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赢在射精前的孩子,能赢多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李桂梅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教育要赢在射精前?


最近被一部教育纪录片震惊到了。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真实地记录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香港父母争夺学位的残酷。他们争夺的学位已经不再是名高校,名中学,名小学,而是名优幼儿园。因为香港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是两岁零八个月,很多名优幼儿园明确表示,更愿意招收1月份出生的孩子,因为月份大,他们在认知及动手能力上都比其他孩子更胜一筹,这样老师教育起来会更省心。所以有位妈妈说,现在教育孩子不仅要赢在早教班,还要赢在射精前!


这真够魔幻,想想夫妻在同房前要先计算好时间时辰,那是怎样的体验!但这说法却道尽了一位老母亲对教育孩子的无奈和焦虑。


在我们大陆,虽没有人说“要赢在射精前”,但老母亲老父亲的焦虑程度一点都不比香港的父母低。根据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指数是67点,而在教育支出方面,有近一半的家庭教育支出占40%,近20%的家庭教育支出占60%。


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全中国的老母亲老父亲真是拼了命。



2.

焦虑,焦虑,还是焦虑!


“你给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


“从小到大,十几个吧......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在另一部北京卫视拍摄的纪录片《起跑线》中,一位7岁女孩的妈妈如是说。


这位妈妈说的孩子的兴趣班从周一上到周日并不是特例,在我身边,很多孩子就是这样度过他们的童年的。周一到周五,白天上学,晚上上一个小时左右的兴趣班(或补习班),周六周日是满满当当的琴棋书画,跳舞弹琴跆拳道,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则要去补习语数英。


对于很多老母亲来说,我们并不需要孩子样样优秀,他们在童年时过得开心,长大后能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就行。可是,隔壁家孩子成绩优秀奖、绘画全市一等奖、优秀班干部......每学期各种奖拿到手软,再看看自家孩子,两天两头被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批评字迹潦草,考试成绩不到班级平均线,才刚放假,老师就发私信来委婉地说暑假最好让孩子补习一下。于是你忍不住把全班的家长问了个遍,发现成绩好的,不好的,暑假都去上辅导班。于是,一向理智的你再也无法淡定了,脑补了自家孩子考不上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大学,也没有拿得出手的特长,能找什么工作?你不敢再想,直觉得不把孩子送去辅导班是罪孽深重。



3.

送孩子到辅导班就获得了“免死金牌”?


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后,老母亲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想着自己出钱又出力,怎么着都会看到一点水花。再看看周围的孩子,家境比我们好的,父母比我们有成就的,成绩比我们优秀的,都去上辅导班。所以去上辅导班是不会错的。万一孩子成绩还是不好,但我已经使出浑身解数风雨兼程节衣缩食了,老师总不能再怪我不配合学校教育了吧?孩子长大后,也没有理由怪我小时候不逼他一把了。


于是,辅导班成了安放家长焦虑的工具,也成了家长们获得“免死金牌”的途径。


而此时的家长,因为自觉把孩子安排进了正确的轨道上成长,他们很难再保持理智去思考:这些辅导班是否适合我的孩子?他们真的可以通过补习提升成绩,获得兴趣的发展吗?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各个辅导班,希望他们从小练就一身武艺,以适应残酷的竞争。顺利考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个体面又高薪的工作。似乎孩子按照这样的轨迹成长,他们的人生就完满了,自己的人生也完满了。



4.

“别人家的孩子”就幸福吗?


但孩子有孩子的秉性,他们有他们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轨迹。如果为他们设定行走的路线,并推着他们前行,或许很多孩子能如家长所愿,但谁能保证他们幸福?


正如那些盆景,每盆都被细致地修剪成人们喜爱的各种形状,被悉心地照顾,长得优雅,好看,值钱,但不健康。


纪录片中一位四年级的小女孩,是无数家长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年年考第一,钢琴绘画武术样样优秀。镜头下的小姑娘,面对采访,淡定而老练:


“我都想早点适应竞争。”


“如果不进步,就是退步。因为外面的人全都很努力学习。”


你很难说小姑娘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也看不到她作为孩子的单纯和天真,看着她懂事的面孔,只觉得让人心疼。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我们的教育以考大学为分界线,以人生前20年的学习成绩论英雄。只要你成绩优秀,便能获得家长、老师的特殊关注,如果你不但成绩优秀,还有一两门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那你便是熠熠星光;如果你还考上了名牌大学,那你便是人人羡慕的榜样。


但后2个甚至3个20年呢?孩子在前20年所形成的习惯,所获得的人格底色,能否支撑他们往后多个20年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徐凯文老师笔下的空心病,或许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很多在中学之前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但到大学后,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甚至付诸行动,很多心理治疗方法对他们都没用。所以很多孩子反复治疗后依然无法完成学业,只好退学回家。更让人心疼的是,不少孩子成功地让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过度关注孩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略他们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终究是要付出代价。



5.

双输的局面,谁来买单?


老母亲们勒紧裤腰带,告别聚会逛街,挥别周末懒觉,还得保存精力,计算好各辅导班来往时间,风雨不改地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似乎多上一节课,孩子就往成功迈进了一步。


而很多孩子,辗转于各个辅导机构之间,通常一个课程刚结束,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班,甚至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随便啃点面包当正餐。更有甚至,孩子因此而患上了心身疾病。记得有个新闻报道,上海2岁半男孩,最近经常掉头发,妈妈以为是缺钙,后来发现掉的头发越来越多。到医院就诊,医生惊讶得目瞪口呆:这是秃斑,孩子精神压力太大了!原来妈妈担心他上不了好的幼儿园,为他报了5个兴趣班,每当孩子要玩耍的时候,就告诫他一定要努力。却没想到多发于中青年人的疾病竟然落在自己2岁半的孩子身上。


家长的焦虑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成了可以被贩卖的商品。而各个辅导机构,欣然地承接了家长们的焦虑。辅导机构或许会有技能过硬的老师,但很少会真正去考虑孩子的成长,只要你付得起费用,你愿意来,我就敢收。老师不够?再招!地方不够,再租!至于孩子学得怎样,身心是否健康,那就很难说了,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那完美而温和的说辞,家长们自然无话可说。


家长们的焦虑被转移了,辅导机构的银子也赚到了,各得其所。而买单的却是我们视为珍宝的孩子。



6.

父母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在心照不宣的全民精英教育面前,在荆棘丛生没有硝烟却让人彻夜难眠的教育竞技场上,作为力量微弱的家长,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


前段时间因为一篇《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而引发强烈关注的Miki粥妈妈,分享了她的育儿经验。她说早晨要是娃赖床就陪他迟到,钢琴要陪练就不要学乐器,还因为从家里到某知名学校要经过一座以堵车闻名的高架桥而直接放弃,转而把孩子送到家门口一家名不经传的学校上学。有时还会模仿孩子的笔迹,替他写一部分重复的作业......但她非常关注亲子阅读,她认为孩子12岁之前家长最好能陪读。在陪读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她会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和孩子共同探讨书中的环节,哪个画面你最喜欢?为什么?如果续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有时还鼓励孩子用绘画的形式把故事表达出来......


我们先不去评价Miki粥的育儿方法好或不好。但她让我们看到,一个重视自己生活质量,不跟风,有主见,能坚持以细水长流的耐心来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


而这些智慧和品质,必然也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坚实的基石。


因为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智慧。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作者李桂梅


往深处想,在浅出活--专注精神分析的教育与传播

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跨国集团公司企业培训师、EAP负责人,HR经理。爱养花爱美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