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晏凌羊:27岁嫁与75岁的李宗仁,她真是胡蝶的私生女?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她自称是胡蝶的私生女,于27岁那年嫁给了75岁的李宗仁



文/晏凌羊


1


1949年1月,老蒋节节败退,宣布下野。

 

李宗仁任“代总统”,代表国民政府跟红军和谈,目的是“划江而治”。

 

和谈时,毛提出让李宗仁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目的自然是想他尽快脱离蒋。

 

李宗仁的政治立场一向很坚定,他不可能投降。解放后,他以治病为由,带着家人去了美国。

 

为啥他不去台湾?因为他和蒋是多年的战友,更是多年的死对头。


▲李宗仁

 

蒋是继承孙中山遗志进行北伐,并在北伐过程中建立威信、扩张权力的。北伐结束后,国民党发生内部斗争,有人支持蒋,有人反对蒋。

 

李宗仁是桂系旧军阀,他曾经支持和拥护孙中山搞革命,但就是见不得蒋,所以就站在了反对蒋的那一边。

 

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很识相地不再搞内斗,还打了几场漂亮仗。譬如说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打破了日本不败的神话,也让他的政治声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由重庆还都南京。1947年,蒋介石在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党内同志谁都可以参加本届总统、副总统竞选。

 

懂政治的人都明白这不过就是一场政治游戏,而李宗仁却动了真格儿的。

 

李宗仁见此,便有意参加副总统竞选。蒋不想让他参加竞选,他希望孙科(孙中山长子)当选副总统,李宗仁就玩了个小花招,最后选举时票数超过了孙科,果真竞选上了副总统,把老蒋脸都气绿了。


 ▲1948年5月,李宗仁(中)当选副总统后与国民党CC派领袖陈立夫(右)及其他国民党干部合影,李宗仁的左边为夫人郭德洁


从总统就职典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男人之间其实也存在宫斗。

 

头天晚上,李宗仁问蒋穿什么服装,蒋说:“非常时期,你我又都是军人,当然穿军装。”

 

结果,到了第二天,当了总统的蒋穿了旧式贵族才穿的长袍马褂,而军装笔挺的副总统李宗仁,却像个随从的勤务兵。



如果给这张照片里的李宗仁配个台词的话,他一定想破口大骂:“老蒋你个心机婊”。

 

1949年,蒋宣布下野,李宗仁担任代总统,可他很快发现自己被蒋架空了,有职无权。蒋一边派他出去与毛周和谈,一方面又在背后让海陆空军对着长江以北“biu biu biu”打个不停,李宗仁为此很是生气。

 

南京失守,国民党大势已去,蒋败走台湾。李宗仁觉得自己若是去了台湾,也定为蒋不容,这才去了美国。

 

1954年,蒋在台湾正式免了李宗仁的“副总统”职务,李公开反对台湾独立和受美国“托管”。

 

周总理看到时机不错,派在香港办报的程思远游说李宗仁回国。


李宗仁一开始特别恼怒和反对,后来也慢慢动摇了。一方面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思乡心切,在美国的养老生活也无聊得很;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的成就”确实吸引人。

 

1965年,李宗仁偕同夫人郭德洁取道瑞士飞抵北京,新中国为他举办规格很高的接机仪式。他在机场宣读事先拟好的发言稿,说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当时,他回大陆的消息,震惊了两岸三地。

 

李宗仁回大陆后自己提出,想当“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但毛当时忙于搞运动,对此一直拖着没有答复。后来,文革开始后,也就没人再提此事。

 

1968年,李宗仁得了直肠癌,一年后在北京去世。

 

他回大陆后,没得到他想要的高官职位,唯一的收获就是娶了一个娇妻。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位娇妻:胡友松。

 

2

 

李宗仁回大陆后第二年,他的原配夫人郭德洁就得了乳腺癌去世。

 

李宗仁情绪低落,周又再一次当了红娘,为他物色了六十多位女士,而李宗仁最后看中了年轻貌美的胡友松。

 



李宗仁万万没想到,胡友松会同意这桩婚事。

 

1966年,两人结婚。那年,李宗仁75岁,而胡友松27岁



这场婚姻胡友松是自愿的,而且当组织上找她谈话说,她甚至没表示出一丝犹豫。她说:“只要跟李宗仁结婚,我的一切都改变了,医院不用去了,生活条件变了,我可以彻底地走出那个老太婆(干妈)的家了。”

被李宗仁看上之前,胡友松是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一位护士。她从小父母双亡,后来寄养在干妈家,可能受过虐待。迫切想要改变生活境遇的胡友松,几乎是想也没想地就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李宗仁和胡友松婚后分床而睡,胡友松说是李宗仁的妻子,可实际上只是一个生活秘书吧?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三年,因为三年后,李宗仁去世了。

 

后人讲起李宗仁对胡友松的好,也无非就是两件:他会光脚去她的卧室,给她盖盖被子。她想吃瓜子,他就帮他去掉皮。

 

她对李宗仁的好,也无非就是在病榻前照顾他,直到他去世。

 

这多多少少可能有点配合政治宣传的味道。

 

李宗仁去世后,他的遗产归国家,胡友松被赶出了李公馆,随后因为与李宗仁有过夫妻关系,她被批斗,下放到武汉干校劳动,李宗仁留给她的20余万元现金也上缴给了国家。

 

被周从干校里救出来后,她进厂当工人,有关领导不想让世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便建议她改个名字,胡友松就给自己改名叫“王曦”。

 

文革结束后,她被分配调入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80年代初,她结了一次婚,但很快又离了婚。1998年,她接受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的邀请到台儿庄定居,并出任李宗仁史料馆名誉馆长。



1995年,胡友松在北京广济寺皈依佛门,法号妙惠居士。2008年,胡友松患直肠癌去世。

 

关于胡友松,人们传得最离谱的是“她是胡蝶和戴笠的私生女”。

 

在这样的传言里,胡蝶被塑造成一个对自己的亲生女儿特别凉薄的人。比如说,她让私生女跟自己姓,从小就告诉她“不要跟别人提爸爸”;她让这个私生女长期住在酒店包房里,两三个月才见一次面,因为她要忙着拍戏;她把不幸染上了湿疹的私生女委托军阀张宗昌的姨太太沈文芝照顾;解放前夕,她只会为自己考虑,把这个女儿扔在了大陆。

 

我估摸着胡蝶要是看到这样的传言,估计也会翻好几个白眼。

 

“胡友松是胡蝶的私生女”这个梗,不知道最先是谁传出来的,但吕恩曾经对此做出过澄清。吕恩是人艺演员,曾演过《雷雨》中繁漪一角。她是与胡蝶共事过的小辈,她婆婆是胡蝶的亲婶子,两家以前住得近,抗战后才分开住的……她说的话应该更有可信度。

 

吕恩从时间、地点、年龄、逻辑等层面找出传言的漏洞,并一一进行了质疑。比如说,有人称胡友松小时候最高兴的是在上海百乐门舞厅看着“亲妈”胡蝶在台上和其他明星们搞爱国义卖活动,而她则在舞台下提着小篮子走来走去地募捐……可百乐门舞厅只有舞池没有舞台。时间上也对不上,因为她会走来走去时至少已三四岁,那时日本人已进入租界,上海已经没法再公然开展这种爱国义卖活动了。

 

吕恩说:“几年前也有人问过我,你知不知道胡蝶有过私生女?我回答,瞎说,胡蝶不能生育,哪来私生女?后来听说那个自称私生女的,嫁给了李宗仁为妻,头上又多了一个光环。于是,她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传媒把她当成新闻人物,在全国以及香港等地的电视、报纸上闹得沸沸扬扬。又有人来问我,你知道胡蝶不能生育,为什么不说话?我说这种花边新闻,最好不理,理了她,被他们炒作起来,反而会变成给她宣传了。所以我一直保持沉默。”

 

也不是只有吕恩一个人驳斥这种传言,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李宗仁晚年在京最熟悉的朋友尹冰彦先生也曾在文章里说,胡友松根本不是胡蝶的女儿。胡友松的生身父母不是名人,但他们当时均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胡友松被送到红十字会孤儿院。后来,被张宗昌的妾把她从院中领走抚养,辗转来到北京,与一胡姓男子同居,这才是胡友松胡姓的由来。胡友松从小与养母无感情,护校毕业后先分配到安外结核病医院,后又调到积水潭医院和复兴医院。后来是经过张常介绍认识的李宗仁。

 

有人去过胡友松的家里,发现她在墙上挂了胡蝶的照片。说自己是胡蝶的私生女,大概也是她自己说出来的。又或者,她没有否认。

 

胡友松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被记者问到“那时候(指她小时候)你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大明星吗”时,她含糊其辞地回答“知道”,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其他地方。

 

耐人寻味的是,胡蝶1989年去世,而胡友松接受凤凰卫视的这通访问是在2006年,那时最能驳斥这种说辞的胡蝶、潘有声都已经死了,也死无对证了。死人不会再发声,而活着的人也不会无聊到要提取DNA去。

 

一般来说,孩子会继承父母的一部分相貌基因,但胡蝶和胡友松哪里长得相似了?我觉得几乎毫无共同点。

 



一个从小缺爱、从小在养母家被薄待、走投无路后嫁给大自己将近五十岁老头的姑娘,会以这种方式强行让自己跟胡蝶扯上关系,说到底还是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吧。

 

这种虚荣心,跟电影《无问西东》里到处跟人炫耀自己小时候曾给毛献过花的“章子怡”差不多:因为想得到但得不到,所以靠想象营造出一种幸福的幻觉,并沉浸其中。到了后来,连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了。



如果不是李宗仁,胡友松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小护士,她的名字也不会被人们所熟知。婚姻对她而言,可能只是一块跳板。做李宗仁的妻子,对她而言只是一份性价比很高的“工作”。

 

李宗仁死后,她因为这份工作而遭殃过,但应该也没吃过很多苦,因为她很快就被周总理“照顾”回北京了。再之后,有了李宗仁遗孀这个名头,她衣食无忧,有相对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优渥的生活资源。

 

对于一个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知道、没有背景和人脉、卯着劲儿想远离养母家,实现阶层跨越的女人而言,婚姻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她抓住了。

 

这样的人生值与不值,或许只有她自己清楚了。

 

也许,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生活中主要的事情是政治以及与政治挂钩的林林总总。结婚要经过政治审查,很多人打心眼里觉得:与“生活得好一些”比起来,爱情只是神话。

 

与生存比起来,爱情的比重太轻,婚姻也可以成为一种与政治觉悟有关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始至终没有被善待过的人而言,所以,胡友松愿意成为李宗仁的妻子,一点都不难理解。

 

就连溥仪,当时都为了展示新中国善待他的形象,而娶了护士李淑贤。



▲溥仪和李淑贤 


在电影《1942》里,人们遭遇饥荒,不得不逃荒。所有人的追求都集中到了“填饱肚子”这件事上,活下去成为所有人的信仰。为了不被饿死,他们可以卖老婆,卖儿女,可以跟别人性交易,甚至可以“人吃人”。

 

你能鄙夷这种人性么?好像不能,因为这样的人性复杂而真实。今天的我们,只能在想象里做过假设“我宁肯饿死,也不愿怎样怎样”,可只有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会作何选择。

 

面包,真的很重要,有时候比爱情还要重要。

 

在面包和爱情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黄菡有句话讲的很好:“那就要看这面包是救命的、正餐还是点心了。”

 

如果面包是拿来救命的,那爱情算个屁。如果面包是正餐,那爱情也可以被牺牲。如果面包对你而言只是个点心,你吃也可,不吃也不会咋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爱情。

 

这道题的答案,用在“伴侣出轨后,到底要不要选择原谅”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说到底,是我们自己拥有和稀缺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选择和取舍。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会为了钱,跟自己大很多岁、大到连你自己都难以忍受的有钱的又老又丑的男人结婚吗?

 

答案有两个:

A 会,等他死了拿遗产

B 不会,爱情高于一切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每个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方面与自己拥有稀缺有关,一方面也与我们对救命、正餐、点心的认知有关。有人觉得不吃大米自己会难受死,而有人觉得吃窝窝头日子也可以过下去。

 

爱情是精神追求,面包是物质追求,精神需求需要建立在物质需求上。面包是基础,在人有生理性需求的时候,面包大过爱情;而当生理性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你争取更多的面包只是因为贪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社会性需求时,为了钱跟自己都难以忍受的有钱老男人结婚,就显得太过功利了。有多少把婚姻当跳板的人,最后从跳板上摔了下来,遍体鳞伤,得不偿失。

 

如今,我们吃饱喝足是没问题的,没有哪家是没饭揭不开锅。如果说一个人想要的更多的物质基础早已不是生存的必须,那他们跟比自己父母年纪都要大的人结合,可能就只是各取所需(真心相爱的不在此列,比如说杨振宁和翁帆啥的,如果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话)。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或许只是把婚姻想得太神圣太崇高了吧)。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投资,不断获益或者亏损的过程。一个人做某种选择,一定是因为觉得眼前的这种选择比其他的选择让自己更舒爽。


你当然可以用你所拥有的,去换取你认为值得的,“食得咸鱼抵得渴”就好。


反正,那是你自己的人生,也不关别人的事。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写政治人物的情感婚姻、家长里短比直接写他们的事业要安全。所有点评只是个人看法,欢迎理性探讨(拒绝谩骂)。感觉胡蝶真是倒霉,死后不知被多少人编排了多少人生剧本,而人们只愿意相信那些听起来就很狗血的传闻。感谢支持,我们相约明天见。晚安。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还有:

民国故事 |  胡蝶被戴笠霸占?可能是一场大众喜闻乐见的胡扯

民国故事 |  末代皇帝溥仪和他五任妻子的无性婚姻

社会百态 |  女律师在朋友圈炫富被Diss背后的本质

娱乐观感 | 坚持己心,无问西东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