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月的3本好书 | 总经理荐书

2017-03-27 商务印书馆

从3月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每个月将为您精选3本商务新书。

希望能够帮助亲们快速、精准地在这个月读到好书。

三月推荐书目




《诗的八堂课》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醉酒的植物学家——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



1.《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 —— 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为什么写诗那么难,读诗就那么惬意?


为什么诗歌是打开生活最好的方式?


有人说,这本书发出了当代诗论界最好的声音。

     


  • 什么是诗?


  • 诗是手艺活,手艺的结果就是一个个静态的文本,哪怕其中包含着白炽的情感,都得花功夫冷淬水磨而成。


  • 诗人都是赌徒,大诗人是赌神,李白呢,赌圣。


  • 所谓灵感,不过是相对渐悟而言的顿悟,是旬日艰难之后的刹那轻松。


  • 我们用视觉和听觉来评鉴赏析的一切艺术,都可以用舌头代劳。


  • 味觉是一把神秘的钥匙,一不小心就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回味就是回忆。味觉有这个功能,诗怎么可能没有呢?


  • 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诗是经验。



  • 关于作者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卞之琳诗艺研究》《湖上吹水录》《诗的八堂课》等。江弱水先生早年善诗,深受卞之琳先生器重。近年虽不大写诗,但写起诗论来仍是妙笔生花,文字流丽。




  • 怎样品诗?


  • 博弈:写诗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竞争,奕棋型的诗人必须是精算师,要耐心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 滋味: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


  • 声文:语音与某种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挂钩,这是公开的秘密。


  • 肌理: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 玄思:“哲理诗”文本基本上跟包装纸一样,一打开就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哲理放在里面。


  • 情色: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乡愁: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 死亡: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 《诗的八堂课 · 滋味第二》节选


我们对味道的品尝、对饮食的描述,是一种联觉(synesthesia)体验。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会触发另一种感觉,又称通感。


但一般而言,我们所理解的通感只是六根互用,而联觉是六根并用,不仅是感官的交叉激活,也是多重并发。


不同的感觉不可能完全分开,比如听觉系统就有接受和解读视觉讯息的能力。查尔斯·斯彭斯(Charles Spence)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来自名字、标签、颜色、质地以及呈现方式,我们的大脑一直是这么判断气味的,让我们把看到的和尝到的分开是不可能的。”


味觉的感受首先是物理刺激过程,然后是化学分析过程。品尝美食都讲究色、香、味俱全,便涉及视觉、嗅觉和味觉。热食冷食诉诸温觉。而在吃番茄虾仁锅巴或炸薯片时,听觉也掺和进来。比如说,杜甫一写到吃喝,总是视、听、嗅、触、温多管齐下: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茅堂检校收稻二首》之二)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槐叶冷淘》)


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


以最后一例来说,“滑”是触觉,“香”是嗅觉,“暖”是温觉,“溜”又是视觉。“雕胡饭”是菰米饭,那么软,那么腻;“锦带羹”是莼菜羹,那么香。“溜匙”是说像陈年茅台的挂杯,因为莼菜有胶质,在调羹上面有点黏。


老杜还写过黄粱粥的“滑流匙”。因此,我们品尝美味,往往要全方位地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绝不仅仅是酸、甜、苦、辣、咸、淡那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味觉的感受与体验过程,差不多等于整体性地结构我们的世界。 




2.《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 习近平《我的文学情缘》


你简直就是我小说中的人物。

—— 金庸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二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 关于作者

冯其庸,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知名学者,红学家。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1996年离休。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主要著述,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尚涉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其文章、专著、诗词、评批、文献加工整理,以及书信、收藏、绘画、摄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饭楼丛稿》和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




  • 手抄“红楼梦”:


1968年“文革”高潮时……造反派抄家的时候把我的影印庚辰本《石头记》抄走了,而且当黄色书展览了。我就着急了……所以想偷偷抄一部保留下来,万一《红楼梦》被销毁了,我还能保留一部。


  • 与武侠小说大家金庸:


我跟金庸不是开始就认识的。我上中学的时候,认识一位老师,他是金庸的哥哥查铮弘。改革开放后,金庸来到杭州见哥哥查铮弘,查铮弘“嘱咐金庸,你一定要帮我谢谢冯其庸先生,我们家要不是冯其庸先生,就完全是没有了,多亏他救了我们全家。”



  •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节选


“《红楼梦》从头至尾读起来,你要不间断地一气读到底,或者你反反复复读,你会感觉到整个有诗的感觉。”


经过《红楼梦》的校订注释,又经过《红楼梦大辞典》的编写,一晃就是几十年了。我们在对《红楼梦》的认识解悟上,又自然地向前走了几步,对《红楼梦》也断断续续地产生了一些感悟和增加了一些实际知识。


有些《红楼梦》的语言你看起来很平淡,其实却牵涉到一个风俗,比如有一回:秦钟死了,贾宝玉跟柳湘莲说,有没有到秦钟的坟上去看看,十月一了,我要去祭扫一下,大致这个意思吧。


我们当时校和注的过程中,都没有当一回事,后来上海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了封信,说你在《红楼梦》的校注本里对“十月一”没有注释,其实应该注释,因为这是北方的一种特殊风俗,“十月一送寒衣”,要给已故的人上坟,因为天冷了,要送冬天的衣服了,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我一看到这封信,就觉得太重要了。这个读者叫萧凤芝,前几个月来看过我一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她。


我就记在心里,我们的《红楼梦》校注本上加了注,还找到了福格的《听雨丛谈》作为文献的证据。我在我的手批本上还特别把这个批出来了,为什么呢?


我证明了北京确实有这个风俗。刚好给我开车的司机,他是老北京,我就问他,你们北京有没有“十月一”这个词。他说有啊,就快到了嘛。他说,我们每到十月一要送寒衣啊,就是进入冬季了,要给已故的亲人送衣服,怕他们寒冷,所以,有一句俗话,就是“十月一送寒衣”。


我那时候住在红庙,我去红庙周围的老乡家里去请问,问这个事,都说有这个风俗。这样我才在我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里面专门批了一段,我觉得这个《红楼梦》包含的知识实在是丰富得很。





3.《醉酒的植物学家——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一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50多种调酒配方和园艺爱好者的种植诀窍。


多一种与植物亲近的方式:看得见的美好,更要喝出来。


苹果比人类的DNA还复杂?

茅台酒差点把白宫点着?

最早的葡萄酒发现于公元前7000年的中国陶器碎片上?


酒里藏着哪些跟植物有关的秘密?

如何优雅地在各种场合喝酒?

东西方酒文化为什么那么不同?



咂口小酒,读一本植物之书至微醉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亚马逊园艺百科类销售书第一名

国际烹饪专业协会评委推荐奖

北卡罗来纳图书奖



  • 关于作者

艾米·斯图尔特,作家,著名博客“Garden Rant”的创始人之一,《优雅园艺》(Fine Gardening)杂志的特约编辑。现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尤里卡,并开了一家叫“Eureka Books”的古书店。




  • 《醉酒的植物学家 · 苹果》节选


“历史学家喜欢炫耀20世纪以前美国苹果酒消费量的统计数字,借以显示我们的祖先都是酒鬼。”


你可以想象一下吃了一口软的青核桃、未成熟的柿子或一把铅笔屑的感觉,这些在让人难以下咽的东西中算是佼佼者了。


既然这样,人们又是怎样从这样一种水果中鼓捣出像清爽的苹果酒和柔暖的卡尔瓦多斯酒这样的饮料的呢?


答案就藏在苹果树古怪的遗传信息中。



苹果的DNA比人类的更复杂:最近对“金元帅”(也叫“金蛇果”)苹果基因组的测序揭示,苹果基因组含有5.7万个基因,这比人类的2万至2.5万个基因的两倍还多。


我们人类的遗传多样性已经足以保证我们的子女全都多少有些独特性——也就是说,他们绝不是父母的精确复制,只是和家庭里的其他成员有些相像罢了。


苹果显示出的“极端杂合性”则意味着它们的子代和亲本没有相似之处。


因为最古老的果园都是实生树果园——也就是说,其中的每一棵树都是由种子种出来的,这导致它们结出的苹果是前所未有的全新面貌的大杂烩——最早的苹果酒大概是把果园里所有吃起来不够甜的果子混在一起酿造成的。



在种植苹果的地区,每天人们要喝一品脱或更多的苹果酒——不过他们几乎别无选择。


那时候人们是不敢把水当成饮料的,因为它会传播霍乱、伤寒、痢疾、致病大肠杆菌和许多其他令人厌恶的寄生虫和疾病;那时的人对这里面很多疾病的病因知之甚少,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们都源于疫水。


而像苹果酒这样的低度数酒精饮料不利于细菌生存,可以贮藏较短一段时间,因此饮用起来比较安全,而且还挺爽口,即使在早餐时饮用也很相宜。包括儿童在内,人人都喝苹果酒。苹果酒的酒精含量总是很低的,因为苹果本身的含糖量就很低。



  • 延伸阅读:艾米·斯图尔特作品


(1)《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撬动”整个地下王国的自然史!

(2)《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探索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以及随之产生的诱人产业背后的故事。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