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多亏他们在坚持,阳江传统木帆船才没这么快被遗忘

2017-11-29 阳江日报新媒体 阳江日报

邮轮快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那靠风动才帆动的中式木帆船

不知道大家见过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木帆船是靠海而居的人们的好伙伴

有了它,渔民可以出海捕捞,探索海洋秘密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

被机械船取代,木帆船渐渐消失在海面

成为老一辈渔民鱼工的回忆

闸坡人黄伙生,曾经是造船厂的工人

他说,他要还原闸坡出现过的木帆船

“因为不想让木帆船驶出大家的记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11yqvzi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16岁就进入造船厂当学徒,大半年后成为正式工人,一直干到船厂解散。我父亲我爷爷都是造船工人。”黄伙生说,父亲当时在造船厂负责分配工作任务,脏活累活大家不乐意干,只能让自己儿子“打头阵”,长年积累下,船只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


船厂解散后,黄伙生忙于生计,几乎没再碰过船。直到儿女都成家立业,黄伙生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一闭上眼,船就在我脑海浮现,每个部件该在哪里,什么用途,我几乎不需要图纸。”于是黄伙生自己找材料、设计、木工、雕刻、组装,忙活了两个多月,第一艘船模型终于出来了。


“当时说什么也舍不得卖。后来我女儿把船搬到东莞摆放了,只能由她拿去了。”黄伙生聊起船,脸上是掩饰不了的自豪。



黄伙生家一楼,就是他的“工作室”。与想象中不一样,他工作室很简单,简单到容易被人忽略。在“工作室”的中间,摆放着一艘1.8米长的圆尾船,这是他最近完工的宝贝。按照真实圆尾船只比例缩小,船面上的渔船设施、作业区域、生活区域、各种生活设施一样不少。


“这里是船长的房间,我们那时候叫‘大工’,这边是有家眷的人的房间,要隔开。把这个打开,下面还能睡四个人。这个仓是储藏淡水的,学徒每天早上要从这里提出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然后再盖好,等鱼获上来后,这里是绝不能打开的,这里是....”

说起船,黄伙生便滔滔不绝起来,随着他的展示和讲解,渔民出海作业的日常生活便浮现在眼前。


在茫茫大海中,船只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社会组织。漫长的航行,如何自给自足,如何应对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突发情况,如何用有限的物资来维持海上生活,就要利用好船只这一载体。在渔民的一次次摸索中,船只一次次改良,形成了最适合的形态。


黄伙生告诉记者,闸坡的木帆船有圆尾、开尾等类型,是“广船”的代表之一。事实上,每个沿海地区的船都不尽相同,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在长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独有的造型。


“我在制作的时候,常常会感叹,渔民的智慧真是强大,这么巧妙的设计是怎么想到的呢。”黄伙生说着,边轻轻抚摸着船体。这艘圆尾船已被预订,过两天就要送走,黄伙生又是高兴又是不舍,“你看这个帆,我一孔一孔订的,你看这个弧度,美丽和谐,像个艺术品。”

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美丽却并不容易。“没有什么工具,靠的就是这些。”黄伙生比划着解释,做船模用不了机械,除了打磨。但更多时候打磨也用不了机械,因为船体没有一个地方是平的,只能把木料一块块地按照曲线拼接起来,每一块都是单独测量,单独切割。


现在黄伙生每天工作7到9个小时,一个人,测量、打磨、组装,如此循环,乐此不疲。


 

以前做船模,是我的爱好,但现在更多了一个使命感。我自打动手做船模以来,几乎把阳江地区做船模的师傅都拜访了,师傅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大。我就想,恐怕这手艺就在我们这一辈里中止了。但是我不愿意,你看这些船,都是老一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阳江海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希望年轻人都能了解,以前的人是怎么出海捕鱼的,怎样与大海共处的,希望能通过这些,让他们了解海文化,尊重大海。

——黄伙生


67岁的黄伙生,多了几分紧迫。做模型是眼力活,他怕他70岁的时候眼睛不好,做不了好的模型。“我要把我记忆中闸坡出现过的木帆船模型都做出来。”黄伙生说。


中式帆船可以说是“文盲圈”里的文化,自古至今都是师徒手口相传,少有图文记录,而且不少名词动词都是方言俚语。“没有过渔民或者造船工经历的人,很难有这个概念,所以我要尽量把我脑海里的东西告诉大家。”黄伙生说,每一个前来参观拜访的人他都详细讲解,希望能有愿意跟他学做船模的年轻人。


去年,黄伙生捐赠了一条2米长的木帆船给广东省博物馆。他说,闸坡是千年古港,木帆船作业和造船是闸坡海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不远处的海港,阳光下,海面闪闪发光

渔船停靠在码头,工人在忙碌

而黄伙生,也准备开始制作他下一艘船模


文字 | 何朋键

视频 | 明旭

编辑 | 何朋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