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绝地开花、终身未婚的民国第一女校长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晏凌羊故事|情感|励志


 戳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



那个绝地开花、终身未婚的民国第一女校长




文/晏凌羊


1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民国时期的社会精英都是扎堆出现的。就拿教育界来说,当时就涌现出很多有名的校长。

 

北大的蔡元培、清华的梅贻琦、南开的张伯苓、浙大的竺可桢、安徽大学的刘文典......随便一个拎出来都能秒杀现在一众只会搞权术不会搞学术的校长们。

 

民国名声在外的校长,以男性居多。比较出名的女校长,貌似只有两个:一个就是被鲁迅痛骂的杨荫榆,一个是吴贻芳。

 

吴贻芳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她担任校长的时间比杨荫榆晚,却比杨荫榆成功。


金陵女子大学是1913年由美国教会在南京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大学,校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吴贻芳1928年当校长时,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籍校长。

 

如今,在南京师范大学的院内都有一个“贻芳园”,园内立有吴贻芳的肖像,还建有“吴贻芳纪念馆”。


 

2

 

吴贻芳出生于1893年,那时大清国还没亡。


她的父亲是湖北武昌候补知县,思想比较守旧,认为女人家最大的幸福就是嫁个好人家,还曾给吴贻芳裹过小脚。

 

吴贻芳从小追求进步,当得知父亲不让她和姐姐读书,竟然试图用吞金自杀的方式反抗。她的反抗也颇有成效,父母后来还是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学堂。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数次改变了吴贻芳命运的人:吴贻芳的二姨父陈叔通。


在杭州,陈叔通也算是个小名人,思想比较进步。他发现吴贻芳姐妹俩所在的学堂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就带着两人去了更好的学校去读书。吴贻芳在学校里得以接触英文,为日后她进一步求学、留学奠定了基础。

 

1909年,吴贻芳16岁。这一年对她而言是特别艰难的一年,接踵而来的不幸差点把她给击倒。

 

那一年,吴贻芳的父亲被诬陷贪污公款,愤而跳江自杀(也许是真的贪污了也不一定)。随后,她的哥哥吴贻榘因为出国梦想破灭、生活压力巨大,也随父亲跳江而去。

 

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男丁,吴贻芳的母亲一病未起,后来撒手人寰。自杀在家庭内部也会传染的,吴贻芳的姐姐经受不住这么多的打击,在母亲的棺材旁悬梁自尽。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吴贻芳失去了四个至亲的亲人。曾经人丁兴旺的家庭,只剩下她、年迈的祖母和不足7岁的妹妹。

 

吴贻芳当时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甚至萌生了轻生念头。幸亏二姨夫陈叔通努力劝她想开,并接了她全家过去住。

 

1916年,经人推荐,吴贻芳以特别插班生的名义进入金陵女大学习。起初,她在学校里特别自卑,后来慢慢放开手脚,成为学生领袖。

 

五四运动爆发时,她组织同学参与游行,开始崭露头角。


从金陵女大毕业后,吴贻芳去北京女子高师(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书。

 

在北京女子高师教书期间,美国一所大学的校长到学校来演讲,吴贻芳担任翻译,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博得了美国校长的好感。


吴贻芳算是遇上了“贵人”,并在贵人的推荐下,去到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深造。

 

1926年,澳大利亚总理应邀到美国演讲。在美国留学的吴贻芳听到总理的演讲中提到一句“中国不能算一个独立的近代国家”(其实我觉得总理说的对,以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的确算不上),特别气愤。当天晚上,她连夜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密执安日报》上,很受当地华人追捧,而她的名字也被当地华人熟知。

 

1928年,35岁的吴贻芳获得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履任金陵女大校长。这个曾经一度跌入不幸沼泽地的女性,终于靠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南京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就职典礼上,吴贻芳与宋美龄第一次正式见面,由此结缘。


1934年,金陵女大为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吴贻芳亲自邀请宋美龄参加,而宋美龄更是拽上老蒋一同赴约。

 

吴贻芳连续执掌该校的23年,将金陵女子大学建成了一所名校。在民国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当时,金陵女大的学生仪态好、体育好,跳舞、篮球、足球、排球都玩得转,金陵女大的毕业生还可以免试入读西方名校的研究所。

 

▲金陵女大的学生

▲金陵女大的学生在上解剖课

▲金陵女大的学生在用显微镜

▲金陵女大运动会,田径比赛

▲金陵女大的学生练习打棒球

▲金陵女大的学生打排球

 

吴贻芳接管金陵女大时,已是大龄剩女,却一直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后来,她干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校为家。

新生入学的时候,她亲自给同学们讲授校史,还经常到学生宿舍去嘘寒问暖,甚至能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早先的金陵女大属于“贵族”学校,但吴贻芳后来规定只要成绩优秀也可以进入金陵女大学习,家庭若是实在困难的,还会发放补助金。

 

学校不收已婚女生,但有时候也会破例。


比如,当时一个女生偷偷跟军官结婚,被学校发现,吴贻芳没有直接开除了事,而是带了礼物去到那个女生家里,先是恭喜她结婚,后来再委婉地告诉她不能再来学校上学。


后来,那个女学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她表达了自己想回金陵女大上学的愿望,吴贻芳就重新接受了她,并帮她抚养孩子。

 

又比如,当时金陵女大有些女生跟外校的男生谈恋爱,晚归时只能爬窗户进宿舍。吴贻芳担心学生安全,专门开辟了恋爱桌椅供恋人们聊天,只要求他们把制造的垃圾带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吴贻芳处理问题的方式,比杨荫榆要圆融很多、人性化很多。

 

吴贻芳的圆融,主要还体现在她能巧妙地平衡各方的关系。金陵女大是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其办学资金来源于教会,培养基督徒是学校的宗旨之一,而在当时的中国,“救亡图存”才是主旋律。如果她完全听教会的,势必会引起国人的不满;如果完全强调爱国救国,那就对不起“金主”。


为此,吴贻芳提出了“厚生”的校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社会。这一点,正是“基督教教义”和“爱国精神”的共同点,真可谓是两者兼顾、两不得罪。

 

▲1936年,德国柏林,参加奥运会的金陵女大学生与吴贻芳的合影


3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很快延烧到南京。不少单位准备内迁,吴贻芳也决定将学校撤出南京,只留下教务长魏特琳(没错,就是写《魏诗琳日记》的作者,南京大屠杀时她保护了不少中国人)和少部分行政人员保护校产。

 

吴贻芳分别选择了当时相对比较安全的上海、武昌和成都,与其他大学联合办学,最后又决定全部集中到成都。

 

抗战期间,吴贻芳发表演讲,号召同学们支援抗日,还带头捐款、带头为战士们缝制寒衣。

 

▲吴贻芳与司徒雷登的合影


民国时期,吴贻芳作为教育界著名人士,拥有相对比较高的政治地位。她曾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还与蒋介石一起当选为国民参政会5人主席团的成员。

 

吴贻芳的影响力,也让她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冰心仅仅比她小七岁,但见了她之后,也不由得“时常勉励自己,要以(她)这形象为楷模”

 

1943年,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赴美宣传抗日战争。在会场,她做了非常精彩的英文演讲,震惊四座。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跟她有过接触交流,赞她是“智慧女神”

 

1945年,吴贻芳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签字现场,范儿很足啊


1946年,宋美龄建议吴贻芳出任教育部长,但吴贻芳觉得国民政府太腐败,她不愿意跟那些人同流合污,委婉拒绝  。

 

1948年,国民政府开始抓捕“反动学生”,吴贻芳听说有学生上了黑名单,就连夜去见当时的教育部官员,要求军警不得进入校园抓人。吴贻芳说的话很有分量,当局果然没能从金陵女大抓走一个学生。

 

1949年,老蒋宣布“下野”后,张治中推荐吴贻芳做教育部长,可她还是婉拒了。

 

当时,国民党败局已定。老蒋和宋美龄给吴贻芳打电话,希望她能一起去台湾,可吴贻芳让秘书谎称自己不在,婉拒了邀请。

 

老蒋和宋美龄去到台湾后,还多次专门安排人来接吴贻芳,但都被她婉拒了。她不愿意离开大陆,不是对时局有预判,更多是因为舍不得自己奉献了半辈子的金陵女大吧。

 

解放后的吴贻芳,继续担任金陵女大校长。1951年,美国冻结在华资金,金陵女大没了经济来源,面临停办。新中国教育部决定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并任命吴贻芳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几年后,她当上了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

 

很快,大跃进运动开始了。


当时已65岁的吴贻芳,公开表达对“大炼钢铁”政策以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口号的不满。


文Ge时期,她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她的专车没有了,改坐公交,点着一双曾经缠过足的脚慢腾腾走路。

 

最艰难的时候,吴贻芳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后来扛了下来,熬过了“十年浩劫”。

 

1979年,86岁高龄的吴贻芳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她前去领奖并用流畅的英语作了20多分钟的答词。

 

▲晚年吴贻芳


1981年,吴贻芳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1985年,吴贻芳去世,享年92岁。


4

 

吴贻芳活得也很坚韧,换其他人在16岁时遭受那么大的不幸,即使没死估计也会一蹶不振了,但她居然绝地反击,硬生生踩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晚年的吴贻芳曾对保姆讲:“如果父亲再坚强一些的话,并非无法翻身。只是父亲受传统思想影响太大,又过于自尊,因此发生悲剧。”


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吴贻芳终于撑过了文GE,并在八十几岁高龄依然能走上万人瞩目的舞台中央。


吴贻芳留下过很多精彩言论,但最令我折服的却是这一句:“如果男女混校,女子永远无法在学校中发挥领袖作用,这样,我们怎么能培养出女性领袖呢?”

 

抗战结束后,民国教育部觉得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都是美国基督教会创立的教会大学,而且男女同校是一种风尚,欲将两校合并。吴贻芳坚决反对,她认为:一旦女校并入男性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女教师还是女学生一定会处于从属地位,这既不利于女性教师,也不利于女生的培养。

 

对中国的女权状况,她看得十分精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贻芳的这种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再次感慨孱弱的民国还是挺民主的,一个学校的校长对政府的决策提反对意见,只要理由充分,基本能反对得成)。

 

吴贻芳的独立和坚韧,是刻在骨子里的。她一生都没有因为自己没能结婚而困扰过,相反,她把自己嫁给了教育事业,并且从中找寻到了快乐和自我成就感。

 

可笑的是,今天我们很多女性依然以“能嫁出去”“有男人要”为傲,她们大肆嘲笑那些单身、离异的同性,动不动就从内心深处生出“我有男人要,而你没有”的优越感。


她们视女性的野心、事业心为洪水猛兽,担心自己若是太过优秀会折损男人的面子;她们看不到中国女性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状况,以攀附男权文化为荣。

 

相比吴贻芳,她们的确活得有点低级,价值观也比吴贻芳落后了一百年。吴贻芳有非常宽广的视野,毕生追求的是“服务社会”,这种格局真不是她们能理解的。


民国还有一个女校长,名叫张默君,也是把半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曾和秋瑾一起参加过革命活动,甚至曾与父亲一起劝说江苏巡抚参加起义。

▲中年张默君


1918年,张默君去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曾任纽约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席。1920年回国后,她出任江苏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并开创性地设立了“妇孺夜校”,引全国效仿。


民国期间,她很受老蒋重用,抗战时期曾被老蒋接去重庆,抗战后又被老蒋亲自圈定为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解放前,她随老蒋去了台湾,1965年在台北去世,所以今天知道她的大陆人不多。


张默君四十岁才结婚,谈的是一场姐弟恋,丈夫邵元冲曾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比她小六岁,追了她整整13年。据说张默君是因为喜欢上友人,而友人却看中了她妹妹,导致她情感受挫、不想结婚,可她后来还是架不住邵元冲的诚意。


1936年,张默君的丈夫在“西安事变”中丧生(张学良严令不准开枪,但他还是在事变中被士兵开枪打死了)。张默君从此对张学良的卫戍司令恨之入骨。

▲邵元冲


张默君当校长期间,曾经让江苏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获得“宁一女师,无不第一”的美誉。她在学校里建图书馆、设实验室,推行“家事教育”,让学生们学习医药、烹饪、保育和裁缝等等,并扩大招生范围,让更多的女性进入学校学习。


供职于考试院期间,当她在全国考试放榜之后,看到全国参加考试的男女一共两千多名,最终录取了103人,却无一名女性,竟伏案痛哭。


考试院见状,拟修改考试法规,降低女性参试者的录取分,她闻讯后说这样不妥,希望政府能带头实施“男女平等”(想想今天很多学校、企业对女性实施的歧视政策,我真觉得她活得好超前)。两年后的考试,两名女性入榜,她兴奋地写诗:漫(莫)说男儿胜女儿


张默君是一个到了四十岁都不着急结婚、后来嫁了比自己小六岁的丈夫也没啥心理包袱的人。这种价值观,放今天来看也是很超前的。丈夫死后,她以“张寡妇”自居,晚年以书法、收藏、写诗为志趣,默默在台湾走完一生,享年81岁。


吴贻芳呢?一生未婚,没有过任何绯闻,享年92岁。她的人生经历,或许也可以让那些毫无根据地揣度长期单身的女性会心理变态、会短寿的人闭嘴了。

 

这两位女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不是只有情爱这事儿值得追求。家庭的温暖值得向往,但对于有些女性来说,或许星辰大海更有意思。


女人围着“老公孩子热炕头”转的样子很美,在职场上做出一番成就的姿态也很美。而一个对女性友爱、宽容的社会,应该允许她们追求家庭幸福,也允许她们追求点别的。只要对社会有益,每个女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一直在忙,所以今天推送晚了一些。羊羊时不时会在头条放个广告,此时原创文章会放在次条,求谅解。另:新来的朋友,点击蓝色字体《晏凌羊的精品文章》或按下方提示操作,可查看羊羊以往的文章。感谢阅读,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民国人物 |杨荫榆:一生未婚,被鲁迅骂得声名狼藉,死后终获敬重

民国人物 | 梅贻琦:最好的校长

民国人物 | 吕碧城:没有伴侣的人生不完整?

影视观感 | 一辈子不结婚又会怎样呢?

女性觉醒 |不要因为害怕“女强人”标签,就放弃你的征途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