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亦庄新城站前区规划被列入通州规划

2017-01-15 亦庄生活网

近日,北京规划委发布消息,亦庄新城站前区IV-1街区YZ00-0401-6001等地块及IV-4街区YZ00-0404-6001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复,而冠名的类别却是通州规划,查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亦庄新城的站前区的确规划在通州区境内。


类似的疑惑还有:亦庄线的终点在通州境内,名字却叫亦庄火车站, 马驹桥在亦庄新城规划中是亦庄新城的一部分,却一直属于通州区。




北京规划委发布的全文:


#通州规划# 近日,亦庄新城站前区IV-1街区YZ00-0401-6001等地块及IV-4街区YZ00-0404-6001等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复,对于推进亦庄新城规划实施,完善全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地块位于亦庄新城东部,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7.71公顷。其中,IV-1街区YZ00-0401-6001等地块东至亦庄东石东四路、南至站前街南二街、西至通马路、北至亦庄站前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3.6公顷;IV-4街区YZ00-0404-6001等地块东至亦庄新城太平路、南至站前街南六街、西至太平西三路、北至亦庄站前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11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R2)面积约13.35公顷,基础教育用地(A33)面积约3.22公顷,公园绿地(G1)面积约0.26公顷,总建筑规模约38.94万平方米。


-------------------------------------------------


新城总体发展   来源:开发区管委会网站   发布时间:2009-03-13   


落实总体规划,对新城的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科学确定新城的发展布局,促进新城健康、持续、集约发展。


人口规模控制与引导


第1条 人口控制规模


2020年,亦庄新城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7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37万人左右。阶段目标到2010年达到30万人,2015达到47万人。考虑到人口流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暂按100万人预留。


第2条 人口迁移模式


(1)以就业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成为新城人口集聚的主导方式。


(2)新城人口迁移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承接中心城人口疏解、吸纳外来人口、本地城镇化人口。


第3条 人口结构引导


(1)社会结构


亦庄的产业规模与结构定位决定亦庄新城的社会结构。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


(2)素质结构


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素质结构:


①通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改善创业环境和提高居住水平,集聚高素质人才,带动新城人口素质提高。②活跃用人机制,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签订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协议。③倡导科教兴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培育专业技术人才。④加强对原居民进行知识技能教育,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3)年龄结构


至2020年,新城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正常,形成以25-45岁年龄段人口为主的结构,同时儿童、老年人比重逐步增加。适应新城人口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


用地规模控制与引导


第4条 用地规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亦庄新城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规模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5条 建设用地控制与引导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2)优先保障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的需求,保障公益性公共设施的用地需求。


(3)设定新建产业项目入区门槛,引导产业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用地布局。


(4)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预留适当的弹性用地,应对城市发展变化的需求。


(5)优先利用可改造用地,根据新城用地的供给情况,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


(6)建设用地的投放与新城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城示范区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


新城发展布局


第6条 新城发展布局引导


(1)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


以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手段,对水域、绿地等非建设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并将其作为“战略性的、整合的、前瞻性的”考虑,新城建设用地的布局以此为基础,禁止占用影响安全的刚性要素,对建设空间进行生态化引导。


(2)确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


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打破“有业无城”现况,实现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基础之上,改变原来作为开发区以工业用地为主,缺乏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单一发展模式。


(3)促成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


新城的发展强化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和引导作用。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土地和公交整合。①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性,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良性发展。②轨道交通贯通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实现用最短的时间通达新城各主要功能区。③利用京津城际亦庄站同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创建北京面向京津走廊的亦庄转运门户,站前规划服务北京、面向区域的大型公共中心。


(4)构建多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四个层级进行配置,包括区域级、新城级、片区级和街区级。其中区域级和新城级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新城的发展结构,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两级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及其被赋予的职能,并将其用快速轨道交通串联起来,形成以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为纽带的“Y”字形、多中心的公共设施配置架构。


(5)建立引导产业升级的廊道


新城产业的发展着重强调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以科技促进产业升级。针对现状加工经济、分厂经济特征明显,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特点,在规划用地布局上,沿大众运输走廊(轨道)两侧布置研发功能,在荣华路公建区布置商务、行销等功能,在滨水科技中心布置科教、研发和文化等功能,同时在用地环境条件良好地段,预留两块弹性用地,为上述功能的发展留有余地。通过以上用地功能的安排,实现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行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6)营造多元的、开放性的滨水空间


发挥亲水魅力,通过对凉水河的综合治理以及河道两侧滨水空间的营造,塑造新城的形象,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闪光点。


第7条 新城空间结构


在亦庄新城范围内,构建“两带――七片――多中心”的“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


(1)两带:指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协调发展的生活带、生产带,建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


(2)七片:新城范围内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六环路、凉水河和新凤河穿过,自然将新城划分为七个片区:核心区、河西区、路东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马驹桥居住组团、物流基地、六环路路南区。


(3)多中心:指建立多个辐射区域、服务新城的城市公共中心,包括面向区域的亦庄枢纽站前综合服务中心,荣华路高端产业服务中心,凉水河滨水科技中心及六环路南区公共中心。


第8条 片区功能规划


(1)核心区


开发区的起步区,是新城的行政和商务中心。用地功能上由三部分组成:西部沿凉水河的居住区、中部沿荣华路的公建区、东部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产业区。该片区北侧紧邻五环路,通过成寿寺路、博大路同中心城联系便捷,轨道L2线、L5线在此交汇。结合L2线,在荣华路两侧规划布局新城的行政中心和以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片区用地规模约19.3平方公里。


(2)河西区


该片区西侧为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海子公园和亦庄水厂,东北侧为凉水河,东南侧为新凤河。用地功能上由四部分组成:沿凉水河以职教、科研、体育、文化娱乐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文化中心;临近绿化隔离地区的居住区;围绕奔驰项目建设的汽车产业基地;沿新凤河的混合功能区。荣华路公共轴线南沿线自东北至西南斜穿片区中心,轨道L2支线跨过凉水河沿奔驰汽车产业基地和混合功能区之间通过。片区南侧紧邻六环路,西侧临近京济高速公路,对外交通便捷。片区用地规模约16.2平方公里。


(3)路东区


新城以产业为主导功能的片区,由三部分组成:东部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自北向南布局、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产业区(管辖权在开发区管委会),西北部沿通惠排干渠布局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辖权在通州区),北侧紧邻五环路的三羊居住区。轨道交通L2线、L5线、M12线在此交汇,针对产业用地高度集中的布局特点,为了提高该片区的活力以及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规划沿轨道交通两侧布局公共设施和用作科技创新平台的多功能用地。该片区通过通黄路、垡渠公路分别同核心区和河西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和物流基地紧密联系。片区用地规模约20.3平方公里。


(4)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


新城未来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城重要的形象区。京津城际铁路、轨道L2线、S6线在亦庄枢纽站交汇,片区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围绕枢纽站和轨道L2线两侧布置各种大型公共设施和商住混合用地,在外围形成新城的居住组团。片区北临新城楔形绿地,南临结合蓄滞洪区规划的湿地公园,两者之间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连接,轴线两侧布局医疗卫生、行政办公为主的静态公共设施。片区西部临通惠排干渠布局集中的混合功能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14.1平方公里。


(5)马驹桥居住组团


在马驹桥镇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居住组团。该片区位于新城各片区的中心位置,同各片区之间都有比较便捷的交通联系。片区北侧和西侧临凉水河和新凤河,环境优美。东侧临京津塘高速公路,南侧临六环路,对外交通发达。片区用地规模约3.4平方公里。


(6)物流基地


新城以物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片区,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六环路的交汇处,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北京的出海口,同时在区内形成北京东南部货物集散及集装箱转运基地,为新城及北京提供方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凉水河沿线,利用环境优势,布局混合功能用地。在片区东北部,布局居住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5.2平方公里。


(7)六环路南区


新城沿京津塘轴线向南发展的综合区域,居住空间依托马驹桥居住组团向南带状发展,片区西部是以发展与奔驰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产业区,东部是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区。轨道交通L2线自东向西横贯片区中央,在轨道两侧规划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规划两片集中的混合用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基地。片区用地规模约21.8平方公里。


第9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规划原则


――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居住区,进一步改善和满足居民的居住条件。


――规划居住指标为综合控制指标,应按照《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及说明》的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规划范围内农村居住用地建设,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向城市居住区标准过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的居民点。


(2)控制标准


根据新城的发展目标,居住水平将逐步提高,至2020年规划居住标准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26平方米,建筑面积38平方米。


(3)用地布局


①核心区西北部居住用地:包括开发区的配套居住用地、亦庄镇区和鹿圈四村。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或发展高、多、低层混合的住宅区。


②河西区居住用地:为新建居住区,主要满足近期新城发展对居住配套用地的需求。此部分居住用地应保障规划区西部绿色空间中的部分旧村拆迁人口的安置,以及解决教育用地、产业工人对单身公寓的需求。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局部可以考虑高密度建设。


③马驹桥镇中心居住用地:应逐步调整用地布局,以旧村改造为主,原则上为二类居住用地,加强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住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时其西部新建居住用地要解决凉水河以北规划开发区工业用地内的旧村搬迁安置。


④路东三羊地区居住用地:该地区北部已建成少量一类居住,近期应建设中、高密度居住区和单身公寓,满足高速路绿化实施、农民拆迁以及近期开发区向东发展对居住用地的需求。


⑤亦庄枢纽站前区居住用地:台湖镇次渠地区以旧村改造为主,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北部以中、高密度为主,考虑安排部分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在南部环境较好地段适当安排少量一类居住。在轨道沿线,结合商住混合开发,建设部分高档公寓。该地区居住建设强度整体以中、高密度为主。


⑥六环路路南区居住用地:主要用于环保产业园及奔驰配套产业基地内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及产业区从业人员就近居住。居住建设强度以中密度为主。



亦庄生活网 yizlife.com
方便亦庄人

每天亦庄大大小小事,关注我,亦庄生活无忧!

 客服/商务合作电话:678760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