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曼蒂克消亡史:你想活得像个贵族,可时代视你如牲口

2016-12-27 晏凌羊 晏凌羊

(一)

 

昨晚去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屏幕上全是乱世旧上海的众生相。

 

在电影上映之前,《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导演程耳就曾“告诫”观众“这电影至少要看三遍”。


电影上映后,评价果然两极分化。喜欢的人非常喜欢,觉得这部电影文艺到了骨子里;不喜欢的人直言看不懂、太装逼。

 

而我,是中立派。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唯美,章子怡、袁泉、阿娇等等都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美,特别是章子怡大荧幕上的脸会让人明白啥才叫“骨相美”。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真正的主角,像是一个大拼图,每一块拼图都很出彩,但全部拼起来给人的感觉就大打折扣。我个人觉得称不上好电影,因为一幅色彩斑斓的拼图和一幅完整的画,还是有区别的。某些桥段太强调腔调感和隐喻性,反而破坏了完整型,部分桥段显得过分冗长,也有颇多不合理之处。

 

比如,阿娇扮演的陆先生的外室,没有铺垫她有多爱陆先生,爱到愿意为他的一句话去死,所以当她居然挺身而出去刺杀汉奸张先生时,总令人感觉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有点突兀。杜淳作为一个杀手,全程就表演了冷面和杀人。在最后一个镜头里,葛优除帽,伸开双臂接受安检,像是在告别过去,可这种设计显得太过刻意。

 


(二)

 

当然,电影中也有出彩之处。

 

第一个出彩的地方,是闫妮对王妈这个形象的塑造。

 

闫妮饰演的高级管家王妈在举荐杀手杜淳时,在饭桌上的那一番走位、推荐,堪称高级秘书向领导举荐人才的范本。这也是一段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她先是引大家揶揄她做的饭菜口味变差了,接着解释说自己换了一口新锅,是用外国铁铸成的。这一席话先是缓和了气氛,接着她表态说自己要去休息一会儿。走开没多久,又转回来,说差点忘了说正事儿。

 

她所要说的“正事儿”,是向葛优举荐车夫和杀手杜淳,但她举荐的时候却不说这个车夫如何杀伐决断如何出类拔萃,只说他的行事作风如何怪异(可以帮你买菜,也可以帮你杀人,而且只收车费钱),顿时引发了葛优这种大咖的好奇心。在引杜淳见葛优之前,她又对他做了一番培训,要义就只有几个字:要不卑不亢,既谦逊又高冷,类同演戏。



 

待得遇到袁泉试验的超级演员,她又很好地充当了想包养袁泉的戴先生的“传话人”这个角色。那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不让袁泉觉得难堪,也顾全了戴先生的脸面。



 

最让人着手称赞的,是她中弹后的那场“坐式死亡”:钥匙放下,坐着死去,有尊严有格调,面对死亡淡然从容,连走都要有个交接仪式,向自己的职业生涯告别。

 

第二个出彩的地方,是章子怡的演技。

 

日本投降后,葛优在战后收容所找到了章子怡,章子怡一句台词没有(据说是被毒哑了),但眼神由一开始的麻木空洞,变成惊讶、欣喜、沉痛、骄傲、五味杂陈、认命又不认命……这几秒钟的镜头看得我直接给她的演技跪了。


 


我觉得章子怡是娱乐圈里的“刀马旦”,是天生吃电影这碗饭的人。她本身就带一种气儿,一种“只能被取悦,不能被驯服”的气儿。《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只能她来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小六也只能她来演。


 

(三)

 

特别要讲讲电影对渡边这个角色的反转设计。

 

电影前半段里的渡边,是一个谦谦君子、顾家好男人。他见不得葛优“处理”同行的血腥场面,在麻将桌上表态说日本人很坏而他一定会向着中国人,对太太温柔体贴,能把两个儿子逗得咯咯笑,对谁都很谦逊有礼,甚至愿意亲自下厨给一只猫做食物吃……

 

电影的后半段,他则展示了无比残暴、嗜血的一面。因为一直只认同自己的日本人身份,所以开了日本料理店、回到料理店就穿回和服,以日本人的方式去生活。他把章子怡囚禁在地下室,让她成为供他一个人发泄的性奴。虽然内心有过挣扎,但他最终还是为了家国利益杀死了葛优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妻子……



 

这样的反转,让这个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既可信,又可怕。

 

像葛优、章子怡这些角儿,总缺乏足够的戏份来进一步丰满角色、铺垫前情,展现出他们的心路历程,所以形象比较单薄。其他的配角,更是面目模糊,要么有头无尾,要么有尾无头。整部电影角色塑造得最成功的只有日本人渡边,他的前世今生、性格喜好、压抑与暴戾、伪善与脆弱历历可见。

 

而在他身上,则集中展示了日本人“菊与刀”式的民族性。

 

在看电影《罗曼蒂克的消亡史》时,“菊与刀”这个词数次在我脑海中重现。

 

《菊与刀》是一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她在1944年接受美国政府的委托,从事日本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当时两国交战,无法进行现场交流的情况下,她仅仅凭借调查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日本移民,观看日本的电影、纪录片,阅读日本的出版物以及他人的日本研究文章写出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少有的完全通过二手资料完成的学术著作。在书中,作者通过“菊”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书一问世,便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在《菊与刀》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这些性格,用在渡边身上同样合适。这个希望战争永远不要结束的日本人,自以为算准了中国人“虎毒不食子”的“软弱”,认为中国人普遍重感情、善良,不会做出“太过份”的事情,却低估了葛优这个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头儿的隐忍与狠厉。

 

葛优要引渡他,想让章子怡解决他,但他不肯签字。葛优算到了他会有这一手,所以直接枪杀了他第二个儿子。纵然这是我亲手养大的侄子又怎样?你杀了我的妹妹、杀了我的儿子,灭了我全家,不管用什么手段,我也要灭了你,让你尝尝亲眼目睹自己心中所在乎的人死在眼前的滋味。

 

以反映中华民族团结奋勇、不屈不挠反抗压迫为主题的抗日神剧中,日本人的形象普遍非常脸谱化、单薄,而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人,却让我感到后背发凉。


当年,他们入侵我们之前,善良、软弱的中国人又何曾想得到这个看起来还算友善的“邻居”接下来会那么冷酷、残暴、丧尽天良呢?而抗战结束后,我们又何曾想得到这个夹着尾巴做人的“邻居”,何以竟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为连美国都不敢小觑的“全球经济体之一”呢?

 

已经去世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过:“日本这个民族与别人不一样,它不服理,只服力,它敢挑战比自己强很多倍的民族,你得打得赢他,打赢了它才服你,不然就将你踩在脚下!”

 

或许,对付日本人,就得像《菊与刀》的作者写的一样,就得像葛优一样,彻底放弃“他会对你网开一面”的幻想,把他打趴下,他们才会服你。

 

  

(四)

 

电影片头有用铁锹敲死黑帮头目的戏,结尾有枪决儿童的戏,还有章子怡为求生不得不屈从强暴的情欲戏……虽然没有正面镜头,但确实令人胆战心惊。某些桥段尺度稍大,居然也能通过审查,这让我有点意外,也庆幸自己没带着孩子去看(在这里想呼吁下:中国搞电影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这是一部被阉割过的电影。电影中,童子鸡这个角色拍得太单薄了,据说小说原著中他是地下党员……那大概后续的故事,比如他最终还是抛弃了救他命的妓女,也是不能搬上荧屏的。



 

看小六成为了日本人的性奴,我有点惊讶最后她竟没有发展出斯德哥尔摩情结,反而像是为了迎合主旋律似的,最终来了一个手刃仇人。这个安排,顿时让我想起我李安叔的《色戒》,大师不愧是大师,对人物心理的临摹更胜一筹。

 

不难想象,这样的一部电影在院线上映,又是调整上映档期超过一年,又是改名又是错过各种电影节,上映前几天才拿到“龙标”,想必经历了很多周折。也有片方的内部人员透露,的确不是这个片子想拖这么久,客观的很多障碍也让电影面临不少剪刀。

 

观影结束后,我有一个问题:这样一部充满了暴力、死亡和幻灭的电影为什么取名《罗曼蒂克消亡史》呢?

 

依照我自己的理解,它讲的并不是浪漫的消亡,而是一种旧式流氓贵族精神的消亡。

 

管家王妈伺候一大家子人,但从来不卑不亢,说话谦和有礼又极有分寸,连死都死出了艺术高度。

 

妓女见着浑身是血的童子鸡,连尖叫声都没有,只是缓缓走过去,把他脸上的血迹擦干净。

 

一场惊心动魄的枪战过后,葛优从容地离开遍地是尸体的现场。遇到枪战,他不会狼狈地跑,只能快走,离开前风衣还要撩起一角。


回到家里,葛优看到一家老小被日本人灭门,只剩下妹夫渡边的两个儿子因为躲在床底下而逃过一劫……自始至终,他的表情从容淡定。


阿娇和杜淳参与刺杀,自始至终隐藏内心情感,阿娇从容赴死前,还不忘穿戴整齐。



 

葛优喜欢小六但自始至终表现得有理有节……影片中所有旧式贵族几乎都在追求一种淡定、稳重、体面的感觉,以至于我觉得他们为了“拿腔调”表现得太过刻意、不接地气。

 

而这种“腔调”也只是一种旧社会的所谓“盗亦有道”。比如,葛优会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不当日本人的走狗;比如,老大的女人出轨以后,老大觉得没面子,但也只想给女人一笔钱,发配北方了事;比如,不管是出门穿衣还是坐下吃饭,里面的人都很讲究。



 

葛优在里面有句台词说“你别真不把我们当流氓啊”,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道”的本质。他们的“道”,不过只是旧社会、旧江湖里认可的“道”,却不可能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所倡导的“道”。他所强调的是一种男人建立起来的秩序感,而不是真正平等、自由的精神。

 

在这个江湖里,下人、女人、孩子都只是一种附属物般的存在,为大佬们活(闫妮饰演的王妈),为大佬们死(阿娇饰演的老五),救赎未来大佬(霍思燕饰演的妓女),被大佬救(章子怡饰演的小六),为大佬背锅(片头那个未露面的被砍下手的女人)……

 

最后一个镜头,葛优摘帽,也摘掉了那段历史。丢失这些“死也要拿腔调”的老上海旧式贵族精神后,我们终于进入了另外一个没羞没臊、集体裸奔、连遮羞布也不要的大时代。

 

身处乱世,人难自安。葛优的妹妹深爱日本丈夫却被他设计杀害,放浪形骸的交际花章子怡追求自由生活却惨遭囚禁成为性奴,电影明星袁泉一心想帮助丈夫却被丈夫抛弃,葛优讲义气、有民族气节却不得不躲到香港、重庆偷生……

 

每个人的梦想,在乱世中就像一个吹不大的肥皂泡,还没吹起来就注定要破灭。


时代之惊雷,会劈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避无可避。反正装不装逼、拿不拿腔调都要遭雷的劈,那还是装吧,至少看起来体面些。

 

所有的纸醉金迷都会消亡,因为连肉体都会消亡。相聚离开都有时候,这世界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一切都会消亡,一切都会被淡忘,一切都会归于沉寂。唯有恐惧与贪婪,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每个人都努力想让自己活得体面、像个贵族,可时代的洪流泥沙俱下,命运只视你如牲口。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这篇文章,我只是兴致所至写到哪儿算哪儿,角色名字记不住所以用了演员的名字,估计阅读量会创新低。而我,也只是想一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希望能分享给大家一些除了情感之外的体悟以及看待世事的视角。我本人真是非常爱看电影的一个人,连买房子都要考虑买在电影院附近,可惜总是没时间去看,也没时间写影评。真的是太忙了啊,虽然我不知道每天自己在忙个啥。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又喝了点茶,然后居然破天荒失眠了,而且是彻夜醒着到天亮那种。我不焦不躁,干脆爬起来写影评,然后看金庸小说,又过完了一遍《雪山飞狐》。金庸江湖中的人物评述好久没写了,但其实我是很感兴趣的。想写的东西太多,能坐下来写的时间太少。


《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一书还在各大书店、网上书城销售中,谢谢朋友的支持。我是一个假清高而懒惰的写作者,真感谢你们一直还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