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反家暴法实施的第600天,我们给你准备了一份反家暴的指南

2017-12-07 指南 VICE


Aphasia


  

我好几次撞见我的朋友丹枫晚饭过后和妈妈视频。那会儿我们在欧洲,晚饭过后已经是国内的凌晨了。我很惊讶,丹枫的妈妈为什么那么晚还不睡?

几个月后,丹枫才告诉我,爸爸出轨了,几乎不回家,妈妈就在那些夜里流泪。

“我妈不敢直接和我爸说话,多次让我去劝。我每次给我爸打电话,前面都说得好好的,但只要一提到我妈,他就会大发雷霆,大喊大叫,然后我被吓得泣不成声。”

“为什么不离婚呢?离婚应该对你们全家人都会更好?” 我问丹枫。

“我也这样想。但我爸不肯离,我妈自己也不想离,她习惯了做家庭主妇,已经失去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丹枫的解释让整个问题变得复杂得多,我们那种 “恨铁不成钢” 的心态随着整个矛盾的展开变得站不住脚。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 “江歌案” 让我们看到了分手暴力可以有多么可怕。它不仅会发生在(曾经)处在亲密关系中的当事人身上,也会危及到朋友和家人。面对那些正在遭遇不幸的人,说一句 “为什么不离开” 对受害者本人的帮助微乎其微,只能徒增旁观者的某种迷之优越感。我们开始发现,大部分受害者本人比我们更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离开,他们更清楚自己所处的情境。在这个时间点,对于一些人,离开不一定更安全或更可行。

2011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有24.7% 的已婚女性遭遇过丈夫的家暴。但家暴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实际经历家暴的人数还会超过这个数值。年的11月25日到12月10日是 “消除性别暴力16日”。今年12月,中国反家暴法 也已经实施了600天,但反家暴的道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今年的16日行动中制作了一份指南,从了解家暴开始,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远离家暴。


∆ 童年的阴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图片来源 头图来源

说到家暴,如果你只能想起冯远征老师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精湛的演技真的还不够。这部在2001年播出、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的电视剧讲的只是家暴中的一种,最传统意义上的家暴:配偶之间的肢体、精神暴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法》,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精神暴力和身体暴力。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子女之间(父母对小孩、子女对老人)发生的暴力行为也属于家庭暴力。刚刚提 “江歌案” 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觉得那和家暴没什么关系。事实是,国际上普遍对家暴的理解更加宽泛,认为情侣(包括前任、同性伴侣)之间的任何暴力行为(比如性虐待、经济控制、人身自由限制等)也属于家庭暴力。去年三月开始实施的《反家暴法》也在附则中指出,非家庭成员但是属于同居关系也应适用《反家暴法》。

想象一个场景:你的邻居遭遇家暴后试图寻求警察的帮助,警察要么干脆不接警,要么来现场看看,然后告诉 TA 这是 “家庭纠纷” 而不予处理。这正是大部分家暴受害者面临的情况。这种把家暴看作 “家务事” 的观点让受暴者难以寻求外界的帮助。不仅如此,受到 “家丑不能外扬” 思想的控制,家暴受害者还会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抑。这会直接影响到 TA 更广泛的生活,包括工作和社交。《反家暴法》出台后,让受害者有了法律武器,能够明确的告诉执法者和施暴者:这不是私事,是犯罪。不过很多执行机构、执法者、甚至受害者,对此还不了解。


∆ 亚洲基金会最近发布的关于家暴对工作场所影响的研究 下载链接  

大家都知道家暴是不对的,不过,想真正帮助家暴受害者还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深圳维德志愿法律服务中心举办了多次针对商业律师的反家暴知识培训。其中一位律师在第一次工作坊开始前说:“我工作很忙,你别告诉如何识别家暴这些有的没的,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就行。” 几次工作坊下来,TA 为之前的话感到羞愧,因为 TA 意识到,如果不能正确地识别家暴,根本无法有效地为受暴者提供专业的帮助。

所以说,识别家暴是消除家暴的第一步。除了刚刚提到的肢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限制人身自由等,性暴力非常容易被忽视,因为有人以为只要结了婚,一切性行为都合法了。实际上,任何情况下未经双方同意的性行为都属于强奸(所以有 “婚内强奸”)。而且即使对方同意了某种性行为,也不代表其他形式的性行为是被 “默许” 的。

2016年,小雪被一名混黑道的男子死缠烂打(对方称之为 “追求”),对方说可以试下婚,没准就有感情了。在试婚期间,小雪被没收了手机、身份证件,限制了人身自由,且遭受了性虐待和肢体暴力。被强制结婚后,男方对她持续实施婚内强奸,怀孕期间和产后也完全不放过。

作为家暴的一种常见手段,经济控制往往和其他形式的家暴并发。小雪在《反家暴法》实施后终于得到了警察的帮助,但是她在逃脱这段暴力的亲密关系后,各种电子支付账号仍然在被前夫盗用。本身就属于弱势/少数群体的人们更容易经历家暴。丽姐有抑郁症,男友托熟人帮她在幼儿园找了一份工作,但她从来没有直接拿到过工资。每次她要用钱都需要请求男友的同意:“我只有生病了才敢问他要钱,每次要钱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卑微。可能他们觉得我有病,所以不让我管钱。”

阿花来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高中辍学后在一家宾馆打扫卫生过活,每个月收入1800元。她和父母还有弟弟一起生活,母亲要求她交900元伙食费,但每次她伸筷子夹肉都会被打手,并被告知她只可以吃 “苦菜”(素菜的意思)。去年年底,阿花评上了单位里的优秀员工,得了一千多块奖金。家里人在她睡着后把钱偷走,带了弟弟去日本旅行。

还有性少数群体。一些性少数群体在出柜或 被出柜 后,被父母认为有精神疾病,然后送到精神病医院、戒毒所进行强行矫治。有父母认为和异性做一次爱就能扭转孩子的性向,就把孩子和异性锁在一间屋子里,让他们强行相亲,甚至发生性关系。这些都是家暴。


∆ TED 演讲《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离开》视频链接 

那么,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家暴,应该怎么做?首先,在保证自身和家人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家暴现场、身体瘀伤等进行拍照、录像取证。去医院治疗后,要注意保留就诊记录。这些证据都有利于之后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受害者在第一次遭遇家暴时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开始准备应对措施,绝不要认为家暴只是出于偶然。大多数时候,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

取证完成后,受害人可以向居委会、村委会和相关组织(比如全国妇联、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同语彩虹暴力终结所和一些律师事务所,更多信息可以看 这里)寻求帮助。如果是朋友或家人被没收了手机,限制了人身自由,非当事人求助也是可行的。情况严重时应当马上报警,申请告诫书、庇护和保护令等制度。此外,《反家暴法》中也规定了用人单位有职责制止员工的家暴行为,因此遇到家暴可以向雇主反映。亚洲基金会的研究显示,雇主的干预存在很大的潜力,施暴和受暴都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换员工也会增加公司的人事成本。

在脱离家暴关系之后,下一步还可以做的是受暴者的心理辅导以及施暴者的行为矫正。比方说,针对性少数群体的 NGO 同语成立了戏剧治疗小组,通过一人一故事的形式,回顾、反思过去的经历,在故事讲述中帮助受害人重新建立自信心。施暴者也需要寻求心理治疗帮助,一味地用性别平等的观念去责骂 TA 们,可能会让 TA们自我压抑,反而让暴力行为重演。


∆ 象征反家暴的紫丝带 图片来源

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任何年龄、性别、种族、信仰的人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和受暴者,知识水平高的人也不例外。我在香港读书的朋友 Leach 告诉我,她身边有四五个平日里关注着性别议题,读着马克思、拉康的研究生,私底下根本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不久前他们之间还发生过一次包括没收手机、证件,限制人身自由在内的狗血连环家暴事件,身边人很难想象。

家庭暴力是基于权力关系不平等产生的,比如性别不平等,不过遭遇家暴的人群不总是女性,还有可能是男性。他们在寻求帮助时可能会遇到更多困难,因为在传统的性别认知中,男性是更强壮、勇敢的,他们不像会被家暴。所以说,男士也可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从根本上说,家暴行为都遵循着同一个套路:施暴者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挫败受暴者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卑微的,因此应该被家暴,到最后甚至丧失反抗能力。受暴者被施暴者置于一种极其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中,肢体暴力、言语辱骂、经济控制等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都是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一弥女士的丈夫长期对她和孩子实施家暴。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常常被他摔在地上。有一次孩子发着低烧被丈夫抢走了,一弥在一瞬间失去了知觉,这种可怕的暴力直接冲击着她对世界和自己的一切认知,她作为人的价值感和能动性完全被剥夺了,很长时间内觉得自己 “智商为零”,甚至没想去寻求帮助。至此,一弥的丈夫完全把他的家暴套路施展开了。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遇到家暴受害者,请不要再质问 TA 为什么不离开。你可以做的是听 TA 诉说自己的处境,告诉 TA 没有人应该遭受这样的暴力,帮 TA 联系最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家庭应该成为离暴力最远的地方。

*本文中的人物个人信息已经过模糊处理。

// 编辑: Alexwood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