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龙式“老妻少夫”师生恋若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2017-05-10 晏凌羊 晏凌羊

 

(一)

 

39岁的马克龙当选为法国新总统后,他和64岁妻子布里吉特的传奇情史、照片在网络疯传。

 

作为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又很有八卦精神的没出息女性,这样的围观机会怎能错过?

 

可是,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微微感到有些惊讶。

 

 

她的样子让我不厚道地想起“鸡皮鹤发”这个词,而他则正当年。

 

但随即,我微微觉得有点感动。

 

马克龙是学霸,就读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名校,智商、情商奇高,文学天赋非常出众。

 

从本科到研究生,马克龙攻读了哲学、财经等专业,从巴黎政治大学毕业考入国家行政学院,在学业、事业上,他走的是循规蹈矩的法国政治精英的经典成长之路。

 

但是,在感情上,他的选择却颇有些惊世骇俗的味道。

 

他和妻子的故事说起来其实也挺简单:

 

情窦初开时,他爱上了同班同学的母亲、比他大20多岁的老师布丽吉特。



当时,马克龙的双亲得悉儿子追求年长24岁并有3名儿女的女教师后大为震惊,把他送到巴黎上学。

 

马克龙去到巴黎后不久,就向布丽吉特表明心迹,并留下一句“非卿不娶”的约定。

 

育有一儿两女的布丽吉特后来也跟丈夫分手。

 

2007年两人终于修成正果,这一年马克龙30岁。

 

马克龙受访时表示,“因为她,我才能变成今天的我。”

 

据说,也正是这段不被看好的恋情让马克龙下定决心,要混出个样子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然后,今年他果真混出了个样子。


或许是国人实在无法理解这样的搭配,于是,从昨天开始,一篇“扒皮”布丽吉特的文章在网上疯传,并迅速突破了十万加的点击率。


我点进去一看,文章说的是布丽吉特家其实非常有钱,马克龙当初追求的是布丽吉特的女儿,后来她女儿看不上他,所以他才将眼光投向了她妈。


马克龙是结婚之后人生才像是开了挂般高歌猛进的。言下之意:马克龙是靠老婆,才有今天的身份地位。他和老妻在一起,是因为对方有钱。


只是,令人失望的是:整篇文章,没有一个立得住脚的论据。全文充满了作者对这个事情的臆断,把马克龙描述得猥琐无比,感觉作者不是在陈述事实,更像是在写小说。


有鉴于此,我还专门求证了在法国留学的朋友。


朋友告诉我:就她所知道的情况,布丽吉特家是开巧克力店的,出售的马卡龙在当地有名气,但也确实算不上是大家族。


别的不说,马克龙在学业上完全凭自己奋斗上去的。参加工作后,他的杰出能力让他在政界和商界高层如鱼得水。


只是,他平时生活低调,同事中没有人知道他和上层的关系。奥朗德当选总统的当天,他辞职去总统府当秘书长,同事们都吓了一跳。

 

  

以中国人当前的价值观,想破脑袋也没法理解这对夫妻,只是因为这对夫妻确实存在并且目前看起来很恩爱,所以人们千方百计要找一个能让自己想通的理由来解释这段关系。


而这个想得通的理由,便是:马克龙要不就是个GAY,要不就是为了钱。


可是,请大家仔细想一想:马克龙从16岁起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原因很简单,基于两人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马克龙热爱哲学和诗歌,布里吉特谈吐优雅,还指导学校话剧社演出,在所有学生眼里是个“才华非凡的女人”。


如果双方没有爱,没有灵魂深处的共鸣,又如何能每天通话几个小时,有说不完的话?又如何能无视世俗的眼光,走过那么多年?


更何况,肢体语言是骗不了人的。


歪个楼:再次感慨网友们以讹传讹的能力似乎特别强。一个典型的以讹传讹的例子是说,郑成功的母亲因被清兵强奸而羞愤自杀,郑成功对此无比伤心愤怒,毅然剖开母亲遗体,将子宫等内脏掏出来,亲手洗干净以后才下葬,说这样是还母亲的清白之身。我查询了各种资料,并没有找到过相关的记载。再说了,即便是在无比重视女性贞洁的古代,这样的情节设定也非常不符合人性和常理。同样的,马克龙是否有靠妻子发家,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而这篇文章也仅就已公开的事实进行讨论。


(二)

 

这的确是一个令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理解的惊世骇俗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不仅在于其够奇特,更在于目前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局甚好。

 

舆论评论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时,总也免不了“成王败寇”的思维。

 

假如你看上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人,开启了一段为世俗所不容的感情,你勇敢去追,并且最后赢得了好结局,大家会竖起大拇指夸你,说你这叫“苦心人天不负”。人们会夸你有毅力,为爱执着,是“追爱勇士”。

 

如果你看上的人根本不喜欢你,你掏出所有真心、身家,用尽所有手段,依然追不上。又或者,你追上对方了,你们也在一起了,但最终分道扬镳了。人们会鄙夷你,说你当初就不该死皮赖脸,不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该“脸皮比城墙都厚”……

 

同样的道理,如果马克龙和布丽吉特最终没能修成正果,又或者闹出了一系列狗血剧情,那么,马克龙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男小三”,而布丽吉特也会被人们称为“不知廉耻的出轨荡妇”。

 

就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这段情缘来说,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值得让人总结经验然后去推广、学习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个特例。

 

事实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特例。

 

每一对爱侣之间都会产生化学反应,而且这种化学反应是独一无二的,两个人是过得不幸还是幸福,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总结、学习和推广。

 

好的爱情与婚姻,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迷信。


我不知道未来马克龙和布丽吉特将来会走向何方,但看这个故事,却还是发现了几个令我感动的闪光点,这或许能给我们带来点思考。 

 

(三)

 


第一个闪光点,来自于马克龙的父母。

 

他们在发现未成年的儿子喜欢上了自己的戏剧老师时,也一度“惊慌失措”。

 

传记作家安妮·福尔达在《马克龙,一个十全十美的年轻人》一书中曾经讲述过,马克龙的父母曾确信,儿子爱上的是布丽吉特的女儿,而不是布丽吉特本人,但最后,他们“非常偶然地发现了实情”。

 

随后,他们让儿子转学去巴黎,并试图阻止师生俩见面,直到儿子年满十八岁。

 

也就是说,成年之后,马克龙的父母便不再激烈干涉儿子的恋爱了。

 

2006年,布丽吉特在与丈夫离婚,并搬到马克龙所在的巴黎。2007年,他们俩人在市长面前正式结合,如今他们已经得到父母的认可。

 

马克龙的母亲说,布丽吉特更像是她一个朋友,而不是儿媳妇。

 

马克隆的父母在儿子未成年前,发现儿子跟他的老师保持着这样一段疑似危险的关系,立即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马克龙被父母发现他爱上女老师之时,还未成年。他父母这样的处理方式,完全是科学的。这并不是“棒打鸳鸯”,而是理性。

 

为此,我还特别猥琐地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看布丽吉特这个老师是不是有引诱未成年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情节,结果没找到。

 

后来我认真想了想,觉得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小,因为法国是一个法制建设非常完善的社会,对未成年保护到位。

 

若是真有发生过这样涉嫌犯罪的情节,可能很快就会被曝光、女教师也会被惩处,这一对忘年恋夫妻之间也就不大可能再发展出那么美好的感情。

 

与中国那些一发现孩子早恋就喊打喊杀的父母相比,马克龙的母亲使用的方法是:先找女教师去谈。

 

当她发现她的介入似乎掐不断这份爱情的火苗以后,选择了切割处理:让两个人暂时物理分离。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中国家长在面对孩子早恋问题时,总是表露出非常专断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的信件,查看日记,偷听电话,甚至拳脚相加,公开羞辱。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一对男女同学互相爱慕对方。其实两个人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只不过互表了下爱心和忠心,然后偷偷拉了拉手。

 

女同学的父亲知道这个事情以后,觉得女儿的早恋行为让他颜面扫地。他直接找到了老师,想通过老师向女儿施加压力;随后,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求她和那个男同学断绝关系。

 

这个事情给女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她痛哭了很多天。

 

之后,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连大学也没考上。

 

如今我回想起这个事情,总觉得这父亲做得万般不妥。

 

在他的眼里,他自己的颜面比女儿的自尊更重要。潜意识里,他把女儿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一旦她做出了令他觉得害臊的事情,便恼羞成怒,认为女儿让自己蒙羞了。

 

他把这件本可以低调处理的小事情闹到那么大,真是“为了女儿好“么?我看未必。他更在乎的,或许只是自己威严的“父权”、面子或是其他。

 

马克龙到了十八岁,向父母郑重地提出自己要和老师在一起的意愿,父母便不再强力干涉。从这一刻起,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义务到此为止。

 

他们认为儿子已经成年,认为他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他跟谁谈恋爱是他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开明的父母,马克龙和布丽吉特才最终修成正果,并得到了马克龙父母的祝福。也正是因为这样,布丽吉特才有机会给马克龙的母亲一种“像是好朋友”的印象。

 

人民群众期待看见的父母反对婚事还有“婆媳大战”剧情呢?在这样开明的家庭中,还真可能不会发生。

 

这么一想,顿时觉得中国人活得真累。两个年轻人都已经快三十岁才恋爱结婚,双方父母还能在他们之间插上无数脚。

 

小夫妻婚后、生子后,婆媳矛盾、岳婿冲突才集中爆发,一家人特容易把日子过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


今天婆媳围绕着“孩子生病了应该如何护理”展开骂战,明天两夫妻又为“今年过年去谁的父母那里过”冷战,后天丈母娘又嫌女婿赚不来大钱、买不了大房子而跟女婿杠上……屁大点事情搞得大家都不安生。

 

中国人特别信奉“婚姻是两家人的事儿”这句话,然后愣是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大家把时间、精力都花来搞内耗,哪还有什么精力追求“诗与远方”?

 

(四)

 

马克龙和布丽吉特的故事中,还有一个闪光点,是马克龙本人。

 

马克龙从小聪明绝顶,看他求学、从政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他并不是那种懦弱型人格。


他和“妈宝男”不一样,也不能简单地将其恋上大自己那么多岁的老师的行为归类为“恋母”。

 

可以这么说:相比大多数活得稀里糊涂的人,他是一个“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付出行动勇敢去追求”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无惧世俗的眼光爱上比自己大24岁的女老师。

 

这样惊世骇俗的恋爱,若是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首先,父母那一关就过不了。即使父母这一关过了,中国版马克龙也可能承受不住来自周遭的非议而放弃。

 

即使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勇敢地跟妻子结合了,最后也有可能在妻子年老色衰而他问鼎权力高峰之后,让这个“糟糠之妻”下堂。

 

中国男人公认的、适合做成功人士妻子的女人,大多是年轻貌美的女性。换而言之,这样的女人得像是某款名牌包一样,得让他们“拿得出手”。

 

也正是因为这种观念作祟,当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牵着妻子的手出现在大众面前时,中国人才会哗然,心想:他那么有钱,为什么要娶一个长得那么“矬”的妻子?

 

这个超级富豪的妻子普莉希拉陈,有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细长上扬的丹凤眼,宽大随意的连帽衫,看起来有些“邋遢和土气”。

 

人们丝毫不关注陈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她在男友功成名就之后仍然坚持枯坐冷板凳攻读学位,也丝毫不关注两人八年爱情马拉松的感人故事。

 

在这些人眼里,一个有钱男人身边不搭配一个容颜姣好、身材火辣、青春逼人的辣妹,真是白活了。

 

令他们不解的是,扎克伯格不这么想。曾经有一回,有嫩模想上他的车,可他跟人说:“那些模特的身材是很火辣,但是他们没有我女朋友聪明。”

 

扎克伯格、马克龙之类的男人,中国男人又如何能理解?人家更看重的,是某个特定的女性是不是自己真心相爱的人,是不是能和自己的灵魂产生共振效应,能不能和自己成为生活上、精神上和事业上的好伙伴。

 

他们找寻的,是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也愿意将伴侣视为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

 

女性的人格、学识、能力等等,会被纳入他们优先考量的范畴,而很多中国男人找寻的还是一个保姆,一个生育工具,一个拿得出手可供显摆的物件。

 

他们对女性的审美非常单一:年轻,貌美,温顺,贤惠。女性的人格、学识、能力等等只能被列为微不足道的加分项。

 

怨不得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像马克龙、扎克伯格之类的经精英男士,对女性的审美已经进阶到了精神层面了,而我们国家很多男人对女性的审美还停留在‘性欲’上。”

 

我回复她:“中国女人对男性的审美,不也还停留在对方家有几亩地、地有多少粮上?一个看颜,一个看钱,互相物化,彼此互害,也算扯平了。”

 

(五)

 

布丽吉特不仅比马克龙大24岁,而且与马克龙还是二婚,给这个家庭带过来了3个孩子和7个孙子,也就是说40岁的马克龙如今是3个孩子的父亲和7个孙子的爷爷。

 

在马克龙参加总统竞选的时候,女儿劳伦斯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而她的继儿子,32岁的蒂费纳在总统竞选中更一直担任他的律师。

 

这样的家庭结构,在热衷于传宗接代的国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人们会发出惋惜声:

 

“一个那么老的二婚女人,还带着三个拖油瓶孩子,他看上她哪点啊?”

 

“马克龙那么优秀的基因不再生一个,那他家岂不是就绝后了?”


“如果马克龙的爸爸看上他的妻子,又如果,布丽吉特的女儿看上马克龙......这就玩大了。”

 

我们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像是熊猫之于企鹅,大概是永远不可能实现互相理解了吧?


我们已经习惯了低质量的婚姻,谈不起浪漫纯粹的爱情,所以才会比当事人还表现得更不安。

 

马克龙自己说:“可能我们是不正常(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的夫妻,但这样的夫妻是存在的。”

 

布丽吉特也表现得非常豁达,自嘲说:“如果他晚几年竞选,那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脸了。”

 

在这段关系里,马克龙完全接纳布丽吉特,而布丽吉特也并不因为自己大了老了,以前离过婚还跟别人生过三个孩子,就自卑或自认配不上“财、才、貌三全”的年轻总统。

 

法国民众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至多只是觉得有点讶异。少有人丑化、妖魔化这段所谓“惊世骇俗”的婚姻,并将其作为攻击马克龙的理由,也没有多少人像中国网友们一样嘲笑布丽吉特又老又丑。

 

而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依然会觉得有点感动。

 

即便将来这两个人最终没能走到最后,即使政客的展示在人前的东西可能多多少少有表演的成分(汗,我这是多见不得他们好),但一想到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是马克龙的父母、他本人还是布丽吉特和她的孩子们,都曾经那么文明地玩过,并且玩得挺高雅,就会觉得:在婚恋文化层面法国社会就是比我们文明,比我们走在前面很多步啊。

 

这样的故事什么时候能在中国发生?

 

再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

 

只有天知道。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为避免被谩骂,先澄清几点:

1.本文只八卦感情,不谈政治。

2.没有支持师生恋、婚外恋的意思。

3.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你说的都对。


往期类似文章:


1、朴槿惠:再坚强的人,也有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2、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儿,不该是两家人的事儿


(苹果机赞赏通道,请告知你是谁,好让羊羊知道你的心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