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双十一,骗人的兴奋剂

2017-11-11 南方略咨询


浪费就是浪费,相信“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蠢。事实是越会赚钱才越爱花钱,而不是越花钱越有钱。



01


社会上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穷。尤其是年轻人,收入有限,花起钱来足以吓死老一辈人。


我的一位亲戚,26岁,广州工作两年,月薪6000,其实还够不着广州的平均水平,基本月光。看到不少同事都开上了小车,他也手痒难受,发誓不在一年内买车就不是人。


我问他:“你现在正是事业的上升期,借这么多钱买车,不是让自己陷进债务深渊嘛,几年都抬不起头的。”


他不屑地笑了笑,你没听过,越会花钱的人越有钱吗?我顿时语塞。


开了几张信用卡,再找民间借贷平台凑了不少,总算入手了一辆白色福克斯,开起来贼爽贼爽,一口气绕广州跑了好几圈,每天开着小车上班,也是无限风光。


只是没高兴几天,麻烦就来了,还信用卡、还车贷以及每个月的各种开销,瞬间让他傻眼了:根本还不起啊,远远超过他的收入。


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看着自己堆起来的债务,晚上做梦都能给吓起来,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就只能做一件事情了:还钱!没日没夜地还钱、不吃不喝地还钱!


想想都觉得可怕,至于买房、结婚、投资、提升能力这些东西就根本不用想了,连想的资格都没有。


“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并非毫无道理,财务上的适度焦虑确实能让人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你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做更好的财产分配和规划。


人类的可悲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永远压制不住消费的欲望,尤其是对于想立马过上标配人生的年轻人而言,永远不知道“适度”是什么概念。


他们只知道:“年轻人啊,你们不要省,越节省的人越穷呐,你们要使劲花钱呐,越花钱才越会赚钱啊。”


衣服一定要穿贵的、化妆品一定用国外的、包包一定要上万的,女人怎么能委屈自己呢!男人怎么能没车呢,没车你还有什么资格谈恋爱谈结婚呢!


你确实在努力花钱,只是,你真的变得越来越有钱了吗?



02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能给自己存个一两万的急用钱,你就差不多超过60%的国人了。因为中国年轻人不合理负债已到了令人堪忧的程度。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18岁到35岁的年轻一代,对信贷消费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宏利金融的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一代身背的债务,竟达到了他们月收入的18.5倍。在亚洲同龄人里也排在最高一档。


中国前几代人节俭的消费观,让中国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而新成长起来的一群年轻人,却让我们成为世界上负债最高的国度。


小马的奶奶曾对她说,自己一辈子只欠过一次债,而且是100元。她不敢告诉奶奶,自己的信用卡里已欠下十万的债务,而她才23二十五岁,工作一年。


她甚至都不知道是怎么欠下如此之多的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欠越多。夜里做梦都会惊醒,我该怎么还,我该怎么还!


这个社会只会教你如何去买买买,但永远都不会教你,信用卡刷爆了该怎么还。别在忽悠年轻人消费了,他们真的消费不起!



03


天涯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负债累累罪人的自述》:


我是个罪人,我犯了很大的错,欠了巨款,这些钱足以让家人承受一辈子,我该怎么解决,我该何去何从,我记录我以后每天的生活,希望与正在犯错的人以提醒 。

走在荒芜的街道,感觉好累好累,喘气,抽空了一样,嘴里喃喃说着怎么办?谁能帮帮我?怎么办?怎么办?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该在下个路口右转还是左转?


我看着街上的那些陌生人,有的忙忙碌碌,有的悠闲自在,像是每个人都在享受着生活,抬起头看到高楼耸立,我该怎么办?我该去哪里?


我没有落泪,只是心在流血一样,我放弃了挣扎的欲望,懒懒地看着出租车的窗外,闭上眼睛,努力地睁开眼睛用力地想着一切都会过去,睁开眼睛,心还是痛得滴血。


夜幕降临了,我还是没流泪,我喜欢晚上,因为晚上整个世界都会睡觉,我的电话不会再响,突然我想到了我的爱人,如果她知道了,她该怎么办?


差一点落泪,好想她,好想抱她大哭一场,一瞬间的想法总是可怕的,就像是从33楼往下望的感觉,感觉底下不是深渊,而是天堂,但是那样会害了多少人。


债务有多可怕,看看新闻就知道:


《29岁的年轻人想一夜暴富,借钱买彩票,欠款40万,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大学生背负百万债务,无力偿还留遗言后跳楼》、《河南大学生借网贷赌球,欠款数十万跳楼自杀》


......


类似的新闻从未间断,大多为年轻人,而且负债自杀的基本上是不合理消费所造成,并非因为买房或其他自我投资而造成的“正当负债”。


当月光族已不再新鲜的时候,如今又兴起了“借光族”,这个月的钱不够就利用信用卡透支,花下个月的钱。


长此以往,财务上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一旦失业,必然捉襟见肘,陷入困顿,不但失去了最好的上升时期,还将过早地透支未来的幸福。



04


年轻时花钱无度,到老了也就只剩下捉襟见肘了,哪怕你很有钱。


泰森,全球最著名的拳王,20岁便获得了世界重量级冠军。在二十多年的拳击生涯中,总共挣了4亿多美元,24多亿人民币啊,想想都觉得激动。


但是他生活极尽奢侈、挥金如土:他有过六座豪宅,其中一座豪宅有108个房间、38个卫生间,还有一个影院和豪华的夜总会。


他买过110辆名贵的汽车,其中的三分之一都送给了朋友。他养白老虎当宠物,最多的时候养了五只老虎,其中有两只价值七万美元的孟加拉白老虎,后来因为法律不允许才作罢,付给训兽师的钱就有12万美元。


他曾经在拉斯维加斯最豪华的酒店包下了带游泳池的套房,一个晚上房租15000美金,在这样的套房里点一杯鸡尾酒就要1000美元,而泰森每次放在服务生托盘中的小费都不会少于2000美元。


在凯撒宫赌场饭店,泰森甚至带着一大群他叫不出名字的朋友走进商场,一小时就刷卡50万美元,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买。


到了2004年12月底,泰森的资产只剩下了1740万美元,但是债务却高达2800万美元。


2005年8月,泰森向纽约的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就在他申请破产之前,他还在拉斯维加斯一家珠宝店中买走了一条镶有钻石的价值17万美元的金项链。


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越花钱的人会越有钱,花钱和挣钱永远不会等同。


花钱的时候确实很爽,感觉像个富人,不要等到花完之后,才在半夜惊醒,我竟然欠下这么多的钱。


泰森


05


凯恩斯说:“贫富差距的根源来自人们对经济所持的态度。”怎么花和花多少钱永远不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你还年轻,还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不想债务缠身,不想半夜惊喜,不想让自己年过40都还挣扎在生存线上,那么,是时候改变下你的花钱态度了。


·10%理论

资深投资人王诗文建议:将家庭非必需品开销坚决控制在月消费额的10%以下,否则既把钱花在了不实际的东西上,还增加了扔东西的烦恼。


·先后原则

刘彦斌说:“汽车并非生活必需品,贸然买车不仅会立刻贬值,而且会使你背上许多消费负担,透支你未来的幸福。”没房之前不要买车,这个原则永远都不会过时。


·做有效投资,而不是无效消费

所谓有效花钱,一定是有增值的空间,比如买房、买基金等;无效的花钱,从买回来的那一刻就开始贬值,比如车、电子产品等。当然花钱提升自己永远是最有效的投资。


·避免交易效用偏见

多数人花钱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商品参考价格低于实际价值时冲动入手的,比如商城促销、比如双11,剁手党通常会买一堆在家里摆着但没有什么卵用的东西,然后等着吃灰。


·花钱记账

这是最土的办法了,但这也是养成良好消费习惯最有效的办法了。记着记着,你就会明白,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一穷二白的了。下次花钱的时候,你心里就会有个逼数了。


·开源才是最终法则

正如作家葫芦僧所说:“作为一名工薪族,应尽可能提高收入,想方设法多开源,把本金这个雪球通过多种形式积累做大后,再通过科学的规划慢慢滚大。”


当然,前提是,在变得有钱之前,千万不要把信用卡的欠款越滚越多!

(来源:国馆文化)




双十一,可能是电商行业的最后一支“兴奋剂”



8年,从5000万元到1207亿,从27个品牌到全球超14万商家投入,一场来自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近6亿消费者的共同狂欢,成了形同“春晚”的存在,这恐怕是马云当初都没曾想过的中国式奇迹。

 

但是,当这一天的数字逐渐成为各大电商的业绩标杆,大小品牌将其作为相互斗争的竞技场,显而易见,所有参与其中的公司、企业越发依赖这场规模盛大的促销活动。与此同时,用户消费能力被透支的程度也越发加深,这其中的矛盾使得双十一的价值遭受质疑。

 

说到底双十一仅是一场由商家打造的营销活动,可是现在很多消费者似乎无法想象双十一消失后的情景,这种影响力其实是有些异常。

 

而且对电商行业来讲,双十一是否已经上升到切关生存的高度?未来双十一是否会被放弃,或者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变化,这都是这场狂欢背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数据越来越高,但双十一对电商的价值却正在弱化

 

双十一从诞生发展到如此规模,自然有其合理之处,除了抓住网民的消费心理和刺激点,更多的是受电商行业爆发式增长和人口红利增量空间的影响。

 

8年前,阿里刚刚推出淘宝商城,当时的网购用户截至2009年6月仅达8788万,同比增加2459万人。虽然这种增长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很高,但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同样的时间段内,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2/3。而且当年网民在C2C网站上的购物支出占网购总金额的89%,B2C领域完全处于萌芽阶段。

 

由此可见,阿里造节的灵感正好赶上了网民购物潜力亟待释放的最佳时机,双十一仅在一年间就实现了万元到近10亿的跨越。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看出双十一的商业意义所在。一方面,借用双十一这种大规模的集体低价促销活动,快速完成了市场培育的任务,而另一方面,基于平台流量分发,商家用户积累的阶段也被加速。

 

然而时过境迁,电商行业发展到现在,且不说有没有触及到天花板,红利消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也导致双十一原来的商业意义发生改变。就平台和商家来讲,一定程度上,双十一的意义直接转嫁为数字象征,就用户而言,则由消费习惯养成转向消费能力透支。

 

数据是双十一效果量化的主要标准,呈现各大榜单和平台的销售总量,以此来证明各自的实力,这本身无可厚非。可是一旦双十一活动的实际意义仅剩数字象征,为数据绑架所导致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短期内,为争第一相互指责对方数据造假,先涨后降或真假掺卖冲击数据高峰等等,皆是在削弱双十一数据的含金量。

 

从长远来看,数据榜单成为双十一唯一重点也预示着一定的风险,一旦未来某年数字高峰不再攀升,甚至是出现下降状况,它所预示的商业信号对电商行业将是一个重大打击。尤其是阿里,多年来其股价都由双十一刷新数据来拉升,虽然其他业务进展已经相对良好,但电商毕竟是根基。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双十一确实在透支用户的消费能力,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狂欢节过后,将会迎来一个漫长的线上线下销售的萧条期。而且网民现在对双十一的负面情绪不断上涨,也说明这种非理性消费其实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消费者以后对这种促销手段的认知更为清晰,那么理性心理作用下,双十一的数字未必还能步步攀升。届时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后,这个造物节日存在与否也是个问题。

 

国际化是双十一的突破口,而复制国内的成功并不容易

 

平台、商家和消费者早已对双十一习以为常,这导致对这个节日能否消失的讨论,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但实际上,无论是造假的套路还是过度消费的弊端,都使得外界对双十一的商业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数据一旦下滑,双十一存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横向或纵向延伸就成了这个节日未来发展的必要,换言之,就是双十一如何升级才能避免沦为一个过时的商业游戏。

 

目前来看,比较明显的构想就是国际化趋势,透过对双十一模式的复刻,在海外各国掀起如同国内市场的消费狂欢,以此摆脱双十一过于依赖本国的固有缺陷。而且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国际化主要是指模式的“走出去”,而不包括吸引海外品牌参与国内双十一活动所代表的“引进来”。

 

据目前所知,双十一活动在阿里的推广下,已经在俄罗斯、西班牙、法国及东南亚各国相继展开,依靠速卖通的下载量来推测,可见阿里将双十一推向国际的进展还是相对顺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速卖通现在所取得的业绩,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众多新兴国家电商行业的初步崛起,并不足以说明双十一的模式已经适合各国的普遍发展。

 

更何况一些现实问题正在国外双十一活动中显现,以成交量最高的俄罗斯为例。据悉,同速卖通进行物流合作的俄通收(俄罗斯快递服务商)最快都需要7天才能到达卖家手中。而且双十一期间俄罗斯物流系统曾出现了爆仓现象,繁琐而又冗长的等待时间,劣化了海外用户的整体网购体验。

 

这点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阿里国际化的最大敌手—亚马逊。也许在应对新兴市场,阿里复制国内模式还可以有翻盘的机会,但是面向欧美等电商极为成熟的市场,可能双十一不一定适合。这点可以对比“黑色星期五”,自从被双十一赶超之后,狂热称颂背后就涌现出一个问题,中国网民的消费水平已经能够超过更加富裕的美国中产吗?恐怕不然,其中美国消费者的相对理性可能抵消了对促销节日的疯狂。

 

总而言之,将活动推向国际化以此来增加双十一的体量,与在国内扩充其影响范围或创新形式相比,不见得容易,尤其是其他国家本土电商成熟以后,可能也会不断削弱阿里的影响力。

 

双十一越是热闹,越能突显整个电商行业老化的事实

 

其实国际化只是横向延伸的一个方向,面对外界对双十一或是电商天花板的质疑,马云一贯以占据零售总额10%的商业想象力来回应,这是不是意味着双十一在国内销售市场上,也具有纵向的发展空间?

 

这实际上有些偷换概念。曾经有媒体算过一笔账,2012年双十一的191亿成交额,按照当年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4亿元计算,相当于其中一天的31.2%,同等于8月份香港三周的零售总额。

 

而现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天猫淘宝销售额交易额达1207亿元,而去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2316亿元,平均每日也不过910亿元。这就说明虽然电商销售总量占据零售总额的比例,看起来只有10%,但实际上单论双十一一天的销售总量,早已超过了平均值,再拿占比来说事,就难免“力不从心”。

 

其实更深入一些,这些数字背后就是电商天花板的困境,只不过利用双十一不断刷新的数据,来掩盖电商行业失去人口红利之后的“平稳”,甚至是用来侧面印证我国整体经济“新常态”,不会影响到电商增长的步伐。

 

我们可以回顾近两年的电商行业变化,从宏观角度讲,除了双十一有条不紊地冲刺记录,这一领域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表现在,网红电商、直播电商或者社交电商等形式,还停留在流量逻辑下吸引用户。而各大垂直电商虽然短时间风生水起,可非但没有诞生新的电商巨头,反而呈现出昙花一现后的萎靡。

 

而另一方面,现在的电商市场无非是五大平台“勾心斗角”,无论是它们之间如何联合或对抗,似乎都不足以撼动局面。从这点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造节”成了电商的跟风之势,因为相互竞争、展现实力的舞台似乎只剩下节日促销。

 

换句话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局势,电商似乎都在向当初它们嘲讽传统实业“老化”的状态靠近。这也正是马云急于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原因之一,毕竟双十一这台戏的商业效果已经在弱化,电商行业亟需一个新的起点来拉动缓慢增长的步伐。

 

双十一,本质上其实已经演变成电商行业的最后一支“兴奋剂”,只是,用一天的狂热来唤醒“老态龙钟”的躯体,还能刺激它多久?(来源:歪道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