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本好书推荐(必备书单)

2017-06-27 商务印书馆

从今年3月起,我们推出了“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荐书”这个新栏目。

希望能够帮助亲们快速、精准地读到每个月的商务好书。

2017年3—6月总经理荐书,来啦!

1.《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年5月,商务印书馆发行了一本小册子,广为流传。“只要坚守中华民族的可贵人格,民族精神就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中国古代八位义士讲述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人格。


张元济先生诞辰150年,商务印书馆120年纪念特藏。

本书敬赠商务旧款藏书票一份,钤张元济印和商务建馆120年纪念章。

2017年合璧双钤印本,一版一次限量印制,独一无二。


我现在举出这十几位,并不是什么演义弹词里妆点出来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读的书本里。他们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举动也不同,但是都能够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格。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的是为复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孟夫子说是大丈夫,孔圣人说是志士仁人,一个个都毫无愧色。

——张元济


这本书是张元济先生1937年编著的,书中记述了中国古代八位义士的故事。就在这一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无数人像这本书里提及的义士一样,投身烽火硝烟,筑起血肉长城。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张元济先生坚信,只要坚守中华民族的可贵人格,民族精神就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张元济先生一生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可谓“中国出版第一人”。

2.《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 习近平《我的文学情缘》


你简直就是我小说中的人物。

—— 金庸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二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3.《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诗总是要打动你,才有意义;

打动最多人的,就是好诗。

诗是一加一等于三也等于零的那种东西,是一切坚固的东西忽然烟消云散时,看到的那个三、那个零。

——江弱水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该书出版后好评不断,被学界称为“上乘的谈艺之作”。作者功力深湛,文采斐然,活泼而不拘泥,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环环相扣,整体性强。这本书介于专著、批评与讲义三种角色之间。有读者赞誉:该书可为第一流的教材。


走进学诗入门与诗学进阶的八堂课:

(1)博弈

(2)滋味

(3)声文

(4)肌理

(5)玄思

(6)情色

(7)乡愁

(8)死亡

4.《国史通鉴》:一套书了解中国历史,用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


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著名历史学教授方志远再度携手央视《百家讲坛》,从头细论中国史,鉴古明今,发人深省。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冲破了怎样的险阻、共享了怎样的太平,有过什么样的悲与喜、苦与乐?对于今天,应该记取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书目

(1)《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

从中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尧舜禹禅让开始,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止。

(2)《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

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汉三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貌相。

(3)《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

从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开始,到“八王之乱”、“永嘉之变”引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止。


《国史通鉴》是以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上层、下层,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在轻松愉快地讲述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秋月春风”的同时,认真负责地为读者解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是非成败”。

5.《学术的重和轻》:学识的“厚重”与文笔的“轻灵”完美结合,以轻快的文字写出深刻的见解,在学术的“重”与“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明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前清学术,颇蒙其影响。”梁任公把以徐光启为代表追求“西学”的学术思潮,看作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


我们秉承徐光启的精神遗产,发扬其经世致用、开放交流的学术理念,创设“光启文库”,文库推重“经世致用”、“东西交流”,既注重文化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也注重文化的引入与输出。本书为“光启文库”的一种,目前已出四种,包括《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社会的恶与善》等,可在商务印书馆天猫旗舰店预购


  • 再伟大的历史学家,毕生用功做研究,能触及的也只是历史世界中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落。19世纪有个美国历史学家说,所谓“通史”是没有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历史学家在“人类命运”这部大书中所随意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两张小纸片。

  • 因此,历史学家在写作的时候,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哪怕是历史的一个细节,也可能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严谨的学者在下断语的时候,往往是战战兢兢的。

  • 可是说到底,历史学家以自身的渺小,面对历史这个庞然大物,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很细小的东西。但是,这些细小的东西,与巨大的历史躯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 这就需要用“以大观小”的办法来处理。 我们做的是小题目,“以大观小”的目的,就是给小题目在大的历史画面中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就好比是在一片很大的风景中,恰到好处地布置一颗树、一座房子或一条小溪。 

6.《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名家小书”,讲述百余年前火车进入中国的艰难与屈辱,回望今日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高铁,通过火车,发现车厢内外的社会镜像、山河大地铁道上的人生景观。


火车奔驰游弋在新的时空和文明之流里,夹杂着惊恐、悠闲、屈辱和骄傲。在火车里的中国文学史文化史,近代文学中火车意象的名家小书。


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有文方有道。


曾几何时,火车、汽车、东洋车、飞机纷至沓来,除了独轮车,没一样东西是自己的。

渐渐地,中国人习惯了新的代步,学会了驾驭,也学会了制造。

车厢社会里你看我我看你

朝里看朝外看

多的是三等车里的人啊人!

小报里的三等车文本,似乎谁都可以成为作者……


根据第一手资料与历史时序展开叙述,数十幅从大量报刊杂志挑选的历史性图像,生动呈现五四新文学、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并对经典性文本作细读演绎。


这本小书以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学中的火车表现为叙事主角,追踪纵横交错的铁道地图的历史形成,勾画城乡分野、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的进化,同时分析由火车给人们所带来的日常生活、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变化。


7.《共同的声音:“一带一路”高端访谈录》:“一带一路”从中国方案成长为国际共识的见证和记录。与100多位国际政要、商业领袖和学界精英的深度访谈。原汁原味地呈现全球政、商、学界领袖对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关系和全球角色的认知思考。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朋友圈”不断扩员的新阶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让全世界意识到了基础设施发展的这一需求,并将带动电力、商业服务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将会是巨大的商业机遇。

——麦肯锡董事长鲍达民


6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以某种形式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是不同寻常的。我非常支持这项支持发展、本地区受益的合作倡议。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


这部历时近四年、足迹遍布亚欧非美四大洲的访谈录,由40余篇精彩对话集结而成,构建了开放、双向、动态的“一带一路”国际对话平台,真正诠释了“ ‘一带一路’ 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 。


8.《天演论·茶花女遗事》:商务印书馆120年纪念特藏


近代翻译史上最重磅的两本书,原汁原味的“民国范儿”


严译《天演论》开时代之风气,由商务之出版而天下闻名,本以特具象征,又“一·二八”事变,商务劫难之下,浴火重生,迅疾恢复生产,绝无屈服,堪称中国文化的脊梁。


而《茶花女遗事》则是铅字排印,现代装帧,是为现代出版之象征。作为最早引入国内的西方文学作品之一,《茶花女遗事》为举国士人打开了通向世界文艺的窗口。



选用罕见版本仿制:商务出版严译《天演论》国难后第一版,商务出版林译《茶花女遗事》平装排印本早期版本。


其敬赠仿万有文库版式的收藏附册,收藏页特别钤张元济先生印,编号页手工书写编号(双元素齐备者,仅1200册)。并附送仿民国款商务制十二色花笺一套以飨读者。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思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陈建华倾情做序。


9.《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本书荣获1993年沃尔夫森历史奖。1992年本书第一版问世,随即在联合王国和其他地方激起一场关于国家身份的大讨论,此后常销不衰,并于2009年推出修订版。

本书运用史料丰富,并配有大量18、19世纪的政治讽刺画,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在以所有语言出版的关于国家身份问题的研究中,本书是最为闪耀、最有洞察力的研究成果”。

——汤姆·奈恩 英国著名思想家、学者


琳达·科利的文笔清晰优雅……她所具有的历史概括力使其在同辈中出类拔萃……她扣人心弦的著作势必影响深远。

——E. P. 汤普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 英国国家的形成首先是通过战争。与法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让英国人(不管来自威尔士、苏格兰还是英格兰)直接面对一个显然敌对的异己,并激励他们集体以反抗法国来界定自身。他们把自己界定为新教徒,为生存而反抗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强权。他们对照着法国人界定自己,认为法国人迷信,是好战分子、堕落和不自由的人。

  • 而且,随着战争继续,他们中许多人更越来越以被其征服的殖民地民族为对立面,来界定自己,就文化、宗教和肤色而言,这些民族显而易见是外国人。

  • 换句话说,人们根据他们不是谁和不是什么,来决定他们是谁。一旦遇到一个显然异己的“他们”, 在此前分歧很大的社群,就可以成为一个令人放心或纯粹不顾一切的“我们”。

    本书向我们描述了那些对“英国性”形成至关重要的事件,如新教信仰、统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变化、英法战争、女权发展、天主教徒解放运动等,揭示了大不列颠如何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程,也通过历史维度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性”日后的发展方向。


10.《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两百余年的南极洲历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极探险史,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做序。


这本书,不仅对读者了解南极历史,分析、判断南极事务,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也为我们了解南极大发现时代前辈们的奋斗精神提供了史实。

——秦大河


在个人故事背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间对土地和资源控制的竞争。这本书带我们进入紧张的氛围,遥远的南极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自然》


大卫·戴是澳大利亚的国宝,这本巨著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

——《文学评论》


自1770 年到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南极洲—那片遥远神秘的冰雪大陆的征服与探索,探险家、科学家、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商人纷纷登场,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本书讲述了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探险、科考及地缘政治史。作者遍查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梳理史实,细致考证,使得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译者李占生,多年随外交部组建的政府代表团出席海洋、南极的国际会议,参加过南极矿产资源和南极环境保护的国际谈判。1988年曾亲手将“中山”旗帜插在南极拉斯曼丘陵之上,参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过程。


前后环衬遥相呼应,完成南极洲从18世纪至今,从无主之地、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的一次宏大呈现。


11.《醉酒的植物学家——创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一部融生物学、化学、历史、词源和调酒术于一体的迷人著作,50多种调酒配方和园艺爱好者的种植诀窍。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亚马逊园艺百科类销售书第一名

国际烹饪专业协会评委推荐奖

北卡罗来纳图书奖


多一种与植物亲近的方式:看得见的美好,更要喝出来。

咂口小酒,读一本植物之书至微醉


苹果比人类的DNA还复杂?

茅台酒差点把白宫点着?

最早的葡萄酒发现于公元前7000年的中国陶器碎片上?


酒里藏着哪些跟植物有关的秘密?

如何优雅地在各种场合喝酒?

东西方酒文化为什么那么不同?

延伸阅读:艾米·斯图尔特作品

(1)《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撬动”整个地下王国的自然史!

(2)《鲜花帝国——鲜花育种、栽培与售卖的秘密》:探索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以及随之产生的诱人产业背后的故事。

12.《探寻自然的秩序》:一本书了解近300年西方博物学传统,了解三个世纪以来对自然界进行研究的迷人故事。

博物学是否仅仅意味着收集蝴蝶和花朵呢?

博物学是如何从采集、分类和解释自然的?

博物学如何转变为一门科学的?又如何打开自然秩序的钥匙?


博物学家还被哲学问题和伦理问题吸引:

所有这些碎片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

我们理解自然的能力的限度是什么?

当我们理解了自然,我们有能力保护它吗?


法伯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像林奈、布丰、圣提雷尔和居维叶这样的先行者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并将其塑造成我们当前所见的样子。本书还考察了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之类的新设施在科学建制和吸引公众注意两方面所起的作用。

——《出版家周刊》


博物学是否仅仅意味着收集蝴蝶和花朵呢?

只有在阿尔弗雷德 ·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于《墙缝里的花》(“ 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一诗中提到的意义上才是:

墙缝里的花呵,

我从裂缝中将你采出,

捧你在手心,连根一起,

花呵—倘若我能理解

你的全部,从根到花,

那我也必能理解上帝和人类。


法伯考察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博物学传统。法伯认为,博物学是介于“民间生物学”和主流科学之间的传统。“博物学与早先的‘民间生物学’的区别在于,博物学家们试图根据共有的潜在特征为动物、植物和矿物分组,并利用理性的、成体系的方法给在自然中发现的变异建立秩序,否则这些变异将太多而难以应对。”博物学与现代科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更加依赖实验。

感谢所有参与“2017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年中好书评选候选书目(五)”投票的亲!以下三本书获得该期“读者好书”。


1.《诗的八堂课》

2.《中华民族的人格》

3.《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恭喜:吴耀明、卡卡、昭潭旧士,获得以上三本好书中的一本,回复“姓名+邮寄地址+手机号”吧,小编随时恭候大家!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