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早味,家乡味!去阳江乡间寻找一筒油纸月饼

阳江日报 2021-09-25


在阳江长大的孩子

大多都有个关于油纸月饼的记忆

传统的豆沙月饼

用白色油纸包成筒状

讲究一点的,再贴一层红纸装饰

摆成一排,临街售卖



中秋时节

长辈提上一筒回家,香甜整个中秋

机器化生产的今天,嘴刁的“老阳江”依然对这口传统古早味月饼着迷。在每年的中秋,走街串巷去寻一只手工豆沙馅月饼,通过舌尖,去触碰那被油纸包裹着延续了数十年的旧日情怀。其中,“田畔豆沙月饼”在四里八乡最为出名。



清风朗月时节,一年中秋至

这一次,我们去田畔

看看那只手工豆沙月饼

如何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白月光”


萦绕在阳江人乡愁里的“田畔豆沙月饼”

多出自许强一家之手

家传的手艺



秋日的田畔河静静流淌,墟里的人家、商铺依河而建。许强的饼店位于墟里的一条老街,三层半的白色小楼“藏身”沿街鳞次栉比的旧民房中,楼上住人,楼下开店。


饼店只有一块红底黄字的简易招牌,门口摆着一张小木桌,上面一个小托盘上码放着用白色油纸包着的月饼,数量不多。若不是常年飘出的阵阵饼香,很难惹人注意。



“饼香不怕巷子深”

许强一家三代,在这小店里

烤了40多年的豆沙月饼

一块月饼三代人

说起许家做豆沙月饼的手艺,要从许强的老父亲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强父亲是供销社的饼房师傅,80年代“分单干”后承包了供销社的饭店,便开始做月饼。许强兄姐几个,从小跟着父亲学手艺。靠着这一家小店,一家人也算衣食无忧。


父亲去世后

运营饼店的便是许强

以及他的大哥、大姐

最近几年,“90后”儿子许国华也继承衣钵


一家人分工明确,许强夫妇承担的,是豆沙月饼的“灵魂”——熬馅。一个柴火灶,一口大锅,一只铲子是全部的工具,其他全靠人力。


大锅洗净,将事先熬制好的绿豆沙倒进去,加入黑芝麻磨成的粉,大火烧开,期间要不停地沿着锅底画圆搅拌防止粘锅烧焦。



熬馅是实实在在的力气活

随着水分的蒸发

馅料变得越来越粘稠

搅拌花费的力气便越多

若偷懒分神

糊了一小块,便坏了一整锅




临近中秋

购买月饼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许强夫妇每天4点便要起床准备

一锅豆沙馅至少要熬制2小时

夫妇俩一天要熬7、8锅的豆沙馅

十多个小时扎扎实实的体力活


机器制造的时代,廉价的半成品豆沙馅轻易可得,但许强坚持,人们从四处寻到这里,要的便是这凝结着时间和实实在在体力劳动的真材实料。



另一边,姐姐和嫂子则在忙碌地掐馅包月饼。糖胶做的皮,吹弹可破,裹上一个圆溜溜的豆沙球,往雕花模具里一摁,再往桌上一拍,出来便是圆润漂亮的饼。



一个月饼二两半

不需要称重,个头匀称

重量不多不少,10秒左右可完成一个

靠的便是那40年的“手感”



负责烘烤月饼的,是许强1991年的儿子许国华。烘烤之前,黑白相间的豆沙月如翡翠白玉般整齐地放置在托盘上,许国华熟练地操作着烤箱,控制火候。炉子是老炉,烘烤期间,他需“手动”翻转托盘,防止受热不均匀。


“这个炉子比我还老。”许国华说。作为许家月饼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也继承了父辈的“轴”。拒绝廉价半成品加工,做饼的一招一式,均严格按照祖辈的传统,一丝不苟。


小小的阳江传统古早味月饼,是游子心中的中秋滋味,连接起远方的家。咬上一口,那些温情往事、那些人间烟火便在舌尖氤氲开,市井但不庸俗。

桂花飘香
马上便又是一年中秋节
你今年,还回家吃月饼吗?

往期推荐


双向八车道通车倒计时!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最新航拍


关系自己和家人!阳江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有调整




文字 | 周雅

图片、动图 | 宋福亮 李凯

视频 | 李凯

编辑 | 周雅

审核 | 张健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