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面專題】科技人才決定灣區格局

2017-08-30 關俊華 香港经济导报社


2017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把“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範圍主要包括“二區九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


根據測算,作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坐擁約1億人口,5.6萬平方公里面積,GDP總量已經達到1.24萬億美元(約合9.6萬億港元)。從經濟、人口總量、科技水平和企業實力等方面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的基礎條件。香港、廣州、深圳三個中心城市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和外溢作用不斷強化,將逐步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理念、資本、研發、製造、產業化等一條龍聯合創新發展的東方經典。 




兩會後,“如何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了各大城市發展的首要命題。粵港澳企業如何搶抓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這是粵港澳企業家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香港、廣州、深圳、佛山等幾個城市都會發揮不同作用。在宏觀層面,大交通網絡的完善是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於明年通車後會使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聯繫大大提升。


在產業協作方面,這幾個城市協同互補,良性互動。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廣州也在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珠三角還有海灣長廊、有產業基礎;香港有對接國際的法律、營商環境、大學資源,深圳則有龐大的內地市場、有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有創新科技。


挑戰在於如何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對接雙方資源。由於體制機制差異,目前粵港澳三地在人才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上仍存在協作不足和流動不暢的問題。高端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已成為引領第三次全球化格局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人才流動趨勢決定灣區格局,灣區的發展離不開引智用才、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國際人才大數據建設和服務。面對國際競爭及挑戰,優化整合粵港澳人才建設工作已刻不容緩。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解碼“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一把“金鑰匙”。


因此,應充分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作用,促進廣東在科研、技術領域和全球的交流與合作,堅持不懈引進高端人才,建設全球創新人才棲息地。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強化頂層設計和內外聯動,加強粵港澳高校之間的合作,通過人才交流展覽等方式,構建三地人力資源綜合服務平台,推進綜合研發基地建設,建立多元的代表性交流平台。以人才引領產業,以產業匯集人才,促進高端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術產業“三高聯動”,形成“培養引進一批人才、發展壯大一個產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鏈式效應。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產業,為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依託港澳建設更多創新孵化器、研發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提供強勁支持。



(作者為香港前海智庫副主席)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