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阳江建市30周年巨变见证 | 大港口建设推动阳江开放大格局

2018-01-11 阳江日报新媒体 阳江日报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

阳江正式成为地级市

这座城市的发展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

回眸建市以来的30年

阳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阳江建市30周年特别报道一一《30年巨变·见证》。希望在我们的每一次回顾、每一篇报道里,每一个你,都可以找到有关阳江未来发展的更好答案。

阳江港



时间 1989年12月18日

事件 阳江港建港工程奠基


“我们脚下的这块地方,以前全是滩涂,周围也全都是海,这些年变化太大了,简直翻天覆地!”站在18号码头泊位处,转着身指了周遭一圈,阳江高新区经发局局长、港口工业园副主任司徒奕彪感慨,自己有幸见证了阳江港从一湾海水到码头林立。


阳江港建设工程于1989年12月破土动工,1992年12月建成两个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其配套设施,并投入运作,从此结束了阳江徒有341.5公里长的海岸线而无深水港的局面。历经近3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阳江港吉树港区已建成码头12个,在建筹建码头20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后方的港口工业园内,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正蓬勃兴起,临港工业逐渐成为阳江经济发展的引擎。



阳江港建港工程奠基


回忆 立足未来大发展建设大港口


惊涛拍岸,大浪淘沙。当时间回到1988年,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刚刚成立的阳江市不得不面对现实:长期以来,在海岸线上从东到西只排列着东平、对岸、闸坡、河北、溪头、沙扒等几个渔港,商港则只有石觉头和北津两个内河小港,最大靠泊能力不超过200吨,很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阳江人就酝酿兴建深水海港,发展海上运输,但因经济能力不逮而搁置。直至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市委市政府下足决心,把建设深水海港摆上议事日程。”原市交委主任杜世雄回忆,1988年阳江建市不久,时任市委书记袁勋在市委第一届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阳江经济建设要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阳江依山傍海及地理位置在粤西适中的优势。未来5-10年要建港口、建铁路、建高速公路、建机场,形成海、陆、空立体大交通。阳江要发展外向型经济,首先要建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袁勋的讲话在会上立刻引起激烈的争论。杜世雄说,当时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市长陈毓铮,在讨论中力挺建大港口,说要借鉴汕头市建了深水码头港口而比周边不近海的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先例,在我市选择适合的海岸建港口,并建成一类口岸。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认为阳江经济底子薄,很难承受建大港口的压力,主张建千吨的就可以了。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会议决定:立足阳江未来大发展,要建大港口,要建与港口配套的铁路与三茂铁路相通,要发展高速公路,要扩建阳江合山机场等。


杜世雄说,当时自己的意见是力挺建大港口的,建小的不如不建。会间,副市长陈毓铮指示他马上开展调研,找寻在什么地方建港适合。会后,杜世雄立即邀请省内数名专家到阳江,调出阳江沿海的水文资料,并到可拟建港口的北津、溪头、沙扒、平冈吉树进行现场考察筛选。


摊开阳江地图,在阳江市市区的西南面镶嵌着一个巨大的喇叭形海湾,称为海陵湾,海陵湾东区有一个天然良港一一阳江港,其风况、水文、潮汐、波浪、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都适合建设深水泊位。最后专家一致认定:海陵湾海域与其他海域相比,宽阔、水深、浪静,且腹地广阔,发展临港工业优势明显,是建港口的天然理想之地。


阳江要建港口之事,也惊动了省委、省政府。省计委专门派员到阳江了解相关情况后,同意阳江建港口,但建议建5000吨的客、货运轮港口。



见证 1992年红旗160号轮进港


1988年4月12日,市政府决定成立阳江港筹建领导小组。在着手筹建的同时,多位领导认为建5000吨的港口,发展前景不大,未能充分发挥阳江的地缘优势。经组织专家再次论证后,与省交通厅、省计委多次沟通协调,才争取到省计委同意阳江建万吨级港口码头。


1989年11月30日,市政府成立阳江港工程指挥部,同年12月18日,在平冈镇吉树村举行阳江港建港奠基典礼,拉开了建通用码头的序幕。


“奠基仪式很隆重,四套班子领导都来了。”当年刚参加工作、年方18岁的司徒奕彪回忆,当时开建的是6, 7号码头,由广东省航运集团港口码头建设工程公司承包,该公司派出大型机械挖沙运输船进入规划范围的海区,日夜进行疏通航道、浚深港区及海边造陆作业。


那时,通往阳江港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工作人员从市区前往施工现场,往往要绕道两三个小时。为了方便工作,指挥部在吉树村租了一栋民房,供工作人员吃住。“条件确实十分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司徒奕彪说。



穷地方搞大项目,资金是最大的拦路虎。在省的支持和多方筹资下,阳江港两个万吨级码头投入了5000多万元。杜世雄说,建设过程中真是精打细算,从设计、管理到施工,各个环节能省就省,硬是把钱给省下来了。


阳江作为底子薄弱的新建市,财政捉襟见肘,但在阳江港的建设上,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勒紧裤腰带,在资金上确保了码头建设的顺利进行。“当时阳江市本级财政只有3500万元,却每年拿出200万元,连续三年拿出600万元支持阳江港建设,可见对这一项目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杜世雄回忆。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1992年9月23日,阳江港两个万吨级泊位的通用码头竣工。同年12月28日,该码头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投入使用。“当日第一艘进港的是广州海运局红旗160号轮,5000吨级的货船,装的是满满一船煤。”对于当年的情景,司徒奕彪记忆犹新。他说,他和同事们涌去现场看,大家都很兴奋,都说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船……


港口的建设发展,使阳江对外开放的大门豁然打开。1993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广东阳江港为对外国船舶开放一类口岸,同意阳江港口岸设置海关、边险、卫检、商检、动植物检等检验机构和口岸办。


杜世雄回忆,阳江港首期工程建成,并成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随后于1995年又建成了万吨级油气专用码头。


影响 一个港口集聚 一片大工业


此后,阳江港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1998年3月20日,3.5万吨级泊位码头在油气码头东侧动工兴建,至1999年12月建成并通过验收投产。2000年1月8日,30466吨的卢森堡国大型货轮“利宾”号被顺利引航进阳江港3.5万吨泊位码头装、卸货,标志着阳江港的吞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阳江港通用码头、油气码头、3.5万吨深水码头的相继建成,与之相应的辅助工程,如阳阳铁路、站港公路的建成,使阳江有了海港和对外口岸,强化了阳江与国内外的交流,开启了阳江从海上进出口大宗贸易的历史。”杜世雄说,阳江港三大码头的建成,为阳江下一步实现建设临港工业新区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进阳江港吉树港区,分明可以感受到码头建设和园区开发的热潮:深水泊位处,一台台门机伸长“手臂”,等待卸货;码头边,一堆堆煤矿、镍矿如小山耸起;园区道路上,一辆辆运输车穿梭而过……


根据《阳江港总体规划》,阳江港吉树港区岸线总长11.97公里,规划码头泊位63个,丰头作业区规划5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泊位,近期规划岸线约8.5公里,规划码头泊位26个。阳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港口工业园主任谢彦举说,目前吉树港区已建成码头12个,包括经营性码头10个、公益性码头2个。截至2017年底,阳江港吉树港区在建码头5个,筹建码头15个,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其中10万吨级码头8个,是开港以来建设码头最多、规模最大的年份,阳江港建设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一个港口集聚一片大工业。


依托阳江港,港口工业园成为阳江临港工业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该园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凭借区位、港口、交通等竞争优势,港口工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知名大企业集团、大公司的投资眼球。



谢彦举介绍,目前,已落户园区的大型企业有广新外贸控股集团、美国嘉吉、维达、明阳风电、江苏中车等中外大型企业,逐步形成了高端不锈钢、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药品加工、高端纸业和仓储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并着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高端不锈钢制造基地。截至2017年10月,港口工业园完成工业产值312.5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23.38亿元增长89.19亿元,增长率40%。



浩瀚碧海,干帆竞发。碧海蓝天之间,如今的阳江港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海陵湾畔,见证着30年来阳江的巨大发展和变迁。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滔滔商流,阳江港正以气吞四海的宏伟魄力,为阳江经济发展注人活力。


来源 | 阳江日报

编辑 | 周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