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玲的私生活很乱?不,她只是生命力太强!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19

 

戳右上方蓝字「星标」晏凌羊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丁玲的私生活很乱?

不,她只是生命力太强




文/晏凌羊


1

 

我喜欢看民国故事,但并不是“民国吹”,不会觉得那是一个比今天更好的时代。

 

民国的确出大师,但大师之大,并不是学问之大,而是格局、风骨之大(乱世最能考验人品)。那时候名人辈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出头。

 

整体来说,当时我们整个国家都很落后,人们知识素养、技能水平都比较一般。据说民国时期文盲率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十个人中有九个是文盲。当民众群体都只是鸡的时候,忽然出来一只鹤,鹤就可以封神。倘若大家都是鹤,你想要出头就变难了。

 

民国很多才子是货真价实的,但才女就未必了。

 

你认真去看冰心、凌叔华、林徽因、苏雪林、陈衡哲等“一代才女”写的文字(只说文字,不讲其他成就),就会发现:好像……也不过如此。

 

我估摸着,那个时代识字的人本就很少,识字的女人更是凤毛麟角,会舞文弄墨的更是寥若星辰。加之当时有非常蓬勃的“女性解放思潮”,文坛上急需立上一些“一代才女"的Flag,所以,她们的出现恰逢其时。

 

站在今天的时代浪潮上看历史河流,我们当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们已是耀眼的辰星。

 

如果你让我给民国女作家们的写作水平打个分,那我心目中的前三,分别是张爱玲、萧红和丁玲。

 

她们是天生吃文学这碗饭的人,所写的文字过了那么多年依然能打动人心。如今,张爱玲、萧红如今还能再火起来,一点都不意外。丁玲比她们俩差一些,但实力也不容小觑。

 

张爱玲和萧红都是没什么政治立场的人,只忠实于文字,丁玲则不是。

 

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那个时代之所以有比较高的文学声望,不能说明她写得多好,不过就是她写的文字恰好符合那个时代倡导的精神罢了。


但是,倘若你看过她的文字,就会发现:她若是把心思都好好放在写作上,或许也能有几本流传百世的代表作。

 

相比张爱玲和萧红,丁玲无疑更有趣,她把一生活得热气腾腾。她的有趣,主要不是体现在文字里,而是生活中。论民国历史上最能折腾、生命力最为充沛的女作家,我觉得非丁玲莫属。


 

▲丁玲


2

 

丁玲是湖南人,四岁时丧父,母亲只能变卖家产,带着丁玲和弟弟住去舅舅家。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丁玲过得并不是很快乐。


丁玲的母亲虽然处境艰难,但还是坚持送丁玲去读书,学知识。

 

丁玲舅舅的儿子从小跟丁玲一起长大,丁玲外婆见他们俩玩得好,就给他们定了“娃娃亲”。


丁玲长大后,在学校里接受了新思想,无法接受长辈对自己的命运安排。

 

五四运动爆发时,丁玲剪下了辫子,上街游行。那时,她认识了王剑虹(后来她成为了瞿秋白的女友),并从她口中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丁玲与王剑虹


1922年,在母亲的支持下,丁玲解除了跟表哥的婚约,去到了上海求学。


在上海,丁玲喜欢上了自己的俄语老师瞿秋白,但是,瞿秋白后来却跟丁玲的好友王剑虹结婚了。

 

没过多久,王剑虹生病去世了,而瞿秋白当时都不在身边。再后来,瞿秋白娶了杨之华,很出名的一个才女。

 

据说,丁玲当时是有点怨瞿秋白的。倒不是怨瞿秋白没有娶自己,而是怨他对王剑虹不够深情。


当年,丁玲和王剑虹的关系好到有人甚至传言她是“拉拉”,她照例丝毫不放在眼里。


 

▲丁玲


1923年,丁玲第一次去北平,曾在北大旁听文学课。同年,她的处女作《梦珂》发表。

 

1924年,丁玲正式去到北平,并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丁玲和胡也频


那时,丁玲是个穷学生,胡也频也是个穷编辑。胡也频看上了比自己大一岁的丁玲,丁玲则因为亲弟弟夭折,没心情跟任何人谈恋爱。

 

丁玲觉得自己没法在北平混下去,就返回到了湖南老家。胡也频却借了路费钱,追她追到了湖南。丁玲见到风尘仆仆、蓬头垢面的胡也频出现在自家门口,非常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追求。

 

小地方的人总喜欢说闲话,大家看到丁玲家中出现一个陌生男子,更是议论纷纷。丁玲从小性格叛逆,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跟胡也频开始同居。

 

两个人住在山上,生活清贫,采购点东西都得下山。有一回,两人从山下回来,经过一块沼泽地,却被陷住,出不来了。两个人也不着急,干脆就站在沼泽地里看星星、说话。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有路人将他们拉出来,两人才被救了出去。

 

胡也频一度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丁玲也随他来到济南,据当时正在这里读书的季羡林回忆,时髦的丁玲常常遭到师生围观。

 

季羡林在文章里说:

“丁玲的衣着非常讲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装。相对而言,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济南的马路坑坑洼洼,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而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的丁玲步履维艰,有时要扶着胡先生才能迈步,学生们看了觉得有趣,就窃窃私语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


没过多久,一个叫做冯雪峰的诗人加入了这段恋爱。

 

冯雪峰曾经参加地下&党的活动,后来跟组织失去联系,就在北大自修日语。

 

▲冯雪峰


丁玲想学日语,有人就介绍了冯雪峰给她。两人相处时间久了,彼此互生情愫,但是丁玲又舍不得放弃胡也频。怎么办?


她竟提出来跟两个男人在一起共同生活。

 

奇葩的是,这两个男人居然也都同意了,三人在杭州共同相处了一阵子。


这期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坛引起轰动。在这本书里,丁玲“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写到了女性的性欲,可谓是非常“先锋”了。


一女二男的关系,毕竟太过拥挤,胡也频曾经一度受不了这种关系,跑去找沈从文求助。后来,是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还了丁玲和胡也频平静生活。

 

可惜没过多久,胡也频就因为从事地下活动被抓,丁玲四处奔走,试图救他出来,但胡也频最后还是被枪决了。

 

胡也频死后,冯雪峰前来安慰丁玲,丁玲对冯雪峰又燃起了爱火。她给冯雪峰写信说:


“我想,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走去,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或者比那个更好,然而,不能够,你为事绊着,你一定有事。我呢,我不敢再扰你,用大的力将自己压在这椅上,想好好的写一点文章,你会更快乐些,可是文章写不下去,心远远飞走了,飞到那些有亮光的白云上,和你紧紧抱在一起,身子也为幸福浮着……”


当时,冯雪峰已经有了妻室,只能对这段感情进行了冷处理。

 

3

 

冯雪峰离开了,胡也频死了,丁玲在悲痛和孤独中过了几个月。


没过多久,她认识了冯达。冯达是一个翻译。胡也频牺牲以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丁玲,找了冯达做翻译。


丁玲就这样跟冯达认识了,两人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随后结婚。

 

冯达非常崇拜丁玲,对丁玲十分顺从,两人过了两年平静的生活。丁玲评价他:“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他是一个独身汉,没有恋爱过,他只是平平静静地工作”

 

这期间,丁玲发表了一些作品,成为了著名的左翼作家,还入了Dang。

 

到了1933年,冯达和丁玲双双被逮捕。丁玲怀疑是冯达出卖了自己,冯达赌咒发誓说自己没有,丁玲就相信了他。

 

冯达到底有没有出卖丁玲,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也有人说冯达当时只是参与了一些翻译工作,后来才被“吸收”进去“中统”的。也有人说冯达被定性为叛徒,实际上没什么证据。

 

丁玲性格刚毅,想在狱中自杀,被冯达救了下来。在狱中,丁玲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当得知到冯达已叛变后,她义无返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再也没有和他见过面。

 

丁玲被捕后,过了三年的软禁生活。当时,丁玲在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中统方面对这个著名女作家还算是比较客气的,主要也是希望她能主动“自首”,对其他革命青年也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但是,丁玲自始至终没有屈服。

 

后来,戴笠的身边人沈醉回忆说,丁玲当时没被处死,完全是因为她的名望。

 

你看,才华和名气,有时候真是可以救命的。

 

1937年2月,丁玲出狱,随后被一路护送到了延安,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延安的国内知名女作家,受到了毛、周的热情接待。毛专门写词送给她,夸赞她“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种殊荣,绝无仅有。

 

在延安,丁玲爱上了比自己小13岁的青年军官陈明。

 

▲丁玲和陈明


这又是一段惊世骇俗的恋爱。

 

当时,延安文艺界为了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当时,已经当上文协主任的丁玲到场观看,看上了正在台上表演的陈明。

 

陈明对这位人品和水平均有的领导也很是敬佩,两个人对彼此都有好感。闲言碎语传起来,一生根本不在乎人言的丁玲不在乎这些,但陈明的心理压力却很大。

 

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闲话,陈明跟剧团里一个女演员闪电般的结婚了。陈明曾经坦白说:“和丁玲结合我有压力,也有顾虑,最大的顾虑是她的经历太丰富了,在这方面,我和她的差距太大!”

 

可是,陈明婚后很快感觉到自己还是爱着丁玲。结婚后,他带着新婚妻子去探望丁玲,可三个人都万般不自在。

 

陈明的妻子很通情达理,在感知到丁玲和陈明之间的情愫后,她主动提出“结束错误”,心平气和地跟陈明离了婚。

 

1942年,已经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众人不可思议的眼光下结婚。

 

在延安期间,丁玲过得相对比较稳定,此时她的创作也逐渐“政治化”“去文艺化”。1948年她写出了反应土改运动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剔除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丁玲对农村的描写,还是可以看出功力的。比如她写农村景色,就很有画面感: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穗密密的挤着。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肩头了。高粱遮断了一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黑。从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

  

在延安,丁玲曾敏锐地指出了革命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问题,轰动一时。

 

建国后,丁玲享受到了应有的政治待遇。


一个例子是,抗美援朝时,她一个人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要知道,当时一个人能有10元钱都很了不得了。

 

▲丁玲和陈明在一起


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因为非常“政治正确”,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她将苏联奖给她的共5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给了妇联。

 

再之后,大风暴来了。1955年,丁玲成为“反D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之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乡村。

 

整整二十多年里,丁玲过得非常艰难,而这期间,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不离不弃。丁玲晚年说:“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

 

1979年,丁玲被平反,回到了北京。可此时的她,已经75岁了。她依然坚持搞创作,写了很多回忆式的作品。

 

1986年3月4日,丁玲去世。在弥留之际,她向陈明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你再亲亲我!”

 

丁玲还对他说:“你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丁玲82岁去世,她死后三年,陈明和小他十几岁的张钰组建新家。张钰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甚至跟着陈明一起整理丁玲的书稿。

 

4

 

很多人说起丁玲,总说她私生活很混乱。这点我是不同意的。

 

当初丁玲和胡也频、冯雪峰的那段同居关系,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的确有点乱。想想也是,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男人三妻四妾,因此,突然出现一个女作家,同时跟两个男人同居,大家就大呼“受不了”。

 

可是,当时三人都是单身,都对革命有共同的信仰,一切出于自愿,不过就是“一个愿打,两个愿挨”,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人们一听到两男一女同居,顿时就想到“3P”,但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丁玲和冯雪峰并没有发生性关系。


这一点丁玲自己以及旁观者沈从文都可以佐证。

 

这个两男一女的关系之所以成立,核心还是胡也频和冯雪峰志同道合。放在那个时代,这种关系就是可以成立的。

 

整个中国都很黑暗,而他们认为对方是为数不多的点灯人,只是这种默契和宽容,今天的人们未必能理解。

 

再者,那个年代的婚恋观,甚至比现在要开明、开放一些。

 

丁玲跟冯达育有一女,但因为两人政见不同,从此各安天涯。


冯达其实也算不上“渣”,在情感上他对丁玲还是好的。丁玲当时能从监狱里出来,他也帮了忙。

 

再之后,丁玲完全无视众人的眼光,和小自己十几岁的陈明结婚,并与之相携到老。

 

这一路走过来,丁玲在私生活上其实没什么可指摘的,她不过就是有些叛逆,完全不把世人的眼光放眼里而已。

 

事实上,纵观丁玲的一生,你会发现:在思想上,她确实非常认同革命,认同D的各项路线和方针,所以她才活得“又红又专”。只是,这种“红和专”,还是没能让她在大运动中保全自己。相比郭沫若,她还是有棱角的。

 

丁玲身上有非常可贵的一点,那就是:非常超前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

 

萧红也想“独立”来着,但每次一遇到男人,骨头就软了。

 

丁玲不同,她自始至终“唯我独尊”,不在乎天下人的眼光。在她的书里,你很少看到特别悲伤的东西,她骨子里就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上进,要自强。

 

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跟丁玲有过情感纠葛的男人,对她都不赖,甚至像胡也频、冯雪峰这样的热血青年,都能为了她暂且放下自己对爱情的独占欲。

 

我估摸着,这跟丁玲身上的某种魔力有关。这种魔力,或许便是:我爱我自己,所以,你能看到我在发光。如果我会发光,你会更加爱我。

 

还有一种原因:丁玲挑男人的眼光,确实毒辣。

 

大运动时期,多少夫妻为了保全自己而反目,而小丁玲十几岁的陈明,自始至终表现出了作为丈夫的仁义和担当。

 

丁玲一生拥有极强的革命意识。从她跟沈从文的疏远和交恶,我们可见一斑。

 

丁玲和沈从文是湖南老乡,她跟胡也频和冯雪峰发生情感纠葛那段时间,沈从文与这一女两男的关系非常好。


胡也频入狱后,沈从文积极相救,找徐志摩借钱,徐志摩当时与陆小曼结婚,失去了家里的资助,也很困难,就去找了邵洵美,借了钱给沈从文。

 

胡也频有难,丁玲当时又刚产下孩子,沈从文就跟丁玲假扮夫妻,一路护送她回老家,为此,他还丢了武汉大学的工作。

 

▲丁玲和胡也频以及孩子


后来,丁玲入狱,整个文化界都在传言丁玲已遇害,连鲁迅都给丁玲写了悼念文章。

 

沈从文也以为丁玲死了,就写了一篇关于丁玲的传记文章,大概有十万字。这篇雄文的出世,为营救丁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文章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赞扬丁玲,但小部分写到了丁玲的私生活,而且,落笔确实比较接地气。


比如,沈从文写丁玲“她的年岁已经需要一张男性的嘴唇同两条臂膀了,倘若来了那么一个男子,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乐”。

 

沈从文当时也有点胆小怕事,坚决不肯加入时不时就有作家被逮捕的“左翼作家联盟”。冯雪峰找沈从文商议说想把丁玲救出来,沈从文也不敢出面。

 

对这些,丁玲多多少少是有些膈应的。两人后来之所以慢慢疏远,还是因为政见不同。沈从文觉得有才华的作家,不应该去搞政治。而丁玲觉得,沈从文格局、境界太低,不能融入时代的大潮。

 

解放后,丁玲混得比沈从文好,她曾经帮助过沈从文,给过他钱,还在自己已经受到批判的前提下帮他调动工作(但沈从文后来没去)。

 

多年以后,丁玲看了沈从文写自己的文章,依然很是生气,说“沈从文用自己的低级趣味丑化严肃的东西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甚至直接骂沈从文“混蛋”。

 

沈从文写丁玲,更多是出于纪念,而不是为了贩卖丁玲隐私。丁玲对沈从文的反感,大概是因为她自始至终有非常强的独立意识、革命意识,看不惯沈从文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埋起头来做学问、搞创作的范儿。

 

我们今天讲起丁玲,总会拿她和萧红做比较。也许是因为丁玲离政治太近,大家似乎很难对丁玲产生天然的好感。

 

学者林贤志评价丁玲,说她是“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对此评价,我只同意一半。

 

丁玲一生自强、坚韧,一生追求她认为的上进,活得像扑火的飞蛾。她向往革命,向往激情和荣光,也因此变得无畏。你与其说她被吞噬,不如说她骨子里就向往燃烧。

 

这种生命力,不是谁人都能拥有。

 

我们今天再看丁玲的事业起伏、看她的婚恋历程,更是感慨她这种生命力。什么未婚同居啊,一女两男啊,姐弟恋啊,那都是丁玲玩剩下的。

 

陈明晚年写起他跟丁玲的“开始”,是这样写的:


“那是在一个小饭馆里,我们坐在炕上,我说:主任,你也应该有个终身伴侣了。丁玲反问我:我们两个行不行呢?我听了吓了一跳。事后,我在日记中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吧!她看到后,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干吗要结束呢?”


我就问你,这种彪悍,你服不服?

 

姜,还是上个世纪的辣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冰心发表作品署名不愿添“女士”二字;丁玲严词拒绝专向女作家的约稿,申言只卖文稿不卖“女”字。那个年代的作者,女性意识好像也挺强烈。再后来,我们倒退了几十年。1949年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后来,女性独立意识又倒退。看来,历史不是瀑布,而是河流,总是蜿蜒曲折地发展啊。


ps: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点击上方小程序可购买新书)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娱乐观感 | 《都挺好》大结局,让我在电视剧外哭成了狗

女性觉醒 | 你不狠,这世界就会对你狠

金庸人物 | 黄药师:有实力,才有资格拽

金庸人物 | “你之渣男,她之良伴”

情感婚恋 | 他都活不久了,还要去骗婚

情感婚恋 | 那些“离婚不离家”的男女,后来都怎样了?

情感婚恋 | 那些鼓励妻子变优秀的男人可真帅!

情感婚恋 | 发现丈夫出轨后没有立即离婚的妻子们都在想什么?

烟火人生 | 常帮我做spa的美容师最近突然失联了……

烟火人生 | “你那么有钱,怎么就不肯分给你穷亲戚有点?”

烟火人生 | 那个离职创业的国企中层,后来为何后悔了?

名人故事 | 戴望舒:那个两次为情自杀的诗人

名人故事 | 沈从文:婚前苦追婚后撩妹,他到底是不是渣男?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加注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