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许氏宗祠,讲一段93年前的风云传奇
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朝
是一座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式建筑
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占地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个厅堂
两廊、两厢房屋,中间隔两开天井
四周绿荫掩映
古朴清幽又沉稳厚重
青砖红瓦、飞檐翘角
花格漏窗、鸟叫蝉鸣
就是这样一座祠堂
曾经见证了
一段惊心动魄的红色风云传奇
中共阳江县委曾藏身于此
中共阳江县委的建立过程
并非一帆风顺
据史料记载,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阳江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中共阳江党组织活动被迫中断。
1927年秋,在上海参加共产党的许高倬、在中山大学加入共产党的冯宝铭(冯君锐)以及廖绍琏回到阳江,分头联系当地共产党员,密商恢复党组织。当年冬天,中共阳江县委成立,许高倬任县委书记,全县党员十余人,县委机关设在阳江县城。
当时
许氏宗祠称丹山小学
后称丹载小学
周围乡村的幼童都来这里念书
得知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冯宝铭随亲戚来到丹载村隐蔽。为了掩饰身份,他经人引荐去到丹载小学当代课教师。自此,共产党人便在学堂里建立起了革命据点。
几位清秀斯文的年轻人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以教书为掩护,以学堂为据点,一边秘密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先进青年为中共党员,成立中共丹载党支部。
伴随着书声琅琅
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28年4月,经广东省委批准阳江县委改组,改选冯宝铭、许基旭、敖华衮3人为县委常委,中共阳江县委机关设在丹载村许氏宗祠,也就是丹载小学。
县委在这里积极发展农民组织,印制革命传单,开展敌对斗争,直到1929年2月,因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破坏被迫迁出。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
阳江县党组织与省委断了联系
革命活动又被迫中断
小学堂里萌芽了新思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
1938年,阳江成立群众组织抗日救亡
重建了中共阳江党组织
1939年
党组织派许式邦、陈华森(陈中福)
回丹载村开展工作
先后吸收许航等5人入党
1940年到1942年间
中共阳江县委
从雅韶平岚村转移到
距离许氏宗祠不远处的果子园
共产党人以合成殖牧公司作掩护
在丹载村设立革命据点
丹载村再次成为革命活动中心
1941年2月,通过统战关系安排,由许式邦担任丹载小学校长,并抽调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在此任教,丹载小学党支部也秘密建立,掩护县委机关开展农村工作。
为了加强党内政治思想教育
丹载小学创办《阳光周刊》
转载党的红色文件和先进思想
红色理念
在这座小学堂里传扬开来
然而因各种原因《阳光周刊》仅刊发两期就停刊了,但地下革命工作者仍继续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许氏宗祠秘密开展革命宣传。
那时,“白皮红心”两面政权在丹载村建立。1940年,许航任丹载第十一保“保长”,同时在丹载小学负责总务工作。按照上级指示,他们暗中组织和培养革命人才,开办学习班,深入群众与农民交朋友,培训革命干部和群众,积聚革命力量,为形势需要时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基础。
1942年春,殖牧公司工作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丹载乡党支部在开展对敌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建立丹载武工组和情报交通站,配合南下大军为解放阳江作贡献。
学堂“卸任” 教育基地“上任”
建国后
许氏宗祠继续作为小学办学基地
直至1991年
丹载小学撤离迁往新校址
这里就成为了阳江人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据记载,许氏宗祠历经多次维修
早在1920年就进行过初次维修
时光流转
百年祠堂,重获新生
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
地方政府分别在2001年和2013年
拨出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全面修复
在古与新中融合呼应
如今,许氏宗祠是
阳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许瑞棠是宗祠的义务讲解员
转眼间他也已经讲解了十余年
对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如数家珍
"这里虽然不大,但是意义重大,当年革命的亲历者相继离去,而革命的事迹却不能被遗忘",如今已80多岁的许瑞棠,关于先烈的故事大多是从长辈的口中和历史的记载中积累下来的。
在讲解的过程中,他脸上始终带着崇敬,他希望,能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的种子在许氏宗祠萌芽
并逐渐发展壮大
新时代的它
完成了教化育人的历史使命
又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机
成为我们新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
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
注:本文部分材料来自阳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阳江市革命史迹选编》
四类人员不可参加祭扫!关于清明祭扫,最新消息→
警惕!阳江已有人中招!“家电下乡”骗局再现乡村
记者 | 潘静思
图片、动图 | 李向东、李凯
视频 | 李凯
编辑 | 潘静思
审核 | 黄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