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正是充电时(关于现代的24本书)

2017-01-25 商务印书馆

春节:

回家。

旅行。

休息。

读书。

春节正是充电时。


中国近代以来,我们多次遭遇现代性,反反复复地有过这样的深切体验:惶恐和向往、进步与倒推、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


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熟悉的概念、事物、街道和建筑,在这个世界中,仿佛一切都在变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现代的男男女女试图成为现代化的客体与主体、试图掌握现代世界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家的一切尝试。


现代生活既是革命的也是保守的:它意识到各种新的经验与历险的可能,它受到许许多多现代历险都会导致的深厚虚无主义思想的恐吓,它渴望创造并且抓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不管一切东西都在融化。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2.《完美的罪行》:本书写的是一桩罪行——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人们把虚拟当作实在、把幻觉当作现实、拟像当作实情……


  • 什么都不会遗漏。总是有一台摄像机藏在某处,人们可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摄像。人们可能被叫到无论哪一个电视设备前重新表演这一切。人们以为自己是以原版的形式存在,而不知道原版知识配音复制的一种特殊情况,一种用于“幸福的少数”的特殊版本。

  • 技术正在变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冒险……不只是改变世界,其终极目的可能是一个自主的、完全实现的世界的终极目的。

  • 我们向往一个没有我们介入的奇迹般成熟的世界,向往一些自主的生命,它们会实现我们逃避自己意愿的要求,而不是像生手那样去做这件事。


本书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在这样的境况中,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 


3.《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现代性是一种关于时间的文化”,当今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论中有关时间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一旦“现代”变成了“传统”,“后现代”就能扮演现代的角色,正统社会学的现代性概念的时间结构就能被再度部署在这个新领域。

——彼得·奥斯本


作者颠倒了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的通过变化来理解时间的路径,而是反过来,通过时间来理解变化,将“现代性”、“后现代性”、“传统”等概念作为历史总体化的范畴和历史时间化的独特形式来理解,并进而提出了历史时间自身的本质问题。


4.《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曰益趋同的世界。


  • 对某些人看上去是全球化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则意味着本土化。对某些人来说全球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由,而对许多其他人而言,它则是残酷的飞来横祸。

  • 不管愿意与否,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移动着。即使我们原地不动,我们也在移动着:在一个永恒改变的世界中,静止不动并非现实的选择。

  • 我们中的有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人”;而有些人却被固定在其“本土”——在这个由“全球人”定调和制定人生游戏规则的世界中,这是一个既不愉快又不能容忍的处境。


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


5.《建筑与现代性:批判》: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


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


  • 魏斯豪森住区依然呈现出《新法兰克福》成就中众多非同一般的特征:井然有序又富于想象的公共空间布局(住区绿化带,以及由人行道、绿化带和私家花园构成的空间序列);

  • 对建筑细部的感受(以底层抬高、小型入户花园以及进门雨篷设计来防范好奇的路人);高标准的舒适性以及在考虑有限空间中的出色的住宅平面设计。

  • 系统的连续性中夹杂着形式多样的公共区域,由此创造出中立而均质的住区环境,作为居民们平等、自由和可流动的生活基础。


本书作者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使用权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



6.《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对新的迷信、对未来的笃行、对理论的偏好、对大众文化的呼唤和对否定的激情。


对正统的历史叙述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试图揭示现代性被遮蔽的面孔。


作者认为,现代传统由一个死胡同走向另一个死胡同,不断背叛自身,背叛真正的现代性,因为现代性是这一现代传统所拒斥的东西。凭借这些所谓的转折点或这一标志性人物的长廊,可以理出一段现代传统的悖论史。



7.《自反性现代化》: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自反性现代化”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


  • 在经典工业社会的形象中,集体生活方式被理解为与层层套叠的俄罗斯玩偶相似。阶级预设着核心家庭,核心家庭预设着性别角色,性别角色预设着男女分工,男女分工预设着婚姻。阶级也被看作是核心家庭状况的总和,这些状况相类似,但有别于其它类型阶级的“家庭状况”(如上层阶级的家庭状况)。 

  • 即便是阶级概念的经验型、实践型的定义也要利用家庭收入,即“家主”的收入;家主一词虽能够包罗万象,但实际上明显带有男性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妇女的劳动参与在阶级分析中根本没有“记录”或者被“平均掉了”。


在本书中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自反性现代化”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贝克以其“风险社会”的视野,检讨了他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吉登斯具体考察了现代社会的“制度自反性”和去传统化,进而论证了全球社会的发展,拉什提出了一个关于美学和文化解释的自反性现代化主体,强调对“审美现代化”和后现代性的分析。全书最后的回应与批判,三位作者对彼此的观点做了评判性的评价,进而构成一种综合的结论。



8.《现代性的碎片》: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从审美的,政治的或历史的方式解读现代性。


顺其自然……生活川流不息,无所阻遏;它的永不休止的韵律对抗着任何特定形式的固有聚留物。每一种文化形式,一旦被创造,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生活的诸多力量的吞噬。只要一种文化形式得以充分发展,下一种形式就渐次萌芽;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竞争之后,新的必然会取代旧的。

——格奥尔格·齐美尔


……仿佛现在会持续到永远。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在破坏型人物眼中,没有什么恒常之物。但恰恰因为如此,他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道路。

——瓦尔特·本雅明


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然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显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辩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



9.《现代性与矛盾性》:现代性许诺为人类生活带来只有理性才能够提供的那种清晰性和透明性。


但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我们现在也不再相信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愈来变的偶然性。以及各种选择、身份和生活筹划的无可挽救的矛盾性。现代性的许诺为何没实现?


作者认为。答案在于许诺本身。在于所有试图履行这一许诺的尝试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损毁性。正是在后现代时代。现代性筹划的自我损毁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后现代时代就是与矛盾性和解的时代。就是学会如何在不可救药地充满矛盾的世界上生活的时代。


10.《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艺术是一种更大的可能


“我希望,我的这本书能给中国读者某种印象,让他们知道在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中,西方的知识分子都做了些什么。”


  • 后现代可以理解为对启蒙和理性极端的批判,同时它也是对现代性批判的自我超越。

  • 在艺术作品中,真实以感性的方式得到体现,相对于话语性的认识,艺术作品占据了某种优先地位。


本书由作者的四篇讲演构成。它们是:《真理、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陸的审美拯救》《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艺术和工业生产——论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阿多诺——“非同一的特殊事物”的维护者》。



11.《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从中世纪开始,描述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经济发展以及宗教对现时代产生的重大影响。


  • 关于我们社会的未来占支配地位的话语,却都是用预测、投射、推断、方案、模型、程序、刺激、鼓励等这些空洞无意义的词语来进行,仿佛我们已把我们从现实中拿了出来,仅仅把我们自己对象化了的、推卸责任的变体留在宇宙之中。

  • 我们只能以消极态度去影响社会的巨大设计……这种态度把社会现实视为像天气与季节那样的自然事实,并且力劝我们和社会现实归于和好。


本书着重说明所谓的现代规划利用技术与经济这两个利器,造成了“一种以侵略性的现实主义、有条理的普遍主义和意义含糊不清的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中的人变得冷漠、消极、不负责任、愠怒不快、自私自利、精神空虚。 



12.《后现代主义的幻象》:考查后现代主义某些关键的理论信条,对它们具有多少合法性和有用性进行评价。在后现代主义中有多少东西只是流行的和短暂的,又有多少东西具有持久价值?


想象一场遭受重大失败的激进运动……人们设想,这样一个时代的支配性假定将是,这个制度本身是不可突破的;大量表面看来并不相关的激进见解都可以看作是出自这一悲观的假定。

——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无法挑战现存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左派激进冲动的一种替代选择。后现代思想怀疑价值判断、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是怀疑的、微观政治学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作者把后现代主义视为资本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内的一种文化风格,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幻象。



13.《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


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出现。



14.《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权力与自我》:围绕着近十年西方学术界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深入分析了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复杂的关联。


作者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怀疑论的产物,因此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启蒙所倡导的反思和怀疑精神塑造了现代和后现代精神。全书分别讨论了现代性的话语﹑现代性与世俗化﹑启蒙的局限﹑现代性的不可能性﹑拯救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社区的可能性﹑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后辩证法与社会的审美化。


15.《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主义——论对欧洲高雅文化的不满》:从哲学上考察欧洲文化中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问题。


作者认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传统(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具体考察了自主性问题的各个方面,如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满足、自我反思、自我立法等等。



16.《启蒙面面观——社会理论与真理伦理学》:对米歇尔·福柯的著名文章“什么是启蒙?”所提出的一些主题的一个扩展,力图构思一种研究启蒙问题的社会理论。


本书讨论了真理、批评主义和伦理学。通过对社会理论中的主要论争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展示了为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主义和相对主义等这些矛盾对立体并不成立,提出社会理论的恰当主题应该是启蒙,应当将启蒙当作一种伦理状态,而且应该把知识分子视为特殊批判精神的具体体现。



17.《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讨论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最全面的导引性著作


作者首先总括性地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然后讨论了在法律、建筑、音乐、舞蹈、绘画、科幻小说、影视、通俗文化等领域出现的新后现代主义;并批判性地解释了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让-博德里亚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最新思想;最后详尽讨论了后现代批评风格和文化政治学。



18.《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世界正从现代时代过渡到全球时代


在全球性取代现代性时,国家、政府、经济、文化和社区都已不再是中心。


无论现代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者,在有关全球化的讨论中都未能认识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毋宁说,用“全球时代”来代替“全球化”,作为对当前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称呼,会更妥贴些。要理解历史性变迁的划时代性,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本书即是从新的理论框架理解问题的一种尝试。


现代性之被全球性取代,导致在国家、政府、文化和社区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一种非中心化现象。因此,有必要对有关这些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予以重建。



19.《文化批评的观念》:本书集中讨论了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三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通过诸多思想家对文化批评观念的解析,勾勒的西方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轮廓,并对这些思想流派的关系和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20.《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提出了“超越现代”的文化理论的主张


《现代主义的政治》是根据威廉斯生前的计划编成的一本论文集,汇集了他去世前10年中所撰写的11篇文章(不包括《附录》)。尽管这些文章的主题不同,但它们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威廉斯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关注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的问题。他把这些问题放到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加以考查,并提出了“超越现代”的文化理论的主张,同时又避免落入“后现代主义”的窠臼。 



21.《启蒙的结果》:当代思想文化与它声称排斥的欧洲启蒙运动之间呈何关系?


“艺术品自身具有揭示真理的能力。”


本书中,作者重新考察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其有重大影响的《启蒙的辩证法》中提出的论点。卡斯卡迪就后一现代文化排斥启蒙运动的观点提出了相反看法,进而探讨了当代理论与康德提出的批判之间的继承关系。卡斯卡迪提出,康德旨在实现启蒙运动提出的设想,他的没有实现的追求目标的正面结果见于在当代世界中得以幸存下来的主体性的美学基础之中。


卡斯卡迪还探讨了哈贝马斯、德里达、阿伦特、尼采、黑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提出的美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以便扭转只是从其所处的实际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品这一倾向。本书还讨论了康德提出的以下观点在后一启蒙时代中的隐含意义:情感而不仅仅是认知可以为知识提供基础。



22.《先锋派理论》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会计也不过分的”。


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


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


23.《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


本书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24.《非人——时间漫谈》:考察了现代性、进步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书深入涉及诸多主题:人的身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哲学话语、时间与空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等。作者着重考察了现代性、进步和人性的复杂关系,并分析了这些概念是如何随着转向后现代而发生变化的。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