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封面專題】全球經濟年終回顧與展望

2018-01-03 張介嶺 香港经济导报社

關注全球經濟的人仍記得,2016年下半年,人們對新一年經濟走勢並不樂觀,有人擔心,特朗普入主白宮會引發股災,英國脫歐會導致英國經濟衰退,歐元區恐因意大利銀行系統內爆崩潰。然而,過去一年,無論是歐洲、日本、美國,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都在提速,全球經濟總體向好。全球金融形勢同樣看好,美聯儲貨幣政策繼續回歸常態,以及歐洲央行逐漸跟進並未造成明顯衝擊。


據總部設在維也納的全球資料實驗室披露,全球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亦即每天收入僅1.9美元或低於這個水準的人口繼續穩步下降,截至2017年下半年,已從1990年世界總人口的35%降至8.4%。


全球經濟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2017 年是動盪之年,許多國家經歷了自然災害、面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深處政治分歧之中。然而,2017全球經濟增長超過預期。IMF西半球部副處長塞拉森(Oya Celasun)、研究部副主任弗萊緹(Gian Maria Milesi-Ferretti)和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奧伯斯費爾德(Maurice Obstfeld)分析,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第十個年頭,所有增長、失業率和通脹等宏觀經濟指數表明,全球經濟實現了廣泛的同步增長。其中,約四分之三國家實現了經濟加速增長,這是 2010 年以來的最高比例。


更為重要的是,一度面臨高失業率的國家,如歐元區國家也加入了這輪經濟快速增長行列,且就業同樣實現了強勁增長。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同比增長了2.5%,創下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年增長紀錄,單一貨幣區的失業率也降至9.1%,創2009年初以來最低。


阿根廷、巴西和俄羅斯等較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同樣走出了經濟衰退。大約一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較小經濟體)的人均增速仍然低於發達經濟體。四分之一左右國家的人均增速出現下降。燃料出口國、遭受內亂或自然災害的低收入國家經濟步履蹣跚。


在投資復甦支持下,全球貿易增長從 2001 年(而不是 2009 年的經濟衰退期間)以來的最低增速基礎上實現反彈。能源部門資本支出不足是 2016 年全球投資疲軟的一個重要因素。全球需求增長勢頭加強以及能源部門的供給限制(包括美國颶風導致的供應中斷、委內瑞拉的金融動盪和伊拉克地區的安全問題)對金屬和燃料價格起到支持作用。期貨價格預示着未來價格普遍穩定或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針對收入下降,大宗商品出口國需要繼續進行調整,同時實現經濟生產和出口多樣化,以建立經濟韌性並支持未來的經濟增長。


儘管失業率下降,但令人困惑的是發達經濟體的工資增長仍然乏力。勞動力市場持續疲軟和生產率增長低迷是工資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由於中央銀行在低通脹背景下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股票估值繼續上升,接近歷史最高水準。這是全球金融市場出現的廣泛趨勢之一,原因是低利率、經濟前景改善和風險偏好增強都推升了資產價格,並降低了波動性。較寬鬆的金融環境能夠支撐經濟增長勢頭,但追逐過高收益率也會帶來風險。


▲這是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工作。2017年,美股漲勢強勁、亮點頻現。(新華社圖片) 




2018年全球經濟前景展望

    

2018年全球經濟走勢如何,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財政和貨幣決策、各國的國內政治生態,以及區域穩定。總的說來,經濟學家普遍看好2018年全球經濟。普華永道全球公司預測:


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以購買力平價計算(PPP) 可望實現近4%的增長,以當前值計算全球總產量將增加5萬億美元,達到2011年以來最快速度。此輪全球經濟增長是廣泛同步的,而不是僅依賴少數幾個國家。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美國、新興亞洲國家和歐元區,佔2017年GDP總額的60%,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近70%,超過本世紀以來60%的平均數。


量化寬鬆政策開始結束。自美聯儲開始逐漸減債加息以來,國際社會十分關注哪些國家會跟進。如果歐元區通脹反彈快於基線預測,2018年,歐洲央行會中止資產購置專案。日本的貨幣政策不會發生急劇轉變。總的說來,G7國家的貨幣政策可望略微收緊,反映了一些發達經濟體以及在通脹預期穩定的情況下產量缺口收窄。


全球經濟對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全球經濟能源消耗將近60億BTU,比1980年翻倍增長,創歷史新高。預計印度和中國將佔能源消耗的30%左右,比整個非洲大陸高出六倍多。能源消耗正在緩慢向再生能源轉軌。再生能源將佔全球能源消耗的10%,其中,中國的消耗量約是美國的兩倍。 


G7國家總失業率創40年來新低,不到5%,相當於1900萬個就業崗位。由於美國等地勞動力市場緊張,G7國家薪酬可望小幅上漲,但仍低於危機前趨勢。美國失業率會降至4%,但會受到失業水準較高的諸如意大利這樣的經濟體的沖抵。2018年第四季度德國重要部門的薪酬談判值得關注。


歐元區增速可望超過2%,英國則會滯後。歐元區邊緣經濟體的加權GDP增長率要快於核心區,分別為2.5% 和2%,增速連續第五年超過核心區。在較大經濟體中,核心區表現最好的是荷蘭,增速可望達到2.5%。愛爾蘭在邊緣經濟體中增速最高,可望達到3.5%。2018年8月,希臘可望退出救助計劃,遂使歐元區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沒有國家受IMF監測。德國經常專案可望超過3,000億美元,將繼續保持全球絕對值最大。與歐元區復甦不同的是,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拖累英國經濟增長,預計只有1.4%。


油價相對平穩。2018年平均油價按實際計算大體平穩。2017年11月份,歐佩克及其盟友同意將每天削減180萬桶原油供應的承諾延至2018年年底。伊朗雖然也是歐佩克成員,正在從核制裁中恢復過來,削減幅度被允不用那麼大。如果該協議證明可行,油產量可能會保持溫和增長。下調風險的主要考慮是成員國不遵守約束,尤其是美國油頁岩企業快速提高供應量的能力。具體而言,美國油頁岩企業有效推動了最近全球原油的過剩。歐佩克最新達成的協議推高油價可望刺激美國油頁岩企業增加油井數量。


2018年,全球將增加8000萬人口,百分比增幅創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低。其中,亞非大陸將是主要增長地,分別增加4000萬和3000萬人口。儘管非洲人口僅為亞洲人口的三分之一,非洲的活力將會反映在經濟產量之上。2018年全球10個增長最快的國家8個在非洲。


全球經濟面臨哪些風險


全球經濟好勢能否持續,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美國稅改會否導致不可持續的大規模財政赤字,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擠壓金融環境並產生廣泛的溢出效應;英國脫歐談判,以及對歐盟前景的討論同樣存在潛在風險;巴西、墨西哥、意大利、韓國將步入選舉季,還有美國中期選舉,美聯儲迎來新掌門人,還有朝鮮問題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所有這些均清楚地表明,一些大經濟體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或將加劇,影響全球經濟走勢。


那麼,全球經濟有哪些風險需要關注呢?史丹福大學經濟學教授波斯金(Michael J. Boskin)分析,全球經濟兩大最為明顯的風險:一是歐洲經濟的週期性上升或將中止,中東地區局勢再度失控。二是美聯儲新掌門人鮑威爾會通過加息和收縮龐大的資產負債表,繼續甚至加速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希望經濟條件允許其他主要央行,尤其是歐洲央行跟進。預計這些主要央行會繼續比必要的更為漸進地實施貨幣正常化。此中最大的風險是,如果出現通脹快於預期之類的情況,市場將考驗新換掌門人的美聯儲的應對能力。


第二,美國共和黨的減稅議案實施後,今後數年美國投資會相對增加。投資是否會走出目前低迷的水準上升取決於除企業稅率之外的許多 50 34179 50 17351 0 0 9477 0 0:00:03 0:00:01 0:00:02 9476他因素,但減稅議案仍有助提高產量、生產率和工資,這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減稅全部效應不能在2018年中期選舉或2020年大選之前釋放,這種滯後可能會造成政治後果。最大的危險是其帶來的好處將被擱置, 民主黨一旦掌權,關鍵條款將被收回。


第三,公共養老金和醫保費用連年上升,希望各國政府開始處理已露苗頭的危機。隨着社會項目費用上升,勢必擠壓政府在國防等必須用途方面的支出,政府提高可能抑制增長的稅率的壓力增加。尤其是歐洲,必須謹防因週期性反彈忘乎所以。歐盟許多成員國仍需減少政府債務,歐元區也需要解決“僵屍銀行”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尋求的勞動力市場結構性改革乃屬當務之急。令人擔心的是,結構性改革進展至多將是斷斷續續的。面臨的風險是,緩慢增長不足以支撐足夠的工資增長和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以拆除許多國家青年失業這一定時炸彈。另一風險是,尋求改革或會引發政治反彈,危及長期投資。


第四,歐元區能否避免貨幣危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總理默克爾組建聯合政府,恢復德國這一歐洲最大經濟體的政治穩定。


第五,歐盟與英國達成相對合理的脫歐協議,有助於雙方保持牢固的貿易關係。主要風險是局部貿易下滑導致的溢出效應,造成更為廣泛的損害。


第六,除歐洲之外,美、加、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最終達成的協議有助於促進北美大陸的貿易。對貿易而言,最大的風險是,為了幫助美國產業工人,特朗普政府發動雙輸貿易戰。


第七,有關資訊與通信技術新政關鍵是能否在所有利益攸關者相互矛盾與合法的關切之間保持正確的平衡。一方面,有理由擔心一些互聯網公司只認市場力量,尤其是線上內容及其分佈,以及新技術對個人隱私、執法、國家安全的影響。另一方面,新技術取得的進步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要實現合適的政策平衡需要時間。監管過多或過少的狀況可能出現。特別是自我管理不善或拒絕配合執法導致的可怕事件會在公眾中引發情緒共鳴,他們可能會針對大型科技公司反應激烈。但競爭和創新還是可以在即將到來的法規監管中找到生存空間的。


最後,如果恐怖主義被挫敗,衝突平息,民主和資本主義重拾勢頭,更多的文明和誠實對話重返公共領域,2018年將會是一個好年頭。



幾大峰會或將影響經濟走勢


2018年,一些國家之間的峰會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它們包括:


1. 6月8日至9日於加拿大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就此圍繞四大主題確定了進步願景:投資包容性增長、應對氣候變化、加強和平與安全,以及促進性別平等(包括性和生殖衛生)。不過,加拿大和其他G7國家的許多官員擔心,特朗普總統鼓吹“美國優先”,在他反對該方案許多內容的情況下,這次會晤或會演變成“G6+1”峰會。


2. 6月28至29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元區峰會。歐盟與英國就脫歐進行了一年的艱苦談判。為實現峰迴路轉,歐盟剩下的27個成員國將尋求重啟歐洲項目。歐盟委員會的目標是,根據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2017年12月6日制定的路線圖,確保在2018年6月就深化經濟和貨幣聯盟具體措施達成協議。其核心是建立歐洲貨幣基金組織,為陷入困境的銀行充當最後貸款人,並任命一個新的歐洲經濟和財政部長,建立新的歐盟預算工具,確保歐元區的穩定,正如容克強調的,“將歐洲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3. 約翰尼斯堡舉行的第十屆金磚國家峰會。這次峰會無論是對東道主南非,還是對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而言,無疑至關重要。雖然南非仍是非洲最富有的國家,但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種族隔離後,祖馬總統及其領導的非洲國民大會面臨困境,公眾對腐敗猖獗極其失望,龐大的下層階級人數高居不下。同時,由於政治制度、經濟軌道和戰略利益不同,金磚國家的凝聚力遭質疑。佔世界人口40%、世界財富四分之一的金磚國家顯然是有影響力的,但這些國家在抨擊西方現有自由秩序的同時,關鍵要看它們能否推出共同的行動綱領。


4. 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布宜諾賽勒斯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這是G20首次在南美舉行峰會。與歷屆東道主一樣,阿根廷將G20議程從純粹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擴展至如何解決更為廣泛的全球性挑戰,確定了三大主題供領導人重點討論:未來的工作,包括創新和自動化對教育、就業和平等的影響;全球基礎設施需求,包括實體和數位;食品安全,包括借助可持續農業擴大。


5. 12月3日至14日在波蘭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 24)。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決定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亦未參加11月份在波恩舉行的氣候大會。波蘭氣候大會將宣佈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承諾和新目標,從目前情況看,難望美國回心轉意。不過,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議並不意味着美國一定會無所作為。2018年9月12日至14日,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將在三藩市召開全球氣候行動峰會,這標誌着美國的氣候政策重心已從聯邦政府轉移到州、城市、公民社會和私營部門。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