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亚备要”17种 |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

2017-09-17 商务印书馆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


正是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

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实质上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的巨大的、持续的相互影响。

——《全球通史》


分享《欧亚备要》丛书(已出17种),一起探寻欧亚内陆上古老神秘的文明。




   1.《匈奴史料汇编》(上下册):研究秦汉史、少数民族史的案头必备书。


林幹是国内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领军人物。

本书收录战国到南北朝陈亡之间汉文典籍中的匈奴史料,逐条精选和逐条考订。

以正史为主,以本纪为纲,重出者拾弃,溢出者保留,讹误者校正,歧异者注明。拾弃部分亦予以注明,以备查考。所注多为:考订史实真伪;考订年月;确定方位;辨明歧异;纠正讹误;阐发微隐。


冒顿单于:鸣镝杀父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后有所爱阏氏, 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汉高祖:白登之围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




2.《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史地丛考》:探讨唐代丝绸之路变迁及诸城方位,揭示大唐帝国与中亚诸国的关系演变。


  •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到代宗大历七年(772),中亚诸胡与唐朝发生了长达149年的直接交往,丝绸之路成为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交往的纽带


  •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政治势力第一次越过葱岭,在河中、吐火罗等地设置了羁縻州府,中亚诸胡与唐朝建立起近百年的政治附属关系。


有关7—8世纪中亚诸胡与唐朝的交往、中亚诸胡的历史变迁之记载,主要保存在《大唐西域记》、《新唐书•地理志》、《新唐书•西域传》和《册府元龟》等唐代文献中。


本书即以此四篇唐代文献为中心,探讨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中亚诸城的方位和道里,7—8世纪中亚诸胡的政治发展,中亚诸胡与唐朝政治关系的演变,中亚诸胡、唐朝和大食之间的政治关系,唐朝在中亚支持诸胡抗击大食斗争中的作用,唐人对中亚诸胡的了解程度,汉籍记述的可信度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以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中亚考古资料与唐代文献记载相参对,并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辨析。



   3. 《新疆考古论文集》(上下册):破解新疆史前文化 ,再现新疆史前全貌。


新疆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古代文化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而它本身又属于中亚范畴,其文化特点也脱离不了中亚的大背景。


因此,将新疆地区的考古遗存与周围地区诸如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各国、南西伯利亚和我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地考古遗存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继续深化新疆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 20世纪的新疆考古学研究中,已经有不少学科参加进来,如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年代测定学、冶金学、纺织学、历史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宗教学等,而且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21世纪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联系和合作,不但如此,还应该继续有所扩大,力争更多的学科参加到考古学研究中来,如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生态学、天文学、遥感学、矿冶学、岩石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陶瓷学、遗传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


目录

第一部分 综 述

新疆古代交通路线综述

新疆考古述论

新疆古代文化遗存概说


第二部分 史前时期

略论新疆的彩陶 

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

关于新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认识

新疆出土的早期铁器——兼谈我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问题

吐鲁番地区的史前文化

关于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


第三部分 历史时期

唐轮台在哪里 

新疆米兰古灌溉渠道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 

焉耆尉犁危须都城考 

……

 


4. 《十六名旗人妇女口述》:辑录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从正身旗人到为人奴仆,从普通平民到没落贵族,一部真实、生动反映旗人生活的口述著作。


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

  • 一是相对汉族而言,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

  • 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

  • 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本书辑录了十余名满族老年妇女亲口讲述的个人经历。她们绝大多数出生于20 世纪初,正是清帝国刚刚崩溃的时候。


目录
一、我妈老说:“我没得过皇恩”
——祁淑洪女士访谈录
后续访谈:胡同里的“姑奶奶”
李清莲口述
胡秀清口述
吴效兰口述
张国庄口述
二、我什么光也没沾着
——爱新觉罗·毓臻女士访谈录
后续访谈:守坟的四品宗室
金秀珍口述
金竹青口述
金恒德口述
三、反正那时候门第是太要紧了
——张寿蓉女士访谈录
后续访谈:再访金鱼胡同那家的后人
张寿椿口述
蒋亚男、蒋亚娴口述
四、我说多困难也过来了
——鄂凌英女士访谈录
……
十五、不受点灾难,一生就白活了
——文毓秋女士访谈录
十六、那清绪女士的五封信


 5.《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借助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等资料,对吐蕃统治河陇及西域这一重要的历史问题,作全方位的研究。


研究吐蕃史和隋唐史的重要论著。


杨铭先生以蜀人而留心藏事,频年纂辑,绩学忘疲。既致力于《大事纪年》,尚论吐蕃与突厥之关系,取婼羌古戍堡简册,钩索地名,穷其原委。复与周伟洲先生合作,研究《吐谷浑纪年》残卷,解谬辨疑,抉发尤多。可谓覃思精通,妙达神恉者矣。

 ——饶宗颐 


  • 7世纪70年代前后,吐蕃征服吐谷浑、党项等族,占有今青海省黄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的地区,与此同时又进入西域,联合西突厥贵族争夺唐安西四镇。

  • 8世纪初,唐朝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双方关系出现和好局面。


目录

上编 吐蕃对敦煌、西域的统治
吐蕃时期河陇军政机构的设置 
吐蕃时期敦煌的部落及土地制度 
吐蕃统治下的汉、胡诸族 
吐蕃统治下的鄯善 
吐蕃统治下的于阗

中编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研究
一件有关敦煌陷蕃时间的藏文文书 
P.T.1089《吐蕃官吏呈请状》研究 
关于《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的研究
《大事纪年》所载吐蕃与突厥关系考
敦煌藏文卷子中的“蛮貊”研究
有关于阗王的藏文写卷研究
吐蕃简牍中所见的西域地名

下编 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所见名号考
东叶护可汗(ton ya bgo kha gan)考
吐蕃十将(tshan bcu)制考述
曹(tshar):吐蕃统治敦煌及西域的一级基层兵制
藏文文献关于萨毗(tshal byi)的记载
敦煌文书中的lho bal 与南波
通颊(mthong khyab)考
粟特(sog dag)考



 6.《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文集》:将考古学的方法运用到中国石窟寺的分期以及石窟美术演变的探索与归纳,使佛教石窟美术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来自异域的佛教,两汉之际已传入中国。经过200年的蔓延与发展,魏晋以后,才在一般民众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有关佛教的遗迹中,当以地面寺院、石窟寺遗迹最为丰富,成为中国佛教考古的重点研究对象。


啖变,即是啖子孝养盲父母故事的变相。本生故事画,在石窟中是习见的题材。在中国石窟中,以龟兹石窟遗存最 35 41213 35 14761 0 0 6598 0 0:00:06 0:00:02 0:00:04 6601多。在克孜尔石窟中,本生故事画内容已经究明者,有七十余种。估计龟兹石窟中,本生故事的种类可能接近一百种。 


克孜尔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其构图形式有三种:一是菱形格式;二是方形构图;三是连环画形式。 


马世长,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在石窟寺研究、敦煌文书整理、佛经版本校勘等领域颇多建树,在石窟考古界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培养了一大批石窟寺考古专业人才。


目录

拜城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与后室的壁画 
库木吐喇的汉风洞窟 
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 
三仙洞年代别议 
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 
藏经洞的封闭与发现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 
新发现的北魏刺绣 
……
隋唐佛教寺院与石窟 
炳灵寺石窟 
麦积山石窟 
珍宝再现舍利重辉——法门寺出土文物观后 
明代天地会资料的新发现 
中韩古代佛教文化交流两例 




   7. 《氐族史》: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氐族历史的专著。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五胡之氐曾叱咤风云,前秦苻坚欲投鞭断流,踏平东晋,奈何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下,拉开了南北朝的序幕。


论述了氐族的起源、形成、分布、迁徙,与汉、羌等民族的关系,介绍了历代王朝对氐族的统治过程,及前秦、后凉、仇池诸政权的兴亡史,尤其对氐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与羌、汉等族的融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氐人
第二章 汉魏时期的氐族
第三章 西晋十六国前期的氐族
第四章 前秦与后凉
第五章 仇池诸国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氐族起义
第七章 氐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第八章 氐族的姓氏、婚姻及其语言


8. 《唐宋元间西北史地丛稿》:本书提供了这一研究领域中许多前人所未曾引用或未曾发现的新史料。


书中收录作者唐宋元时期西北史地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征引史料极为丰富,考据证明严谨细密,其中《唐李筌〈太白阴经•关塞四夷篇〉西北诸道部族地理考证》、《宋代的于阗——兼论于阗政权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及《〈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兼论宋辽夏金时期的“回回”》三文更表现了作者在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广阔视野、深厚根底及不被主流与传统束缚的新思维,在我国西北民族史地研究中卓然一家。


“有福力量”,这也是回纥可汗经常挂在前面的封号,如回鹘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其突厥文为Qutlug BilgaKul Qakhan,义为“幸福圣智普可汗”;


又如登里逻泪没密施俱录毗伽贞忠可汗,其义即为“受命自月神成为幸福伟大圣智贞忠可汗”;


再如Qadir就被称为“智慧的、神圣的、有福分的卡的君主”。“偻啰有福”连起来的意思应即是卑微者有福,很可能是当时的佛教用语。


文法,为羌语(吐蕃语)。《孔氏谈苑》云:“羌人以自计构相君臣,谓之立文法。”《宋史·吐蕃传》云:“其年,(唃)厮锣立文法,聚众数十万,请讨平夏以自效。”


目录

阎立本《西域图》在宋元著作中的著录及其史料价值 
唐《王会图》杂考 
唐李筌《太白阴经·关塞四夷篇》西北诸道部族地理考证 
唐韩昱《壶关录》所载李密族属及其他 
辽韩梅出使敦煌考 
河西回鹘、河西党项与河西杂虏诸问题考释 
“庞特勤居甘州”辨 
甘州回鹘史二札 
甘州回鹘余部的迁徙及与西州回鹘之关系 
北宋西北御边名将曹玮 
北宋与西北各族的马贸易 
今本《元史》散逸在外的两个列传 
元代赛典赤家族对云南地区的开发和经营 
王先谦与《蒙古通鉴长编》 
征引文献版本 
地名族名索引


   9. 《党项西夏史探微》:港澳地区教育界获“法国教育骑士勋章”第一人、研究党项西夏的精选之作。


汤开建,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澳门史、中国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夏史、安多藏族史及中国边疆民族史研究,曾先后获得广东、甘肃、澳门地区以及国家级社科类学术奖12项。因其在中法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做出的贡献,2009年获颁“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余年来研究党项西夏论文二十余篇,针对党项源流、党项部落分布与迁徙、党项姓氏、党项风俗、西夏军事制度、宋夏战争、金夏关系、西夏文化及元代西夏遗民诸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全书分为三编:

  • 上编党项编收录论文九篇,皆是有关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的族源、迁徙、姓氏、风俗之探讨,涵盖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历史的各方面;

  • 中编西夏编收录论文八篇,重点在于西夏王朝的外交史及军事史;

  • 下编遗民编收录论文四篇,皆有关蒙古灭夏后西夏遗民在元朝的人物、表现及相关文献。


明人记载虽有久远之嫌,然明代宁夏本土学者在《嘉靖宁夏新志》卷6《拓跋夏考证》文中的记载“夏本拓跋魏之后,流为党项别部”颇为有力。


查《拓跋夏考证》一文,实出明孝宗弘治年间宁夏地官郎中胡汝砺之手。胡氏不仅“博学多识”,且谙熟地方掌故。他修《宁夏新志》时: 


考经史,参旧志,询之稗官故老,采以金石之文,百家之说。古今事有关地方者,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物,收录无遗。 


目录

上编党项编 

关于党项拓跋氏族源的几个问题 
党项源流新证 
弥罗国、弥药、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考辨 
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 
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 
《(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考》质疑 
张澍《西夏姓氏录》订误 
党项姓氏丛录 
党项风俗述略 


中编西夏编 
关于西夏军事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略论李继迁反宋战争的性质 
宋仁宗时期宋夏战争述论 
金夏关系述评 
西夏“铁鹞子”诸问题的考释 
西夏监军司驻所辨析 
西夏天文学初探 
党项西夏史札记 


下编遗民编 
《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补释 
元代西夏人的政治地位 
元代西夏人的历史贡献 



   10. 《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填补哈密吐鲁番地区文明研究空白的鸿篇巨制,明代哈密与吐鲁番地区史料的最全汇总。


  • 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觅史料,用严谨专业的态度考证历史。

  • 一本再现明代西域地区殊风异俗的资料合集,一份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史实见证。

  • 辑录前人未曾利用过的罕见资料,增补学者近年所得的最新研究,大家著作修订再版。


千百年来,政治风云变幻无常,但是经济上的联系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加强。


明代新疆地区各地方政权争相向明朝进贡,除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对中原地区的政治向心力之外,经济上加强联系的迫切需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前面曾经提到,他们把对明朝的“朝贡”说成是“金路”,可见这种经济联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明朝政府一旦闭关绝贡,对于吐鲁番以及土鲁番以西的各地方政权都是很大的打击,“彼绝贡路,采缎不去,则彼无华衣;铁锅不去,则彼无美食;大黄不去,则人畜受暑热之灾;麝香不去,则怵榻盘虺蛇之害”。



  11.《中亚萨曼王朝史研究》(增订本):国内首部关于中亚中世纪萨曼王朝研究专著,历经廿余年修订再版,填补国内9—10世纪中亚史专题研究的空白。


拨开9—10世纪中亚扑朔迷离的历史浓雾,尽可能还其庐山真面目。富有创见地探讨了萨曼王朝的历史分期、政治制度及统治体系特点;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发展、税收制度、货币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再现了萨曼王朝统治时期中亚的社会经济生活图景。


  • 深入探讨了中亚伊斯兰化进程、突厥化进程诸问题,并对萨曼王朝兴衰史实、突厥人在萨曼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详加考辨。


  • 有助于探讨绿洲型封建社会的运动规律和绿洲型封建制度模式,推动中亚突厥化运动和奴隶王朝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萨曼王朝的崛起及兴盛

第三章 政治制度及统治体系特点

第四章 对外关系

第五章 社会经济生活与商路的发达
第六章 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兴盛与波斯文化的“复兴”

第七章 中亚突厥化运动与萨曼王朝的灭亡


   

12.《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本书广为传播,被译成了藏语、于阗语、阿拉伯语和回鹘语等四种文本,在印度古代医学文化向外传播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是 一部主要讲述临床知识的经典著作,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医理精华》的文本研究部分,下篇是翻译部分,翻译了《医理精华》和《医理精华词汇》.


本书为中医学界首次提供了一部印度医典的汉译本,为国内的印度学研究和中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在翻译《医理精华》的过程中,通过“部分翻译名词详注”的方式,将汉译佛典中不同的译语归纳比较,做出相关的解说。书中还提供了主要梵汉词汇表。


《医理精华》(Siddhasàra,音译《悉昙娑罗》,以下简称为Si.)是印度一部有影响的古典医学著作。

在梵文本《医理精华》的序文和结尾部分,记载了它的作者及其创作缘起。序文曰:
“向全知者致敬!
“杜尔伽笈多(Durgagupta)的儿子拉维笈多(Ravigupta),向利益一切的全知者致敬后,将讲解极为有益的《医理精华》。
“缺乏智慧的人们不能渡过‘生命吠陀’(âyurveda)之海。为了使他们明白这些知识,他完成了这部医学著作。



   13. 《吐火罗史研究》(增订本):梳理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缘和中亚地区的吐火罗人历史的经典之作。 


  • 吐火罗人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一直是一个令众多中外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有文字记载以来,东西方各种文献中有关吐火罗人的记录时隐时现,且多语焉不详,矛盾抵牾之处比比皆是。

  • 所以,仅靠文献记载复原完整的吐火罗人的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吐火罗人在古代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处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却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季羡林1982)。

  • 可以说,所谓的吐火罗问题(Tocharian Problem),是任何研究印欧文明起源、东西民族文化交流、中亚西域文明的学者所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早在1936 年,伯希和教授就已经指出:“吐火罗语问题是一种必须深知中亚历史始能答解的问题,可也是一种最难答解的问题,因为就现在我们的知识程度说,有些答解互相抵触,好像任何答解皆可包括在内。要使问题明了,只能做陆续接近的研究,各人利用前人研究的成绩,整理自己的主张,而为一种暂时学说,然而仍旧未能掩盖其弱点。”


吐火罗一名的由来
古代东西方的各种文献中,包括那些曾流行于古代中亚地区而现在早已消亡的各种所谓的“死文字”里,有许多都曾提到过“吐火罗”之名。这些文献包括汉文、古希腊文(Greek)、于阗文(Khotanese)、粟特文(Sogdianese)、吐蕃文(Tibetanese)、回鹘文(Uygurese)、梵文(Sanskrit)和阿拉伯—波斯文(Arab-Persia)等。


 目录

第一章 吐火罗的族名与族属 
第二章 吐火罗人的族源及其迁徙与分布 
第三章 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吐火罗 
第四章 吐火罗在中亚的前期历史活动 
第五章 西突厥统治下的吐火罗与吐火罗叶护政权 



   14. 《吐谷浑资料辑录》(增订本):广罗史载以来吐谷浑资料并分类鉴别,做出严谨校释性注释的权威之作 。


本书辑录的数据,基本上起于西晋,迄于北宋;以二十四史中有关资料为主,兼收史学论著、文集、文物考古数据,以及敦煌,新疆发现的汉藏文书、简牍等


所录资料,按其性质共分五卷,即专传,人物传志,散见资料编年录,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牍及其他散见数据。 


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源于辽东慕容部鲜卑。

4 世纪初,慕容部首领吐谷浑从部内分离出来,迁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晋永嘉末(约313),吐谷浑率部又从阴山,经陇山,迁到今甘肃临夏西北。

不久,吐谷浑征服了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的羌、氐等族,到吐谷浑孙叶延时(329—351),正式建立政权。


目录

卷之一 吐谷浑专传 

卷之二 吐谷浑人物传志
卷之三 散见资料编年录

卷之四 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牍内的吐谷浑资料
卷之五 其他散见资料 



   15. 《古突厥碑铭研究》(增订本)本书将百年前出土的五块突厥文碑的铭文译成汉文,是对古突厥碑铭的经典解读之作 。


本书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对古突厥文碑铭涉及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同时代的汉文史料以及后世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揭示后突厥汗国与中原王朝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政治往来、战和关系与文化交流史实。


纠正前人的漏译、未译、误译之处,旨在提供一份尽可能符合历史真相的高质量汉译碑文,以使这些珍贵的原始数据得到更好的使用。


历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čoγay (quz) 与Kara-Kum 地理方位的观点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漠北说”与“漠南说”。


丹麦学者汤姆森是早期持“漠北说”的权威人士之一,他认为Kara-Kum 肯定是指杭爱山的西部分支;至于čoγay (quz) 则是指杭爱山脉南端的平原。


中国学者多从“漠南说”。例如,在20 世纪30 年代转译古突厥文碑铭的韩儒林、岑仲勉等,均将čoγay(quz)比定为“阴山”或“总材山”。



    目录

第一章 后突厥政权早期根据地考
第二章 后突厥政权“东征”事件考
第三章 后突厥政权“西征”述考
第四章 后突厥征讨黠戛斯的行军路线考
第五章 后突厥与突骑施交战地点考
第六章 后突厥远征Kacin事件考述
第七章 Tabγac考释
第八章 坐骑名号考释
第九章 族名综考
第十章 官号与称衔述考


16.《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利用简牍生动、准确地还原汉代河西地区社会原貌的大家之作。


本书全面分析了汉代河西的社会环境、社会构成、社会身份、社会控制,也对前人研究河西的成果给予中肯的评价,同时准确指出河西制度与内地制度之异同。


1911 年,罗振玉向正在考释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简牍的沙畹索取有关资料。1912 年,沙畹提供了手校本,随即罗振玉与王国维据此对所得简牍资料做释文和考证,其成果即1914 年在日本京都出版的《流沙坠简》。


这样说来,中国学者的河西汉简研究,到今天正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学术史历程。
这100 年来,几代学者辛勤努力,若干学术大家对于这一学术主题投入心力甚多,为作者这样的后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和示范。


目录
一 、汉代河西社会环境
二 、汉代河西社会构成
三、汉代河西社会生活
四、汉代河西社会身份
五、汉代河西社会控制



  17. 《奉使辽金行程录》(增订本):出使辽金之记录是研究辽金史和宋辽金关系史以至东北亚史的珍贵资料。


本书搜集五代两宋出使辽金“语录”、出使诗以及晋出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至辽金的记录共47篇,并对不同版本进行了补辑、点校和简要注释,为人们学习和研究辽金史、辽宋金关系史、东北史以至东亚史提供经典参考。


姚坤使辽
后唐同光四年(926),庄宗李存勖被伶人郭从谦所杀,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派遣供奉官姚坤出使契丹告哀,姚坤辗转到达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扶余城(今吉林农安)以东的慎州等地。出使期间,亦当撰有“语录”,今佚。《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保存有姚坤与阿保机谈话部分内容。今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辑出。姚从吾撰有《阿保机与后唐使臣姚坤会见谈话集录》一文,可参阅。


入国奏请(北宋 沈括)
熙宁八年(1075)辽朝派遣萧禧出使宋朝,要求重新划分河东地界,态度强硬,逾期不返。宋神宗见萧禧逾期不返,遂以沈括为“审行商议使”赴辽报聘,直接与辽朝皇帝商讨分划地界等事宜。萧禧听说沈括已经赴辽,遂不再坚持“必得请而后反”,没有“朝辞”即匆匆返回辽国。宋神宗见萧禧返国,遂改称已在出使途中的沈括为“回谢辽国使”,出使辽朝商议地界。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