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狐浏览器 11年未修复漏洞曝光

小雪 看雪学院 2019-05-26


能潜伏的不只是间谍,还有网络中的漏洞。


近日,据外媒报道,恶意软件制作者正在滥用 Firefox 的一个漏洞诱骗用户。



该漏洞的利用并不困难,只需在源代码中嵌入一个恶意网站的 iframe ,就可以在另一个域上发出 HTTP 身份验证请求,从而让 iframe 在恶意站点上显示身份验证模式,如下所示:



在过去几年里,恶意软件作者、诈骗者一直在滥用这个漏洞来吸引浏览恶意网站的用户,例如显示技术支持诈骗信息,诱导用户购买虚假的礼品卡、前往虚假的技术协助网站,或直接引导用户跳转至恶意软件网站。


每当用户试图离开时,这些恶意站点的所有者会循环触发全屏的身份验证模式。用户关掉一个,又会弹出另一个,按 ESC 退出全屏和窗口的关闭按钮均不起作用,直到他们通过进程彻底关闭浏览器。




漏洞长达11年未修复


该漏洞最早在2007年4月被反馈,且后续也有多次被反馈,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迟迟未被修复。


尽管 Mozilla 是开源的项目,没有无限的资源处理所有报告出来的问题;但是,在这漫长的11年里,Firefox 的工程师理应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处理此问题,甚至是可以参考 Chrome 和 Edge 等其他浏览器的处理方式。


一些开源软件的支持者认为:开放源代码不仅能够推动软件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开发者检验代码的安全性。这种想法可能源于密码学中的柯克霍夫原则(Kerckhoffs’s principle)——:即使密码系统的任何细节已为人悉知,只要密匙(key,又称密钥或密钥)未泄漏,它也应是安全的。


开源虽然能够防范软件开发商植入“后门”,但从数据来看Linux的漏洞可能比Windows更多,其中就不乏一些潜伏N年的漏洞。


 

“老”洞危害大


在评估漏洞影响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漏洞风险,而实际上,漏洞潜伏的时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间跨度越大,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设备受到影响,被利用的概率也更高。


  • Linux 内核提权漏洞(CVE-2017-6074),潜伏11年


潜伏时间同为11年的还有2017年2 月发现的Linux 内核提权漏洞(CVE-2017-6074),安全研究员 Andrey Konovalov 使用 Syzkaller fuzzing 工具时,发现了 DCCP协议实现中的 Linux 内核漏洞。该漏洞潜伏了11年终于被发现。

 


  •  “永恒之蓝”漏洞,潜伏16年


去年5月12日,一款名为 Wannacry 的蠕虫勒索软件袭击了全球网络。被攻击的电脑用户需要支付高额赎金(有的需要比特币)才能让电脑恢复过来。


WannaCry 使用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永恒之蓝”(EternalBlue)工具进行攻击。而永恒之蓝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匿很久的漏洞。根据后来的推测,该漏洞隐匿的时间至少有 16 年。

 


  • “Shellshock”漏洞,潜伏22年


2014 年 9 月,Bash 曝出代号“ Shellshock”(中文名翻译为“破壳”)的高危漏洞,编号CVE-2014-6271。Bash 是一个比 OpenSSL还要古老的开源程序,它正式诞生至今已有 25 年,有意思的是 “破壳”漏洞几乎就伴随了其22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洞?


1. 源于编码的不严谨,没有对输入做校验。


2. 由于缺乏基本的漏洞缓解机制,导致漏洞利用非常容易,这也大大降低了黑客的攻击成本。


3. 保证质量的检查和测试,不及编程有趣,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工程师们没有花点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


4. AlienVault公司的安全顾问Javvad Malik说过:“任何人都可以对代码进行审计,但并非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因为似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其他人已经对这些代码进行过安全审查了,这也就是问题之所在。”正是这种“责任分散”,使得开源软件的安全性不如想象中完善。

 



参考来源:

  • 开源中国

  • 雷锋网

  • Freebuf

 


- End -


     往期热门资讯:        





公众号ID:ikanxue

官方微博:看雪安全

商务合作:wsc@kanxu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