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面專題】“一國兩制”保香港繁榮

2017-06-20 胡倩怡 香港经济导报社


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民生和經濟發展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績。今日的香港,經濟穩步增長、市場繁榮、貿易活躍、金融發達、就業穩定,並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取得了讓全世界矚目的成就。


▲香港的土地面積只有1105平方公里,但人口逾730萬。香港各類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鐵、電車、巴士、的士、渡輪等,每日載客超過1260萬人次。每一個在香港生活過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在道路不寬、小巷複雜、立交橋層層疊疊的香港,卻很少為交通困擾。這就是香港城市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化交通。(新華社圖片)  




自1997年7月1日回歸以來,香港社會始終保持穩定,並繼續發展為國際都會,這有賴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以及有賴國家的大力支持。“一國兩制”確保香港保留其獨特的身份和優勢,以及作為國際商業、金融、航運及航空中心。


港競爭力排名稱冠全球


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下,香港全面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今天的香港是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日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全球63個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蟬聯首位,連續兩年獲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誠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這是肯定我們在恪守財政紀律、致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以及構建穩健金融體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回歸20年來,香港除了在競爭力排名上屢創佳績,在多種國際排名中也有不俗表現。到2017年,香港已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論壇編制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也從以往的前10名之外,邁入到近5年位列前10名之內。香港對本地企業實行稅率低且操作簡單的稅制,對許多進口產品免稅,成就了國際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健康的財政狀況、自由的貿易和金融、廉潔的政府、高效的監管等,都受到國際評比機構的讚譽及青睞。


“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最大的競爭優勢。事實證明,回歸之後,“一國兩制”的優勢及給香港帶來的系列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面對外界一些人士的所謂“香港衰落”論,事實勝於雄辯,實踐也證明,回歸後的香港社會發展欣欣向榮。在國家強大後盾的支持下,香港克服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渡過了2003年非典難關,抵擋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香港依然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為了慶祝香港回歸,渣打銀行於1997年首次贊助香港馬拉松賽事,復辦中斷三年的“港深馬拉松”。跑手們從香港上水北區運動場出發,經過深圳皇崗口岸,至深圳體育館衝線,有着香港順利回歸的象徵意義。共有1000多人由香港出發經皇崗跑到深圳,那時這項比賽還叫做“渣打港深馬拉松”。 (新華社圖片)  




港府積極推動產業多元化


2016年,香港經濟實體增長2%。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對GDP增長貢獻良多,多年來一直推動着香港經濟快速發展。


特區政府堅持“適度有為”的施政方針,在市場主導下,積極推動產業發展,讓香港的經濟基礎更加紮實,發展更加多元化。在經濟領域,港府積極與內地在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範疇進行探討,擴大和優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繼續在粵港合作機制下,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合作,在南沙粵港深度合作區為港人港企掌握發展新機遇;積極研究金融發展局對香港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業持續發展提出有關稅務、法規及人才發展等方面的建議,並落實可行措施;同時邀請香港貿易發展局在外地加強推廣金融服務業;利用“一帶一路”和兩地基金互認帶來的需求,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此外,港府在創新及科創領域也動作頻頻。2015年,香港成立創新及科技局;2016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再工業化”將有潛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為此提出預留20億元港幣,由創新及科技局以投資收入資助高等院校的中游及應用研究,預留20億元港幣成立創科創投基金,預留5億元港幣成立創科生活基金等;今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積極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為積極吸引本港及國內外創科企業,港府積極考慮提供稅務和財務優惠,及其他支援措施,推動大學進行更多可轉化作應用的研究項目,和優化其知識及科技轉移計劃。設立的“創科創投基金”將邀請合資格的風險投資基金為合作夥伴,與政府共同投資香港的科技初創企業。經過近年的努力,香港的科創環境日趨完善,世界頂級創科機構相繼落戶。2016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2016年10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首個海外分支在香港開幕;此外,紅杉資本牽頭成立“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提供資金支持早期探索和天使階段的項目,阿里巴巴也啟動了10億港元的“香港創業者基金”。


可見,香港經濟正逐漸走向多元化,多產業共同發展為香港經濟提供強大動力。


▲香港葵涌貨櫃碼頭。(新華社圖片)




兩地融合助力香港


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緊密,經濟融合一日千里,層次不斷提升。在貿易方面,迄今為止,香港是內地最重要的轉口港。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2015年,59%的轉口貨物原產地為內地,而54%則以內地為目的地。據中國海關統計,香港是中國內地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6年佔貿易總額的8.3%。此外,內地亦是相關最大的服務貿易夥伴,在2014年佔香港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36%。


為促進服務業的交流合作,內地與香港於2003年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至今已簽訂了十份補充協議及兩份子協議。在CEPA下,除少數違禁物品外,目前所有原產香港的貨物可按零關稅進入內地;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多個服務領域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內地市場;兩地亦已簽署了多項專業資格互認的協議或安排。截至2016年9月,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貨物102.1億美元,關稅優惠56.9億元人民幣。可以說,CEPA是“一國兩制”原則的成功實踐,也是內地與香港制度性合作的新路徑,更是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也反映在兩地的金融產業上。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的銀行和金融中心,一直以來都是內地企業的重要融資平台。截至2016年9月底,共有982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其市值佔總市值的比率超過六成,而所涉及的成交量更超出總成交量的七成。此外,香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為各地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平台,進行人民幣支付、融資和投資等金融活動,大大提升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自2004年1月開始,香港銀行開始提供的人民幣服務包括存款、人民幣兌換、匯款和人民幣銀行卡等,之後業務範圍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9月底,共有145家香港認可機構開展了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存款的總額達6,655億元,佔香港外幣存款總額的13.1%。此外,人民幣債券業務也進一步在香港債券市場發展。截至2016年9月,共有610筆人民幣債券在港發行,籌集資金總額7,146億元。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反映人民幣在國際交易中的認受性日益提升,香港也應不斷豐富人民幣市場中的投資產品,配合全球市場對人民幣業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此外,繼2014年11月滬港通推出、2016年12月深港通推出之後,2017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表聯合公告,決定同意開展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初期將先開通“北向通”。這些新機制對兩地的金融市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香港而言,這些新機制將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地市場的戰略性融合,增加人民幣資金於在岸和離岸市場之間的雙向流動,提高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動性,並在過程中鞏固與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


在區域合作上,國家提出的各種發展倡議及戰略,無不考慮到香港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央政府始終把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在“一帶一路”上,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完全可以憑藉自身優勢,融入發展,獲取成果。


日前,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方舟對此表示,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着獨特的優勢:首先,香港的資本市場與海外資本市場是聯通的,在香港融資的成本要低於在內地融資的成本,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大量的融資,很多大型基建項目的融資可以放在香港,這對“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助力。其次,香港在專業服務、風險評估、城市管理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持。比如,“一帶一路”涉及很多大型基建交通項目,而香港在地鐵和機場的運營管理上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因此在“軟服務”的輸出方面,香港具有獨特的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香港毗鄰廣東,背靠珠三角廣闊腹地,經濟發展空間潛力巨大。在今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方舟表示,這個規劃的一個目標是為香港和澳門的居民提供更大的生活和工作空間。由於香港居住環境狹小,產業單一,居民就業和買房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後,香港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將不再局限於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有助於為香港年輕人增加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也有助於香港深化與珠三角的區域合作,拓展香港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隨着經濟合作的深化,到珠三角就業、求學、居住和養老的香港居民會不斷增加,所以接下來需要解決的是教育、醫療、養老等配套措施的合作和體制對接。


簡而言之,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展開,香港作為內地和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必將迎來更多機遇。只要落實好“一國兩制”,利用好“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未來發展必定更上一層樓。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