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VICE 简报|最佳避孕套已经出炉,不过一时半会儿还买不到

2017-09-25 VICE简报 VICE

25

 VICE 简报 

星期一

2017年09月

焦虑让人变丑,锻炼健身不能替代抗抑郁药物。

宜遛弯儿
宜赶论文

宜吃甜不辣


忌追剧

忌过度修容

忌通宵游戏


#VICE 赖床简报# 来自 VICE 全球每日发布的内容,旨在介绍这个浮华世界中正在发生的各种有或者没有意义的事件,供你在不想起床/不想上班的这个时间里转移一下注意力,看看别人正在干什么。

   

最佳避孕套已经出炉,不过一时半会儿还买不到

图片来源 

安全套确实是个伟大的发明,它能将意外怀孕风险降低98%,还能作为物理屏障阻绝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问题是,这东西不舒服,也不好用,更糟糕的是一不小心就会弄坏掉。调查显示31%经常使用安全套的男性在三个月内都经历过套套破损的囧事,更有43%的青少年承认自己在最近的一次性爱中根本就没用安全套。哎,看来确实是不太行。

问题或许在于,套套这种东西最近一百年来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升级和改进。当下性病传播的严峻态势也没能让安全套厂商推陈出新。现有的安全套确实在预防疾病方面有所缺陷,比如说 HPV 它就很难隔绝。毕竟,安全套设计的初衷仅仅是为了避孕嘛。

厂商也做过一些改良的尝试,基本上就是增加花色、口味或者材质 —— 比如换用聚氨酯材料制造,让乳胶材质过敏者也能正常使用。但这些问题治标不治本,充其量是花哨的市场营销伎俩,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男男女女们仍然不愿使用套套,毕竟不如肉体接触快感更高。

去年瑞典成人玩具厂商 LELO 推出了一款革命性重新设计的安全套,名为 Hex,采取蜂巢式结构,希望一举解决使用不舒适、容易脱落、容易破损这三大难题。LELO 的老本行是做震动玩具,为何要挺进安全套行业?公司创始人纽根特一言蔽之:都是源自对现有状况的不满。他认为安全套市场都被几个大公司牢牢把持,他们打压新创公司,或者干脆直接收购了事,总之就是不惜代价维护既得利益,小公司面对这样壁垒森严的市场难于出头。Hex 产品虽然还没上市,但已经被其他厂商研究透了。

即便如此,他们仍未放弃努力。等着瞧吧。


高强度运动易致尿失禁

图片来源

跑快了容易尿失禁?千真万确,女性尤其容易遭遇这种尴尬。2001年有学者调查挪威体育国家队近600名女选手,结果证实竞赛压力与尿失禁之间有高度关联。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泌尿科专家西雷尔·马兰斯(Hillel Marans)讲解了其中原因:膀胱的阀门——括约肌位于底部,一旦上方遭遇压力(无论是物理压力还是心理压力),都行同直接挤压膀胱,结果就是尿液从底部漏出,也就是尿失禁。

为什么心理压力也有影响?因为括约肌必须要在紧绷状态下才能牢牢锁住膀胱。而一旦面临紧张状况(比如参加田径大赛),神经把注意力放在了全身各个肌肉,这样以来就增加了骨盆区域的负担,失禁风险也就提高了。

专家都认为女性骨盆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所以女性压力尿失禁(SUI)的概率也比男性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生育,女性生产之后骨盆肌肉的紧绷程度会发生变化,比生育之前会有所下降。所以已生育女性的SUI概率还会更高一级。

因此,女性运动员应当特别注意对骨盆肌肉进行锻炼。其实这种关注不该区分性别,只不过女性的发生概率实在是远远高于男性。如果已经出现类似状况,一定要寻医就诊。做做凯戈尔运动会有所助益,但是也不要完全迷信,情况严重时还是要去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相由心生:焦虑让人变丑

图片来源

好多研究都证实压力会让人变得更丑。某研究结果称经历高压心理状态的女性比中等压力或较轻压力的女性脱发概率高出11倍。工作压力还会导致增重、长痘痘。不光是人类,动物也有类似的表现,焦虑狗狗的毛发会更早褪色、压力山大的鼠类则表现出老龄化加速的状况。

这种现象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压力之下会做出丑化动作。比如皱眉撅嘴之类的动作都会加剧皱纹的产生;为排解焦虑很多人掐皮肤咬指甲,这也不好;压力之下往往没时间好好吃饭,就会吃进大量速食食品,结果就是体重增加。其二,压力之下人体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皮质醇),这些物质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比方说,皮质醇会影响头皮毛囊,这样以来头发的生长周期会受到影响,结果就是脱发、发质变细及白发。

压力还会让皮肤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皮肤每个月都会进行 “细胞翻新”,焦虑及心理压力会拖慢这个进程。同时生活压力还会让脂肪转化系统加码工作,增重更容易。细胞在重压下也会加速衰老。总之,就是身心全方位老化,生殖能力也会下降,个人魅力?自然也被殃及了。

当然了,压力的副作用有很多,变丑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但读到这里的你应该心里有数,不能再坐等 “一切都会过去” 了。一旦注意到上述的倾向,或许就要给自己提个醒:身体已经在压力面前不堪重负,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了。 


锻炼健身不能替代抗抑郁药物

图片来源

前互联网时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会去精神科医师哪里咨询意见;有了互联网,他们都去在线社区提问了,结果呢,“做运动、做瑜伽” 就莫名其妙地成了解救精神疾病的秘术。当然,体育运动确实对这些人群有好处,但对健全人也一样嘛。关键是这股风潮愈演愈烈,不少人以为运动和药物有同等治疗功效,这就出问题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詹妮弗·佩恩就指出,“遭遇焦虑是现代人常有的状况,不过这不一定是 ‘焦虑症’。 体育运动缓解焦虑不假,但要说这能治疗 ‘焦虑症’,那就不现实了。”

然而还是有人宣传 “天天游泳能治疗 ADHD” 这一套。这种说辞听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影响还真不小。请不起心理医生的人往往会求助于网上的偏方秘术,最后就会把时间耽误在这种 “疗法” 上,最终延误病情。这么一看,还真是挺严重的。

体育锻炼能对抑郁症患者产生激励作用,对 ADHD 病人也有规训行为的用途,但佩恩说运动的目的是维持患者肾上腺素水平,同时发泄体内负能量,二者都是为了辅助配合正常治疗,而非取而代之。说白了,网上的很多 “医疗信息” 都不能随便相信拿来就用。毕竟连医生都得见到病人才能对症下药,怎么能指望网上的偏方包治百病呢? 另外,之所以有人说运动能治病,是因为很多声称有 ADHD 或者 OCD 的 “病人” —— 实际上都是被误诊的健康人。

总之,遵循佩恩教授的建议肯定没错:听专业人士的治疗意见,并严格遵照医嘱付诸实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