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新华网宝藏青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4-09-15

有人说
这里是许多人小时候的梦想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我要当科学家!”
那么,来这里准没错
毕竟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中国科大
“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百生一杰青”


意思大概就是

校园里随机抽取一个幸运儿

他未来可能就是

左口袋装着个突破性前沿技术进展

右口袋揣着个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

胸前还挂着数篇“CNS”期刊“狠角色”(失敬失敬

即《细胞》(Cell)、《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三本国际顶刊


有人说

这里是许多南方学子
“素未谋面的母校”
毕竟早在80年代
中国科大就率先在学生宿舍安上了暖气


北方人根本不懂
这对“过冬只能靠一身正气”的南方人来说
有多么诱人
杀伤力堪比“白月光”

有人说
爱了爱了,已经可以不用说了
请直接告诉我中国科大在哪
她,坐落于
孙权做梦都想到达的地方
(据传孙权曾多次攻打合肥都没有成功)
——“霸都”合肥
她,又名
技术的·科学家·在科技领域·搞学术·大学
主打一个既精准垂直又全面开花
她,就是今天过生日的
中国科大!


一见倾心



初到中国科大

请问“科学家”资格去哪领啊?

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

“科学”晚点再研究

学校只想先你一个“家”

“同学您好,您的房间到了~”



全套生活用品免费发放拎包入住,省心无忧冬有限定版暖气,夏有全天候制冷空调上床下桌,家具精心匠造高端视野,全景阳台
宽敞空间,极致享受……
这条件,瞬间戳中“心巴”
非要说一个缺点的话
那就是这个宿舍还缺个我


现在因为宿舍条件乐开花的科大人

或许会在日后某一天

卡里收到一笔钱的瞬间

忍不住爆哭


这是中国科大

对学生消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

精准定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补助

这种“隐形资助”现在看来或许已不算新鲜

中国科大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这个想法,需要的是更设身处地的爱



学校不仅关心学生
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

更在意大家身体好不好


为此,学校提供免费健身房

及所有体育设施给学生强身健体

统一出资为全校学生缴纳医保和商保

还成为了国内首所

配备“救命神器”AED的高校

当然

这也“救”不了因为绩点不达标

而心痛到无法呼吸的人



在中国科大,你总能听到
有学生谦虚地说自己很“菜”
因为他们不仅在图书馆楼顶种菜(没错,真人版“开心农场”)

在食堂学做菜(下课后打包老师作品的那种)

劳动实践课堂

算是让他们玩儿明白了



然而当你得知
他们保研率全国前三

才发现原来“菜”的只有自己

毕竟中国科大宿舍的尽头可是自习室


他们表面上手握农具

在田间育苗、施肥、授粉、除草

背地里就因为放心不下基地植物的生长

而自主研发出自动浇灌控制系统

他们表面上穿梭于

各大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

背地里不仅是有最强大脑的“脑王”

还是优秀相声演员



可即便干啥都不含糊的他们
也有“翻车”的时候 

有一年学校为了测试师生们的反诈能力

发送了4万多封“中秋免费月饼领取”的钓鱼邮件

结果有3000多人中招

其中大一新生最多(果然还是太年轻)


还好有部分头脑清醒的同学
替大家挽回了一些“颜面”
不仅没“上钩”

还对钓鱼网站进行了DDOS攻击

但终究不敌经验老道的学校

早早做好了防范……



就这样

在学校体贴入微的呵护下

在一天天的积累、磨练

在一次次的探索、试炼中

中国科大的学生们

逐渐成长得羽翼丰满

变得越来越强大


一鸣惊人



每年三四月
沿着中国科大东区老北门
一路走到一教
两旁热烈绽放的樱花
都会引得游人如织,前来赏花拍照
因此,这条路也以“樱花大道”被人熟知

然而
待数日花瓣嫣然落尽
在这喧闹背后,回味悠长的
是它永远抹不掉的名字
“玉泉”

中国科大校内的玉泉北路,又名“樱花大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培养研制“两弹一星”尖端人才

储备年轻的科技后备力量

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提出

依托中国科学院力量创办一所新型大学


于是,1958年9月20日

中国科大在北京玉泉路建立

她的创办被称为

“我国教育史与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就完成了从审批、筹办、招生
到新生入学的整个过程


根据“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亲自“披挂上阵”兼任校长
钱学森、华罗庚、赵忠尧
贝时璋、赵九章、郭永怀等13位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研究员
兼任中国科大13个系的首任系主任


群英荟萃,济济一堂

中国科大建校第二年

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成长速度惊人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
一首《永恒的东风》
唱出了中国科大师生
不甘落后、科教报国的远大志向


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
千里辗转搬至安徽合肥

开始了“二次创业”史


1978年,中国科大开启了一项

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

——首创少年班
如今,走在中国科大的校园里
迎面走来的年轻面孔
可能就是你的
“学长弟弟”或者“学姐妹妹”


同年
中国科大还创建了
全国最早的研究生院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
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是国家首批实施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


2017年
入选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2022年
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作为“数理化天地生”都是A+学科
六大基础学科“整整齐齐”高水平的高校
中国科大在国内几乎独一份

这或许离不开
中国科大一直以来强调的“重基础”
在这里,全校同学无论什么专业
都需要学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

在内的一系列基础课程

钱学森曾专门撰文指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


尖端人才的大批涌现
证明了中国科大
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培养模式

是行之有效的

如今,科技史、科技考古、

科技传播、科技哲学、科技翻译……

一系列“科”字开头的特色文科

在这里实现了理工与人文的交融


时光分秒向前
老北门缠绕的紫藤
年轮一圈圈增长
它遒劲有力的根系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看着无数学子走过青葱岁月

也见证着中国科大孕育桃李芬芳




一往无前


今年6月
在中国科大毕业典礼上

“院士天团”在台上一字站开

霸气感瞬间溢出屏幕

网友惊呼

这都是行走的“参考文献”吧!



65年

说起来,中国科大的办学历史

其实并不算长

但却凭着傲人的实力

成为了科研领域

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
在前沿交叉学科量子信息领域
中国科大“量子GDP”团队
“40后”郭光灿院士(G)
“60后”杜江峰院士(D)
“70后”潘建伟院士(P)

带领着“80后”“90后”和“00后”们

让“中国量子声音”在世界舞台愈加响亮



“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
为国家争气”
70年代末,何多慧院士为代表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
矢志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同步辐射光源
他们几乎从头开始
通过三年夜以继日的预研
创造了中国加速器界的四个第一

而如今,新一代中国科大“追光者”
封东来院士的带领下
正积极推进第四代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建设
“光”飞速行进向前
他们“追光”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
带领团队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完成了我国无人月球探测
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的伟大跨越
“子午工程”总工程师王赤院士
围绕宇宙起源、生命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继组织发射了“悟空”“墨子”“天问一号”
等空间科学试验卫星

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
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
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墨子巡天望远镜
巡天能力堪称北半球最强……
星光点点,中国科大剑指深空
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


低调、踏实、肯干
默默钻研的科大人
就如校史馆西侧草地上
静卧的那座雕塑“孺子牛”
用犄角与阔背奋力推动大大的地球
敢想敢为,锐意进取


如今的中国科大
是我国拥有国家实验室
大科学装置最多的高校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2000年以来
中国科大共获得各类国家科技奖励48项
三年两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多次入选中国乃至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一代代科大人矢志不渝
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
中国科大的不平凡
来源于每一个不平凡的科大人


寒来暑往、潮起潮落

对科学的憧憬

对真理的追寻

在中国科大里肆意成长



无论走得多远
多少年后,依然忘不了
夏日绿意氤氲的也西湖
黑天鹅在悠闲地浮水

既热闹又安静的西区图书馆

一本书,一支笔,就是一天熏着微风,醉着花香的一鉴亭

亭下清水出芙蓉

……



六十五载春华秋实
在光影轮转间缓缓铺开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日快乐!

策划刘健
总监制:储学军 钱彤
监制:周红军 刘加文
策划:刘洪 姚予疆 王雷
监审:牟彦秋 梁甜甜 商亮 程淼 汤阳
统筹:董静雪 姚琼 周欣宇
作者:张玲琳 白柯岩 黄治国 张宇
图片: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
校对:谷朋 肇蕾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
新华网安徽频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联合出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