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对话 | 艺会五洲 · 一座艺术的巴别塔

2016-11-17 张颖川 1314设计与艺术

.

.

.

一生一世

用心做一本杂志

1314

十一年艺术之路


艺会五洲 • 一座艺术的巴别塔
——张颖川对话董小庄

文 | 张颖川   编辑 | 刘佳欣  图片提供 | 董小庄






《梦幻的荷塘是金色之语》100×100cm 油画类布面丙烯 2011


“艺会五洲”是董小庄从2011年至2015年持续五年实施进行的一个交流项目,在这五年之内,董小庄每年从世界五大洲分别邀请一位艺术家到成都他的工作室居住,与他合作艺术创作一两个月,所谓合作艺术创作的具体方式为两位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同时在一张画面上进行绘画,并由此绘画出系列作品,最后举办一个艺术合作交流展。这个交流项目曾经被人戏称为开“国际玩笑”,也曾经被人赞誉是“‘通透生命本质’的出色答卷”。

在过去五年内,我一直都认真关注董小庄“艺会五洲”项目的进展状况,到场参观了他与五大洲每一位艺术家合作完成后所举办的艺术作品展。必须承认作为一位职业艺术评论家面对“艺会五洲”,我缺乏足够深入探究的勇气,为此质疑重重:在以呈现个性表现形式为主要方式的艺术创作领域里,要试图让不同个性、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政治、文化态度,不同艺术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在同一幅画面上互动碰撞,最后整合和谐完成一幅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这是一个超级高难度的互动对话,甚至从传统艺术理论体系来看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交流项目,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个性心理深处的体会和个人经历私密经验之间的差异性似乎不可逾越。


《天地之间是你不绝的回响》 布面丙烯 2011


我与董小庄就“艺会五洲”项目的对话交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坦诚,我要想追问的是:艺术家拟定该项目的动力、目的以及可能性意义何在?

显然董小庄从来也没有回避过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面临的挑战,2015年当他完成了与缅甸艺术家埃可合作后,也就是说完成了第五次合作交流,成功地结束了“艺会五洲”项目,他撰文如是说:“寻找艺会五洲项目的合作艺术家是一件纠结、困惑、悬心的事,企盼一年等待一年。这一过程,比创作本身还令人不安,在什么国家寻找,相遇到怎样的艺术家,艺术思维与宗教观点如何,接受邀请后能否如期赴约,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材料媒介、生命态度、时代文本才能唤醒相互应答,才能避免分裂、冲突、逃离。以至于进入相互的尊重、和谐的重生。人生的期待是生命永恒的意义,艺术家的灵魂永远是不安的,犹如社会与人永远不安,艺术诞生于此。”



《冥想》240×320cm 布面丙烯 2011

张颖川(以下简称张):“艺会五洲”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是首例,一个创举,超越了所谓“艺术”专业的表现领域,是一个社会大文化课题。你在追溯现实人生,本真生命,以及公共领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

董小庄(以下简称董):
“艺会五洲”我认为重要的是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性心灵的碰撞。

张:我对这个项目最感兴趣的也是你与所邀请的艺术家交流的具体行为方式及态度,两个人要在同一块画布上的创作交流,最重要的是双方充分的信任、自由和自我超越。

董:
王瑞芸也曾经在微信上问过我你如何与别人沟通,我很喜欢他撰写的那篇关于我的文章《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解读董小庄的艺术》。我的艺术不关注简单的表现形式,关注“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人性的基石是“爱”,这是真实,把这个给对方,敞开胸怀,以真诚的态度给予人信任。这是一个生活态度,不需要语言,其实我这次接触到的五个艺术家,都不靠语言交往,靠信任,信任可以不用语言,用感觉,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传递。这些都表现在工作室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生活起居,吃饭、睡觉等,甚至过马路,选择什么样的喝水杯子等等细微琐事,给予对方生活亲切的信任感。



《外象》200×400cm(200×100cm×4)布面丙烯 2011


张:你把现实生活中的体贴关爱传递到艺术创作的交流活动中?

董:
人们往往对爱的理解都比较狭隘,常常会把一种给予作为爱的表达,实际爱是对人性心灵的唤醒。“希望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不是爱。爱是什么,是一个人的生命真实状态,包括他的优点缺点,是自然状态,自然存在,只要用好的社会普世道德人性化的东西启发它就行了。其实每一次刚开始合作时,双方都感觉不适应,都是用知识和经验来处理问题,不能敞开胸怀。人嘛,都有谨慎性的。在过程中还是有好多冲突,还有人被邀请到成都后感觉不行,又回去了的,当然这些都不会去认真讨论对错原则。在实际创作中我们首先拟定一条,享受过程,忽视结果,人的生命和艺术创作不需要设计框框套套,不需要围墙。



董小庄与马丁在展览现场


张:作为艺术家你如此无分别地宽容接纳,这样的大爱不容易啊。比较喜欢你第一次和第三次的合作图像,荷花是我们本土传统绘画题材,而在你和比利时艺术家马丁两人笔下的荷花完全是崭新的现代视觉印象,洋溢着鲜活的现场感想热情,无论构图和色彩都富于绚丽灿烂的张力。

董:
马丁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说他喜欢我的画,但到我的工作室合作画画又是另一回事。这个西方人严谨,生活很有秩序,工作四十年,除了曾经有半天严重发烧外,四十年来从没有迟到过一分钟,个人生活内务也很干净,连自己穿过的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的,和这样的西方人合作还真是一个挑战。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不确定的模糊思维,比如戏剧、中医、太极等,而西方是极度理性思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时,让灵魂变得透明,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对人性的深度理解。这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合作时,马丁先生好几次冲出门去找翻译,我会把他认为画得好的部分抹擦掉,他非常生气。而我认为抹擦掉了的可以重新选择重新画,艺术就是从毁灭开始的,毁灭后就有重生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两人的区别。每当此时,我就耐心地坐下来等马丁安静下来,重新开始我们的艺术对话。


《永恒的荷花——红荷》100×100cm 布面丙烯 2011


《永恒的荷花——花开的声音》100×100cm 布面丙烯 2011


《永恒的荷花——镜象与金语》100×100cm 布面丙烯 2011


《永恒的荷花——那一片荷塘》125×160cm 布面丙烯 2011


《永恒的荷花——心中滑过的温暖》100×100cm 布面丙烯 2011


张:约翰•博斯切姆是比利时根特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丁的朋友,在他一篇题为《一次东西方的碰撞,一次激情的迸发》的文章中这样描述马丁在你工作室的创作状态:2011年4月和5月,马丁巴延斯与他的朋友艺术家董小庄在中国成都一起创作。通过邮件,马丁把他最近的一些作品传给了我。这真是一次色彩与形式的爆发。这是一条新的艺术之路吗?这是穿过情感和自由世界的一次探险吗?还是一次自由艺术表达的经历?我很惊讶,我有疑问!我想了解和深入马丁激发的这个新的艺术世界。是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吗,他在那可是很惬意?抑或是重新发现全新艺术自由的结果?离他的家乡Smetlede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一次大解放正在发生,一次全新的关于快乐的释放,一次眼花缭乱的经历。

屈波关于你第三次合作评论的文章标题是“两个人的巴别塔”,这个标题令人省思。

董:
第三次与我合作的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托尼•苏格特,是一个注重“观念”的艺术家。他是学雕塑的,而后创作喜欢使用综合材料和几何拼图,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符号语言和独特风格,他是澳大利亚排名前十位的艺术家,在香港还开有画廊,很多地方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当时我拟定的展览标题是“空山无相”,其中有禅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张:他拟定的标题是合作/两个声音,与你的完全不一样。

董:
开始我们作画时,是他做一半给我,我做一半给他,慢慢地进入合作状态。开始他做出一些块面构成,是理性的,有秩序的,冷漠的,而我要温暖地鲜活地,回到大自然生命状态中才能和他对话。这种感觉实际上是让我进入到一个异质的冥想空间,可能于风中、雨中,空气和阳光中与他对话,而且是东方的,中国式的一种表达。


董小庄与托尼苏格特和澳大利亚使馆南希在展览现场


2013年艺会澳洲董小庄与悉尼托尼.苏格特合作展览开幕式现场


张:你在工作室创作现场如何让自己回到这样的大自然状态?

董:
有时,他走了,我一个人在工作室里闭上眼睛,跳过画面,冥想中进入了生命的自然状态,音乐感和其他跳动的东西就出来了,慢慢地就找到点,找到了一种原初生命的感觉,甚至是一种微生物,一种生气,从一个点开始在画面游动引领,整个感觉就慢慢出来了。


《空山No.1》 97×46cm 宣纸综合 2013


《空山No.5》 64.5×97cm 宣纸综合 2013


《空山No.13》 97×45cm 宣纸综合 2013


张:画面中柔性意味的水墨形式都是你做的,与托尼的硬边几何图形融合得很和谐,展览时很多人都喜欢这批作品。托尼后来说你们也聊了关于传统中医中药的兴趣,你们“祛病”系列作品就产生于这样的精神和哲学合作。

董:
托尼爱喝可乐,来到我的画室与我同饮中药,从身体到心灵的完全投入,让我们一开始就使充满困难的尝试变得越发有趣、有意义。如果说2011与2012年的两次合作已经是一个由冲突到和谐的探索过程,这一次,我试图并实实在在的构建着某种完全陌生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异质空间”。在这点上,我和我的新朋友——托尼•苏格特,一开始就达成了某种隐秘的共识。


《祛病No.2》 100×100cm 布面综合 2013


《祛病no.3》 100×100cm 布面综合 2013


《祛病No.4》 100×100cm 布面综合 2013

张:你所谓的“异质空间”?

董:
我们的思维处于常态空间,我们的知识,经验,所受的教育,思维等,以及道德形成,美学形成,是传统约定俗成的,我们通常都接受这个约定俗成,认同这个常态认知,常态空间。而异质空间是发现,是出奇不意地获得的惊喜。科学发明经常出于个人好奇的兴趣,在错误的方向寻找到新的可能性。艺术创造的道理也是这样,这种感觉是我在80年代做作品时感觉到的,当一个人放弃思考,全身心地投入状态时,就能够唤醒生命的很多艺术感知,这个感知和我们常态认知世界不同。我们现在交谈时,谈到的多为一些知识,一些知见判断,其实还有需要唤醒的……

张:还需要“唤醒”的是什么?

董:
唤醒我们关于远古祖先的记忆,对生命生活本真的真实。而许多人在这方面是沉睡了的,没有被激活。曾经有两位朋友的女儿,从来没有绘画基础,在我家里住了20多天,我告诉她们一件艺术品是如何形成的,对材料应该怎样认识,我随手拿一个东西来做,同时对她们说你们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愿意做的。结果20多天这两个孩子做了20多件作品,然而她们回家去学基础,学素描,色彩,学得很快,最后,一位考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设计学院,一位考到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帕森斯设计学院。



《无相No.6》 80×80cm 纸本综合 2013



《无相No.7》 80×80cm 纸本综合 2013


张:你首先让她们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敞开对世界的感知。

董:
我要唤醒她们的审美思维,本真感知,人的天性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你要真心地去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你内心喜欢愉悦的,比如一个小女孩拣拾一片树叶,几块鹅卵石,她会感到有趣,好美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纯真美好的感觉往往被一些教育概念遮蔽了。我们在展览厅里所看到的大都是学校课堂教的美术图画知识技能,不是艺术家的原创活力。

张:人们心底深处灵魂具有原创的潜意识原型神意想象,这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它与大自然土地树木花草山石的清新生气情景交融,息息相依为一体。

董:
艺术创作全部原创达到极致就是很好了,很多人仅仅受过初中,小学教育,最后成为了大作家,著名音乐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能不能不受局限,培养思维自由自在地流动,让你对很多问题保持鲜活的敏感,有各种适应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方式。我们对很多“好”的东西要提出质疑,关于这个“好”的判断是社会既定的传统知识给你的,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也会随之不断变化,那些“好”的东西总是相对的,关于“好”的知识判断也随时成为陈旧的概念。


董小庄与埃米利奥工作照


董小庄与埃米利奥宽窄巷子留影


张:我阅读了所有关于艺会五洲这个交流项目的评述和介绍文章,发现你邀请的五个参与合作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我们需要放弃以前的一切,忘记我们所学过的东西,丢掉我们拥有的才能去寻找一些新的东西。

董:
墨西哥的埃米利奥来,曾经在博依斯的工作室里工作了三年,他人品高尚,我很敬佩他,做事没有杂念。由于车祸造成的病痛,他走路不得依靠手杖,但是,在他作画的时候,我发现了另一个埃米利奥,手杖丢开了,腰直了,动作也快了,在画架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他说“一切从无开始”!我们的艺会五洲碰撞对话的是“真实”,是人性内在的灵魂,在这里是无我的,艺会五洲的项目是无我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无我的,我们是要回到人性的共同价值上来进行交往对话。



《生命舞者之一》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2


《生命舞者之二》布面油画 100×100cm 2012



《生命舞者之三》布面油画 90×120cm  2012

张:你所谈论到的这个交往思想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著名的交往理论:他认为交往的方法论是一种实际的关怀,他提出交往行动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他关于“真实性”的解释很有意义;陈述的真实性条件在于所有人潜在的赞同,即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信,我所加于某一对象的谓语陈述是正确的,必须予以赞同。(哈贝马斯《准备性论点》147页)我个人理解这样阐释“真实性”,是强调所谓“真实”源自人们交往之间的共性,与你所谈及到的“真实”,人性的共同价值是相通的。

董:
实际上我们个人的行为规范是人类共同的,我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共同的东西,我身上有的,别人也有,你想到的,可能他也会这么想,你的隐秘其实也是我的隐秘,在心灵深处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所以我能够通过我内心的一个部分和他内心的一个部分产生一个共鸣,当然,这需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

张:哈贝马斯说:“每一个人都立足于自身,但同时又植根于一种普遍的关联之中…”(哈贝马斯《道德与美德》146页)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往理解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这种普遍关联的共性之中。但这个共性寓于鲜活真实的个性心灵心理活动中,一般世俗交往从概念知识公式出发,所以常常受阻,发生冲突矛盾,产生误会。我们需要“用心”敞开,

董:
不单纯是用心敞开,是要唤醒和触摸!我从来都说不要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你首先自己理解自己,然后尽量理解别人就行了。给予别人爱的真实关怀,那个真实的爱才有可能获得对方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做“艺会五洲”项目过程中,感悟了好多生命意义的东西,比如说,如何真诚,如何美好,如何幸福快乐,什么是宗教,神在哪里,边界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我认为,巴别塔是完全可以建立的,根据科学研究数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交流仅为百分之二十,其实百分之八十还是要依靠其他感官触觉和直觉,我们的“艺会五洲”六个人就是在不同语言的基础上,以人性爱的心灵感觉互动碰撞建立起来的一个艺术巴别塔。



南非艺术家阿洋达马布鲁



2014年艺会非洲董小庄与开普敦阿洋达.马布鲁合作 · 展览现场和德国艺术家留影



2014年艺会非洲董小庄与开普敦阿洋达.马布鲁合作 · 展览现场


张:“艺会五洲”成功之处不在于你的艺术、技术及表现手法,在于你的对于公共社会人性共有的自然本真生命活力的信心,在于你的大爱和沟通交流智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性的人文艺术精神。

董:
这五年来,做了这样一件全新的事情,五年中内心一直在纠结,在寻找。实际上在真正合作的现场,好多东西都是无用的,是一个积淀的自然实践行动。因为这时是内心的互相挑战,两个艺术家,两个君主在这时候能不能达到甚至清空我们过去的东西,单纯地回到当下思考问题。


《天籁之声之一月光》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100cm


《天籁之声之二夏日》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100cm


《天籁之声之三秋韵》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0×100cm


张:你的五洲艺术交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触及到交往行为本质,这不是我们画院艺术家之间的所谓笔会交流,是关注当下生活,当下社会问题。

董:
20多年来,我到世界各地组织和参加了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并获得了大奖,但也触及到了好多社会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失望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疏离了人性的基本追求。集权、野心、掠夺、颠覆,使人的欲望极度膨胀;战争、杀戮、环境恶化、资源破坏、人性贪婪、科技滥用,已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美好与崇高荡然无存,宗教冲突无以复加。

张:时下自然生态正在遭遇破坏,公共领域产生结构性变化,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发生过程中,心理疾病,信仰危机,价值危机正在成为一个现代的焦虑。这时候,人与人之间诚挚真实地符合公共道德的理性交往对话,人性化的人文关怀的“爱”对于当下的世俗悲观会给予积极温暖的自信和心理解放。

董:
我们要不要世俗利益,当然要,但利益在公共场所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具有真正的民主的普世价值,我们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同时还要用百分之五十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那么这个世界完全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还是要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过去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社会问题,肯定不行。不仅做艺术不行,搞经济做商业也不行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时时刻刻都在刷新,必须要用新思维解决当下问题,我做艺术并不是呈现所受教育获得的娴熟技能,我要呈现的是这个时代渴望的东西。我曾经对青年艺术批评家邓旭说,你来看我们的合作,不能用美术学院教科书上的知识来看,你要写我们的时候,也绝对不能用一种理论知识来描述,一定要放空自己,看到人性的东西。


2015年艺会亚洲董小庄与缅甸埃可合作展览现场


董小庄与埃可工作照


《边界在哪里之四》 布面丙烯 90×120cm

《边界在哪里之五》 布面丙烯 90×120cm


《边界在哪里之六》 布面丙烯 90×120cm


张:我是放下书本,鼓足勇气走进你的工作室的。

董:
第五次最后一个与我交流的艺术家在缅甸非常知名,他临走时,他把我和我的太太拉到自己前面,然后给我五体投地行了一个大礼,当时出乎我的意料,赶紧扶他起来。他说这次合作对他的灵魂是一个洗礼。

张:你的藏书票《禅心》在2010年曾经获得第33届国际版画藏书票双年展特别奖。当时马丁给予了高度评价“汉字被重新定义,并转变为一种象征式个人视觉体系——这是董氏视觉模式,这是一种静谧的交流工具,这是一种冥思反射,这是一种全新的表达。”《禅心》画面抽象构成直接单纯、有沉稳的整体感,难得看到一位艺术家像你这样把人性的感性直觉与清晰务实的准确合理性条理性结合得这么好,你天生具备诚挚交往的基本素质。其实还在90年代第一次到龙泉采访你的时候,对你就有这样的深刻印象,你早期成名作彝族系列版画与“禅心”是一脉相承的。

董:
1989年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我的第一个个人画展。

《静静的大凉山系列--归》35X49cm  1989年



《静静的大凉山系列-昐》 综合版 45X45cm


张:到凉山彝族地区采访写生的四川画家很多,而你的版画《火把节印象》系列和《静静的大凉山》系列在上世纪80年代以独特的视觉和表现性精神性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你把那遍土地上特有的红色、黄色、黑色所含蕴的生与死的生命精神,表现得十分浑朴凝重,富于原始图腾式的神灵气息。吴凡老师曾经赞誉:“那是从原始岁月奔涌过来的,难以看清和说清的生命的河流,虽然如此斑斓眩目,如此迷醉,然而,我仍从中尝到隐隐的苦味”,著名彝族作家吉狄马加说:“小庄的色彩是一种滚动着的生命流体,他将色彩注入意义,让它成为自然和某一种生命的象征,看他的画可解读民俗学、宗教学和文化学方面的意义。”

董:
这批画是我在攀西大裂谷攀技花钢铁公司工作时期创作的,攀钢在大凉山旁边,十多年来我经常到大凉山和彝族同胞同吃同住,他们感觉我与他们没有差别,我认为我就是半个彝族人,我们一起喝酒,他们杀小猪热情款待我, 在大凉山,人和自然,人和土地是融为一体的,人的生活生存与牛羊是融为一体的,你会触摸到人性更深更幽远的东西。彝族的精神世界与我们民族的精神苦难是一样的,在这里,唤醒了我自身过去的苦难人生感悟。



朝圣 套色木刻  55X52com   1989年


高原神  套色木刻  55X52cm  1991年


张:你的创作从来都富于生命意义的表现精神,对四川美术界流行一时的新具像新图像思潮曾经感兴趣吗?

董:
我认为我的艺术创作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从来都是不入潮流的,这与我生活态度,个人曾经的艰辛生活与母亲的教育有关,我喜欢站出来观看,喜欢更多的深入思考。

张:我看过关于你的生活经历介绍,50年代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全家靠母亲织毛线生活,你因为家庭出身歧视9岁才上学读书。我很感动,正是这样苦难坎坷生活,这样的个体生命伤害经历深层次地激发出你内心对“爱”的渴求和呵护,以及交往的信心和热情。

董:
我常常想,现实的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支撑人们生存下来,还是一种牵挂,惦记,这就是爱。我们要回到人类生命本身,我们的思维从外部学的知识仅仅是一部分,除了祖先给我们的遗传基因以外,还有人类共同的道德,宗教,生命本能的智慧,不要简单依靠科学文明教育知识概念,要源于人类自身共同的生命体验,这才是一个巨大的人类文明积淀。一个巨大的宝库,如果这个宝库用得好,整体地被唤醒,就会激活我们祖先本真的智慧来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




极元素 138x96cm 版画










董小庄

艺术家  
游走世界,现居成都
2011年至2015年董小庄“艺会五洲”交流项目:
2011年 董小庄与比利时马丁R.•巴延斯(Martin R. Baeyens)艺会五洲“欧洲篇”共同创作,举办作品展“界面”。同时两人在荷塘月色现场创作10米大幅油画。
2012年 董小庄与墨西哥埃米利奥•卡拉斯科(Emilio Carrasco Grtierrez)艺会五洲“美洲篇”,共同创作及举办作品展览《静默的和谐》,同时两人在荷塘月色现场创作6.4米大幅油画。
2013年 董小庄与澳大利亚托尼•苏格特(Tory Scott)艺会五洲“澳洲篇”共同创作及举办作品展览《空山无相》。  
2014年 董小庄与非洲艺术家阿洋达•马布鲁(Ayanda Aabulu)艺会五洲“非洲篇”共同创作及举办作品展“一个人的相”.
2015年 董小庄与缅甸艺术家埃可(Aye Ko)艺会 五 洲(亚 洲篇),举办作品展“神在哪里?边界在哪里?”








/ 新浪微博 /

@1314杂志


/ 电子邮箱 /

1314@icm1314.com


/ 淘宝店铺 /

1314艺术设计生活










/ 售卖点 /

Rosabooks/無早独立书店

葆光书店

NU咖啡

無同

茶漾CHAYOUNG

一山杂物

光合实验室(IFS店、万象城店)
原本手作

方所(成都 / 重庆 / 广州/  青岛)

博来居书吧(重庆)

德芭与彩虹书店(武汉)

言几又(北京 / 上海 / 重庆 / 天津 / 西安 / 成都)




公共文化 公共空间

欢迎各位朋友的投稿(摄影图片,文字,以及您的建议均可)

投稿请发1314信箱(1314@icm1314.com)

感谢您的参与!



加入magazine1314,从今天起培养你的艺术细菌!

D  I  S  I  G  N  &  A  R  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