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理解PE三表
前言
▼
刚刚结束春招,投了好几家公司,结果不是很理想,原因无外乎自身实力和行业寒冬。
这次春招面试题主要集中在PE相关,HOOK技术和DLL注入技术,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上面。从中也暴露处自己技能栈上的不足,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沉淀希望可以补足。
四月初就开始谋划写一系列的文章,但是加上在校实习比较忙碌,所以进展很慢,这些文章主要面向受众是那些入坑新人,借此希望能够让那些小伙伴能够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多多总结自身的不足,共同进步。
这系列文章取啥名?想了很久,决定参考某一师傅的系列文章---《一篇文章带你·····》,主要希望总结PE文件、HOOK、DLL注入,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的参考文献是看雪加密解密第四版,以及其他资料。
这系列是我边总结技术边写文章,可能部分内容会以后补全技能栈,例如R0下的DLL注入等。但是尽量做到不鸽,关于代码,不提供自己写的代码,原因有二:第一,这些代码网上都有现成的,我只是理解修改部分罢了,也怕自己的代码误导小伙伴们。第二,拒绝伸手党。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出现错误,希望各位师傅少喷我。
一、PE导入表
▼
1、输入函数的调用
DLL动态链接库文件主要实现代码的复用。当一个程序调用DLL文件中的数据和代码的时候,有两种链接方式,第一种是隐式链接,这个过程是由windows装载器完成的,另外一种是显式链接,通过使用LoadLibrary和GetProcAddress这两个API函数实现的。
当隐式的调用一个API函数的时候,同样也存在类似于LoadLibrary和GetProcAddress函数的功能实现,但是,这个操作是由windows装载器完成的,所以称为隐式链接,当程序使用隐式链接调用DLL代码的时候,装载器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IAT填充):
首先将所需要的DLL文件载入内存,Kernel32.dll等是通过映射的方式载入的
定位IID,寻找IID的第四个字段Name。
接着根据OrginalFirstThunk指向,获取INT。
根据INT执行的IMAGE_IMPORT_BY_NAME结构获取函数名称
利用类似于GetProcAddress函数功能的操作,获取函数地址VA
将获取的API函数地址填充入IAT。
断链,将FirstThunk断开
程序一般使用CALL-JMP的方式调用API方式,显然,这种方式是低效的,不然直接使用CALL高效,之所以使用这种方式,因为编译器无法判断哪些调用是API,哪些调用是普通函数。JMP的地址其实是IAT所在的地址VA。
2、导入表结构
在PE文件可选头中,数据目录项的第一个成员指向的导入表。可以看到2040是一个RVA,这是在内存中的偏移量。我们需要将它转化为文件偏移。
我们可以看到2040位于.rdata段中。可以使用公式section[i].PointOfRawData+(offset-VirtuallAddress)来计算文件偏移。计算出来的文件偏移为600+(2040-2000)=640.也就是说PE导入表在文件中640H的地方。
同样的,我们可以使用代码实现这一个需求,代码如下:
0.定位第一个节区地址
1.获取节区数目
2.判断RVA在那个节区
3.计算:section[i].PointOfRawData+(offset-VirtuallAddress)
DWORD RvaToOffset(DWORD ImageAddr, LPVOID lpBaseAddress)
{
//NtHeader
PIMAGE_NT_HEADERS pNtHeaders = (PIMAGE_NT_HEADERS)((ULONG_PTR)lpBaseAddress + ((PIMAGE_DOS_HEADER)lpBaseAddress)->e_lfanew);
//获取第一个节区的RawtoData
PIMAGE_SECTION_HEADER pSectionHeader = (PIMAGE_SECTION_HEADER)(((ULONG_PTR)&pNtHeaders->OptionalHeader) + pNtHeaders->FileHeader.SizeOfOptionalHeader);
if (ImageAddr > pNtHeaders->OptionalHeader.SizeOfImage)
{
printf("ImageAddr Is Error\n");
return NULL;
}
if (ImageAddr < pSectionHeader[0].PointerToRawData)
{
return ImageAddr;
}
DWORD i = 0;
for (i = 0; i < pNtHeaders->FileHeader.NumberOfSections; i++)
{
//节区下限
DWORD lower = pSectionHeader[i].VirtualAddress;
//节区上线
DWORD maxer = pSectionHeader[i].VirtualAddress + pSectionHeader[i].Misc.VirtualSize;
if (ImageAddr >= lower && ImageAddr < maxer)
{
return pSectionHeader[i].PointerToRawData + (ImageAddr - pSectionHeader[i].VirtualAddress);
}
}
}
这时候,我们需要用到新的知识IMAGE_IMPORT_DIRECTORY结构。简称IID。IID结构对应着一个被隐式链接的DLL,每个IID的结束标志为NULL。关于IID结构: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DESCRIPTOR {
union {
DWORD Characteristics;
DWORD OriginalFirstThunk; //INT(RBA)
};
DWORD TimeDateStamp; //时间戳
DWORD ForwarderChain;
DWORD Name; //DllName(RVA)
DWORD FirstThunk; //IAT(RVA)
} IMAGE_IMPORT_DESCRIPTOR;
需要我们关心的成员有三个:
OriginalFirstThunk:一个指向导入名称表(INT)首地址的RVA.
Name:一个指向隐式映射的dll的名称的RVA
FirstThunk:一个指向导入地址表(IAT)首地址的RVA
OriginalFirstThunk和FirstThunk都是指向一个名为IMAGE_THUNK_DATA的结构体,其中被OriginalFirstThunk指向的是导入名称表(INT),被FirstThunk指向的是导入地址表(IAT)。而INT和IAT同时都指向一个新的结构IAMGE_IMPORT_BY_NAME。
接下来,依照IMAGE_IMPORT_DESCRIPTOR来解析上面我们在文件中获取的IID数据如下。但是这些都是小端序显示的,首先需要转化为大端序,然后在使用上面讲的方法将其转化为文件偏移。
首先查看774和7B4对应的DLL名称。
然后再来查看一下OriginalFirstThunk对应的INT数据,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IMAGE_THUNK_DATA这个数据结构。但是u1是一个共用体,怎么判断IAT中的IMAGE_THUNK_DATA中存储的是Ordinal,还是AddressOfData?当IMAGE_THUNK_DATA最高位为1的时候,表示序号导入,否则为字符导入,此时保存的是AddressOfData,一个指向IMAGE_IMPORT_BY_NAM的RVA。一个IMAGE_THUNK_DATA对应一个函数(_IMAGE_IMPORT_BY_NAME)。
typedef struct _IMAGE_THUNK_DATA
{
union
{
PBYTE ForwarderString;
PDWORD Function; //被导入的函数的入口地址
DWORD Ordinal; // 该函数的序数
PIMAGE_IMPORT_BY_NAME AddressOfData; // 一个RVA地址,指向IMAGE_IMPORT_BY_NAME
}u1;
} IMAGE_THUNK_DATA32;
在上面,我们了解了IMAGE_THUNK_DAT结构,而且知道了OriginalFirstThunk指向的是IMAGE_THUNK_DAT(INT)。所以,在文件偏移68Ch处,找到数据10210000,同样的,我们将它转化端序和文件偏移得到10210000--->2110--->710。在710处,我们应该可以得到IMAGE_IMPORT_BY_NAME这个结构体。现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结构体的形式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BY_NAME {
WORD Hint; //函数需序号
BYTE Name[1]; //函数名称
} IMAGE_IMPORT_BY_NAME, *PIMAGE_IMPORT_BY_NAME;
了解完IMAGE_IMPORT_BY_NAME这个结构体,在文件710H处查看IMAGE_IMPORT_BY_NAME
由于IID是一个双桥结构,刚刚我们通过OriginalFirstThunk间接通过IAT寻找到了IMAGE_IMPORT_BY_NAME。接下来使用FirstThunk寻找IMAGE_IMPORT_BY_NAME。可以发现两处都是指向同一个地址,而且这个地址就是IMAGE_IMPORT_BY_NAME
3、导入表编程
编程实现文件中导入表获取,首先利用ReadFile函数将对象PE文件读入内存,这里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读取。
if (!ReadFile(hFile, lpBaseAddress, dwFileSize, &dwNumberOfBytesRead, NULL))
{
printf("ReadFile:%d\n", GetLastError());
return FALSE;
}
PrintImportTable(lpBaseAddress);
然后在数据目录第二项获取导入表的RVA。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加上文件在内存中的基地址,这样才是IID的地址。
//获取导入表地址
DWORD Rav_Import_Table = pNtHeader->OptionalHeader.DataDirectory[IMAGE_DIRECTORY_ENTRY_IMPORT].VirtualAddress;
PIMAGE_IMPORT_DESCRIPTOR ImportTable = PIMAGE_IMPORT_DESCRIPTOR((ULONG_PTR)lpBaseAddress + Rav_Import_Table);
接下来是遍历IMAGE_IMPORT_DESCRIPTOR,因为IMAGE_IMPORT_DESCRIPTOR个数是和隐式链接的dll数一致的,但是,IID结束的标志为全0。所以只需要比较从第一个IID开始,如果有sizeof(IMAGE_IMPORT_DESCRIPTOR)个0的话,说明IID遍历结束
for (i = 0; memcmp(ImportTable + i, &null_iid, sizeof(null_iid)); i++){}
打印DLLNAME,利用IMAGE_IMPORT_DIRECTORY->Name打印DllName。同上,需要加上基地址
DllName = (LPCSTR)((ULONG_PTR)lpBaseAddress + ImportTable->Name);
获取OriginalFirstThunk。和IID一样的原理遍历INT。
PIMAGE_THUNK_DATA pThunk = (PIMAGE_THUNK_DATA)((ULONG_PTR)lpBaseAddress + ImportTable[i].OriginalFirstThunk);
//遍历同一个IID下的OriginalFirstThunk
for (j = 0; memcmp(pThunk + j, &null_thunk, sizeof(PIMAGE_THUNK_DATA)); j++){}
之前说过根据OriginalFirstThunk高位是否为1判断导入方式,如果高位为1,使用序号的方式导入,否则按照函数名称导入
if (pThunk[j].u1.AddressOfData&IMAGE_ORDINAL_FLAG) //按标号导入
{
//
}
else //按名称导入
{
//
}
二、导出表
▼
1、导出表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DLL是实现代码复用的重要方式,同时为了让调用DLL的PE文件(包括exe和dll)知道哪些函数是可以被复用的,所以dll会将可以被导出的函数的RVA值保存在导出表中。
导出表事实上并不只是存在于DLL中,同时也可能存在于exe中。当一个PE文件被装载的时候,装载器会将PE文件中所有被登记的DLL一起载入,然后根据DLL的导出表对导入表中的IAT进行修正。
2、导出表结构
导出表描述信息位于可选头的数据目录中的第一项。4000是导出表的RVA值,需要转化为FOA值。利用导入表的公式section[i].PointOfRawData+(RVA-VirtuallAddress)进行计算,得到FOA为C00。
这时候,我们在文件中的C00处就可以找到我们导出目录了。我们现在需要了解一下导出目录IMPORT_EXPORT_DIRECTORY这个结构.其中我们需要重点关心的成员有以下几个。
Name:导出函数的文件名RVA
Base:导出函数起始需要,在导出函数序号表中的值,需要加上此值才是导出函数真正的序号
NumberOfFunctions:导出函数个数
NumberOfNames:名称导出函数个数
AddressOfFunctions; //指向到处函数地址表的RVA
AddressOfNames; //指向函数名地址表的AVA
AddressOfNameOrdinals; //指向函数名序号表的RVA
typedef struct _IMAGE_EXPORT_DIRECTORY {
DWORD Characteristics;
DWORD TimeDateStamp; //输出表的创建时间
WORD MajorVersion; //输出表的主版本号。未使用设置为0
WORD MinorVersion; //输出表的次版本号。未使用设置为0
DWORD Name; //指向一个与输出函数关联的文件名的RVA
DWORD Base; //导出函数的起始序号
DWORD NumberOfFunctions; //导出函数的总数
DWORD NumberOfNames; //以名称导出的函数总数
DWORD AddressOfFunctions; //指向到处函数地址表的RVA
DWORD AddressOfNames; //指向函数名地址表的AVA
DWORD AddressOfNameOrdinals; //指向函数名序号表的RVA
} IMAGE_EXPORT_DIRECTORYM, *pIMAGE_EXPORT_DIRECTORY
如下图是导出表的数据。可以看到32 40 00 00对应的是Name这个成员变量的RVA,我们调整端序,计算FOA(32400000--->00004032--->C32)可到Name在文件中的位置是C32.正好指向DllDemo.dll这个字符串。根据上述方法解析导出表数据如下
Name:[C06]=C32-->"DllDemo.dll" (rva)
Base:[C10]="00000001"
NumberOfFunctions:[C14]="00000001"
NumberOfNames:[C18]="00000001"
AddressOfFunctions:[C1C]=C28--->08100000 (RVA)
AddressOfNames:[C20]=C2C--->"MsgBox" (RVA)
AddressOfNameOrdinals[C24]=C30--->0000 (RVA)
【重点】PE装载器调用GetProcAddress来填充IAT,这时候需要了解GetProcAddress原理。
定位到IMAGE_EXPORT_DIRECTORY结构
判断Name是否是传入的DllName
获取ENT数组的起始地址,寻找FuncName,如果找到记录在ENT的数组索引。
然后读取导出函数序号数据的第一项的序号值
使用Base+序号的值到EAT中寻找地址
3、导出表编程
首先需要在数据目录中获取导出表地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地址是个RVA的值,需要加上BaseAddress。
DWORD Rav_Export_Table = pNtHeader->OptionalHeader.DataDirectory[IMAGE_DIRECTORY_ENTRY_EXPORT].VirtualAddress;
PIMAGE_EXPORT_DIRECTORY ExportTable = (PIMAGE_EXPORT_DIRECTORY)((ULONG_PTR)lpBaseAddress + Rav_Export_Table);
由于AddressOfNames,AddressOfFunctions,和AddressOfNameOrdinals都是RVA值,且都需要进程RVA->FOA的转化。所以如果要获取这三个成员变量的FOA的话需要进行两部,第一将RVA转化为FOA,然后加上BaseAddress。
//获取导出函数名数组
DWORD* dwAddressOfNames =(DWORD*)((ULONG_PTR)lpBaseAddress+ RvaToOffset(ExportTable->AddressOfNames,lpBaseAddress));
//获取导出函数数组
DWORD* dwAddressOfFunctions = (DWORD*)((ULONG_PTR)lpBaseAddress + RvaToOffset(ExportTable->AddressOfFunctions, lpBaseAddress));
//获取导出函数索引数组
DWORD* dwAddressOfNameOrdinals = (DWORD*)((ULONG_PTR)lpBaseAddress + RvaToOffset(ExportTable->AddressOfNameOrdinals, lpBaseAddress));
因为
NumberOfFunctions>=NumberOfNames,适合放在外部循环进行比较。
for (i = 0; i < dwNumberOfFunctions; i++){...}
在提到关于GetProcAddress用法时说道,如果目标函数在AddressOfFuns被找到记录其数组索引。然后在导出函数序号数组中寻找对应序号。
if (*(WORD*)(dwAddressOfNameOrdinals + j * sizeof(WORD)) == i)
{}
接着取出我们的需要序号,以及在导出函数地址数组对应的序号所对应的导出函数地址
//函数名称
FunName = (LPCSTR)((ULONG_PTR)lpBaseAddress + dwAddressOfNames[j * sizeof(WORD)]); //VA值
//函数索引
FunOrdinal = *(WORD*)(dwAddressOfNameOrdinals + j * sizeof(WORD));
//函数地址 i=(dwAddressOfNameOrdinals + j * sizeof(WORD)) 其实是索引值
//这里需要取其值,注意*(DWORD*)
FunAddress = *(DWORD*)(dwAddressOfFunctions + FunOrdinal * sizeof(DWORD));
![](upload/attach/201904/739734_MBN75X4WTBHFV9B.jpg)
三、重定位表
▼
1、重定位原理
PE装载的时候,大多选用相对地址RVA,这样做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为了方便装载器,二是为了重定位。那么什么时候需要重定位呢,或者说重定位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进程内存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exe文件发生重定位的可能性不高,这样看来由于DLL的装载位置的不同,DLL文件发生重定位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了,因为同一个进程空间里面可能存在多个DLL文件,有时候多个dll设定的原始的基地址是相同的,但是对于操作系统来说这是不允许存在的,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重定位。
这时候就需要将那些需要被重定位的数据保存在一张表里面,然后取出里面的地址,利用某一个特定的公式,重新计算加载地址即可。
2、重定位表结构
重定位表位于数据目录项中第6项,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定位到文件中重定位表地址为0xE00
接下来,我们开始解析重定位表,在解析之前,需要了解重定位表结构。重定位表是由多个IMAGE_BASE_RELOCATION结构体构成的。有三个成员变量
typedef struct _IMAGE_BASE_RELOCATION {
DWORD VirtualAddress;//RVA
DWORD SizeOfBlock; //重定位数据大小
WORD TypeOffset; // 重定位项数组
} IMAGE_BASE_RELOCATION,* PIMAGE_BASE_RELOCATION;
VirtualAddress是重定位数组的RVA,但是需要每个重定位数组地址加上这个RVA才是真正的重定位数组的地址
SizeofBlock:重定位结构大小
TypeOffset:两个字节,16位,高4位表示重定位类型,低12位表示重定位地址
如图所有,解析如下:
VirtualAddress:00001000
sizeofBlock:10H-->(10H-8H)/2=4,一共有四个重定位数组,8H指的是VirtualAddress和sizeofBlock所占的字节数为8,除以2H,表示一个TypeOffset为2个字节。
Data1:0F30-->300F-->Type:3-->Addr:00F-->RVA:100Fh--->FOA:60F
Data2:2330-->3023-->Type:3-->Addr:023-->RVA:1023h--->FOA:623
Data3:0000
Data4:0000
得到需要重定位的数据为00402000和00403030,假设当前基地址为00400000,目标基地址为01000000 则重定位后的地址为01002000和01003030
3、重定位表编程
首先获取重定位表地址
//重定位表地址
DWORD RelocTableRva = pNtHeaders->OptionalHeader.DataDirectory[IMAGE_DIRECTORY_ENTRY_BASERELOC].VirtualAddress;
// printf("\t\t [*]RelocTableRva:%p\n", RelocTableRva);
PIMAGE_BASE_RELOCATION RelocTable =(PIMAGE_BASE_RELOCATION)((ULONG)lpBaseAddress+RvaToOffset(RelocTableRva,lpBaseAddress));
printf("\t\t [*]RelocTable:%p\n", RelocTable);
获取每个重定位数组的RVA地址和大小,原因有二,第一,获取完TypeOffset的第12位需要加上VirtualAddress才是真正的RVA,第二,sizeofBlock是指向下一个重定位数组(块)的重要参数。
DWORD VirtualAddress = RelocTable->VirtualAddress;
printf("\t\t [*]VirtualAddress:%p", VirtualAddress);
DWORD Cout = (RelocTable->SizeOfBlock - 8) / 2;
定位到重定位数组,每个Typeoffset在偏移处第八个字节,所以需要加8。
WORD* RecAddr = (WORD*)((BYTE*)RelocTable + 8);
解析TypeOffset
//取第三位地址,并加上VirtualAddress才是真的RVA
DWORD offset = VirtualAddress + (RecAddr[j] & 0x0FFF);
//TYPE
DWORD type = RecAddr[j] >> 12;
printf("\t\t Type:[%d] \t RVA:[%p]\n", type, offset);
利用sizeofblock定位下一个重定位表
RelocTable = (IMAGE_BASE_RELOCATION *)((BYTE *)RelocTable + RelocTable->SizeOfBlock);
- End -
看雪ID:findreamwang
https://bbs.pediy.com/user-739734.htm
本文由看雪论坛 fingreamwang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看雪社区
戳
热门文章阅读
公众号ID:ikanxue
官方微博:看雪安全
商务合作:wsc@kanxue.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