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还在为“去谁家过年”吵到抑郁?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亲爱的,还在为“去谁家过年”吵到抑郁?



文/晏凌羊


1

 

很多平日里看起来还很和谐的家庭,一到了过年前夕就会为“去谁老家过年”这事儿搞得乌烟瘴气。

 

小晶和丈夫就是这样的一对。

 

两人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生活,然后结婚生子。

 

每年,小晶都跟着丈夫回东北老家过年,可她这个南方姑娘去到东北特别不适应。外面温度很冷,屋内有暖气,这冷热交替每年都把她弄感冒。婆家吃的饭也不习惯,对她而言实在有些重口味,但又不好意思让所有人都将就自己的口味。最重要的是,到了那种环境下,丈夫忽然变得比较大男子主义,处处显摆自己的爷们儿架子,婆家人也对她横挑鼻子竖挑眼,这让她感到很难受。

 

她忍了好几年,可今年不想再忍了。她跟丈夫说,我已经跟你回家过年好几次了,你能不能跟我回老家一次?

 

听到她的提议,丈夫怎么也不肯,还坚决撂下话:“你是媳妇,说破天去都要去婆家过年,不然让老家人看了成何体统。你先回家跟我过年,就当去演戏,回来我怎么补偿你都行。”

 

小晶不同意,丈夫最后撂下狠话:“最好跟我回老家过年,不然就过年各自回家吧。”

 

说得毫无商量的余地。

 

小晶想了想,如果自己一个人回家去过年,老家人肯定会揣测她已经离婚了,这会让父母戳脊梁骨。

 

没办法,她只能选择再将就一年,反正春节几天,忍忍也就过去了。当然,前提是,她跟老公立下协议:我可以跟你回家去过年,表演一个孝顺儿媳的模样,你先往我卡里打两万。

 

双方达成和解,摆在小晶面前的“今年去谁家过年”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我另外一个朋友明姐,也遇到这个问题,最后她的处理方式是带着儿子出国旅游了。

 

为了去谁家过年的问题,她跟丈夫几年来有过无数次的争吵。两人都无法说服对方,最终决定各过各的。

 

她也想过接双方父母到城市里来过年,但家里住不下那么多人,让哪边的老人去住宾馆,这碗水都端不平,可能还会另起争端。

 

去谁家里过年?这似乎都变成了主权问题。谁在家里地位高、话语权足,谁就说了算。只不过,能为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说明这样的婚姻本身就是存在着问题的。

 

2

 

对于过年到底是去哪里过的这个问题,很多男人会说:这有商量的余地么?媳妇当然是去婆家过年。

 

在整个中国,这样的言论都大有市场,是因为传统和习俗都是如此。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娶进来的媳妇就是家里的劳动力。你都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还好意思过年都要回娘家?

 

我还听说,有些地方的风俗,是娘家不让女儿回去过年。说是嫁出去的女儿过年若是回娘家,会吸走兄弟一年的好运或是给娘家带来霉运或灾难。

 

如果是离了婚的女人,就显得更不吉利了。

 

我一个朋友跟丈夫结婚时,邀请已经离婚的大姑子前来参加婚礼。

 

大姑子忽然问了一句:“我离过婚的,在我们这里,我们这类人去参加婚礼是很忌讳的。你忌讳吗?”

 

我这个朋友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太欺负女人了!”

 

再之后,我这个朋友就感受到了来自风俗的一万点伤害。

 

结婚后,她和老公住在她自己买的房子里,公公要求她每周末都要回公婆家住,她有时忙于工作有时忙于聚会不常去,最后竟引起公公的很大积怨。每年过年,公婆也期望她去公婆家过年,虽然她去了之后感到万分不自在,还是硬着头皮去……

 

就这样,她和公婆对彼此的不满越积越深。她嫌公婆凡事管得太宽,公婆嫌她不是个好媳妇,双方最终引发剧烈争吵。与此同时,她跟老公感情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最后这段婚姻以离婚收场。

 

这个朋友的经历,让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对形式上的团聚,具有如此深重的执念?为什么大家一定要捆绑在一起,才觉得满足和幸福,而很难尊重个体的意愿和自由?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到春节时会感受得特别深刻。

 

我之所以不喜欢春节,倒不是春节本身令人讨厌,而是这种强行团聚、客套、寒暄、制造快乐让我心生不适。过个节,搞得像是打麻将一样,似乎缺了谁都不行,缺了谁来年就没有好意头,于是,为了形式上的团聚,很多人把家庭搞得实质上分崩离析。

 3

3

 

过年前,我看了一段视频,是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里做饭的片段,看得我直流口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69thq3c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一开始,就唤醒了我们的味觉,接下来正式的故事才开始。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讲美食的,而是讲生活,讲人生,讲团聚,讲爱。

 

故事讲述的是失去味觉的厨师老朱(单亲爸爸)和三个女儿的故事。他每周都会做好美味佳肴,让三个女儿回家吃饭。餐桌上,每个人都各怀心事。



老朱的大女儿家珍是一所中学的老师,性格刻板,信仰基督教,母亲去世后就以“大家长”自居。

 

老二家倩事业有成,从小跟着爸爸学做饭,但也因此跟老爸不和,坚决不进自家的厨房,在爱情上表现得相对比较离经叛道。

 

小女儿家宁正在上学,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尽管老朱每天做出堪称豪华的盛宴,但三个女儿还是各有心事,各有各的烦恼,很少跟家人交流。

 

老朱经常帮邻居小女孩姗姗做午餐盒饭,并和姗姗的妈妈产生了感情。姗姗的外婆梁伯母从美国回来,认为自己跟老朱很适合,所以每次来老朱家里都以女主人自居。

 

老朱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最后在一次家庭宴会上,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让梁伯母把女儿锦荣嫁给自己。梁伯母气得登时昏倒,全家一阵大乱,晚宴匆忙结束。

 

再后来,二女儿家倩放弃了出国的机会留了下来,并召集家庭聚会,但只有老朱有空来。老朱也在尝完女儿做的菜肴后,恢复了味觉。

 

老朱的味觉从失去到恢复,具有很强的隐喻:过去,老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女儿们身上,用尽全力给她们烧菜,但那些菜肴对于家人们而言却更像是一场例行公事。当大家都不住在一起了,以另一种不团聚的方式各自幸福着,他的味觉就恢复了。

 

以前,大女儿把照顾爸爸的责任默默拦到自己身上,迟迟不婚不嫁,还骗家人说是失恋后不想再爱。学校里新来的男老师让她有点春心萌动,最后她跟男老师喜结良缘。

 

二女儿看起来最反叛,想买房子搬出去住,还想出国,但后来看到爸爸生病住院,她开始意识到家庭对自己的重要,选择留了下来。

 

三妹以前最乖,但后来过上了离经叛道的生活:与闺蜜的男友相恋,未婚生子。

 

最不可思议的还是老朱,女儿都希望他找个“合适的老伴”,也为离开他觉得内疚和自责,可他早就跟比自己小很多的邻居锦荣相爱了。

 

最后老朱跟锦荣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女儿和三女儿也各自有了幸福的家庭,而二女儿则自己买下了爸爸的老房子,接下了出国的工作.

 

每个人都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虽然形式上一家人不能常常团聚在一起了,但每个人内心都过得更自由,家人之间也更相亲相爱了。

 

形式上的团聚并不重要,每个家庭成员都过得自由幸福才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基础,才是高质量的“团聚”。

 

电影里,有两句经典台词:“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还有这样一句: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其实我不说,也没对不起谁,说了,只是不想再委屈求全。我这一辈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当然,吃到嘴里是酸甜苦辣,各尝各的味。”

 

什么是顾忌?就是你担心这个家会散了,所以不愿意做任何伤害它的事。电影中的老朱和三个女儿,一开始内心都有这种顾忌,所以每个人都活得闷闷不乐。

 

后来,大家各自去追求幸福生活,算是抛开了这种顾忌了么?并不是。

 

他们只是找到了相亲相爱的真实意义:只要你过得好,我就好。

 

他们依旧有顾忌,只不过这种顾忌变了一种形式:形式上是团聚还是分散并不重要,不管住在哪里都互相牵挂着,才是一个家庭之所以成为家庭的意义。


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一条这样的路:不拿爱和家庭绑架家人,也不拿这个绑架自己。


4

 

我一直觉得,小夫妻春节到哪一方家过年,不应该成为问题,也不应该给大家带来烦恼。

 

这关键要看小夫妻和双方老人有怎样的思想观念。

 

这点我真的挺佩服我父母的。我的节日概念淡薄,大概也是受父母影响的缘故。

 

上大学时,因为没钱,我特别害怕坐春运的火车,就跟父母说了一句“今年我不回家过年了”。


父母听了,欣然同意,就叮嘱我年夜饭别不舍得花钱。

 

毕业后某一年,我觉得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可以到处去玩,又跟父母说了句:“我不回家过年了,我要去苏州玩。”父亲说,那你去呗。母亲嘟囔了几句,拗不过我,只说了一句:“这样有点不像话。”

 

那年除夕夜,我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一路上,火车窗外绽放着烟花,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凄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空荡荡的火车,反而觉得很兴奋,很自由。

 

我和弟弟结婚之后,他们也没给过我们任何“要回家过年”的硬性要求。很多时候,在春运开始之前,他们就主动来到广东找我们过年。

 

我离婚后,父母大多数时间和我住在一起。每年过年,弟弟几乎都去弟媳老家过年,我爸妈对此毫无异议。

 

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在哪儿过不都是过么?形式上的团圆没那么重要,一家人平常互相牵挂、关心、扶持就行了。”

 

当然,这只是我父母的想法,我也尊重其他老人家的观念甚至是执念。

 

我只是觉得,为这种形式上的团聚搞得鸡飞狗跳真的没什么意思。

 

那些为“去谁家过年”吵到抑郁的小夫妻,真的是为这个小问题吵的么?不,它折射的是一个家庭的开明、民主、平等、包容、自主等问题。

 

双方的父母够开明、包容,就不会认为去谁家过年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夫妻双方地位够平等、家庭决策机制够民主,大可轮流来或是直接扔硬币决定,“去哪儿过年”也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小夫妻够独立、够自主,“去哪儿过年”这事儿就是小夫妻自己的事儿,他们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能排除双方父母的干扰。

 

中国人特别擅长亲情绑架,却往往忽视亲情的内核到底是什么。

 

比起硬拉各怀心事、各有芥蒂的家人坐到一张桌子上吃团圆饭,一家人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彼此成全才是真正的团聚啊。


比如说,电影《饮食男女》里的老朱最终明白:团聚的意义,不在于凑齐家人把这桌子菜吃完,而在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到底有何氛围。


菜本身并不重要,家的味道才重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屁事。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爱之人、会爱之人、善爱之人,然后经营好我们的家庭,让它成为真正能给我们力量和温暖的港湾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除夕夜,忍不住又敲了一篇文章出来。如果让我全职写,状态好时一天能敲三篇。这几天想休息下,好好陪陪父母孩子。今天的次条是羊羊的精品文章,大家通过文章链接可查看以前羊羊写过的大部分文章。愿你能过个好年,不仅吃的好,更要心情好。春节快乐,来年一切顺利!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我的故事 | 永别了2017,2018请对我们好一点

我的故事 | 为什么家会伤人?

我的故事 | 我的血泪相亲史

社会百态 | 我不喜欢过年

情感婚恋 | 婚姻就是两个人的事儿,不该是两个家庭的事儿

情感婚恋 | 所有的好公婆,都是会做'人"的人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