样一首好像再写人与自然对话,在讨论死亡的诗吗?生命,在这里以死亡的题目被谈论;文明,在诗中被赋予了毁灭的终极的关注;而战争呢?战争在哪里呢?敌人,敌人在哪里呢?我们不得不说,这,才是一首真正的诗,一首关于战争的真正伟大的诗篇。

 

当诗人老去……他写了《听说我老了》这首著名的诗。但是,他不服老,自我在内心沸腾:

 

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

但谁也没有看见赤裸的我,

只有在我深心的旷野中

才高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

(《听说我老了》)

 

二十世纪桂冠诗人

 

19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世纪桂冠诗丛”之一《穆旦诗全集》。据了解,整套丛书中,穆旦是唯一入选的中国诗人。

 

关于历史的目标与工具,英雄与暴力,爱与错误,逃跑与成功,面包与自由——这一切历史哲学的问题,在穆旦的诗里,都有精深的思考和深深的忧虑。这些思考,在几首小诗《暴力》《胜利》《牺牲》中,都有了一些准备了。

 

今日的梦魇的纠缠如果说也有暴力的影子,那么,明日天堂的来临,也许会伴随着暴力的脚步。扩而言之,

 

从强制的集体的愚蠢
到文明的精密的计算,
从我们生命价值的推翻

到建立和再建立:

最得信任的仍是你的铁掌。

(《暴力》)


暴力是恶,然而它存在,不可忽视。

在穆旦看来,牺牲,是现在时,是现时的事情,是不得不付出的:

 

一切丑恶的掘出来 
把我们钉住在现在, 
一个全体的失望在生长 
吸取明日做他的营养, 
无论什么美丽的远景都不能把我们移动: 
这苍白的世界正向我们索要屈辱的牺牲。

(《牺牲》)

 

穆旦心目中,城市是乡村之对,是自然之对,是非人道的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我们终于离开了渔网似的城市,

那以窒息的、干燥的、空虚的格子

不断地带我们到绝望去的城市呵!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

 

译诗者,另一种诗人

 

最先听到翻译家查良铮这个名字,后来知道他写诗笔名穆旦。五十年代的大陆少年,凡如我那样喜欢做浪漫梦者,手里必然有一本《普希金抒情诗选》。

——赵毅衡


翻译普希金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查良铮翻译了其中的半数,可以说功劳非小。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查良铮的译文明快质朴,头四行压交叉韵,后四行偶句押韵,整首诗一韵到底,每行字数不等,大致可分为四五顿,是以格律诗译格律诗的格局。

 

翻译叶芝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由于他在诗歌和戏剧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并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查良铮的诗集中,选了他的《一九一六年复活节》和《驶向拜占庭》。

 

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梦;
知道他们梦想过和已死去
就够了;何必管过多的爱
在死以前困惑着他们?

(《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关于来年与死亡的命题,蕴含了衰老拯救世人出欲望因而使灵魂得到升华而欣喜的主题。其中有深刻的感悟和精彩的描写,诗人查良铮也有精彩的翻译:

 

一个衰老的老人只是个废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

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

(《驶向拜占庭》)

 

从这些新鲜而生疏的比喻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到诗人对于人生意象的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传达,而且可以感到一丝陌生化和新异感在诗中透射出来。这正是叶芝诗歌艰涩深奥的隐语所在。


(以上摘自《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