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有人给我送钱......”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19

戳右上方蓝字「星标」晏凌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我朋友遍天下,

走哪儿都有人给我送钱”




文/晏凌羊


1

 

我从小就不大合群,对一切聚众狂欢的场合保持冷眼和警惕。参与过一场热闹后,我需要独处很久才能慢慢恢复能量。


我不爱热闹,拒绝打麻将、玩牌,在一切群体性活动中活得像个“多余的人”,常常觉得别人太吵闹。

 

对生日、节日,我从小就很淡漠,觉得都很没意思。一大堆人为庆祝一个日子聚在一起,即便过程很Happy,笑时间长了我也觉得好累的,需要独处很久才能缓过来。

 

有一次经过昆明,临时起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聚了一次。当时她已经约好去亲戚家“化琮”(丽江人的一种交际方式,几个家庭组成一个化琮圈,轮流到东道主家吃饭、打麻将,或是由东道主张罗出游),让我也跟着去。

 

我寻思着反正隔得不远,就去了。到了现场,看到乌泱泱一堆人聚在一套三居室里,所有人一起吃饭、嗑瓜子、看电视、互开玩笑,大家笑成一团,挤做一团,看起来无比热闹。

 

那场聚会中,至少有四个人是我交心了十几年的老友,其他人我也熟识,但我的“孤僻症”还是犯了,只想拿本书避开所有人,躲到某个角落里看。只可惜,当时我手里没书、拿耳塞听音乐又不大礼貌、又没法专注看电视或和朋友聊天,只能硬着头皮吃完一顿饭。

 

我感到有点孤独,不知道大家在high些什么。

 

这样的“化琮”,我不是第一次参加。在我看来,这样的聚会纯属浪费时间。人和人看起来很熟,但好像也仅限于熟而已,谁都走不到谁的内心里去。

 

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人与人之间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有效的沟通。你若是专注于做点什么,比如背个单词、看本书,一定会有人说你扫兴,劝你及时行乐。

 

当然,对于朋友而言,这样的社交肯定是有价值的。熟人社交的好处便是:大家总有彼此用得上的时候,互相帮个小忙、帮打个招呼也是可以的。

 

朋友来广州几天,看我和其他朋友交际,基本上就是点对点的,一场聚会顶多有三四个人。对此,她也觉得不大适应。她说,广州太没人情味,人与人之间距离好远,而且每个人都很上进的样子,几乎没啥娱乐生活。我说,我挺喜欢这样的生活,跟我的性格相合。

 

在广州混得特别艰难的那几年,我也曾萌生过回老家定居的心思,后来终于没回去,很大原因是我完全没办法适应太过“有人情味”的生活。


人情是小城市里生存之必需,没人情你寸步难行。但是,那样的“人情”对我而言是一种沉重的消耗和负担,甚至于是浪费生命。人们看起来都很熟,但你真要出个什么事儿,跑得一个比一个快。大家口头上会支持你、安慰你,背地里却把你的故事当成谈资。你的苦和难,最终也就你一个人咀嚼而已。

 

对我而言,与其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不如从一开始就学会面对人生必经的寒冷与孤独。少了人情负担,你的能量积蓄得更快,抗寒冷和孤独能力也就越强。

 

我的高中语文和英语老师(一对夫妻),在丽江就算是不大合群的人。他们快退休之前,我回高中母校去看了他们一回,顺便让他们再推荐几个能被我们资助的贫困生人选。

 

两个老师捧出来两本他们业余编著的书给我看,一本是研究丽江纳西族历史文化的(中英文对照),另一本是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大全(以丽江文化作为主要考察内容)。

 

他们告诉我,丽江“玩风”很重,他们不喜欢打麻将,不爱“化琮”,去哪儿都显得格格不入,不如关起门来做研究。

 

两个老师一生清贫,但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一直在寻求新突破,业余时间两人一直在探索知识的新领域,很受学生们敬重。

 

热爱“化琮”的人,秉持的是另外一套价值观。在他们看来,两位老师或许是“老学究”“迂腐”“一辈子学不会放松”的代名词。

 

我只能说,人和人差别太大了,每个人的快乐源不同,选择没有优劣对错,而我和两位老师是“同道中人”。

 

2

 

我一个朋友,特别热衷于大聚会式的社交。

 

他最喜欢去的场所是酒吧、KTV、同学聚会、球友聚会、生日“趴体”。所有人挤在一个或大或小的房间里,人和人看起来很熟,但实际上谁跟谁都没那么熟。

 

见到生意上的伙伴,他见人就加别人微信、要人家电话,但很多人跟他也就剩一个“加联系方式”缘分了。

 

他热衷于参加所有类似的应酬和聚会,跟大家混个脸熟。

 

久而久之,甚至没办法一个人呆着或是安静地跟家人呆着。对他而言,独处、陪伴在家人身边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甚至是错失合作良机。

 

通过参与应酬、聚会,他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少合作机会。好在,他本身对工作够勤勉,家境也还不错,好歹吃喝不愁(这年头愁吃喝的人也不多了)。


我后来只能理解为,他本身就喜欢那样热闹的场合,一安静下来就觉得内心空虚。

 

如你所知,他的婚姻并不幸福。妻子因为长期得不到他的亲密陪伴离他而去,而他依然热衷于那样的社交,有几个比较稳固的社交圈,圈里全是像他一样几乎无法独处的人。而他之所以能融入这个圈子,很多时候是因为他比较热爱买单。


他时常跟人吹嘘自己有多少个兄弟,走到哪儿都有人给他送钱......可事实上呢?他若是上厕所忘记带厕纸,都不一定有人愿意给他送厕纸。

 

生活中真的会存在大量这样的人,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热爱社交,一安静下来就无法自处。让TA和自己呆一会儿,对TA而言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TA就必须找个热闹的地方去消遣。只有在狂欢人群中,TA才觉得快乐和安全。

 

我无法理解这类人的世界,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

 

古人就是从是否爱热闹、能否慎独分辨君子与小人的。我总觉得,喜欢独处的人,通常都比较有深度。


那些无法忍受独处的人之所以热衷于社交,也许是因为内心极其孤独和空虚,只能通过与他人产生链接的方式,确认自己的存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直面自己。

 

他们害怕独处,是因为无事孤独时,他们会感到一切落空,因此,他们宁可时刻都有事,他们的心需要不歇地“逐物”“逐利”“逐关系”,才会觉得身心落实。

 

酒色财气、交际应酬,是他们生活地位的凭借,只有这些能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

 

像我这类喜欢独处的人,和他们简直就像是两个不同星球的物种。

 

3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交?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 提出来一个强关系、弱关系的概念。

 

处在强关系网中的人,基本上是我们每天都能接触、有长期互动的人,我们对其个人的信赖高于对其做的事的信赖。比方说,我们的孩子、爱人、父母、兄弟姐妹、关系好的亲戚、很铁的哥们儿和闺蜜。

 

他们管你借钱,你甚至都不会去问对方要做什么,直接解囊相助。我们跟强关系的人,几乎都是靠感情联系的。

 

处于弱关系网中的人,不是每天接触的人,但可以是熟人,比如说我们曾经认识的朋友、同学、亲戚、同事,还有那些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的人。

 

弱关系中,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即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关键时刻,这种关系也能派上用场,但更多的时候,这种互助关系更多像是利益互换。即,你给人家提供什么好处,人家也能给你提供什么便利。

 

社会学家费孝通当年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中国人的社交格局。

 

他说,中国人的社交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对身边的人会尽很大的力去处理社交事务,随着关系的逐渐传递(也就是像水纹一样),会越推越薄,越远越不当回事。

 

指望关系很弱的人来帮助你,是很难的。此时,你对别人是一个索取者,而不是一个能为别人提供有效价值、愿与之共赢的好伙伴。

 

二十来岁的时候,我也很迷茫,因此,我也看过一些心灵鸡汤、成功指南。那些鸡汤和指南每天都在教导你:二十几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几年,你要学会经营人脉,要多去参加聚会,认识有头有脸的人物,将他们发展为自己的贵人。

 

如今,我再回头看这些论调,只觉得这些都是“毒鸡汤”。如果你自己啥也不是,在事业方面毫无建树,没有一样东西拿得出手,大咖们谁会带你玩、给你机会?

 

被大咖们注意到,然后一路被贵人提携,实现人生逆袭的人,是极少数。生活不是拍电影,我们最大的贵人只能是自己。

 

当你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别老想着要借风飞上高枝。用你仰望高枝的时间去练习飞翔,全世界的树枝都可以成为你的高枝。

 

当你还是一棵小树苗的时候,不要老幻想着能引得凤凰来。等你长成苍天大树,凤凰自然愿意来栖息。

 

别人是否看得起你,取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先强大自己再去有效社交,比只顾着拓展人脉却不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要事半功倍。


人脉不是那么好拓展的,因为我们的社交关系中必定会包含一些无效社交。

 

比如说,在一个大聚会上,一群都不知道对方姓啥的人互相交流恭维,哎呀你真漂亮啊,我觉得你好有才啊,小小年纪你可真是厉害,这么辛苦你都能挺过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大家互相敬酒、假装很熟,每个人都假笑到聚会结束。虽然交换了联系方式,但一年之后你收到人家的贺年短信或是“测试好友是否删除了自己”的消息,可能都想不起来人家是谁。

 

这就是典型的无效社交。


有效社交,都是价值观或利益一致的两个人(三个人都会显挤),在点对点的交往中产生的。

 

我不喜欢混圈子、应酬聚会,但不排斥。因为我觉得,聚会、应酬、混圈子,只是给你一个认识他人的机会,虽然它本身并不能产生有效社交,但它是一个让你产生有效社交的机会。

 

在那样的场合中,你可以迅速判定谁是跟自己臭味相投的人。若是机缘凑巧,两个人看对眼了,就可以建立另一段关系。


打个比方,参加聚会、应酬或圈子,像是去打渔;而你是否能钓得鱼儿归,就要看你自身、看别人、看机缘了。

 

但是,我不愿意将社交变成我的全部生活,不愿意让聚会、应酬、混圈子占据掉我的大部分时间,因为我的智商和情商都太低,不够能量去抵御混圈子产生的烦恼。


聚会、应酬,会消耗我的能量。混圈子意味着你要站队,你要表态自己是哪一伙的,可人是个多么复杂的动物,我没法因为和谁身处同一个圈子而完全认同谁,也没法因为不和谁在同一个圈子而遏制住自己对TA的欣赏。

 

《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刘正风之所以不得好死,是因为他们各自混的圈子无法认同他们俩的友谊。在世俗人眼里,正邪势不两立,他们俩一个来自所谓的名门正派,一个来自所谓的魔教,两人怎么可以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所以硬逼刘正风表态是选正道还是选友谊,结果刘正风悲剧了。

 

冯小刚和崔永元掐得正紧时,姜文新电影上映,姜文先邀请了崔永元,后又去邀请了冯小刚。葛优能在各个场合混得游刃有余,跟谁都可以有交集,但跟谁都不是一伙儿的。


看起来,这很像是墙头草,谁对他有利就去找谁,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才是成年人的处世法则:保持自我本色,不让自己贴上任何一个圈子的标签。

 

你之所以为你,是因为你是你,而不是某个圈子某个群体中的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靠圈子或群体来给自己贴金或靠站队获得某种虚幻的安全感。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做我们自己。所有好的人脉和社交关系,都是在我们做好了自己的基础上滚滚而来的。打个比方,我们才是修建沟渠的人,而人脉像是上游的水,你修建好了沟渠,水便会顺流而下。


“做好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不曲意迎合他人,也不勉强自己,才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本末倒置了才好。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今天是情人节,有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药忽然火了。网友是拿来揶揄情人礼物的:过情人节,要金要银还是要花?干脆都要好了,给你金银花。


忍不住去了解了下金银花。说是其功效为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它性寒、味甘,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可以祛邪;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解血毒,可治疗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疽痈、咽喉肿痛及热毒血痢等症,效果显著。最近我上火上到不行,我觉得我确实应该买一包金银花,送全家。ps: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购买羊羊新书

现在当当各地仓库均有货

也可在当当网界面搜索“晏凌羊”

将其他书也放入购物车哦

目前新书参加当当满100减50活动

买得多的话比双十二更优惠

(点击上方小程序可购买新书)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寓言故事 | “快乐王子”王尔德与妻子、两个男朋友的四角关系

寓言故事 | 格林童话有毒,白雪公主的父亲其实是渣男……

寓言观感 | 灰姑娘是靠王子改变命运的玛丽苏?

寓言观感 | 你真的看懂《海的女儿》了吗?

金庸人物 | 游坦之对阿紫不是痴情,而是病态

我的故事 | 人生是一场自我欺骗,更是一场自我成全

烟火人生 | 你是有多短视,才会去“杀熟”

情感婚恋 | “红颜知己”是个什么鬼?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加注吧)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