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百多岁还在教书,这个古色古香的村庄走出个旷世寿星

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万年的历史文明。

一座“升平人瑞”的牌坊,诉说着一位老寿星140载的峥嵘岁月,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居之安”“雍睦堂”“连山桥”,这些饱经风霜的古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英雄传说?宅院里,弄堂里,一把小木凳,一撮灯芯草,她们又在编织怎样的回忆?

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诗路明珠:升平人瑞  古香岭根》。



从临海府城出发,向着大海的方向,东行约六十余里,便到了岭根村。

岭根村三面环山,九条山脉汇集于村围,状如九龙腾聚,美誉“九龙舞翠”。村内山皇溪、里庄溪和法洪溪三条溪流汇集,又号“三水夹金”。村舍依山而建,居民傍水而吟。群峰环抱,昭见粉墙黛瓦;诸道伴流,隐闻戏石抚琴。桥拱连山,石碇度岸,古驿浴阳迎客;七步阶道,八字池潭,清溪涵天合襟。嘉靖年间状元秦鸣雷称赞道“人才出焉,诗书家焉,望族鼎焉……” 

700年前,居住在临海城内的王皞,携家族迁居至岭根,从此开枝散叶。数百年来,村内有近百位王氏后裔考取功名,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

村内老宅大多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格,粉墙黛瓦,格调鲜明;马头墙层层叠叠,气势浩大;四合院、古民居内藏着阔大古典的院子,楼影重重。小巷深深,古韵悠悠,穿过村口的升平人瑞坊,就意味着到了这个人杰地灵的村庄。

这座砖红色的两柱三楼坊,是近几年重修的,方木为柱,高两丈余,正面悬匾“升平人瑞”,背面题词“黉序耆颐”。两边柱上分题对联:“花甲重逢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添一度春秋”,见证着清代旷世寿星王世芳的故事。

王世芳百岁之时,受邀参加乾隆皇帝母亲的七十大寿,祝寿回到岭根,乾隆皇帝御赐“升平人瑞”匾额,十年以后,王世芳再次受邀进京祝寿,获匾“黉序耆颐”。耆颐寓指100岁,黉序就是有学问的人。王世芳的一生,49岁中秀才,80岁选贡生,96岁方出任遂昌县训导,任上兴学重教,修学馆宗祠,兴水利农耕,编县志宗谱,勤政爱民,百姓为之修建生祠以敬怀;有文载:“年逾期颐,精神矍铄,教学不倦”。

过升平人瑞坊进入岭根村,步行不过百米,双溪清流交汇处,便是王世芳的故居。唐宋古驿道绕过墙根,马头墙飞檐翘角,青砖黛瓦,沧桑斑驳。故居又称“三强居”,据传系后人所爱称;世芳少壮从军平寇,晚年出仕教喻,期颐后仍然为国公务,三期皆以优良功绩出类拔萃,官民以为三强。

故居正中有古井一眼,传说泉从地下岩骨渗出,入口清甜,饮之长寿。王世芳寿终140岁,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只答了9个字:屏气息,节饥饱,顺天和。言外之意,王世芳长寿的秘诀就是平和心态、中和饮食、顺其自然。

在三强居中,正厅挂有王世芳的画像,据传,王世芳百二岁,奉旨赴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奏对免跪,皇帝龙颜大悦,赐御宴于太和殿,绘星像于养性殿。这位旷世寿星,留下九字“长寿秘诀”,让岭根这块土地成了寿星故里,同时他身体力行 做好事、兴教育,让这个村庄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传奇,仅在清末民初,这个小山村里就有6人出国留学,开卫国读书先河,旨在推翻封建王朝,振兴中华。

就在王世芳故居门外,一“将军亭”跨溪而建,民国时期,这个小小的村落,走出了9位将军,反帝抗倭,功垂青史。而这些,要从王氏王文庆开始说起。王文庆青年时受爱国思想影响,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深表痛恨,产生忧国忧民,拯世革新之志,自名“灵江钓徒”、“愁人”以自勉。他曾三次外出留学,寻求革命道理。

1922年秋,台州洪灾,王文庆抱病领导集款赈灾,泽惠乡梓。1925年,他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四十三岁。《申报》专版发表文章以表哀痛,此后家乡人民更是在临海城内立“文庆街”,以资纪念革命先贤。从王文庆开始,科学民主的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岭根萌芽。

王文庆的堂侄王纶,他善于战略战术,参与指挥长城抗战,是一位主张抗战到底,绝不妥协的高级将领。之于故里岭根,王纶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贤。他自掏腰包建起一座连山桥,方便交通的同时又减缓了洪水的冲击。

沿着古老的驿道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架在村边的康谷溪上,这就是连山桥,桥梁全由大小均匀的石块垒砌而成,雄伟壮观,拱顶两侧扇形石额上的“连山桥”三字,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题额,留驻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也诉说着与故土岭根的深厚情谊。

在岭根,王纶故居紧连着王氏祖居,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可惜王纶戎马倥偬,英年早逝,并没有在这里住上一晚。王纶故居斜对面,便是当时的中共台属特委临时驻地,这座不起眼的小三合院,组织和领导着台属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三门、仙居六县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支前工作,把红色革命的火种,播散到台州各地。

时光荏苒,现在这里已经嗅不到当年的风云烟雨,在这些充满革命色彩的老屋里生活着的,是这里最淳朴的百姓。屋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村民们坐在屋里,唠唠家常,灯芯草在双手间来回穿梭,编织出最古老的回忆。

岭根草编从明清时期开始在民间流传,这是一项纯手工活,大多选用灯芯草做原材料,通过手艺,便成了草帽、蒲扇、草鞋等各式日常用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岭根草编成为临海县主要草编产品内外销的基地,盛名远扬,成为家庭妇女一项重要的副业和经济收入。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薄利的岭根草编,渐渐的成了村里老人家的时代回忆。2012年9月,岭根草编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根灯芯草,串联起岭根人代代之间的温馨回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里的生活,愉悦而又舒朗。

九龙舞翠,如金字塔耸起屏障;三水夹金,流水鸣奏出人文篇章;古村岭根如诗如画,揉入村姑的捣衣声,把风云烟雨的故事和记忆留在石桥、牌坊、老屋里,把游人引向远方。


扫一扫 

看《文化浙江大讲堂》往期节目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

告诉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