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妓妾到画魂:为什么潘玉良遇上的都是极品好男人?(文/晏凌羊)

2017-03-04 晏凌羊 晏凌羊

(一)

 

第一次知道潘玉良的名字,是看电视剧《画魂》。

 

香港美女李嘉欣在电视剧里扮演了潘玉良这个角色,让我一度以为真实的潘玉良也美得不可方物。


(李嘉欣饰演的潘玉良,电影版的潘玉良是巩俐饰演的)

 

直到我看到潘玉良的自画像,才真正吃了一惊:这个女子,得多有脑子、手腕和人格魅力,才能让一个有半新半旧思想的潘赞化甘愿救他出妓院,并助她走上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潘玉良的自画像)

 

认识潘玉良的歌唱家周小燕在接受采访时说央视版的《画魂》里潘玉良和她认识的潘玉良形象差之千里。

 

周小燕认识潘玉良大概在1943年,她记忆中的潘玉良长得又矮又胖,狮子鼻、厚嘴唇、童花头,跟电视上李嘉欣演的那个潘玉良完全不像。

 

她不失刻薄地说:“潘玉良真的是很丑,丑到什么程度,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是有回头率的,不是因为漂亮,是因为长得实在不怎么样。长得怪,穿的也怪。”


(晚年的潘玉良长这样)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我现在才觉得央视拍的《画魂》,仿佛一直有意无意地在暗示:潘玉良是凭着美色吸引潘赞化的。

 

因为人民群众在潜意识里都这么认为:如果潘玉良不漂亮,就解释不了潘赞化救她的动机。

 

可也就是这样,使得电视剧版潘玉良的形象变得单薄而庸俗。

  

我倒觉得,或许是因为不够美,潘玉良本人才很难成为男性的审美客体,所以不会被视为妓院的“优质资产”,当然的,也更容易逃脱;也正是因为不美,所以她最终没有仰仗美色成为“金丝雀”,然后生生走出了一条独立之路来。

 

(二)

 

潘玉良出生于扬州一个贫苦人家。

 

她一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两岁的时候她的姐姐死了,到她八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也死了,于是她就成了一个孤儿,是舅舅领养了她。

 

当张玉良长到14岁的时候,舅舅把她卖到了安徽芜湖的一个妓院里面。那时候,她的名字还叫张玉良。

 

在妓院四年之中,她拒绝接客,逃跑10次,毁容上吊数回,受尽欺辱。

 

17岁时,她遇到了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一个男人:潘赞化。

 

潘赞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追随过孙中山,后来他又参了军,是跟随蔡锷将军一起参加过护国运动,并且还做了旅长,以后他又离开了军旅生涯,开始从政,于是就做了芜湖的海关监督(相当于现在的科长,但比现在的科长要光鲜一些)。


(早年的潘赞化长这样,也是帅哥一枚来着)

 

放今天来看,他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一个“富二代”+“创一代”。

 

都说青楼女子阅男无数,所以看男人看得很准。潘玉良在青楼里也是遇到过无数的男人,但当她遇到潘赞化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男人或许会帮她,于是她就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求潘赞化,要求潘赞化能够把她赎出来。

 

而潘赞化居然肯动恻隐之心,把张玉良赎了出来,并且和她成婚,让她成了自己的小妾。

 

更令人感慨的是,他还鼓励她去学画,让她成为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第一位女生。

 

逃离苦海的张玉良为了感激潘赞化的知遇之恩将自己改姓“潘”,潘赞化初次知晓时说:“你怎么把姓改了?我是尊重女权和民主的,还是姓张吧。”

 

那个被欺凌的张玉良已经死去,一个新女性潘玉良正式出生。

 

这个潘姓,她再没改过。

 

(三)

 

潘玉良最喜欢也最擅长画人体画,但在那个年代,画裸体会被认为有伤风化而遭受各种攻击,于是,她就去澡堂子画,或者就是脱光衣服对着自己的身体画。

 

可以想见,潘玉良对画画的热爱是发自天然的,甚至到了一种痴狂的地步。

 

她的老师刘海粟对潘玉良说,以当下的社会环境和风气,潘玉良的绘画才能可能要被扼杀掉的,于是推荐她去风气更自由的法国留学。

 

这个时候,潘赞化再一次“令人发指”地选择了成全。他为了潘玉良,向安徽省教育厅申请了一个官费留学的资格。

 

于是,1921年,潘玉良离开上海去到了巴黎。

 

在国外九年,她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艺术地位。

 

随后,她回国,和潘赞化及其正房太太住在一起,但那几年的时间里,原配一直不肯接受她。


在电影《画魂》里,大太太对她说:我不管她是不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我不管她是不是一个大学的教授,她在家里就是妾,妾就得给大太太下跪,请安。

 

这个细节是否真实,我们没有办法考证,但是作为这样一个旧式家庭里面的小妾,潘玉良纵然委曲求全,依然过得压抑、憋屈,恐怕也是事实。

 

她也画画参加画展,但有人给她写纸条,说那幅画是“妓女对嫖客的歌颂”。那个旧时代不允许一个女人把自己的过去抹掉,这让她倍感受伤。

 

1937年,由于在艺术上的受挫和在感情纠葛的双重压力下,潘玉良借参加法国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的画展的机会,离开祖国。

 

这一次,她在法国待了长达40年,并结识了伴侣王守义,最后客死他乡。

 

潘赞化晚年生活贫困,又被打成右派,于1960年在安徽去世。当时中法尚未建交,潘玉良在潘赞化去世很久以后,才从大使馆的人口中得到消息,悲痛欲绝。


有人说,赞化生前曾给潘玉良去信,暗示她不宜回国。

 

也有人说,潘赞化全家要靠潘玉良接济,所以不愿意她回来。

 

但我觉得这真是无中生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潘玉良不可能回国,甚至都不可能跟留在国内的潘赞化取得联系。

 

潘赞化死后,潘玉良忧郁成病,此后身体时好时差。她时刻想回国与夫团聚,但因为政治原因和个人原因,到她离世之际也没能实现这个夙愿。

 

潘玉良临终前,向守在她旁边的王守义交代了三个遗言,其中一个便是:将她一直带着的镶有她跟潘赞化结婚照的项链和潘赞化送给她的临别礼物怀表,交给潘家后代。

 

 

(四)

 

世人讲起潘玉良,多是讴歌她的独立、敢为、追求自由、绝不屈服于命运,但这一次,我却想说说成全过她的两个男人:潘赞化和王守义。

 

潘赞化是一个值得钦佩的男人,哪怕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是。

 

在民国女子中,潘玉良的出身可以说算是最不好的,但她愣是活成了一个传奇。成就她这个传奇的,除了她自己之外,便是潘赞化。

 

我觉得他是真爱她的,哪怕她出身不好,哪怕她长得并不美。

 

如果他只是善良,那么在他动了恻隐之心将潘玉良从妓院里赎回以后,就仁至义尽了。但是他没有,他还娶了她。

 

娶一个青楼女子做妾,这在那个年代是一件令人耻笑的事,特别是对持反对“三妻四妾”观点的新青年潘赞化来说,需要承受很大的道德压力,但他居然都做了。这中间,他需要承受怎样的心理挣扎,只有他自己清楚。

 

潘玉良嫁他之时,连字都不识,除了做一个家庭主妇之外,似乎已没有更好的出路。可潘赞化并没有将她束之深闺,相反教她读书写字。发现潘玉良有绘画天分后,他又出资、出力,让她去拜师学艺、上学。

 

当时美术学校并不招女生,但爱才心切的校长刘海粟顶着社会压力,让她入学,而开明的潘赞化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如果换成其他男子,看到自己的老婆去追求裸体艺术甚至将自己的裸体画成画展出时,可能早就把她赶出家门了。

 

刘海粟等人建议潘玉良出国深造,潘赞化还动用老家的关系帮她搞到官派留法的名额。这样开明的丈夫在那个年代是少见的。

 

潘玉良第一次回国,跟潘赞化及其原配妻子生活在一起,但因为原配妻子不接受她,所以她过得很憋屈。也许你会问:那潘赞化为什么不跟原配妻子离婚呢?

 

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不跟原配妻子离婚的潘赞化,才符合潘赞化的性格。

 

据熟悉的人回忆说,潘赞化温厚儒雅。他对所有人都很善良,包括对结发妻子。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旧式女子来说,被休或被离婚是一件悲惨的事情,相当于完全没有了退路。


潘赞化娶了潘玉良为妾,但不会娶得心安理得,因此,他对原配的愧疚之心应该是一直有的。也正是如此,才为后来“妻容不得妾”埋下了伏笔。

 

妻在妾面前之所以敢嚣张,正是因为他不够狠绝不够自私甚至心怀内疚,否则,若是他像鲁迅一样,那么,原配估计也就只能迎来像朱安一样的命运了。

 

(五)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潘赞化都算是个极品好男人。

 

他善良、开明,为潘玉良默默付出,始终设身处地为她着想。

 

他救她于水火之中,不顾忌她的身份顶住压力跟她结合,她尊重她的人格和意愿,愿意倾尽全力助她追梦。

 

他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富二代、官员,而看她不起,相反,他对她产生了恻隐之心。


他懂得忽略她的外表,去欣赏她的内在美。


他不会因为她是女人,而把她当工具使。在他眼里,她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独立的人,而不是保姆、不是性玩具、不是生育机器。最难能可贵的是,当他看到她功成名就,却丝毫没有嫉妒之心。

 

生活在2017年,我们身边最不缺的便是“直男癌患者”。

 

他们看到妓女,就把她们当成性工具,可能完事之后还不给钱。他们嘲笑和嫌弃女人长得丑、年纪大、声音粗,任何不符合男性审美的女性都可能会因为外貌、年龄而遭到他们的嘲笑。

 

他们也玩婚内出轨,但并不是因为爱,只是单纯想坐享“齐人之福”,一个为他提供家的安稳,一个让他享受偷情的刺激。他们也会离婚,如果恰逢原配没有经济能力,可能还会转移财产、赶尽杀绝。

 

他们也有可能娶到比自己强的老婆,但总免不了觉得老婆太强会伤害自己作为男人的自尊。还有的人,以上的毛病都没有,但总免不了把老婆当保姆、生育机器、家庭的劳动力、孝顺自己父母的人手。

 

老婆若有梦想?他们可能就会想:笑话!女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相夫教子,你怎么配有梦想?!

 

所以,当我们穿过历史的烟尘,回望半个多世纪前,从历史缝隙里看到这样一个潘赞化,简直欣喜若狂。然后,由衷地感慨:这他妈的才是极品好男人啊!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去世时,身边携带着潘赞化送给她的项链与怀表。项链的鸡心盒中,有一男一女两张照片,一个是潘赞化,一个是潘玉良。

 

怀表是蔡锷将军送给潘赞化的,对他而言算是最珍贵的礼物了,但他把她当作信物送给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潘玉良。

 

1940年, 55岁的潘赞化返回桐城老家,潜心教育工作,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直到1947年迁居安庆。

 

解放后,他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工作勤勉,深受敬重。1960年病逝于安庆,终年75岁。


感谢名满天下的潘玉良,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男人的品性、风骨,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种爱情。

 

(六)

 

潘玉良一生都在惦念和记挂潘赞化,而这一切,她的晚年伴侣王守义都懂得。

 

王守义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他跟周恩来等一批人成为了留法学生。

 

他仅是高小毕业,法文又学得不好,只好在巴黎干些劳动量大、报酬少的工作。比如,去煤矿挖煤,在饭店洗碗,后来学会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租赁汽车跑运输。

 

他也是一个拼命三郎,边做工边学习,终于考入巴黎航空驾驶专科学校,毕业后拿到了飞机驾驶员证书。

 

七七事变后,王守义与一些爱国志士决心投入国内抗日,准备驾机赴东北抗日战场,但却遭到投降派的国民党驻法国组织的追杀。

 

为了避难,他逃到了瑞士。回巴黎后,和同乡一起在巴黎近郊开了一家中餐馆。

 

此时,他结识了潘玉良。

 

潘玉良当时租住在一个小套间内,生活艰难。王守义慷慨解囊,潘玉良冷寂的斗室重又燃起暖烘烘的炉火。

 

他又为她出资为潘玉良解决了画室,购置了绘画和雕塑的各种材料……

 

他还帮助潘玉良举办艺术沙龙,陪她出入朋友的艺术沙龙,交流画技。他还为她设法筹资,多方奔走、举办画展。

 

在他的帮助下,潘玉良在艺坛声名鹊起,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人们说,成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要素:一是苦难;二是天分(才华);三是勤奋。这三者,潘玉良兼而有之。她的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有专家这么评论她的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放到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

  

在法国期间,王守义和潘玉良一直决意想回到祖国。然而,文革使他们难以踏上回归之路。

 

潘赞化死后,潘玉良重病在榻。王守义虽然竭尽全力为她请医治疗,殚精竭虑地服侍她,还是没能将她从死神手中拉回。

 

1977年,潘玉良去世。1978年国庆节前夕,王守义终于回到了他和潘玉良魂牵梦萦的祖国,并将潘玉良的遗物亲手交给了潘赞化的后人。

 

1981年,王守义病逝于巴黎。 


(七)

 

看他们的故事,我总觉得这样的三个人,才是真正的传奇。

 

潘玉良的出身,真的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但之后,她走上了一条17岁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腾飞之路。潘赞化改变了她的命运,而王守义守护住了她的梦想。

 

我常常在想:潘玉良上辈子一定是毁灭了地球,17岁前才会过得那么灰暗;但她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才会遇上这样两个绝世好男人。

 

他们三个都是真正有风骨、有气度、有格局、有胸怀、散发着人性之光的人。

 

如果潘玉良没有不屈服于命运的闯劲和勇于追求梦想的拼劲,那么,她可能早就沦落风尘,抑或是成为一个跟大奶争风吃醋的小妾。

 

如果潘赞化和王守义都稍微“大男子主义”一点,潘玉良的梦想说不定也就一早枯萎了。

 

今天的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我们去哪里找这样的传奇? 


有人说过,如果要用黑白灰三色来形容人在世间的命运,丈量不幸与幸运之间的距离,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是站在中间的灰色地带里,不是特别地幸运,也不会特别地不幸。


看潘玉良的一生,很难说她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我们只能说,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不会如此悦人;如果没有不幸,幸运就不会显得如此珍贵。总有一种人,在面临不幸的时候,会伺机而动,会抗争,会感恩,会自我救赎,敢拼敢闯,善于在生活的夹缝中培育出梦想之花来。


我想,这或许便是不漂亮的潘玉良一生遇到贵人无数,并能让两个那么优秀的男人折服的原因之一。

 

在一个真正爱你的人眼里,你的样子很可爱,你追逐梦想的样子更可爱。真正的被爱,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有用处、有价值,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很有价值。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见这样的爱情。潘玉良、潘赞化和王守义为我们演绎的,何尝不是另一部真实版的《爱乐之城》呢?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往期类似文章:


1、佘爱珍:像胡兰成这种妖孽,就得佘爱珍这样的狠角色来收拾


2、宋子文初恋盛爱颐:生活不过就是一场起承转合


3、《爱乐之城》:教我们谈了一场科学而成熟的恋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