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从文:婚前苦追婚后撩妹,他到底是不是渣男?

2018-01-29 晏凌羊 晏凌羊

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沈从文:婚前苦追婚后搞暧昧,

他到底是不是渣男?



文/晏凌羊


1


在中国,有两个近代作家,差点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是老舍,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

 

1968年,老舍的作品《猫城记》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但是当时老舍已不在人世,诺贝尔奖不会颁奖给已故人士,因此当年的诺奖颁予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另外一个,可能令大多数人感到意外,他就是沈从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经证实,沈从文在一九八八年的时候已经入围诺贝尔奖,只是他恰巧在评审过程中过世了,所以没能拿奖。

 

若是钱钟书和刘文典泉下有知,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差点颁给了沈从文,估计能从棺材板里跳出来,因为他们两个人对沈从文是最为不屑的。


可是,民国写小说的作家中,我最喜欢的是沈从文;写散文的作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沈从文。

 

沈从文的作品,难得就难得在那种浑然天成的味儿,没有任何套路感,却足以打动人心,像《边城》,我看了很多遍,我甚至觉得,不管过多少年,“翠翠”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

 


沈从文写的小说、散文,为何没有套路感?这或许跟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有关。

 

民国名人中,学历像沈从文一样低的,估计没几个。大师级人物陈寅恪学历算低的了,但他好歹读到了高中,而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沈从文于1902年出生于湘西,家境不大好,14岁就当兵去了。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平,成为了“北漂”;他渴望上大学,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却未被录取,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

 

那时,他真是活得穷困潦倒,几次走投无路。当时,郁达夫因为发表了一些文章,在文坛上小有名气,担任了北大的讲师。沈从文无奈之下,给郁达夫写信说明自己的艰难情况。

 

郁达夫收到信以后,冒着大雪前来探望沈从文。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好时代。一个穷困交加的文学青年给另外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写信,一般都能得到搭理和帮助。萧红也正是因为写信求援,认识了萧军的。哪像现在,一切向钱看,没钱的孩子连去大学旁听都可能会被保安盘问。

 

当郁达夫走进沈从文居住的房间,看到他穿着两件夹衣,屋内没有火炉,正用冻得红肿的手写作。

 

郁达夫知道沈从文饱一顿饿一顿,所以把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的羊毛围巾摘下,披到沈从文的身上,接着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餐馆吃了一顿饭。

 

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塞给了沈从文。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如果我们都穷过,应该都懂这种心酸。

 

2


沈从文没有放弃,他坚持写,终于在1924年开始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发表了一些有特色、有深度的小说之后,沈从文在文坛名声鹊起。

 

1928年,26岁的沈从文到了上海,和丁玲等一起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有了名气之后,沈从文就不必过得那么窘迫了。1929年,他被胡适聘任为吴淞中国公学的老师,主讲大学一年级的文学课。


 

据说,他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就闹了个笑话。

 

第一次讲课,他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就这样一直呆呆地站了十分钟。尴尬极了,他实在没办法,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堂课,他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课案,结果慌乱中只用了十几分钟就讲完了。

 

在这家学校任教期间,他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并开始写信追求她。

 

张兆和是名门闺秀,是公认的校花,人称“黑牡丹”,追求者众多。对这个土里土气的老师,她当然是看不上的。

 

▲左起分别为张允和、张兆和、

张充和、张元和


沈从文在张兆和的追求者中,只能算得上是“癞蛤蟆十三号”。

 

禁不住沈从文的骚扰,张兆和跑去校长胡适那里告状,说一个老师不停给学生写这样的情书可不大好。

 

没想到胡适笑笑回答:“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

 

胡适很想撮合沈从文和张兆和,因为他觉得沈从文“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可谓是“死缠烂打”,他不停写情书给她,甚至贸然跑去她家门外。一来二去,原本对沈从文彻底无感的张兆和沦陷了。

 

当沈从文说“请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时,张允和代妹妹在电报上回复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字:“允”。

 


沈从文真的是靠死缠烂打追上张兆和的,这也为他们的未来的婚姻生活埋下了不幸的伏笔。

 

那些以死缠烂打的方式追求异性的人,多多少少有点表演型人格,最喜欢做自己感动自己的事儿。他们无法接受被拒绝的后果,潜意识里掌控欲比较强:我爱你,那你也要爱我。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吸引。姿态上,双方是平等的。你可以去追求,但追求的目的,是让对方慢慢发现你的好,进而爱上你。


死缠烂打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单纯靠“你最美最好了,我爱你爱到骨头里”激发对方的虚荣心,是让对方感到“再也没有比他更爱我的人了”进而慢慢沦陷。

 

张兆和是个怎样的人?她收到追求者的情书,哪怕自己对这些追求者不感兴趣,也会给这些情书编个号。这个细节足以证明,张兆和虚荣心不弱的。

 

有人曾经采访张兆和:“你为什么又愿意了呢?”张兆和说:“是因为他的信写得太好了!”

 

沈从文也曾说过,我也不知道她是爱我,还是爱我写的信。

 

两个人爱上的都只是对方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幻想,而不是真实的对方。他们的婚姻,一开始就埋藏着地雷。


3


在沈从文的热烈追求下,张兆和终于和他走到了一起。

 

1930年初,胡适辞去了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到北大做教授去了。胡适给当时在武汉大学当校长的陈西滢写信,推荐沈从文。

 

28岁的沈从文就离开那所公学,到武汉大学里任教,而张兆和则继续留在公学读书,完成了大学学业。

 

在武汉大学,沈从文过得并不愉快。第一次上课,他又开始怯场,等了十分钟才开讲,眼睛却只盯着黑板。

 

我估摸着,沈从文虽然文笔很好,但讲课应该是很烂的。放到现在,上他开的课,我估计很多学生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睡成一片,要么就在玩手机。

 

在武大待得很不愉快,沈从文后来又去了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他跟张兆和始终是异地分居的,两个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与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幻想谈恋爱。

 

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写得非常肉麻。像“三三,我一个人在路上,看什么总想到你”之类的,反而像是小儿科了。

 

我所奇怪的是:如果张兆和真的爱沈从文,那这种场合为何不跟他一起回去呢?

 

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会很想去看看他长大的地方,听他讲讲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可张兆和坚决不与沈从文一起回老家去,直到沈从文都八十几岁而她都七十几岁了,她才陪着他回了一趟湘西。

 

她是嫁给他了,或许是因为虚荣心,或许是因为感动,或许是情势所逼,但不一定意味着她很爱他。

 

看沈从文的家书,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信写得非常殷勤,张兆和却回得很少。或许她只是没有那么旺盛的文字表达欲,但看得出来,在这段婚姻中,沈从文是低姿态的那一方。

 

和张兆和结婚后,沈从文创作了一生中最好的作品《边城》《长河》《三三》等等,无一不有张兆和的影子,但是张兆和从不欣赏沈从文的文章,甚至在沈从文已声名大噪时,还会忍不住去修改他的语法。

 

再后来,沈从文都不敢再把作品给她看了,只是因为怕她的目光和批评。


4


沈从文和张兆和婚后过得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样甜蜜幸福。

 

张兆和非常务实,活得非常接地气,而沈从文却是“形而上”的,又是极度敏感和自尊的

 

张家有钱,但沈从文婚后不愿吃软饭,但是他一个穷教书匠又挣不了太多钱,给不了张兆和体面的生活。

 

最令张兆和不满的,是沈从文“打肿脸充胖子”,生活拮据到不行了,却依然给朋友钱花,还喜欢收藏一些文玩古董。

 

她甚至会在书信中很严厉地写道:“你瞧你,每次这个字都写错,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因为在一起矛盾太多,两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聚少离多的状态,只有通信的时候会情意绵绵。

 

婚后没多久,张兆和发现沈从文精神出轨了,出轨对象是高青子(又名高韵秀)。


高青子曾经是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家庭教师,美丽,文气,并且非常欣赏沈从文,她甚至曾按照沈从文小说中对女性的描述来打扮自己。


大概是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异性发自内心的欣赏,沈从文也动心了。他帮她编制修改作品,给她介绍工作。


面对妻子和爱慕自己的红颜知己,他也很纠结,很矛盾,很痛苦,甚至曾对林徽因哭诉,不知该如何处理感情。


张兆和那时对沈从文的内心缺乏真正的了解,只是隐隐地感到他近半年时间有点不对劲。


有一次,她在沈从文的小说《紫》中,发现了一些端倪,然后跑去质问他。


沈从文诚惶诚恐,仿佛像是闯了祸的孩子一样。


待张兆和发泄完了,他坐到妻子身边说:“我一直想告诉你,只是没有到时候,和高韵秀交往,我从来不曾想过要隐瞒你,她是熊先生家的家庭教师,我可以将我与她交往的全部经过说给你听,我不隐瞒你,我喜欢她,你一定要说这是爱也是可以的,但这只是一个作家对一位作者本能的关心与喜爱,丝毫不影响我对你的爱,我对你的爱情一点没变,甚至更加浓纯,但是,我也喜欢她。”

 

此时的张兆和正在坐月子,刚生下长子龙朱,如何能忍这口气?趁着过年,她赌气回到了安徽老家。


沈从文每天给妻子写一封长信,劝她回来。张兆和不肯回来,沈从文也痛苦万分。

 


我不认为张兆和此时的行为是无理取闹,如果她底线低一点,认为精神出轨不算出轨,那么,沈从文估计就真的会做出格的事儿了。

 

抗战开始后,沈从文去了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张兆和不愿跟随而留在北京。二人依旧通过书信来保持联系,但信中是无休止尽的争吵。


沈从文希望张兆和能带孩子一起过来,然而张兆和却以“孩子需要得到照顾”为理由,不肯南下。

  

次年,两人终于达成和解。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到了昆明,与沈从文团聚。

 

随后,高青子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做管理员,而这份工作是经沈从文介绍得到的。

 

到昆明后,沈从文和高青子的交往更加密切,两个人来往十分频繁,甚至引起流言蜚语,但张兆和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甚至托人为高青子介绍对象。

 

她能做到这样,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沈从文和高青子的爱情只停留在暧昧层面,另一方面,她对自己在沈从文心目中无上、唯一的地位很有自信。

 

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这段短暂的婚外暧昧要脆弱的多。1941年,高青子离开了昆明,后来另嫁他人,而沈从文也理智地留在了张兆和身边。

 

有段时间,昆明被日军轰炸得很厉害,沈从文一家搬到了昆明远郊呈贡县。沈从文一般用三天左右的时间在昆明集中把课上完,其余时间到呈贡和家人团聚。

 

他还是很顾家的,每次回家都得先坐小火车然后租一匹云南小马才能回到家,但他风雨无阻。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孩子们给我们的鼓励,固然极大,最应感谢的,还是兆和,体力方面的健康,与性情方面的善良,以及在苦难中永远不丧气,对家中事对职务永远的热忱,都是使一家大小快乐幸福的原因。”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呢,在婚姻中,张兆和一直在挑剔沈从文,但沈从文对张兆和一直都是敬重、欣赏、感恩有加?


5


抗战结束后,沈从文一家于1947年搬回北平,他们并没有选择出国或去台湾。

 

1948年开始,沈从文就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他大概是感觉到自己的霉运要来了,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让他感觉更安全的文物研究。

 

这期间,沈从文开始患上抑郁症,搬到清华园疗养。张兆和没有陪他去,甚至不曾去看望他。

 

沈从文抑郁症愈后,几年的时间里张兆和都不曾和他住在一起,每晚沈从文去张兆和那里吃晚饭,带回第二天早、午的饭食。回来后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啃着豆渣馒头做研究。

 

1949年,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敏感的沈从文感到万分不安,内心尤为痛苦,而活得非常务实的张兆和却不理解他,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追求“进步”。

 

这个时候的张兆和当了“穿列宁服的干部”,做了《人民文学》的编辑,沈从文和张兆和的两个儿子也觉得新时代“很带劲”。

 

当“整个社会都在欢天喜地迎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沈从文思想上又出问题了。家里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认同伟大思想,不做个进步的人,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这时,他找到曾经像是自己的姐姐一样的丁玲,却遭遇到了“如同被一位相识的首长客气的接见”。

 

他心灰意冷,割开动脉喝下煤油,试图自杀谢世,后来被抢救了回来。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懦弱和“不求进步”感到很失望,他刚从医院回来,她就立刻动身去了华北大学深造,只是因为“要进步”。

 

接下来的大运动,当然不会放过思想有问题的沈从文,也不会放过曾经当过资产阶级的张兆和。

 

张兆和被下放到湖北乡下的五七干校,负责将粪便挑到菜地里去。1969年初冬,沈从文作为反动文人也被下放到那里,主要负责看守厕所,防止有人偷粪便。


▲文革时的张兆和、沈从文


两夫妻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却不能常见面。张兆和后来被派去挖沙子,劳动强度大,时间也紧张,来看沈从文一次需要徒步来回十多里,停留时间不过几十分钟。

 

沈从文则“不敢独自去她那边,因为前不久在路上昏倒过一次”。

 

这期间,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去看沈从文。在她的记录里,那次见面的场景是这样的:

 

一个人生活的沈从文屋里一片狼藉,乱糟糟的东西,简直无处下脚。

 

闲聊了几句后,张允和要走了。沈从文突然说:“莫走,二姐,你看!”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的对张允和说:“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

 

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

 

张允和说:“我能看看吗?”沈从文把信放下来,又像给我又像不给我,把信放在胸前温了一下,并没有给她。

 

张允和正觉得有些好笑。

 

沈从文忽然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

 

接着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这个细节,我每看一次都觉得鼻酸一次。在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时候,他最怀念的,是那个时候肯给她写回信的“三三”。

 

在大时代面前,他或许很懦弱,保护不了妻儿,但内心深处最软的一块地方,是留给张兆和的。

 

1970年,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封短信,信文前面加了一句话:“不论如何,务必来看看我。不宜迟疑。”

 

沈从文为何会说这样的话?或许他真的是身体坚持不下去了,期望能见张兆和最后一面。

 

1972年,沈从文终于获准回京治病。


1976年,大运动结束,沈从文全身心投入工作,像是要把过去浪费的时间都补回来一样。 


▲沈从文夫妇年老时


1978年,沈从文的工作、居住条件终于上了一个台阶。他被调去社科院工作,继续研究中国古代服饰。


1980年,他去到美国演讲。


1982年,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回了一趟湘西。


1988年,沈从文心脏病发作去世。在神智模糊之前,他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这是他最后的话。

 

6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的信件和一些文字,编成《从文家书》。

 

在《后记》中,她这样写道:“六十多年过去了,面对书桌上这几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在翻阅别人的故事。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这也是一段令我感到无比鼻酸的话。


她终于懂得了他,却是在他去世以后。

 

而这个,或许也只是一个活人对一个死人的忏悔和缅怀。

 

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又算是幸福的吗?

 

张家四姐妹里,她的婚姻几乎算是最悲凉的,只是因为她嫁的人是沈从文。

 

▲老年时期的张允和、张兆和姐妹


文字里的沈从文,是个天才;但生活中的沈从文,太过自卑柔弱了,未必是一个好伴侣。

 

张兆和从跟他结婚开始,就承担了大部分“俗务”。这个丈夫,对她而言应该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沈从文深爱她,他一生都敬重她、疼爱她、感激她,觉得自己亏欠她,只是,这种爱,更多是一种情感,现实中他可能给不了她太多的“好处”,反而给她制造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而张兆和是不是真爱沈从文,估计只有她自己知道了。也许,自始至终她都是有点嫌弃他的,不嫌弃那是他们都老了或其中一方死了以后的事儿。

 

她像个骄傲的白天鹅,一生不愿意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也不让沈从文走进她。两个人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张兆和晚年神智不大清,有人指着沈从文的一张肖像,问她:“认识吗?”

她回答:“好像见过。”

又说:“我肯定认识。”

她甚至已经说不出“沈从文”这个名字。

 

我常常在想,如果同样的场景发生在神智不清的沈从文身上呢?他会不会一眼就认出肖像里的人是他的“三三”、他的“三姐”、他的“小妈妈”?

 

今天,很多人一讲到沈从文的精神出轨,就说他是渣男。对这样的话,我是非常不认可的。

 

沈从文骨子里是个浪漫文人,而张兆和性格里有比较倔强、虚荣、务实和拧巴的一部分,两个人本就不是一路人。

 

当年沈从文执意要追张兆和,胡适了解到张兆和的心意后,曾跟沈从文说:“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年纪太轻,生活经验太少,故把一切对她表示爱情的人都看作‘他们’一类,故能拒人自喜。”

 

不得不说,胡适对张兆和的评价甚为精准,只可惜沈从文那时候听不进去。

 

张兆和甚至不如妹妹张充和懂得沈从文。


这一点,从她给沈从文写的碑文可以看出。

 

碑文只有短短的16个字,却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很难说是幸福或不幸,也很难说谁是谁非。


真要让我总结点什么,无非也就这样:爱你的人未必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会心疼你。爱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疼。心底那块最柔最软的地方,只用来接住你。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羊羊最近要忙疯了,加班成为常态。真想原地爆炸,晚安。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民国故事 | 鲁迅那么对朱安,是不是渣男?

金庸人物 | 越是大男子,越有可能爱小昭

情感婚恋 | 几多风流,几多折堕

烟火人生 |年轻人犯错尚可原谅,中年人犯错就显得猥琐

烟火人生 | 心是看客心,人是剧中人——有感六神磊磊撕周冲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可购买羊羊新书

买了书的朋友

请务必记得给个好评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