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乘风破浪》:总有些代价,我们付不起

2017-02-02 晏凌羊 晏凌羊

 

(一)

 

因为那首直男癌主题曲,我差点错过了韩寒这部《乘风破浪》。

 

在电影上映前一个多星期,韩寒发布了主题曲《乘风破浪歌》。


歌词是这样的:你在每天晚上,不能睡得比我早;你在每天早上,不许起得比我晚;饭要做的很香甜,打扮起来要大方;还有婆婆和小姑,都要和睦的相处;你不要忘记,你不要忘记,我是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这个家,全都靠你,全都靠你呀全都靠你。家中的事,只有你,只有你才能做得好,不要指望我,我是个凡人……

 

该歌曲发布后,被网友质疑歌词“不尊重女性”“直男癌”,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此进行大肆讨伐,连同徐娇在内的公众人物转发这些微博,并发起了对这部电影的抵制行动。



 

坦白讲,在看到这歌词的时候,我本能反应也是觉得这歌词太男权。


我身边很多人因为这个歌词以及一些女权主义者对歌词的解读而拒绝观看这部电影,豆瓣上甚至很多人因此连电影都没看就打了1分。没想到上映几天后,这部电影的豆瓣平均得分从5.0逆袭到了6.9分。

 

微博上几个互相关注的作者开始推荐这部电影,我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何况主演里有我最喜欢的小生彭于晏,于是,就买票进了电影院。


这一看,觉得电影还是挺好看的。

 

走出电影院,我就理解了那首主题曲为什么会那么唱(歌曲改编自佐田雅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男子汉宣言》,真的没有贬低女性的本意),理解了韩寒为什么发微博解释说:希望大家听完理性发言吧,也别再互相攻击什么癌什么婊了,虽然我不是什么好男人,但我作品里男女感情都挺纯美的,可能是缺什么补什么吧。我们感谢女权捍卫者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但希望也不要上纲上线过于敏感。

 

这首主题曲讲的其实是一个自卑且笨拙但很努力的男人对自己太太一生的热爱,确实是带有半撒娇甚至是“妻管严”的口吻。


歌词的后面几句,似乎更能表现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的原意:只有喝一杯,我才敢说;我不会记得,说过了什么;明天起床后,我努力工作;没有尊严也没什么;就算风和浪,总是迎面过,也要与你,迎岁月蹉跎。


 

邓超问自己亲爹:“二十年只喜欢一个女人会不会腻?”

他爹说:“会啊,但我就喜欢这种腻。”


邓超的亲妈小花说他爹“总像是一个孩子”,所以她愿意为她下厨做饭,愿意陪着他胡闹,扮一出勾引他兄弟以测试这兄弟是不是够哥们的戏。

 

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也是《乘风破浪》主题曲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

 

韩寒的作品,似乎非常容易跟“妓女”和“车”这两大元素产生联系。

 

小说《三重门》里,韩寒说:“和妓女相比,教师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给对方快乐,而老师给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

 

韩寒出版的《光荣日》一书,书中“七贤”各自在生活中发掘出自己喜欢的女人,结果最后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妓女。

 

几年前我看过话剧《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后来又找来书看了看。这故事讲的是一个车手开着车上路,不知道要去到哪里,然后半路上遇到了一个不知道怀了谁的孩子的妓女。

 

电影《后会无期》是一部公路片,很有《1988》的影子,里头也有一个假妓女(由王珞丹饰演)。

 


电影《乘风破浪》里,则直接暗示男主人公(邓超)的母亲是歌舞厅里的“妈咪”,她嫁给男主人公的父亲后生下他,最后死于产后抑郁。男主人公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则因为打架斗殴杀了人而被判入狱,待他长到六岁以后才出狱。男主人公从小就只见到父亲暴戾的一面,所以在叛逆中长大,成长路上当然也少不了去找“妓女”。

 

不得不说,总使用“妓女”和“车”这个梗,是韩寒的特色,却也是他的局限。车,是男主人公探索世界最重要的载体,而“妓女”则给了男主人公们一处温柔乡。这两种元素,体现的都是雄性视觉,而把“妓女艺术化”也只是直男式的一番情愿。

 

艺术化后的妓女懂得世道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人性的丑恶、卑劣面她们都有所见,也晓得如何应对,对男人则懂得如何讨好之,不仅仅于身体上……在很多人眼里,内心深处深爱着一个男人的妓女,几乎趋于完美。

 

现实中找不着,那就在艺术作品里塑造一个吧。

 

如此一想,韩寒有这种情结似乎也挺能理解。


  

(三)

 

《乘风破浪》的故事跟穿越有关。赛车手邓超一不小心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前一年,亲眼见证了父母的青春,还和亲爹彭于晏称兄道弟、并肩作战,并且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赵丽颖。在穿越之前,他内心深处是很恨自己的父亲的;穿越回来之后,他原谅并且理解了父亲。



像电影《大鱼》中的儿子一样,《乘风破浪》中的儿子邓超一开始充满着对父亲的敌视,可当他穿越到过去的场景中,发现父亲并不是他想的那样没有责任感且无能,他很仗义,懂得关心兄弟、妻子和儿子,并不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里只谈到了父子和解,没有救赎。

 

救赎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两个配角身上,一个是小马,一个是罗力。

 

小马最终脱离了只有四个人的“正太帮”,坐火车南下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


(饰演小马的董子健,他母亲是著名经纪人王京花,打造过胡军、刘嘉玲等艺人)

 

一直跟彭于晏作对的反派罗力,因为持枪而被警方逮捕,从看守所出来以后,他见到当年对自己说“等我赚钱了,一定送你一条真的黄金链”的女友已经坐上了另一个老大的车……

 

“都是小人物,别说大话,活着就行”,这句台词是从反派罗力嘴里说出来。他威风过,也落魄过,但最终见到害他进监狱的彭于晏时,只递上了一把复仇的车钥匙和一个地址。看到这里,我总阴暗地想:他或许是真的放下了,所以愿意帮助自己曾经的仇家;又或许,他还是没有放下,心想着“我怎么进去的,你也要怎么进去”。只是,即便他劝阻,当时的彭于晏或许也听不进去,那我更愿意相信他真的是出于好心。

 

《乘风破浪》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当儿子的青春与父亲的青春交汇,儿子理解了父亲。


那些已经过去的残酷青春,事后想起来总是温暖的,但坦白讲,电影里讲的那些青春,在我看来唯一能值得怀念的地方在于:它彻彻底底过去了,有过青春的人已不再年轻。

 

青春期有叛逆心,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我不觉得这种叛逆非得要通过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招惹地头蛇、为哥们义气不管不顾抛下怀孕妻子等等来实现。邓超最后对于父亲彭于晏的理解,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经历过这些事情后的两个人,达成了某种心有灵犀的默契以及和解,却未曾给彼此带来救赎,未让对方获得真正的成长。


电影传达给我的,是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经常被父亲打骂的小混混,偶然发现了父亲跟自己一样大的时候,也只是个小混混。这让他产生了一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进而理解了父亲。

 

我不知道这种“和解”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它和“一个喜欢嫖娼的儿子穿越回过去后发现了年轻的父亲也喜欢嫖娼,然后他对着父亲会心一笑”没有什么差别。

 

兄弟被人绑架了,为什么不报警?被人要挟不从以后被打断了一条腿,为什么不报警?别人打死了自己的兄弟,为什么不报警?妻子都怀孕了,还要抄起家伙找上仇家去为兄弟报仇......这是没有法律常识,还是单纯只顾斗狠耍酷而没有责任心?


(话说李荣浩真的好适合演黑帮老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乘风破浪》够有趣,笑点也够突出,但或许是只顾着“抖机灵”的缘故,故事漏洞太多,格局太小,格调太俗,三观不明,所以,虽然比《后会无期》有很大进步,但我觉得它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算不得是一部好电影。


很多网友说《乘风破浪》抄袭了《新难兄难弟》的基本故事架构,结果,韩寒很聪明地在电影片尾打上了长长的致敬名单:《新难兄难弟》、《回到未来》、《终结者1》、《时光倒流七十年》……谢谢前辈给我的灵感与智慧。

 

只要没有照搬镜头和创意,按照文艺界一向的评判标准:拍得好,就叫致敬;拍得烂,就叫抄袭。那我觉得,韩寒的这部片,是在“模仿”吧。

 

 

(四)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看过的另外一部由马思纯主演的电影《岁月无声》。电影拍得非常闷,但主题还算突出。影片的时间跨度从1988年到2011年,记录了一代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1988年,小镇青年马卫国还处于叛逆期,对他们而言,群架就是运动,诗歌便是爱情,恨的时候砸你家玻璃,爱的时候爬上山头高歌一曲。

 

某天班级里来了一位只穿红裙的都市女孩杨朵朵(马思纯饰),她带来了美更带来一股无法抵御的都会风情,在那个精神贫瘠的年代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摇滚,马卫国就在那时爱上BEYOND乐队,也爱上杨朵朵。

 

杨朵朵爱上了班主任老师,结果后来两个人在土楼上约会被“组织”抓住,班主任老师面临着“耍流氓”的指控,可能前途尽毁,所以他自招说是杨朵朵勾引的他。杨朵朵深受打击,变成叛逆少女,马卫国和两个兄弟一起打算为她出口气,结果在厮打过程中失手砸死了班主任老师……马卫国入狱。

 

等再见到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杨朵朵已经嫁人,一切已物是人非。马卫国后来靠在街头推销清洁剂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因为跳芭蕾舞而摔瘸了腿的红霞,两人结为夫妻,但没过多久,红霞又患上了癌症……


(前不久俺才知道饰演杨朵朵的马思纯是蒋雯丽的外甥女)

 

影片中有两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一处是杨朵朵问马卫国的梦想是什么,马卫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的梦想是娶你,而在之后红霞再次问起马卫国之前的梦想是什么,马卫国却回答不敢再想。

 

另一处是影片将近尾声时马卫国三兄弟聚会,面对一帮年轻人的蛮横,曾经张狂桀骜的三兄弟却选择了忍让。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残酷青春之后,被世俗社会磨平了棱角,从一个桀骜不驯的野马被驯化成一个失去傲气的黄牛,曾经的年少轻狂、桀骜不驯都被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的卑躬屈膝,对命运的敬畏。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不得不承认,总有一些代价,是我们付不起的。

 

我认识一个邻居叔叔,少不更事时跟着一群混混在街头混,后来染上了毒品。后来去西双版纳戒毒所戒了几年,回老家后又复吸,死的时候才三十二岁。

 

还有另外一个邻家哥哥,高中毕业时考不上大学,为了宣泄落榜的郁闷情绪跟着一群的大哥逛红灯区,娶妻生子之后依然断不掉这个嗜好。再后来,他真的染上了艾滋病去世,他那个信佛的姐姐说了一句:消福折寿最大的莫过于邪淫。


有一个开KTV的朋友曾告诉我:如果遇上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来闹事,他能忍则忍,绝不跟他们争强斗狠,因为这帮人根本不怕事,打起架来连命都可以不要,下手也没个轻重,只知事后后悔。


至于那些飙摩托车结果出车祸死去、因为打群架而被砍断手臂、因为年少时不好好上学长大后成为无业游民的同龄人,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这些乖孩子之所以觉得这类古惑仔式的电影迷人,是因为:那些残酷、刺激、曲折我们都看见了,但又不用亲身经历。

 

我们都明白:年轻,当然有叛逆、耍酷的资本,但这种叛逆不该以作死为代价。你以为你是电影中的马化藤?不,你可能只是另一个“彭于晏”、“罗力”或者“六一”,能捡条命回来,好好活下去就很不错了。

 

是的,我们在青春期做的有些决定,当时不过是随心随性而为,但却可以决定我们的一生,而有些代价,我们根本付不起。

 

北岛有过这样一句话:“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话用来形容我们的青春和中年,似乎再合适不过。


每个人的青春都要逝去的,我们曾经做过的梦总有几个要破碎的。

 

梦破碎了没关系,我们还好好活着,还拥有救赎自我的力量,便已经很好。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