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关于 “人冷感症” 者占领各行业高地的简易历史

2016-07-27 事儿 VICE

(NOISEY呈现 | Guitar Wolf 中国巡演)






一个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实是, “人冷感症者” 不仅人数庞大,人格亦丰富多样。他们或者对性迷狂,或者压根就不想要性;或者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对社交行为游刃有余,但从不认为这事值得奉献真心。


在中国式人情社会背景下,对人不感兴趣的人很容易被看作“不合群、孤僻、难相处” ,并被列入 “怪人” 一族。无论在职场还是在校园,你都不能太固执、太刚烈、太坚持自我、太对人际交往不感兴趣 —— 为了让别人舒服,大多数人不得不练就了一身让自己不舒服的 “合群” 技能。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异常贫瘠,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在跳脱出身体本能、生存压力与孤独焦虑之后,人类想要追求更为高级的快感,毕竟,跟无边的宇宙、向美而生的艺术、如谜的科学与幽深的心灵地图比起来,建立在八卦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既浪费时间,又实在没什么营养。这类主动不合群人类在性格上完全健康,人格上也没有缺陷,甚至比热衷人际交往的人更加真善美,他们只是不喜欢跟人交朋友,这种不爱聊天更不会自来熟、总给人冷漠错觉的人群是 “人冷感症者”  。


人冷感症者不仅分布在各行各业,还能够占据业界顶尖位置:你认为时尚界任何时候都需要 social ,结果就有永不露面的川久保玲和马丁·马吉拉以实力而非 social 力站稳业界顶端;你认为演艺界没有资源和人脉就等于没有活路,结果就有日式盐神岛崎遥香与英式  “自闭演技”  派本·威士肖用实力在各界观众面前混了个脸熟。而已经参透人性的文学界里,神级作家如威廉·福克纳、托马斯·品钦已经不是人冷感可以概括 —— 他们压根不屑于人类这个物种。至于全是高智商物种的科学界,人家可能压根就不存在  “人冷感”  这么一说 —— 在他们眼里,机器向来比人更性感。

图片来源


时尚界是个看起来谁跟谁都熟的世界。但是不喜欢跟人套近乎的大牌设计师不在少数,Hedi Slimane 掌舵 Saint Laurent 的整整三年半里,只接受过一次采访。虽然他能够 从街头抓来美少年为自己的大秀做模特 ,还能在加州海岸拍到各式各样的海岸青春美少女,但 Slimane 本人却从不跟他们寒暄,以至于这些无意中被他 “捧红” 的美人儿都只把他当成一个怪人:“从来只拍照,不说话”。


川久保玲,图片来源为 Interview Magazine 


不过他的人冷感绝对比不上川久保玲,在过去的40多年间,川久保玲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几乎为零。2005年,川久保玲的丈夫告诉《纽约客》的朱迪斯·瑟曼,他与妻子一个月只见一面 —— 他充分尊重她独处的权利: “基本上,她更喜欢工作而非寒暄社交。”


图片来源


跟川久保玲有点儿像,英国人菲比·菲罗也相信设计可以替她表达想法而不是社交,这位改变 Céline 命运的设计师在为法国品牌效力时连在英国的家都舍不得搬,后来甚至为了陪女儿而从 Céline 辞职。比起成功,她更看重自己的隐私  ——  这种远离人群、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体现在了她的极简设计之中。她曾告诉英国版《Vogue》: “我只是在做一些让我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我对声名有天生的恐惧。我从不认为声名带来的热闹是件好事。”


尽管已经退休,比利时人马丁·马吉拉的 “ 时尚界隐身术 ” 仍是时尚界的热点话题 —— 他与媒体只通过传真接触,永远拒绝拍照,也拒绝露面。因为长时间隐藏自己的身份,在2008年,人们甚至开始怀疑他是否依然在经营自己的品牌。在2009年,有 消息 证实,他确实已经悄无声息的退休了。

图片来源


但你也千万不要以为独行侠只存在于高端时尚界。作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高街品牌之一,Supreme 的品牌创立者詹姆斯·杰比亚就是个实打实的 “媒体隐士” 。之所以不想跟媒体玩,是因为杰比亚并不认为媒体能够很正确的理解 Supreme :“所有杂志都认为我们就是个在城里玩尖翻的小滑板店。不管你做多少次纠错努力,也不能阻止他们总这么写。”  而向来要与人保持距离的杰比亚更不喜欢让街头艺术得到代际普及:“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年轻的孩子在与父母购物时说:‘妈,可能你不该跟着我进这家 Supreme ’。” 


图片来源


著名时装设计师汤姆·福德(Tom Ford)第一部执导电影 《单身男子》 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出了 “人冷感症 ” 者的心里话:“我在时尚业做的一切可能更浮于表面,其实我很害羞,我更像电影里的乔治,而不是时尚广告里表现的模样。年纪越大,我对当代文化、大城市、信息轰炸时代索求得就越少。事实上,我不太见人。在农场中央看瓢虫背着树叶穿过草地、聆听寂静、骑马、身处旷野,会让我更快乐。”


图片来源


在人脉大过天的演艺界,也有一群 “偶像” 逆规则而行,比如日本偶像女团 AKB48 中那位22岁的岛崎遥香。之所以被粉丝称为 “盐神” ,是因为和她握手好像吃了一嘴盐,总是受到冷淡的应对。AKB48 之父秋元康在给成员发祝贺短信时,收到了各种回复。唯有岛崎遥香回复了一个字 “是” —— 不管对方是老板还是粉丝,岛崎遥香都一视同仁地冷漠对待。


真实生活里的岛崎遥香亦并非对所有人无感,她只是不愿刻意迎合大众。而 “盐神” 在日本并不寂寞 —— 日本非常盛产这类与人群自带疏离感的偶像。 SMAP 的香取慎吾就曾在节目里爆料,出道20多年自己的电话号码在圈内只有7个人知道。新婚的上野树里也不怎么喜欢主动联系他人,但这并不影响她兴趣广泛:会自己设计和做衣服、拍完戏就去旅行,还曾一个人去纽约玩。


就连韩国偶像圈中,也能产出不爱抢镜、话不多 EXO 团员都暻秀。都暻秀有点喜欢逃避镜头,还经常睁着一双大眼睛露出被吓倒的表情,被称为团队的 “惊恐担当”。这位人冷感式韩国欧巴从学生时期就很安静,未出道时不愿被别人知道自己加入SM 公司,更不会聊起练习生的经历。


图片来源


而在本性天然偏冷的英国人这里,有着浓密卷发、狭窄身板的本·威士肖可以算是自闭式演技派大神代表 —— 这位害羞的实力派演员从小就喜欢不与人发生关系,尽量把自己融入到背景里 —— 《New York Magazine》5月刊曾经跟拍了本·威士肖的一天 ,然而这位天才演员的24小时,基本只跟自己和另外一个自己过,但他家的猫可不少,最多的时候,能一口气养到32只猫。


海登在自家的农场,图片来源


《星球大战前传》系列演员海登·克里斯腾森在2008年正当红时,跑到加拿大阿克斯布里奇小镇旁 买了一座农场 ,逃离人群专心养猪做建筑:“我热爱表演,因为它是一种逃离。表演是一场内向者的复仇,能给你重塑自己的力量和机会。但在我的理解里,演员应该是观察者,他们要努力理解关于人性的一切。当你因名气变成了被人观察的名人,你又该如何处理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所以我没觉得好莱坞有趣。我还不如回家学建筑。”


而来到 “害羞者的大秀场” 文学界,人冷感症就呈几何式泛滥了。拿威廉·福克纳来说,他不仅在家乡就是个躲着人走的内向鬼,去了欧洲也只在一间咖啡屋外远远的望了乔伊斯一眼,并没有上前打招呼。福克纳不仅不善于跟他的老乡和同行相处,更不善于跟他的妻子相处。尽管在不幸的婚姻之外跟霍克斯影业公司的办事员兼抄写员梅塔搞了一段婚外情,但两人最终并未成眷属。这也难怪,就算与自己的太太相处不佳,对于不想麻烦而只想一个人待着的福克纳来说,离婚再娶跟不离婚凑合也没多大区别。福克纳的人冷感症,让他对公开场合一律不感兴趣 —— 就算是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晚宴。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平静地说:“这是莫大的光荣,我很感激。不过,我宁可留在家里。”


图片来源


而在叛逆青年中享有盛名的塞林格这辈子干得最合自己心意的事儿,是在1953年买下新罕布什尔州乡下一块90英亩的土地,彻底践行《麦田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终极愿望:“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远离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而可能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文学界两位著名的现代隐士 —— 赛林格和品钦,都产出于以爱和热情外向闻名的美国。相比塞林格,品钦显然更有戏剧效果。在超过40年的时间里他小心地避免与记者接触,只有极少数他的照片为人所知,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他中学和大学期间拍的,而且他的行踪也经常飘忽不定。由于他多次拒绝领奖,1974年,他的《万有引起之虹》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时维京出版社的社长安排上台领奖的是喜剧演员欧文·高里。


事实证明,很多大作家都能在写尽了人性的同时,努力成为让所有人自动弹开的 “人冷感症代言人” —— 海明威,每一段婚姻都毁于自己之手;菲兹杰拉德,跟自己的老婆要么太腻歪、要么太变态;卡夫卡,性欲挺强,却没办法谈恋爱;至于那位著名的简·奥斯汀,一辈子都在写婚姻,一辈子都没结婚。


人冷感症的扎堆地是科学科技界。古早年间的爱因斯坦、牛顿、卡文迪许、特斯拉都是很好的例子,然而,在现代 IT界,这群古早独行侠就像是投胎重生一般,将 “人冷感症” 发扬光大到了网络社交过度泛滥的今天。


在硅谷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来不乏天才般的人物,但这些技术宠儿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对人的冷感度上,人工智能概念的制造者约翰·麦卡锡 —— 麦卡锡的野心是打造一种与人类智能相匹配的 “人工智能” ,进而让其代替人类智能,舆论将他勾勒成反人类的机器至上型科学家,他本人也在对于管理员工上一窍不通,与人冷感症造成的障碍不无关联。与麦卡锡有相同困境的是安迪·鲁宾 —— 是Android (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制造者,他对工作那种偏执狂般的追求使Android 部门成为当时 Google 公司人员流动性最大的部门之一。在人与机器、人与人、机器与机器的三重关系链条中,这些天才已经走得太远。他们均在致力于忽略人类的同时,让机器变得更聪明、更智能 —— 普通人理解不了他们,他们也并不想理解普通人。

 

* * *


我们之所以要为人冷感症正名,不仅是因为它总被偏见打压,更是因为它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可能趋向的发展方向 —— 让社交成瘾者与家庭至上主义者不爽的事实是,只要有条件,人们就更喜欢独自呆着。


人类正在远离群居,进入单人生存模式。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用详细的调查与数据证实,与以往相比,今天有更多的人选择独居生活,是因为有更多的人能够负担这样的生活 —— “如果你独自生活,你会更加独立,更加笃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如果你与家庭一起生活,你将会暴露在评头论足之中,被他人的偏见与误区所影响。当你独自生活时,你选择伴侣的自由度也越大 —— 它能够给你充分的空间去做尝试。”


来看看这个会动会说话的性爱娃娃, 截图来源 


但冷感症者并不意味着孤独与禁欲。人冷感群体虽然更喜欢跟自己玩,却并非绝对的性压抑者。有些人有固定的伴侣,有些并不想进入一段情感关系,特别是那种让人精疲力竭的、代价高昂的、焦虑满满的,有些则认为 “劳斯莱斯级别的性爱娃娃” 绝对是个好选择。


除去那些盘踞在业界顶端的人冷感代表性人物,对人不感兴趣的家伙也并非是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小众群体 —— 一个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实是, “人冷感症患者” 不仅人数庞大,人格亦丰富多样。他们或者对性迷狂,或者压根就不想要性;或者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对任何人游刃有余但从不奉献真心。他们要不然成为一切均等被动的食草系,要么进入二次元跟动漫人物过日子 —— 在个人空间愈发受尊重的时代,人冷感群体需要让多管闲事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混圈子也不喜欢社交,跟人品与人格扯不上半点关系。喜欢自己跟自己玩儿也并不是孤僻,人家只是对你不感兴趣。


假如你对人际交往无感,请不要焦虑和恐慌。各界人冷感式天才早已证明,不爱社交的实力派在什么行业都不会缺少一步登天的机会。对人不感兴趣,也许能说明三件事:一、你爱事物,胜于爱他人。二、你非常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三、你像谢耳朵一样爱自己 —— “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已经无需他人陪伴”。



作者:丁丁、dadalotus and 赵赛坡





更多符合上述标签的内容






(更多今日内容,点击阅读原文回到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