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晏凌羊:回乡二三事

2018-03-13 晏凌羊 晏凌羊

 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与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阅读全文约需6分钟



回乡二三事



文/晏凌羊



(一) 来,唠个嗑儿   




过年加了好几天班,终于得了个空休假陪我爹回了趟云南老家。

 

一开始,想带我爹去日本来着,一来是想让他跟着我见见世面,二来我自己也有点受不了我爹成天看抗日神剧了解历史和日本人,回头还特爱来找我辩论,我们被彼此的观点和言论气得吹胡子瞪眼。

 

岂料,计划没有变化快。年前年后我工作太忙,根本没空筹划赴日旅行事宜,再加之我爹户口不在广州,办旅游签证比较麻烦,而他对旅游不是很感兴趣,倒是很想回老家一趟,我索性遂了他的愿。

 

我妈身体弱,晕车,她怕舟车劳顿又把自己搞病了,就没回去。

 

这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情,我以吐槽的形式记录在这里,就当是以轻轻松松的方式跟大家唠个嗑儿。 

 


(二) 我妈生气了



我们回乡这几天,我妈一开始还好好的,还跟我们在微信群里分享她种的菜,可后来不知道咋的,忽然就生气了。

 

某天她忽然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大段话,大意是:“我白生了你这个女儿,在你心目中我还不如一个外人,我说的话都被你当放屁。我已经老了,早晚会死的,你还这样对我。”

 

接到微信,我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自己哪儿惹毛了她。

 

仔细回忆这几天的事件,大概是这样:她不让我去外公外婆的坟前和三姨家去看看,因为那条路很危险(她认为的)。再说了,上坟有讲究,搞不好会闯到鬼。

 

我说我能为自己的决定、人生负责,所以没听劝,去了(发现路一点都不危险),也安全回来了。


▲这种路哪里危险了呀?我妈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回来后,我才告诉她我们去过山上的事实,还发了外公、外婆和舅舅的坟墓的照片给她。我妈顿时炸了,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她有衣服要带给住在山上的三姨。

 

我说,你之前不是不让去么,怕你唠叨个没完没了,所以先斩后奏。

 

想到她说有衣服要带给三姨我没带,我把衣服简单收拾了下,开车送去了三姨家,然后跟她汇报了下情况……

 

结果后来就收到了那段微信,我问她我怎么惹到她了,她不回复,只说我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

 

我只能慢慢去猜去想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合她的意:是这几天一直四处辗转赶路,一直在开车,停下来了就写文、见亲戚,所以没空给她打电话?还是因为两次先斩后奏?

 

话说我带着逗号去上了一次坟,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杀鸡宰羊(因为实在没空折腾),只是在死去的亲人们的坟头上烧了点纸。


▲我舅舅的坟,看过我舅舅的故事的人都会为他的一生唏嘘不已



逗号从山上回来以后,把头伸出天窗外,一路吹着山风下来,而那天中午她吃山上放养的鸡肉吃多了,回家就呕吐,次日就好了。


后来,我去朋友家吃饭,吃了酱制品,回来路上吹了好一阵冷风,第二天我又吐了一天,后来打了吊瓶、休息一天也好了。

 

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水土不服和急性肠胃炎,但我妈认为我和逗号遭此一劫,是因为我们去上坟闯到鬼了。


“闯鬼”这事儿吧,我没法证明是,也没法证明不是,只能“哈哈哈”了事。

 

不过,这次我妈到底是为啥生气,我至今都无法知晓。

 

这是我和我妈相处的一个剪影。

 

大多数时间,我们相处是正常的,但总有那么几回,她会生我的气,而我完全不知道她为什么生气。

 

跟她沟通吧?她根本没有就事论事的沟通能力。你跟她说这事儿这样做不对,她只会回应你“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我们真正需要谈论和解决的那件事儿被无限期搁浅,整个谈话会上升为道德绑架和孝心绑架。

 

每次她闹情绪,似乎就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被亲生女儿伤害的幻觉里。

 

我没法跟她讲道理,也没法让她想明白我所想明白的事情,只能静静地等待她自己把这波情绪消化掉,慢慢变平静,变正常。然后,等待她下一波负面情绪再次袭来。

 

以前每次她有负面情绪并影响到我的时候,我也会跟着很焦躁。我努力想帮她消解掉这种情绪,又或者,即使我办不到,也很难不被她的情绪所影响。而现在,我选择顺其自然。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吧:以前我想抚平或避开我妈的情绪海浪,结果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竭却一无所获,而现在,更多的时候,我找了一块筏子,静静地躺在筏子上,随着这股情绪海浪起起落落。

 

这块筏子的名字叫做“我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哪怕这个人是我妈”。

 


(三) 跟我爸拌嘴




一家人在一起,没有个磕磕绊绊是不可能的。

 

我妈的脾气则像是一只蚊子,来势小,但能让你一周疼痒难当,她跟你拌个嘴能记恨你至少一周。


我爸脾气急,说话伤人,但他比我妈好一点的地方在于:他的脾气就像是鞭炮,噼里啪啦炸完了也就完事儿了,来得快去得也快。

 

前两天,我跟我爸因为要不要早点退房的事情拌了两句嘴。

 

在大理,退房时间是12点。我十一点准备出门去楼下吃点早餐,一个打扫卫生的阿姨过来跟我说她希望我早点退房,她好收拾房间。

 

我说我就出去吃顿早餐,大概半小时内肯定能回来,12点前一定会退房。

 

阿姨说,我只是个打工的,希望你能通融一下。

 

我说,我现在还没吃早餐,十几分钟后就回来,你也请通融我一下。

 

我爸听了,同情心泛滥,帮着那个阿姨说我:“让你早点起床吃早餐你不起,现在麻烦到别人了吧?人家只是让你早点退房,那你就成全一下她,早收拾晚收拾不是一样的吗?做人不要这么自私。”

 

阿姨听了,更来劲了,说“还是叔叔明事理”。

 

我气得不行,没搭理她,直接带娃出门吃早餐去了。

 

第二站到了昆明,退房时间是中午一点钟。早上八九点,我胃里翻滚,恶心想吐,后来又拉又吐,我说今天我要一点才退房,不然登机时间还早,我不知道上哪儿呆着去。

 

我爸又开始说退房时间这事儿,说哪家酒店要是住着我这种客人,收拾房间的人非得郁闷死。人家也只是打工的,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啥一定要等到一点才退房。

 

我身体难受得不行,心里本就郁闷难当,就跟他说:“我出了钱就应该能享受到足时的服务。人家那些开钟点房的,如果开了2个小时,难道仅仅是为了方便打工的来收拾房间,你让人家呆一个小时就走吗?”

 

我爸说,你出钱了你了不起了。你不走我走。

 

我说,好,为了方便打工的收拾房间,咱现在就退房。我回头重新开个房躺一会儿,我们现在收拾东西。一会儿我去大街上呕吐,到处找厕所,你陪着我就行。

 

我爸就不说话了,最后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

 

我是真心感觉我爸那代人极其容易对弱者产生同情,也极其仇富。

 

包括我爸在内的、五六十年代出身在农村的那拨人,大多极度缺乏安全感,热衷于抱团取暖,自我意识弱,认为“有人”是比“有钱”更值得骄傲的事,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金钱是万恶之源”“人多力量大”“集体比个人可靠”。

 

因为穷得太久,他们看不起钱,并在这种看不起中能找到某种优越感。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他就是靠这种“看不起”撑过来的,所以现在也很容易在“有钱了不起吗?有钱能买来幸福吗”的发问中获得某种心理满足感。

 

穷人的穷,常常会引发他们的共鸣感以及某种不自知的、由优越感带来的施舍感,于是,滥用同情心,牺牲家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他们认为,穷人穷都是因为富人为富不仁造成的。女孩子嫁人不能找有钱的,因为有钱人良心不好。富人是不可信的,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来一次大革命、大运动、大战争,让富人的所有财富清零,人人平等,那就是他们向往的太平世界。

 

我爸是农民,我知道中国社会底层很多人跟他的想法一样。


怨不得中国几千年来每一次朝代更迭,都要依赖农民起义、暴动,因为他们太容易被洗脑了。把富人搞倒了,本身就能让他们感到快乐,至于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利益、是不是成为炮灰,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于是,一代又一代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

 

 

(四) 一家人住在一起



在老家这几天,我爸有天忽然跟我说,他最羡慕邻居一家了。一家子人呆在昆明,女儿、女婿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老人家想见谁都可以见到,老人上了六十岁还有事做(当保安,需要值夜班)。

 

我说,如果让你跟他们的处境互换,儿女们买不起大房子、孙子孙女上不了好学校、如果生大病了也看不起,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家子人住在一起,你也愿意换吗?你这是一山看着一山高吧?

 

我爸说,愿意啊。甘蔗没有两头甜,人生总不能两全,我还是希望能那头甜。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是拿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幸福。

 

我理解他的心情,但对他能为这种“一家人在一起”的理想而愿意牺牲和舍弃掉的部分,感到万分诧异。

 

我不喜欢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因为我自己是一个界限感很强的人,我不喜欢一团浆糊的生活。看着其乐融融,但内里的撕逼、矛盾,外人不一定能感知得到。

 

我也不愿意为了维持这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生活理想,而舍弃目前拥有的一切,去过那种没房没车、孩子上不了好学校、父母生病了看不起、父母六十几岁还得一整夜值夜班挣钱的生活。

 

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希望父母过得“好”一些,可我认为的“好”和他们认为的“好”,完全是两回事。


我希望父母养好身体和心情,该享受享受,活得自我一些,但他们认为的“好”是一生为儿女奋斗至死,拼尽最后一份力气。我爸常说,如果他病了,就不用花钱治了,他们的命不值钱;如果死了,就挖个坑埋了,不给儿女留负担。

 

我从不避讳谈自己的低出身,现在虽然我也混得不咋地,但比之我自己的父母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倍。我父母期盼的幸福生活在第二个台阶,就是比他们所处的阶层高一个台阶,而我已经爬到了第三台阶。他们无法适应第三台阶的生活,总希望我回到第二台阶去,但因为我一直不肯向他们的价值观妥协,所以他们只好在形式上向我妥协。

 

父母那代人对于形式上的完整和团圆“执念深重”,大概是因为过去那么多年里,形式上的完整和团圆让他们感到安全,可现在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年代,我们对他人的依赖度降低,对“社会信用”(社会信用最直接的载体就是“钱”)的依赖性变高,个体对抗风险的能力在增加…….


说到底,这种差异,应该是两个时代的差异吧。

 

 

(五)观念差异



儿女能跳脱出父母所在的阶层且跳离得越远,与父母的观念差异就越是巨大,双方要能达成互相理解就越艰难。

 

比如说,每回我工作稍微辛苦点,我妈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不是“要注意身体,悠着点”,而是“你真是要钱不要命,你就那么爱财么”,于是,一副为了挣钱宁肯牺牲健康的财迷形象跃然而出。

 

他们觉得我工作就是为了钱,至于那些因为沉迷于做某件事情而废寝忘食的体验,因为他们没有过,所以也无法理解。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这话不错。

 

成长和发展方面,若原生家庭无法提供助力,会导致你和有原生家庭助力的同龄人在境遇上的天差地别。

 

但这还不是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对你造成的心理影响,你需要去摆脱父母灌输给你的惯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即使你有跳脱原生家庭的自觉和能力,也要学着去处理跟父母在观念、知识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价值观不同的人可以和谐相处(相对的)么?

 

我的答案是:有恩情、有感情的前提下,可以。

 

一个有力的例子,是我和我爸妈还有那些关心我的亲戚(相信你的情况也一样)。

 

比方说,我是个平权主义者,而我妈是个不自知的男权思想维护者。她会认为,男人会出轨,都是外面的女人勾引的,而我认为男人出轨纯粹是因为男人自己骚,没有最起码的契约精神(我接受先解约再出轨)。

 

比如说,这次回老家,我二姨、三姨、小姑居然会建议我,为了孩子最好跟前夫复婚,还说人家愿意给孩子抚养费就是因为在等我……听了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的同时,我感到有点心酸。她们没有被原生家庭、婚姻、男人善待过,不知道真正的好日子是怎样的,所以才会替我觉得前夫的那点“好”不能舍弃。

 

又比方说,我爸老觉得当今社会产生的一切问题都是源于搞了改革开放,如果按照当年毛的路线走,中国也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且不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矛盾。建国后发展得不好,是因为国家还是个小婴儿,发展需要时间。每每此时,我只能回复他一串“哈哈哈哈哈哈”。

 

我的亲人们的很多观点,恰恰是我在文章里批驳、抨击得最猛烈的。

 

他们的思维已经完全定势化,并且再无法从定势思维中跳脱出来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关爱他们,不妨碍我们互相牵挂和帮忙。

 

同样的话,对我毫无恩情并且不怎么善意的网友说出来,我能怼死TA,而我的亲人们说出来,我只是一笑而已,并不愤怒,也不懊恼。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对彼此有善意。有了这层善意,即便价值观有冲突,也能求同存异。

 

真的,善意比懂得更重要。

 

我们能原谅别人不懂自己,却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善意。

 

 

(六)一个笑话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件好笑的事儿。

 

去年8月我爹不是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了么?我火速赶回家接了他来广州治疗,现在恢复到“瘸子”状态。

 

不过我爹半身不遂且被我接到广州治疗的这事儿在我们村传开了,大家纷纷传言我爹已经挂了,骨灰盒都送回老家了。结果这次我爹回去,好多人问他:“你不是已经……了吗?”

 

我爹还有一个朋友,人还没死呢,就给自己找好了坟地并花两万块立了个空碑。大家听说有人在帮他做墓碑了,也纷纷传言他已经不在了。他穿戴整齐走到街上晃荡了一圈,谣言不攻自破。

 

“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全世界。”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为啥这么有市场。

 

老家人以讹传讹,是八卦天性使然,但他们不避谈死亡这一点,却是我赞赏的。这次老爹回家,也跟我说了一句:“我得去给自己看块墓地啊。”

 

在老家,很多人还没死,就已经给自己立了空碑,找好了棺材,还时时去墓地转转或给棺材刷刷油漆,可在城市里,很多人避谈死亡,认为这事儿很不吉利。

 

几年前一个广东朋友生了个宝宝,我看着宝宝着实可爱,评论了一句“可爱死了”,结果被另外一个广东朋友提醒“新生儿不要用死这样的字眼”。忌讳到这种份上,着实也令我震惊。

 

很多人认为谈论死亡是一件悲观、不吉利的事,很少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自己也很少去思考死亡这个话题,甚至连“立遗嘱”这么严肃的事儿都会被人认为不吉。当死亡发生时,人们才呼天抢地,手忙脚乱。

 

大概因为我也是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出来的人吧?我并不避讳谈论死亡。我怕死是真的,但每隔一两年我就会跟家人共享下银行卡密码、清点一下名下有什么财产然后立个遗嘱放着也是真的,权当是“有备无患”了。

 

我总觉得,对死亡产生敬畏,觉得它离自己、离身边人并不遥远,是懂得珍惜的开始。一个没经受过孤独和无助,没亲临过分离和死亡,没遭受过多少贫穷和挫折,没有在深夜痛哭和不眠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博尔赫斯说,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死是生的镜子,对死亡产生坦然感、宿命感,平静地接受我们终有一天会死的事实,也能促使我们更好地过好余生。


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几十年?几个春秋?几个昼夜?不,只是一呼一吸之间,你一呼,下一口气没吸上来,可能就挂了。


人生无常,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珍惜家人,善待身体,好好过余下的每一天吧。

 

不惜福,不惜命,即造孽。

 

最后,愿你平安。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最后一节的标题是“一个笑话”,其实所讲的话题却很严肃。


在这里,我给大家补一个真正的笑话吧。


一对夫妻不小心出了车祸,妻子没有什么大碍,丈夫却受伤极重面临死亡。妻子坐在丈夫的床边,握着他的手。丈夫费劲地说:“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妻子抬起头艰难地说:“不管任何事,我都无条件的答应你。”丈夫说:“你……他妈的能……不能……不要笑得这……么开心?” 


唔,其实这也不是个笑话。啊哈哈哈哈哈哈,只是让大家见识下羊羊无厘头的一面吧。


此文的文末链接,就只放我舅舅和小姨的故事了,感谢关注和阅读。


今天的嗑儿就唠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怎么自己随便一唠就唠了五六千字出来,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我的家族故事 | 我舅舅死了,他终于死了

我的家族故事 | 我那个被家暴的小姨,再也不会回来了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