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面專題】香港需要創新驅動實現新飛躍

2017-06-21 張立 香港经济导报社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


二十年前,“一國兩制”從理論到憲政體制的設計變成了現實,新的制度在港落地。整體而言,“一國兩制”實踐是成功的。首先,用和平方式實現了香港回歸祖國。第二,香港回歸20年,特區行政長官到現在已選出第五任,香港成功進行五次行政長官、立法會、區議會的選舉。雖然在這些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否認,新的憲政體制已經在香港落地生根。第三,二十年來,整個香港特區保持了經濟社會的基本穩定。雖然近幾年香港經濟增長低於內地和澳門,但年增長率依然高於世界上其他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市民安居樂業。當然“一國兩制”在未來實踐中仍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各界有足夠的耐心和非常堅定的戰略定力。


回歸二十週年前夕,京港等地舉行多場研討會,其中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多年,近年來因應外部環境有新情況發生,經濟增長放緩,傳統優勢弱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緩慢,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及其對社會發展瓶頸效應,亟待破解。希望香港切勿蹉跎歲月,切勿將經濟問題泛政治化。不要期望“一國兩制”實踐過程平坦,風平浪靜,一定會充滿矛盾和挑戰。為此,需要中央、香港以及各界仁人志士對這20年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客觀理性的回顧、總結與反思,為未來香港建設貢獻才智。


▲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競渡賽在香港仔海濱公園舉行,共60多支隊伍參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香港的旅遊資源增值。(新華社圖片)  





二十年風雨不平凡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放緩、SARS及政治紛爭等多種風險的衝擊,但是香港都能沉着應對,一次次成功地化險為夷,並不斷強化金融系統抗禦風險的能力。


相關數據顯示,二十年來,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四大船舶註冊地、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截至2016年12月,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約有70家在香港營業。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


二十年來,中央政府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經濟金融穩定發展。2003年,中央政府又先後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系列補充協議、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遊”、開放人民幣業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滬港通、深港通等惠港政策,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有關香港未來的發展,在今年三月的“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已有所啟示。在他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列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張德江委員長也說到,今天的香港社會撕裂嚴重,是經濟停擺的主因之一,迫切需要注入新風,團結社會繼續向前。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曹二寶在研討會上表示,香港經濟本身並未發生大問題,主要是香港經濟在國家經濟地位中出現了滑落,經濟總量被內地多個城市超越,三大中心雖然有優勢但是不特。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曹二寶說,中央給出“獨特”、“提升”四個字就很好。今後香港要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找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在參與國家發展進程中,使自身得到更大發展。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命。圖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學生在濃郁藝術氣息的大廳內休息。(新華社圖片)  





優勢在於國際化和市場化



日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趙可金教授建議將“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處設在香港。他說,其實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的自由程度超過了紐約及倫敦。香港是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香港做“一帶一路”的秘書處,一方面可以幫助香港實現國際化跨越,同時也有利於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好的支持。


香港貿發局聯合上海社會科學院近日發佈的《“一帶一路”中外合作園區發展報告》也總結稱,香港在支持內地企業投資境外方面擁有優勢,例如資金流通、豐富的國際通信資源、國際水平的專業服務,包括金融、法律、稅務、可持續經營風險評估、國際認證監測等專業服務。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從“一帶一路”倡議的策略來看,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一方面是本地企業的國際化,香港本身已經有很多國際企業,比如,有很多港口公司已經在全球幾十個國家近百個港口擁有業務,還有一些做通信的企業也提供許多跨國服務。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國際企業在香港,比如歐洲、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地區和國家的跨國企業基本都會在香港設點。這兩類企業加起來,就能把國際上一些通行的標準、做法和有效的技術,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


香港的另一個特色是,它擁有一個比較市場化的環境,無論是人力、金融、法律,各方面的平台都比較成熟。比如說,一個項目涉及不同地區和不同背景的企業,怎麼去整合起來?我們這裏有很多大型會議、展覽,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對接,對接後談項目的過程所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金融問題、資金問題,我們也有很多相關的平台。譬如說項目過程中牽扯到一些法律糾紛,都可以在香港找到國際性的仲裁平台。所以,國際性和市場化是香港最大的優勢。


▲銅鑼灣提供多元的旅遊體驗,如街頭小食。(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金融中心發展的新動力



回歸二十年以來,香港憑藉成熟穩定的金融市場和“一國兩制”的靈活框架,一直扮演着引導外資進入內地的橋樑角色。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量外資企業先後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通過香港投資、開拓內地市場。至九十年代中期的高峰時期,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商直接投資佔中國FDI總額的比重超過七成。即使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所佔比重一度下跌,但在2010年又回升至五成比例,始終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


港交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將越來越依賴於海外人民幣金融產品的豐富程度和與國際接軌進度,香港離岸市場功能將進一步向風險管理、跨境資金配置、人民幣資產管理、產品創新等方向轉變。儘管內地外匯交易市場和債券市場已經大幅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但所用協議、定價基準等還不能與國際接軌,與之相關的法律、稅收等制度,對境外投資者而言也存在一定壁壘。香港離岸市場的體制優勢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之服務專業、金融基礎設施完善、金融產品豐富,可以為市場提供廣泛而充分的風險對沖工具,對促進人民幣的境外循環和廣泛國際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在金融中心發展的新動力方面,巴曙松指出:一是發展和豐富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多與人民幣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動相適應的市場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時,香港離岸市場發展的着眼點也從前一階段的規模擴張轉向鞏固市場的深度和有效性,建立更為有效、合理的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定價基準。這就需要進一步打通在岸與離岸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增加市場參與主體數量和多樣性,提升市場流動性,使得境外機構可以便利地利用香港CNH市場管理自身的匯率和利率風險。


二是支持內地企業將香港作為進行全球化佈局的主要管理平台和區域管理總部,促進內地居民通過香港市場資產進行國際化配置,使香港金融市場不僅成為一個活躍的投資目的地市場,也成為一個重要的門戶市場。


在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先後啟動,以及交易總限額的取消、保險資金的入市後,香港市場與深圳和上海市場連接為一個有70萬億市值的巨大的共同市場。如果未來這個互聯互通的框架繼續拓展到新股通、債券通和商品通等其他產品領域,將進一步豐富香港的投資產品種類,香港市場將不僅僅是一個活躍的投資目的地市場,也正在成為一個活躍的門戶市場。


香港的投融資活動靈活開放,較少受內地外匯管理政策制約;相比其他金融中心,香港機構更熟識內地情況,可以為內地企業、個人的財富配置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服務選擇。因此,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擴大,有利於內地的儲蓄資金與中國企業的國際融資需求更好地結集在一起;而依託香港平台實現國際跨境投資需求,也將推動香港資產管理業務的蓬勃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資產管理中心地位。




創新驅動第二次飛躍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在經濟及營商環境具備優厚的競爭力,但近年面對內地上海與新加坡等地的挑戰,社會關注香港能否繼續保持優勢地位。有香港學者認為,香港需改善其競爭力的弱項,創新能力是香港未來競爭力的重點。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所長宋恩榮說,近年香港發展緩慢,屢被上海和新加坡超越。與內地城市比較,香港經濟體積較小,勞動力增長慢;與新加坡比較,新加坡政治內耗較少,人口技術勞動力及增闢土地遠比香港有效。


宋恩榮認為,港人與其擔心上海的競爭,不如揚長避短,專注改善本身的競爭力。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在北大的研討會上表示,在廣受關注的大灣區建設應該注重解決和處理好三個關係和問題。首先,大灣區建設在制度層面要解決“一國”和“兩制”的差異性關係,確保因為制度差異性形成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這位專家認為,在大灣區軟件硬件設施方面都應該注重差異性。未來,珠三角西岸的發展將是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經濟層面,陳廣漢指出,要注重灣區幾個重點城市之間的分工:紐約、舊金山、東京灣區建設都只有一個核心城市,但大灣區有三個,即香港、廣州、深圳,為此一定要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做好不同分工。


第三個問題是要處理好社會層面的問題。他認為,大灣區建設不只是要服務珠三角地區,還應該讓香港居民獲益,享受到該有的實惠,包括必要的生活待遇、“國民待遇”。“現在香港社會對大灣區參與熱情不高,就是因為香港市民尚不清楚自己能獲得哪些真正的好處。”


前不久在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舉行的香港問題研討會上,與會的北京對港事務智囊給香港未來道路提出的建議是,加強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的頂層設計,打造內地與香港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專家還建議要確立建設香港為全球科創中心戰略。香港具有信息便捷、教育基礎好、創新活躍等諸多優勢,特區政府要積極推動創新產業、創意產業和創業聯盟建設,將香港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並賦予香港更重要的引領角色,支持香港實現創新驅動的“第二次飛躍”。亦有專家提出,確立建設香港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發展願景,希望中央政府要繼續支持香港努力振興文化娛樂產業,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尤其是從振興教育入手,推進香港教育、文化、藝術、娛樂產業發展,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而特區政府也要積極引導文化娛樂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面向國際文化娛樂產業,通過制定規劃,規範競爭和擴大交流,努力實現香港文化娛樂產業的重新振興。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