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望神州】山東安丘 :人文風韻 源遠流長

2017-09-26 香港经济导报社

安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文風韻,源遠流長,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安丘古稱“渠丘”,戰國時大部分屬齊國,少部分屬魯國,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正式置安丘縣。1994年安丘撤縣設市,改稱安丘市。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人才輩出。


《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其中有賢者公冶長和有子兩位跟安丘淵源很深,甚至被安丘人視為鄉賢。後世安丘人文厚重,教育興盛,跟這兩位賢者的教化不無關係。


公冶長(前519-前470),公冶氏,名長,字子長、子芝。春秋時齊國人,一說魯國人。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可見公冶長曾蒙冤入獄,孔子為他辯解,並招為女婿。《孔子家語》稱公冶長“為人能忍恥”。安丘西南城頂山南坡有公冶長書院,院中有銀杏樹兩株,蓊蓊鬱鬱,遮天蔽日,傳系公冶長親手所植。


有子(前518-不明),有氏,名若,春秋末魯國人。好學不厭,嘗以火烙手,日夜攻讀。《孔子家語》稱之“為人強識,好古道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司馬遷說:“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有若卒,魯悼公親臨弔唁。清乾隆三年(1738)入列十二哲,後世尊稱有子。


李左車,戰國末年人,著名謀士,史稱廣武君。自幼熟讀兵書,深諳兵法。秦漢時期李左車輔佐趙國,被封為廣武君,漢朝建立後被封為陰靈侯(唐朝李世民改封靈沛侯)。其有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春秋之世,開創中國文化新紀元的儒學激流融匯八方。公冶長、有若兩位聖徒曾東遊傳經行道,發掘了山東中東部山山水水靈秀的蘊蓄,薪火相傳,流韻不絕。漢初蓋公在安丘東境濰河之濱高擎“黃老道德之術”大旗,將“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發揚光大。


管寧(158-241)字幼安,東漢、三國時學者、高士,系“齊相管仲之後。田氏代齊後管氏去之,或適魯,或適楚。漢興,有管少卿為燕令,始家朱虛,世有名節,九世而生寧。”


劉鄩(861年-923年),五代時期後梁大將,軍事家,密州安丘人。父劉融,曾任安丘縣令,累贈工部尚書。劉鄩幼時即有大志,喜好兵略,涉獵史傳。梁末帝即位後,尤為倚重,練兵撫眾,屢與晉兵交鋒,獨當一面。後因奸臣構罪,末帝密旨,逼令其飲鴆而卒。詔贈中書令。


在舊時的科舉考試中,安丘曾先後出了百名進士,後人以此編輯出版了《安丘百名進士錄》。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清前期大臣,今景芝鎮高家莊(原屬諸城)人。他為官清廉,忠於職守。他學問精湛,文詞清古,並熟通經史,深受乾隆皇帝雅重。與紀昀、朱珪、翁方綱等文學名流在朝主持文運三十年,對清代文化的發展影響頗深。著作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


王筠(1784-1854),字貫山,又字伯堅,號菉友,清代文字學家,今景芝鎮宋官村人。授山西鄉寧縣知縣,他喜愛研究小篆與大篆文字。著《說文釋例》二十卷、《說文句讀》三十卷、《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說文補正》、《句讀補正》等。


在歷次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安丘兩千二百多名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報效祖國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劉大同(1865-1952),清末秀才、民主革命志士,今景芝鎮芝畔村人。辛亥革命前後,他受革命思想影響參加了興中會、同盟會,棄官跟隨孫中山在日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後為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立碑,作長詩《九哭黃花崗》以為碑文。


安丘的民俗文化,歷久不衰。更有張貞世家,從清初至民國,一個以學術、書畫特別是篆刻聞名於世的文化家族,對中國印學尤其是齊魯印學的產生與發展影響深遠,貢獻巨大。


清乾隆年間繪雁名家王圖,王家祖孫三代的作品,人稱“牟山雁”,遠近聞名。


國家一級演員、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孫鎮業,發表作品90餘件、150多萬字,他多次籌資舉辦全國性曲藝大賽和山東快書表演創作學習班,為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山東快書藝術的發展。


文化是一個城市永不褪色的名片。安丘市以打造“文化名市”為目標,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文化產業不斷繁榮,文化事業不斷發展,文化日益成為安丘的鮮明城市品格。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