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庆存院士的故乡诗作和回乡点滴,谈及漠阳文化传承

阳江日报 2021-09-24


2020年深秋,气象泰斗曾庆存院士回乡,并率领中国和广东气象界最顶尖的院士、专家在阳江举办气象科研活动。这既有科研工作的现实需要,也体现了曾庆存院士的拳拳爱乡之情。他曾说“自吟言志也言情,哪管谁家起共鸣”。作为媒体人,我获准行程陪同纪录,这是一种荣幸,也是出于一份崇敬,一份为其留声留影留史的职责,一份儿时苦难图强的共鸣。



“久雨疑天漏,长风似宇空;
丹心悬日月,风雨不愁穷。”

很多人读到了曾先生与父兄三人对诗的乐观,却不一定知道当时的情景是台风天困坐屋内。以前海边长大的人才能明白,瓦片被强风吹走,或掉于屋内,吓得小孩从东间躲到西间或钻到八仙桌下,撕开的瓦面长风直入,修补好之前都可以在屋里抬头看见日月了。那种房屋摇摇欲坠无处躲藏的画面感至今令人寒悚。不过曾先生有一个善用苦难教育的父亲,成就孩子的品格和一段佳话。

曾先生是不世出的英才,我才疏学浅难以领略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看其学术著作更是“鸭子听雷”不明就里。但通过著作序言以及故乡诗篇,加深理解,希望将此次行程与诗作结合阐明形成文章,让更多家乡人阅读,以助漠阳文化传承,壮我漠阳人士气。
 

大爱之人总是被爱包围

在几天的接触中,深感曾先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渊博风趣,慈祥如族中长辈,合照、告别时总是很自然握住对方的手,还常用双手。再研其诗作,感觉曾先生外圆内方、壮怀激荡,人生品味丰沛,如今已将爱恨情愁忍藏臻化入定之境。曾先生对故乡合规请托、来信总有应,而且亲笔手稿,落款总是用上“后学”“学弟”“你们的老校友”“指正”等字眼。

那么在长期交往的人眼中的曾庆存院士又是怎样的呢?此次活动同来的几十名院士专家无不由衷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陈大可院士:“先生向来都轻言慢语,从不起高腔。”“叱咤风云数十年,诗书卷卷有奇篇。”“桃李芳菲已满园。”

戴永久院士:“曾先生涉猎广泛,取得的众多成就中,普通人能完成一项就很优秀了。”

洪钟祥院士:“当年他说当了裤子也要买计算机。”

赵思雄院士:“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勇于啃下硬骨头。”

彭公炳院士:“曾先生不仅是天才,他的勤奋也超乎常人。”

同乡杨崧教授:“他既是恩人也是恩师,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国家需要、科学发展,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对于同事、学生的爱戴,曾先生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对我的关心,这远远超出了我应该得到的。”与为人的谦虚相比,曾先生对科研学问则自励“未成著作咬牙抵,灯冷蚊叮夜揣摸”“欲明事理穷追底,直进危言不顾身”“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
 
伟大的人格总是饮水思源

曾先生被称“诗人科学家”,著有《华夏钟情》《风雨晴明》等诗集,收纳从小至今几十年的感悟吟娥,其中不乏事关故乡的深情之作。


“少年离家未老回,故乡风土梦频催。
壮志未酬功劳少,愧饮阳江父老杯。”

1983年,曾先生应阳江县政府之邀踏上故土,以诗表达了回报家乡的情结。此后在家乡盛事、母校庆典、诗坛结集中常有参与,帮助撰文题字。

为了辗转求学和祖国气象科研事业,曾先生与父母长期分离难尽孝道,内心深感愧疚。少年时父亲手执火把教他兄弟俩学习练字。毕业时他与哥哥面临就业养家还是出国深造的抉择,忠孝难以两全时父亲和恩师、大嫂主动承责帮他们选择了为国尽忠。曾先生贵为著名科学家后,父亲仍然坚持上街卖菜自食其力。只读三年私塾的父亲在卓识、书法、美德等方面早已超越同阶层,对曾先生一生影响至深。这次回乡行程和诗篇中,曾先生都说父亲是个完人,每谈及即肃然起敬、感恩戴德。阳江故交说曾先生是个孝子,在老父生病时亲自煲茶端药,抱父上下床。然而父亲眷恋故土长居阳江,曾先生毕竟扑身事业难尽孝子之心。“别父夜归拾行旅,野鸡啼乱月如钩”,从前车马慢,相见苦短,时间催促,深夜别父回京的离愁让人读来感同身受为之涕零。

他把对父母的愧疚上升为对故园的感情。在原《阳江县志》作序中他写道:于今在外工作数十年,思乡之情常系于心,对故乡的人事、山川草木无不关情。父母离世后曾先生更是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化为对家乡发展的热忱。

这次科研论坛选址在阳江举办,从中不难看出曾先生的深意和赤子之心。从论坛播出的广东气象预报发展视频看到,2012年,曾庆存院士写信向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建议开展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研究,推动重点实验室成立并亲任主要职务,使广东台风预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广东每年台风频袭,阳江又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海岸线约500公里,是台风频频登陆的地区。气象预报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每个人出行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曾院士的科研贡献,惠及全省、全国乃至天下苍生,更无愧阳江300万乡亲父老。
 
既像“百科全书”又像“百度网盘”

在市区东岳公园,曾先生登上望瞭岭,他说抗日战争时期岭上有防空洞和高射炮。

他不断辩认方位,寻找“交杯石”。然而目之所及,万木葱茏,踪影迷失,早已不是柴火紧缺岭脊可循的孩提年代。他形容奇石形如酒杯相交,也如礼佛卦石双开。他12岁时曾于此赋诗:

“顶立奇形石,登临赏古迹。
风光如画里,尽入眼帘壁。”

进入望瞭岭怀乡阁,柱子上挂有“阳江八景”的题诗。他说“鼍山春树”为旧八景之首,以前在北津港还能看到鼍山上两枝宋代古木棉,“鼍山遥映一津红”的景象蔚为壮观。宋代进士曾跃麟为家乡写过很多名篇,在漠阳江边写下“龙水秋澄”。他说市区仙踪路名字不是随便起的,原来鸳鸯湖旁有王母冈王母殿,根据“王母仙踪”传说命名,很多道路名字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点击小图可查看

他一一描述小时候渔洲唱晚、顿砵霞云、罗琴雅操、北山石塔、石觉禅林的景象。每念出一首诗我们才帮他找出柱子题诗,由他解析典故,很多景点诗还不只一首。曾先生很欣慰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很能接受新事物。我问及他对新旧“阳江八景”的看法,他说“旧的有旧的好,新的有新的妙。”


阳江不仅是中国诗词之市、中国楹联之市,还是中国书画之乡。当大家惊羡“阳江八景”题诗书法写得好时,曾先生说“阳江诗书画底蕴非常深厚,名家数量在全国或许不算特别多,但胜在民间群体性普遍好。”曾先生的书法作品先后入编《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中华名家翰墨精品集》等,先后被中国书画研究院等单位授予“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等称号。这次活动有院士展示了曾先生与父兄的书法作品。曾先生介绍这是父亲在83岁高龄时的书法作品《陋室铭》,父亲留下来的还有“三父子联句”书法作品。“父亲从小教我练字,他的楷书我学不了。”在《华夏钟情》诗集自序中,曾先生明确交代吟诗习惯启蒙于小时候阳江的山歌村讴,从中领悟中华语言的韵律和丰富多彩。


听说近来有人质疑“阳江贵地永无忧”这句阳江俗语有自大的不良导向,他认为俗语要看引用时的语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论。但其本义来自明朝岭南高僧、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主持朱在参,他为故乡作诗:“阳江贵地总无忧,几丑时年有半收。”曾题写石觉寺门横额“漠阳福地”,寺前的漠阳江就有“阳春下雨浸阳江,阳江下雨白茫茫”的叠加景象,但上游山洪到了这边出海口泄洪很快,就算禾苗浸水了也不会绝收。

曾先生精神矍铄,兴致更浓,徒步登上电视塔观景平台。他到哪里都坚持挂着沉沉的公务背包,在眺望老家玉沙村之前特意从包里掏出眼镜,眼睛里写满了故事和深情。


曾先生说起漠阳江“龙虎守海口”“龟蛇守库口”的传说,介绍四座山的位置和拱卫旧阳江城的地理格局。他勉励漠阳子弟应志存高远、奋发有为,也曾为此作诗:

龙虎山雄守海门,漠江水秀树栖鸾。
物华人杰时时在,应使家乡世世尊。

旁人指着山下有个白球体的山头是市气象局,他自嘲以前有人笑话“气象局顶个球!”然后自己笑得像个孩子。当年在望瞭岭游玩的阳江少年模样又回来了。

平时不起眼的地方曾先生能说出一通历史地理典故,甚至看到怀乡阁前满树繁花的美丽异木棉,也说起它的特性和来历。他渊博的知识面和科学家超强的记忆力令大家惊叹不已,感慨曾先生既像“百科全书”又像“百度网盘”。偶有不知道的,他也会直率提醒“这个我不知道”“要继续查证”。诗人趣谈之后出现的理工男较真状,惹得我们相视而笑。
 
心系漠阳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宗风家训

在电视塔上,曾先生说小时候阳江最大的神庙,供奉的仍然是冼夫人,当时民间冼太庙宇众多群众普遍尊崇她。信仰决定传承,他认为阳江话应该很接近冼夫人统治时期的古汉语历史基因,需要加强研究和传承。曾先生自己也身体力行,曾作诗:

冯冼英风历代传,海陵遗恨浪滔天。
英雄热血酬中国,后辈应需继哲贤。

这首诗词尾的“传”“天”用的就是阳江话押韵,故乡诗篇皆是如此。

曾先生说南北朝延至隋、唐时期,以冼夫人及其贤孙冯盎将军为首领的高凉地区,在政治、军事、文化多方面是非常先进的。但冼夫人、冯盎从未拥兵割据自重,避免生灵涂炭,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留下了千秋功德。后来宋太傅张世杰复宋未成尸漂海陵,当地人感念其爱国精神建有太傅墓。漠阳文化的特质就是无论何时何种处境,都要“胸怀家国,志存高远,舍小义取大义”。

曾先生出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报国宏愿无疑根源于漠阳文化底蕴和苦难教育,感恩于新中国的成立和党的培养。

书画巨匠关山月作品总是落款“漠阳关山月”,而同乡岭南“八子”、南国诗人阮退之却称之为“高凉弟子关山月”。可见高凉文化一直得到阳江人民的普遍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街头即兴对群众说: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漠阳文化同样如此,是与高凉文化一脉相承的优秀地方文化。无论为画为诗,还是自然科学家、音乐家,漠阳才子的共同特质都是胸怀祖国壮美河山,是“冯冼英风”千秋烛照下,漠阳江畔流淌的一腔热血。


曾先生呼吁家乡人民继承先哲之风,经常微言大义,诗以明志,笃信践行。他在美国讲学时不但婉拒对方留美请求,后来还带动儿子、学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同学叙旧写道:“少年攻读不思量,老大能无念故乡”“相逢一席乡音好,欲济苍生共运筹”。诗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爱乡、兼济苍生的理想。

曾先生一直认为尊师重教是传承文化、振兴家乡的根本之道。气象人才,阳江为盛,在他的影响下走出了一支“阳江气象大军”。他还住在步梯房,父亲还坚持卖菜的情况下,把科研奖金设立“明耀庆丰奖”激励家乡学子。此趟回乡尽管行程很紧,从东岳公园下来时近“煞黑都”,但曾先生仍然车游察看城南几间学校。他说“现在知识更新很快,老师也要加强学习培训,认真备课,注重方法方式”。他曾在《忆师友》文章中回忆母校阳江一中两位恩师:叶观曦恩师是位“循循然善诱人”的夫子;冯思伟恩师则是“望之严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的学者严师。对于家乡学生来信,总是很快亲笔回信。今年勉励玉沙小学学生“琢玉成器,积沙成塔”;勉励江城一小学生要具“黄牛风格、塞马精神”

曾先生还曾在回乡参加科技大会时写过一首诗:
故里欣逢庆有成,人才科技尽繁星。
北津东出万公里,黌上红花耀眼明。

这里的“黌”指的就是鼍山春树的所在地,古学宫今江城一小。曾先生立意更深远,希望不只在北津港能看到“黌上红花”,还盼望家乡能人才辈出,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席之地。


曾先生对宗风家训也是非常重视,曾专门写了《曾氏宗风》一文以启迪宗亲。这次回乡特意早起与阳江曾氏宗亲茶叙,他向大家殷殷嘱咐:要以曾子、曾巩、曾国藩和阳江籍宋代进士曾跃麟为典范,自醒自励,修身、立德,待人以诚以信,多做利国利民利朋的好事。当大家举茶杯祝先生身体健康时,曾先生举杯还礼并说:“为后世多作贡献干杯。”
 

伟大的事业总是“舍小义取大义”

在车游城南学校返回途经东门南路时,一直欢声笑语的曾先生突然变得沉默。曾先生坐在前排座位,我以为他是累着了,便不再找话。晚上再重翻他的诗集,读到他在父母和哥哥逝世时作的三首祭诗,又忆起东门南路不远就是他的老家玉沙村,方觉自己迟钝,先生内心的波澜深意,哪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窥见。

父母离世当天曾先生都是以诗代孝。先后遇上重要学术会议和应邀在美国交流讲学,乡远回不得。哥哥也是地质专家,屡冒风雪为国探矿而积疾难返。这次曾先生虽然守在哥哥床前却看着年轻的生命消失而救不得。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白居易的抒情调于诗人气质的科学家此情此景更令人嘅叹。难以想象曾先生当时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完成公务,他在祭诗里表达了内心的泣血和无尽的愧疚,却以伟人的意志品质投身伟大的事业。这也是曾先生以身许国、矢志不移的例证。“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成就不朽的功勋,让祖国气象事业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从岭上寻找玉沙村到车游暂不回村,其实都因爱得深沉。曾先生早上刚已随亲人祭祖,老人或许不想又一次在晚辈面前“英雄泪满襟”。从“回不得”到再也听不到唤儿声的“回难抉”,都是激越滂沱的思念与独白。家国亲情都早已在他的心里、血脉里。


在公开报道里,很少看到有关曾先生夫人的介绍。我经人指点找到了曾先生父子合编的《大气运动的波包动力学——卢佩生文选》。这是我国在天气和气候动力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代表者之一卢佩生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论文选编。该书附录了曾先生的纪念文章《为了轻装的写记》,这是他对妻子卢佩生最长情的告白,回顾了与这个广东才女从北大校园开始相识相知、艰辛辗转、相濡以沫的峥嵘岁月。她朴素无华,农村工作时粥碗跌落,仍将粥米和泥拨回吞下,平时对困难学生常倾囊以授。她曾回阳江陋室寒居抚育爱子,善良的乡亲给过帮助。曾夫人坚毅仁孝、牺牲自我、成全夫婿、三迁教子,具有中华妇女的崇高真诚美德,是我们应该缅怀的“漠阳好儿媳”。承担了这一切的情况下,她还致力科研并卓有贡献,不愧是一个进步新潮令人崇敬的女性。

他们的后代曾晓东现也是理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多个国家游学工作,在父母的感召下回归报效祖国,现正承担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我们又看到一颗希望之星在冉冉升起。
 
“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会把你高高举起”。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手为曾庆存院士戴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庄严而又温暖的画面感染着全国人民,将永载史册。无论是曾先生,还是其家庭成员,都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是“胸怀家国,志存高远,舍小义取大义”的漠阳好儿女。
 
感恩漠阳文化底蕴启蒙了科学家的诗人气质,从曾先生写过的几百首寄情言志的诗里,读到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和心路历程。这些诗篇涉亲人多诉离愁,家乡盛事、诗友约稿、同学叙旧则喜形于表,学生来信则循循善诱,游历祖国山河则壮怀激荡。家乡人民感谢曾先生身边人的细心执拾整理及照顾之周,渴盼此次同来的院士专家更深度与阳江结缘。

临别之时,我们向曾先生为回乡之行约诗,他欣然允诺。我们遥祝曾先生家庭幸福,新的硕果花开!

往期推荐

感动!阳江驻村女书记的日记本


阳江这种满满童年滤镜的食物,到了最好吃的时候!




文字 | 冯兆发
图片 | 李向东
视频 | 李向东 陈宏侃
审核 | 张健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