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特別關注】大灣區對香港舉足輕重

2017-09-01 陳鳯翔 香港经济导报社



粤港澳大灣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必能為世界級灣區之一,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香港位於大灣區心臟位置,應優先定位發展成為“金融灣區”,並希望香港人降低人為障礙,支持政府依法施政,多提建設性意見,搞好“灣區”發展規劃落實。




會為港帶來另一次繁榮期



首先要了解“一帶一路”、大灣區與香港何干,這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更是香港每一位都適用的智慧。能夠深入分析和透徹了解這話的涵意,投資者將可降低風險、提升戰勝概率;而年輕人更可提早裝備自己,迎接未來。


我曾在首屆全港中學校際“一帶一路·與我何干”綜合能力比賽活動上,聽見有一位年僅十多歲的拔萃女書院學生指出“一帶一路”、大灣區為香港的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帶來很多發展機遇。年輕人必須應放眼未來,好好裝備自己,投身於科研及創意文化等產業,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對祖國的發展和個人的未來會非常有用。


迦密主恩中學的同學亦在活動上表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擴展的一小時生活圈,我們交友的圈子和工作選擇也可以增加。


對中學學生來說,他們還有數年便會踏足社會,正在等待他們的工作已不完全是過往紅得發紫的傳統行業,例如物業代理、深圳的廠商或買辦、中環的證券行經紀、無處不在的零售銀行或出版界的傳媒等等,這些曾是風靡一時行業現已淹淹一息或淪落為二線行業。取而代之的企業竭力拓展國際市場,尋找商機。就以擁有華人佔比和數量都偏高的馬來西亞為例,在其重要的馬六甲海峽,中國和當地都努力捕捉新環境的轉變,擺在眼前已有多個大型項目,包括馬來西亞最大港口的“巴生港”、中國往新加坡的“泛亞鐵路”的“泰馬高鐵”和“新馬高鐵”等,還有,由此衍生的旅運、貿易、物流,重新分工的製造業、金融和科技研發等等,我們的“港鐵學院亦剛與吉隆坡大學”簽下合作備忘錄,可啟動專業顧問培訓。這個似曾認識的回教國家,商機無限,機遇就放在港人面前,港人必須努力爭取回來。


世界未來改變很大,例如“中歐班列”的急速發展,將改變世界貿易、物流、甚至旅遊的模式;六條“國際經濟走廊”的興建及相關投資的風險,由此評估所需人才的類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人才,供求的變化;“領英社交網絡”(LinkedIn)對沿線國家的金融、製造業、教育、高科技等人才需求報告,了解世界職場的演變及更新;“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的改善,改變我們生活的生態圈,這些都需要探索。


中學生們都是向好方面想,“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絕非完美無瑕,尤其未成熟的政策,問題必多。負面的消息將層出不窮,但相對地,挑戰的背後盡是機遇。一個無限想像的宏偉願景,會讓香港進入一個難逢的機遇,會為香港帶來另一次繁榮期。



各城合作產協同效應



所以,香港是時候探討如何捕捉這些轉變。香港位處大灣區的心臟,對外目標就是協助國家在“一帶一路”接通東南亞,發展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冒升的經濟體。


這區相對西方落後,但又較中亞或中東等地風險較低。隨着美國和歐盟經濟模式和實力的轉變,東南亞更有需要自力更生、成長和擴展。可能的模式包括:東盟本身的10國,10+1(中國)、10+3(中、日、韓)或10+6(中、日、韓、澳、紐和印度)亦即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可以肯定,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脗合這地區的發展,且角色日漸加重。


當中,香港金融經驗極為突出,亦是經濟發展的必須元素。競爭雖有新加坡和東京,但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方,連同周邊省份,與東南亞有着歷史悠久、文化相近的特點,如何制訂計劃將為關鍵。


灣區概念由廣東提出,借助香港金融優勢,建立香港為龍頭的“金融核心圈”,利用前店後廠等九市“城市群”,重點依託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四地,配合自貿區先試作突破,帶動各行各業構建優質生態圈。


這構思與自貿區早期設想作了修飾,當初“前海”聚焦金融創新,包括股權中心等,競爭感覺較強,結果中心點的中心,難從香港立即轉移。今天強調及圍繞香港的金融基石,結合城市群概念,通過基建聯通,發揮各自優勢互補。以此作切入點,研究合作計劃,積極性提高。


香港位處中國的大門,自然不能錯失機遇。而香港帶來的機遇和香港在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當然是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及資金池。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因素結合,將帶領香港未來再創高峰。


連中學的同學都知道,“粵港澳大灣區令香港與鄰近地區連繫更密切,日後香港一小時生活圈擴闊,找男朋友的機會也大增了。真的不明白為何一些立法會議員反而不明白其重要性,希望香港人能放下成見,珍惜大好機遇。


(作者為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課程協理主任、“一帶一路”國際發展聯盟秘書長)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