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干货】辩论赛的基本构成(方法篇)

2017-07-18 吴尧 辩论

 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从辩论赛最最基本的构成说起,既然是要将自己的体系延展开来,就必须从自己是如何看比赛说起。

     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会体现该位辩手自己打比赛时的侧重点和基本模式,而对于我自己而言,辩论赛的评判从来都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辩论赛的基本评判我会用两个基本的分类进行评判——方法和内容

     当然,这两者不是绝对的分开,毕竟内容如何表达出来,方法也占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如果要我区分的话,我会用这样一个分类进行区分:一、方法:

战略【整场比赛贯穿的战术和思路】

战术【在具体的论点上的攻防】

技巧【在具体问题上的回应和攻击】

1、战略

在很多比赛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正反方在做对方驳论的时候,时常会用到这句话:“今天对方辩友说了那么多,其实无非就是要表达一句话……”这是我们经常会用的一种对对方核心论点的反驳模式,或者是对对方某个前提进行的基本反驳。而这里我们会发现之所以这种反驳会比较常见,原因无外乎是因为我们今天每场比赛的双方,哪怕展开了很多不同的点,但是每方所坚持的观点中,肯定有那么一个核心,虽然并不会是明明白白直直白白表述出来,但是从来都会是最后阐述表达的重中之重,甚至在某些赛制时间环件短小精悍的比赛中双方都会直接找到对方的核心观点进行对拼,甚至在比赛中一步一步亮明己方底牌进入底线作战低打让己方处于防守反击的主动地位。而在这里,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东西并不陌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教师在上课讲课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将中心思想先隐藏起来,然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目的,而这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引导方法,如果中心思想亮的太早太明显,那么接受度会大打折扣【即评委接受度】,而部分调皮的学生【即比赛中的对方辩友】就会过分的开始直接对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如果太过于隐晦,那么对于一般的试图理解的学生会让其一头雾水【同样是和评委接受度相关】,而这个时候就会有调皮鬼来故意歪曲你的思想,想让大家跟着他的思路走。因而,我们会发现,如何将中心思想包装,其影响的巨大,将会决定你整个课堂【整场辩论赛】的一个方向,同样的,也是你这样一个辩论团队应该最先思考的问题。

     再说的直白点,我们拿到的立场是客观的,是死的,我们如何赋予这个立场一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一个立场,这一切都是需要想办法告诉大家。


     以一个辩题举例:重庆师范大学第六届校辩论赛决赛辩题——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当时交战双方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与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模式。

     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融入流行的持方,当时采取的战略可以称之为最简单的,也是在教育中最常用的两难处境法。我们都知道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用的手段就是两难处境,比如经典的问题——你女朋友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救哪个?利用现实的一个近乎于绝望的两难处境,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比较无奈的事情,所以只能想办法让弊端尽可能的降低。希望营造出一种传统文化在衰落,没办法了,只能用这个办法了,其实仔细想想还不错的,你看,融入流行后这样一些成功案例也不少的,相信我,没错的。

     这算是这个辩题能想到的这一方较为常规的打法了,但是这一场的计信学院的同学们明显就没想过要这样和你打——你认为传统文化在没落?那你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吗?你认为传统文化需要融入流行,那你知道原汁原味是什么样的吗?

     几次非常具有诱导式的发问,从《西游记》到《大唐西域记》之类的传统文化代表齐出,看似混乱,但是逐渐却显露出来了一种态势——对于传统文化是什么的了解的人才有发言权,对方完全是不懂传统文化是什么就畅谈没落的人,而其实传统文化的美在哪里呢?为什么没落呢?我来告诉大家……blalalalalala……


     不得不说,相当成功的战略模式,利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攻防,而是直接以自身的知识层面的优势对对方的言语可信度进行攻击,然后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在这样一种权威下,对方能够产生的有效表达将会少之又少。这就好像一个教师刚刚登上讲台,有一个学生就连续就这个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发问,结果教师一问三不知,那么这样一个教师接下来的话将会大打折扣,而教师威信一旦树立不起来,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之大,也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毕竟辩论赛说到底最后是一个说服的游戏,在非人身攻击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削弱对手的可信度的战略也确实会在部分比赛中对局势的影响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这样一个例子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不同战略下,哪怕双方的论点都可以一样,所进行的动作都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在辩论赛中我们会时刻提防对手奇袭,对手的奇袭这样的考虑就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兵法上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就是此理。在此只做简单介绍,不做过多阐述。


 2、战术

 相比较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就是一些具体论点的攻防,说起来很容易,在战略布置完毕之后对于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与整合,找到合适的攻防点和攻防时机,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扩散开来,是对对手的进攻、防守,还是一些预判和引导,具体到论点的攻防,都可以用战术来形容。相比较而言,对于战略目的相同的队伍,战术是主要考量标准。平时我们所说的论点的攻防、设置、提问等其实都包含在战术中,而在我自己的点评中,会经常涉及到某个论点我是否认可,除非遇到反人类观点的情况下,战术的执行是否得当,将会是我考量的第一要义。

具体战术的执行需要场上的执行,甚至临场考虑战术的变动,因而战术部分可能会是在辩论赛的方法中个人涉及最多的,因为在绝大多数的比赛中,战术的执行几乎影响了整个比赛的走势。

  重庆师范大学曾经陷入到过轻视战术的一段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对上一代的继承出现问题导致了断层,并且因此在很多外战中多次遭遇败北,而经历了第三届、第四届校辩论赛生命科学学院的强势崛起后,没有人再敢轻视战术的布置与安排,如何将自己的立论展开,如何进行论点攻防,将会成为未来几年重庆师范大学校内辩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3、技巧

     在这里单独的将技巧放出来说,主要有以下考虑——区别于体系内的战略和队伍的战术,技巧更多的是临场展现出来的反应和回避。这属于辩手的个人临场技能而区别于团队执行。用我最近新学会的一个名词叫做——垃圾话。

     技巧性的回应与回避常用来处理较为棘手的问题,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让战局产生一些变化,但是这属于非可控因素,甚至有可能因为技巧性过于强导致自身团队的败北,因而技巧这样一个东西,在后文中也只做基本了解,过度使用技巧所招致的反感将会是导致团队的败北,毕竟,单纯的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是只会说漂亮话的话,别把观众、评委和对方辩友当傻子就行。

     正如同一个教师,如果上课的时候偶尔说一些无关的话来调动气氛,那就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但是如果一个老师上课是吹了45分钟牛逼,你的想法一定是把老师扔出去。

     辩论赛也一样。只会夸夸其谈而无实质性内容的辩论赛听起来会特别索然无味,如果你非要我找例子,那我就建议大家去看一下很多新生赛好了。只是为了一时口舌之快,或者让自己出风头而说一些很奇怪的话,除了浪费自己时间,让队伍没办法更好的发挥以外,实在想不出来什么别的理由,当然,恶心对手加恶心评委除外。

     说白了,技巧就是武学招式,花拳绣腿还是真枪实弹,一看便知。

 

     以上就是个人认为的辩论赛应该有的方法层面的三个部分,说到底,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之所以本文先讲了方法再讲内容纯粹是因为方法很好写,内容方面有很多东西我还需要继续斟酌一下才能写。这样一个简介本来只想写1000字左右的,结果就写超了,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战术和战略因为辩手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不能对任何的战略战术盲目崇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这场比赛的才是关键。


好文推荐

 华语|【干货】「某政策利大于弊」和「应当施行某政策」两种辩题差别在哪里?

 华语|【干货】郭航初:给二辩的技巧性建议

 华语|【干货】辩论的技术战术和战略

素材:孙雅峥

排版:李琳

审核:李玥、刘舒煜、王钰林、杨昕昕

声明

本微信转载内容均获原作者授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获原作者本人授权,本文章任何部分之文字,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节录或翻印。

如有问题请与小华语联系!

QQ:1814161468

公众号:bianlunnet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