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有功于辛亥革命的阳江人,今天他的纪念碑崭新屹立在鸳鸯湖畔

2018-01-17 阳江日报

说起辛亥革命,大家一定很熟悉

而将辛亥革命与阳江紧密联系起来的

是因为他

李萁

   李萁,字祺礽,号“介龄”,1872年生于阳东合山镇里寮村一户书香世家,曾追随孙中山先后到香港、广州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与广东都督府警卫军光复阳江。1915年,李萁受委派到阳江、阳春等地组织“讨袁”工作,在从台山向阳江进发途中,不幸伤重殉国。李萁逝世后,孙中山为其题写碑文,并与朱执信一起带头发起捐助为李萁筑墓,朱执信撰写了长篇碑文《李祺礽君旧圹志》。  


万里寄哀思,百载忆先人。

今天上午,辛亥革命烈士李萁后人

自祖国各地及海外聚首阳江,

参加李萁纪念碑修葺翻新揭幕仪式,

缅怀先祖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34jgccht&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午9时许,鸳鸯湖公园的李萁纪念碑庄严肃穆,30余名李萁后人在碑前站立向先人致意。

李萁一生追求民主共和、民族复兴,舍生取义……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李萁公可含笑九泉了!

市政协原副主席冯兆荣主祭,缅怀李萁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并带领李萁后人向纪念碑三鞠躬以示敬意。


  李萁烈士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每年清明节都会回阳江祭祖。“先祖李萁烈士为公为民、毁家纾难的精神,值得今人永远缅怀、铭记。这次我们回来参加纪念碑修葺翻新揭幕仪式,心情非常激动。”李萁第四代外曾孙司徒志坚告诉记者,非常感谢阳江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对李萁英雄事迹的挖掘和宣传,“感谢阳江日报社、市作家协会、民革阳江市基层委员会等单位、社会组织和有关工作人员千辛万苦搜集整理资料,将李萁烈士载入历史光辉的一页。”司徒志坚说,今天我们欣逢盛世、国富民强,实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相信李萁烈士在天之灵得以告慰。

  早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曾宪勇就曾提案:“认真保护好李萁等名人故居,弘扬乡土文化,名人故居修复、保护、利用工作应与‘文化街’‘风俗街’建设结合起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名人故居保护性开发。”

  冯兆荣表示,李萁是一位难得的阳江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天下为公、他的坚韧不拔、他的淡泊名利都值得好好地铭记、学习。“希望李萁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激励他们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冯兆荣说。市作协会员盛秀丽说,李萁烈士的生平事迹都值得阳江文化界大力挖掘、宣传,“讲好我们的英雄故事,教育后人珍惜当下幸福生活,鼓励他们更好地建设富美阳江。”

正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的付出

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关于李萁的传奇壮烈一生

丰碑屹立慰忠魂

(下滑继续阅读) 

    

1872年,李萁生于阳江县合山镇里寮村一个书香门第。据考,其祖父是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恩贡,李氏族谱也说其父亲考取过清朝秀才。怀着对先辈的敬仰之情,笔者曾多次实地考察过李萁的故居,还数次探访过其后人。从家世来看,李萁家族虽非诗礼簪缨之族,但耕读传家,小有功名,亦算得上地方名门。李萁幼时就被送进私塾读书,后来还到阳江城濂溪书院,拜阳江名绅邓琳为师,受到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别小看这些前期经历,正是这些传统的教育,让李萁早早就产生中国传统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担当”。直到青年以后,忠君爱国思想还深植于李萁的骨子里。这从后来他在美国写给师友的一首诗中可见一斑。该诗全文如下:


“乡心一日抵三秋,底事天台误阮刘。狂喜形骸真浪放,等闲富贵已云浮。中原有鹿教谁逐,故国无鸠谓我求。何日皇图归巩固,近闻新政下神州。”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李萁对清政府“新政”倾注的热情和所寄予的希望。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们必须把李萁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轮廓下来观察和探讨。在当时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贫富差距巨大、社会撕裂、民心涣散,因此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中国输给全面现代化和组织化的资本主义日本,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必然了。从那时起,救亡图存,成了李萁那一代爱国人士的一种热切追求。


就在李萁还在阳江城濂溪书院读书的时候,他的家遭遇了一场意外的变故,其父因打抱不平,代人写状纸,而被邻村为盗作歹的人所毒杀。如果不是遭遇这场无妄之灾,很难想象李萁还会在科举的道路上走多远。


家庭突然变故后,李萁先去了香港的一家药行打工,后于1892年,转去美国旧金山谋生。李萁处身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较快发展的开放时期,这与锁国闭关并经历一系列战争失败和签订耻辱条约的中国,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他予深深的刺激。


同一时期,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比他年长6岁的孙中山,因1894年上书李鸿章被拒,又痛感于甲午战争惨败,致使他从改良派向革命派转变,并于1905年成立了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正当李萁为命运所迫、浪迹天涯苦寻出路的时候1907年春,香港同盟会会员李是男奉命在旧金山成立少年学社,李萁加入其中,并为此写了四首七律言志诗。他在其中一诗中写道:“自由只产共和国,豪杰终归革命军。”可以看出,李萁深受邹容《革命军》一书思想的影响,立下了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改变中国命运的志向。


1910年初,孙中山为了筹款来到旧金山,把少年学社改组为旧金山同盟会。自此,李萁与孙中山由相识到相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遭遇家仇国难的李萁,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走上了“救人民于水火、挽大厦于将倾”的民主革命路,终生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


1911年春,李萁受命从香港去菲律宾成立同盟会,并创办了《公理报》。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于4月27日)前,李萁闻讯从菲律宾赶到了广州,参与了起义的准备。他与李海云等得到黄兴同意后,准备攻打满清海军,后因起义日期变动,计划没能实施。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李萁被推举为香港《中国日报》(创办于1900年)经理,与鼓吹君主立宪的保皇党的《商报》展开论战,宣传革命主张。期间,他与报纸的主笔朱执信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11年11月13日,阳江的革命党人谭宝桓等举行起义被镇压。李萁受命回阳江再组织起义。回到阳江后,李萁便联系绿林军,与清廷巡防营交战。由于敌人势众,加上绿林军趁机打劫,自乱阵脚,义军势将不支,广东军政府即派来三千警卫军增援,消灭了敌人,恢复了阳江的秩序。不久,李萁去了南京。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后,无心官场的李萁与几位商人集资在南京创办了“江南福群实业有限公司”。为了发展农业,振兴国家,他远赴美国购回了用于灌溉、耕种、运输等先进农机器具,在南京的大胜关购置荒地一千多亩,开辟了种植场。由于经营模式先进、靠近大上海,产品销路大,种植场的效益很好。才过半年,李萁又在苏皖交界处购得荒地一万数千亩,准备开辟第二个农场。看来,如果不是乱世,李萁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


正当李萁全心投入农场生产,准备扩大规模时,1913年春,宋教仁惨案发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奋起讨伐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就失败了,身处其中的李萁也被捕入狱,后经旅居美国的华侨各团体致电美国领事馆,将他保释出狱,才免一死。


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让李萁感到非常愤怒,他到香港与朱执信一起筹划讨袁事宜,再行革命。1914年下半年,孙中山派邓铿回广东主持讨伐袁世凯的爪牙龙济光。邓铿与朱执信、李萁等准备分几路起义,李萁负责“两阳”一路。


10月下旬,各路起义均以失败告终。随后,李萁前往东京谒见孙中山,孙中山命其前往菲律宾筹款。在菲律宾筹款期间,李萁创办了《民号报》,介绍国内形势,揭露袁世凯的阴谋和暴行。1915年初,李萁被孙中山委任为广东游击队司令。同年4月,李萁从菲律宾回国,意欲配合在广州主持粤省军事的朱卓文,再率旧部占领阳江,因朱部事机泄露而搁浅。李萁乃奔走各地继续筹款,招集人马,于阳春、澳门、新宁(台山)等地策划起义,途中因生活艰苦,劳瘁万分,不幸沾染瘴气,无药调治;又因随行队员携带炸弹不慎坠地爆炸,伤及多处,终至伤病益重,于11月以身殉国。


从近年新发现的史料看,李萁的牺牲,用“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来形容绝不为过。一直在李萁身边的战友雷樾庸函电古应芬的文稿,详细记述了李萁殉国的经过。古应芬是国民党的元老,曾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其后人在整理其遗留书信时,发现了这篇文稿,刊载于2010年11月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古应芬家藏未刊函电文稿辑释》一书。限于篇幅,本文只摘引其中李萁受伤后,最后两天的经历以飨读者:“十三,伏匿一日。薄暮,又相率下山,诣陡门黄景坳之小村觅食。食毕令人喷饭欲留,该村坚拒——恐敌兵知,有大不利于彼也。先生自受伤后,不食者已两日矣。欲食糖水而不得,别取莲藕煎水饮之。时同志数人为先生雇船,觅得曾五,谓有疯人之船允任其事。迨辇先生至滨海,而船不知去向。辇回原处,而众等亦尽散。不得已乃辇先生至大龙村后紫罗山麓石穴内。过了一夜,至十四日(即九月初六)亭午十二点钟,先生忽握黄汉杰手,欲言不能,仅以手作杀贼状,遂一怒而气绝。”接着,雷樾庸补述:“先生尝语樾庸曰,我辈游戏革命者也。又曰,天下事不限定谁做,欲做则做矣,至范围之大小,恒以心之所期者相准。或以此次之时机未至,则怃然曰:时机由人造也,我待时机,人待时机。究竟谁是先发难者?我计决矣。其自任之勇锐有如此者。或又訾其太冒险,则语樾庸曰:我视炸弹等物,如小孩之食饧酥。岂此言竞成语谶耶?特是先生虽死,而先生之志不死,后死者其何以慰先生之灵哉?”


从雷樾庸文稿记载的细节可看出,当时现实环境是极其险恶的,可谓九死一生。李萁等革命志士为了建立共和,累败累起,坚韧不拔,勇为先驱,慷慨赴死,与文天祥舍生取义之浩然正气一脉相承,让人肃然起敬。


李萁殉国后,被就近埋葬。如今,在台山北陡镇寨门圩娘妈山南麓,杂草丛生处,仍耸立着一座由混凝土砌成的八米高左右的纪念碑。该碑就是由朱执信起草碑文的“李祺礽君纪念之碑”。纪念碑已越百年,依然笔直挺拔,291字的碑文,字字珠玑,记载着李萁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


1917年4月13日,经过中华民国政府批准,李萁骸骨被迁回阳江城东门外东山寺旁边安葬,孙中山题写墓碑“李祺礽君之墓”,时任国民政府代主席的林森书写墓门横额“李萁烈士之墓”,朱执信再写碑文。1966年,因扩建公路而墓毁碑泯,殊为可惜。1987年,政协阳江县委员会于台山寻获烈士的葬墓,择鸳鸯湖畔建李萁烈士纪念碑亭,复制孙中山手迹为碑亭篆刻,并附墓志于碑后以彰先烈。抚今追昔,英雄虽然已经远去,但一个多世纪以前,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百折不挠、舍己忘身的精神作为一股浩然正气仍然激励着我们奋然前行。因为李萁,阳江与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漠阳儿女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也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李萁的名字阳江人已经耳熟能详,李萁烈士纪念碑亭修缮一新,碑亭四周花木葱郁,环境清雅。纪念碑亭柱子上刻的那副对联“革命先驱热血横飞摧帝制,光辉典范丰碑屹立慰忠魂”显得格外夺目,这不仅是对李萁一生的高度褒奖,而且也是对其身后漠阳儿女的一种激励。今天,我们正迈向“两个一百年”的美好愿景。建设富美阳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的软实力是其中应有之举。阳江,作为一座新兴的城市,亦因融入了李萁史迹这些历史因子和文化元素而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内涵。



文字 | 黄仁兴 刘云鹏

图片 | 李向东

视频 | 明旭

编辑 | 何朋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