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晏凌羊:如果婚后公婆掌管你老公的工资卡......

2017-09-22 晏凌羊 晏凌羊

(一)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朱自清和他父亲因为“儿子的工资到底要不要上交老子”而闹不和的文章(点此超链接阅读原文:《背影》中的父爱很感人,但朱自清跟父亲也有过厮杀与和解)。

 

朱自清对父亲的反抗是激烈的,当他父亲利用自己跟校长的私情把他当月的薪水支取回家了以后,他勃然大怒。

 

两父子就此杠上了,朱自清和父亲互相恼怒,有几年的时间没说过话。


当然,最后朱家两父子还是和解了,因为父亲老了,想念儿子和孙子了,而朱自清呢,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背影》向父亲示好。

 

关于朱自清和父亲的这次冲突,我是完全站朱自清这边的,并且,丝毫不觉得他不孝。相反,我觉得朱父的手实在伸太长了。

 

朱自清那个年代,新旧思想交锋激烈,保守与进步势均力敌,像朱父一样有封建家长制作风的老派人物随处可见。朱自清的反抗,可能反而显得有些另类,但他还是不惜得罪父亲,坚决拿回了对自己薪酬的自主处置权。

 

我所想不到的是:直到今天,离朱自清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我们身边居然还有很多婚后向父母上缴收入的丈夫,还有很多要求小夫妻上缴收入的公婆。

 

最近,一个网友就给我讲了她自己的故事:

 

她老公婚前一直把工资卡放在公婆的手里,和她结婚之后也是这样。

 

一开始,她也不在意,因为她自己本身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婚前就买了自己的房子,结婚后让老公搬来跟他住,也就是“多一双筷子”的问题。

 

公婆和老公都没有主动跟她提过老公的工资卡问题,她也没过问。

 

后来,她怀孕了,想到日后多个孩子要多出来很大一笔花销,无来由地觉得焦虑。


她跟老公说:“这是我们两个人共同的家,这是我们共同的孩子,这样的经济压力我们需要共同承担。”

 

于是,她核算出小家庭每个月必须要支出的花销,要求她老公承担一半家用。

 

可这就尴尬了,因为当时她老公的工资卡都在婆婆那里。

 

遇到这种两难问题,她老公既不想让父母生气,也不想让她生气,于是就跑出去借钱。借到钱后,他每个月按月付给她作为家用。

 

当然,这些情况她都不知情。


之前,她和他每次聊天,聊到两个人当时居住的她婚前买的小房子时,他用的词是“你家”,而聊到他自己和父母住的那个房子时,他则说“我家”。

 

她心下有些不悦,嗔怒着问他:“这是谁家?你再说一遍?这是我一个人的家吗?还有,跟我说话时,你说你父母住的那个家是你家,那你把我搁那儿了啊?”

 

然后他改口:“老婆,我错了。是我们家。”

 

还爱着的时候,他总是很愿意向她认错,至于是不是真的认可她所说的话,她不得而知。

 

拿到老公上缴的家用以后,她还很开心,心想:他是不大成熟,但他也有他的好。以后会长大的吧?现在两个人在经济上共同承担家用,我们这个小家也总算像个家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向着她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他瞒着父母和她去借钱的事情,还是先让他父母知道了。

 

他父母勃然大怒,上来就质问他:“你跟我儿子结婚是为了发财的吗?那你现在暴富了吗?”

 

听到这句话,她一脸懵逼。

 

一开始,她也耐着性子解释她理想中的婚姻模式:我理想中的婚姻,是两个人一起买房、一起供楼,一起买车,一起养娃……

 

对方很烦躁地丢来一句:“还想要房子?车子?你也配?”

 

听到这话,她终于憋不住了,跟对方大吵,后果就是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她与那边再无往来。

 

这话给她带来的震动不是非一般的大,以至于离婚很多年后,每次想起这番话都觉得无法释怀。

 

结婚之前,她几乎都没考量过他的经济条件,只觉得和他呆在一起很开心,而且看得出他比较上进,常常为了工作通宵达旦。她单纯地认为,一个人能对工作如此负责,必然也会对家庭负责。

 

他以1元的价格秒杀到两张电影票,两个人下班后还转了好几趟地铁、公交跑去看。看完之后,舍不得打车回来,还在公交车站等了很久。

 

结婚时,婚礼办得非常简陋。她也没要钻戒,而是让他把送钻戒的钱折合成了她进修的半学期的学费。也不多,就一万多块钱。

 

也是,在公婆不了解这些内情的情况下:她要他帮交了半学期的学费,怀孕后又要他承担一半家用。他拿不出这点钱又不敢跟父母讨要,只能偷偷找朋友去借…….这样的媳妇儿,很难不让公婆产生误会。

 

离婚后,她细细反省自己在这一段婚姻中的错误,但反省来反省去,总觉得委屈更多。如果硬要说她自己有什么错,大概就是当初活得太过“有情饮水饱”,没有考虑过更核心的问题:这个男人是不是真的长成了一个有“婚姻力”的男人?

 

何为“婚姻力”?说到底是经营婚姻的能力,它包含很多因素。比如,情商领域的同理心、共情力、自制力等等,还有智商、性商和财商等等。 

 

而“财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是经济独立。

 

(二)

 

一个网友在看了关于朱自清父子的厮杀以及和解的那篇文章后,给我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刚结婚的时候,她公婆就提出让她和她老公每人上交一半工资,说是替他们俩存着买房。

 

公婆帮这对小夫妻租的房子,就在他们住处的马路对面,房租由小夫妻自己出。

 

她和老公每天晚上下班了,一定要去他们那吃饭。她不想去他们那吃的时候,还得编各种理由,要不然公公就会发火。

 

她每个月得向公婆交伙食费,外加上每个月的房租,每个月把这些开销去掉就不剩什么钱了。

 

起初,她一直认为把钱放在公婆那里,自己也可以接受,毕竟有人帮忙攒钱是好事,可后来她发现,她放在公婆那里的钱通通都没了。

 

什么攒钱买房子,都是骗人的。他们老两口欠的社保医保好多年,都是拿小两口的钱去堵这个窟窿,甚至还包括她结婚时收的份子钱也没了。

 

离婚后,她前夫有点后悔,她前公婆则劝她前夫,要找一个不要彩礼的姑娘,不要在她身上浪费时间。

 

听完她的故事,我只能感慨:“面对这样一家子人,你之前可真是能忍啊。”

 

每次我们讲到类似的故事,很多姑娘总是把矛头指向极品公婆、长辈,可在我看来,这些糟心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罪魁祸首是那个男人。

 

看起来,是公婆的强势、越界、“管得太多”摧毁了婚姻,可归根结底,不过就是那个男人没有实现独立所致。

 

能对那段婚姻负责的人,不是公婆,不是旁人,而是夫妻双方。

 

一段好的婚姻,是由两个独立的人相互成就的。

 

一般来说,我们渴望独立的心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学步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摆脱大人的手,想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双脚去探索世界。

 

长大一点之后,我们需要有独立的空间,比如专属自己的房间、上了锁的日记本。

 

工作之后,我们希望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收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不必问父母的意见。

 

谈恋爱和结婚时,我们希望自己能随心所欲爱自己想爱的人而不被干涉、反对甚至控制。


大多数成年人不愿意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下,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害怕,因为习惯,不敢迈出那一步,在心理和情感上依然只是个小孩,习惯性地依赖父母。


哪怕到了结婚生子这一步,依然没有办法从父母的羽翼下独立出来。 

 

也是,相比成为另外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躲在父母这把巨伞下面躲雨显然来得更舒适、更安全。

 

面对这样一个男人,你很难向他解释“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一个家庭才能真正稳固和幸福”的道理,因为潜意识里他认为妻子是外人,而父母才是自家人。

 

也算是“求仁得仁”吧,这么想的男人,最后果真让妻子成了外人。

 

一个被当成外人的妻子,如何心平气和地跟他和他的家人相处?


日子久了,分道扬镳是必然。

 

而这样的丈夫,果然“够孝顺”,因为他让自己的父母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妻离子散。 

 

(三)

 

像朱自清父亲一样的父母,我们这社会还有很多。

 

他们最经典的名言是:“我儿子赚的钱就应该交给我。”

 

坦白说,我觉得这话是很没有道理的。

 

他们是将儿子视为一个人,还是自己的一个私有财产?

 

养个孩子,就像是养只牛羊一样么?因为这头牛是你的,所以它产的牛奶是你的?因为这头羊是你的,所以它身上的羊毛也是你的?

 

从法理上来讲,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有权支配自己的收入,婚后两夫妻的收入便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如何分配应该由两夫妻来决定,实在不关公婆什么事。

 

从情理上来讲,儿女都已经结婚了,父母若是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必然会遭致反弹,结局也一定会很难看。

 

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固然天经地义,但孝敬父母也要讲方式的,不是说将经济大权交给父母就代表孝顺了。

 

父母若是真为了儿女好,就应该要把儿女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永远需要喝奶的孩子。

 

如果儿女能对父母说:“我爱你,我会孝敬您,但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也应该有界限”,我觉得这是父母的成功,也是儿女的成功。

 

如果觉得只有自己家人才安全,而媳妇是外人是豺狼,那还不如不要结婚去祸害别人了,一家子就这样过下去最安全。

 

又或者,让那些没有独立的男人和一个没有独立的女人结婚,应该会更有好戏看。

 

你想啊,男的没长大,女的没独立,结婚后各自的工资归各自的父母掌管,家里的大事小事双方父母都跑来掺和。


公婆、岳父母、小夫妻,乱成一团,吵成一团,所有人界限不清,三代人像一锅粥一样熬着、煮着,把日子过成一团浆糊。

 

这样两个人相爱,就是在为民除害。


(全文完,欢迎转发和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