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田电影院|解读《伴我同行》那些年哭过笑过的好基友

2015-08-11 麦田电影院 看电影看到死
导读

渴望成长,所伴随而来的仓皇,是每一名少年的必经之路。他们终将褪下年少轻狂的稚气,成长为幻想中那般强大的男人,伴我同行,片如其名。这样一段前路未知的旅途,正寓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失控而悲伤,而同行的伙伴,却在我们身边给予坚定的力量。


本期《麦田电影院》,让我们带你一同跟随这四名各有心事的少年,从他们的羸弱却厚实的脚步中,享受友情的扶持和温暖,抚平亲情的缺陷和创伤,感受一段平凡之路的信念和希望。


独家解读《伴我同行》

建议wifi下播放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j001799z9v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伴我同行


也许友情的故事注定不会在银幕上缺席。


1985年,美国导演罗伯·雷恩的新片开拍前,罕见地遇到了投资方打退堂鼓的囧事,拍摄完成也只允许在16个影院上映,两周后才扩大公映规模。这部最后一刻才被挽救的电影,改编自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尸体》。


尽管不如斯蒂芬另两部改编影片《闪灵》和《肖申克的救赎》那般出名,该片依然凭借朴实细腻的友情大获成功,票房位列当年第二名,获得1987年金球奖最佳电影、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一、“寻尸”——生命的发现


戈迪从报纸上获悉故友克里斯意外身亡的消息,几个骑车少年的背影,将他的思绪载回1959年“第一次看见死人的记忆”。因为一个偷听来的秘密,戈迪与好友克里斯、泰迪和维恩,相约前往远处的森林寻找一具同龄男孩的尸体。


登上新闻头条、成为英雄的幻想在他们心中逐渐膨胀;逃离环境约束、获得他人认同的强烈意愿,催生着少年自我实现的渴望。


旅途中种种意外遭遇,将四个人的性格展现得尽致淋漓。闪火车的泰迪,追求被认可的强大;主动求和的克里斯,总有一份成熟和担当。垃圾场的“恶犬”,显示着击垮人的往往是想象中的恐惧;而跨江大桥和泥潭的惊魂,述说着胆小软弱与一意孤行的代价,同伴将共同承担。




歌声给少年壮胆,呐喊让少年宣泄,他们在放逐自己也放逐生活中,一路同行,有争执有团结,有懦弱有勇敢,有欢乐也有悲伤。最终,那具曝尸野外的躯体,让少年在死亡面前褪去了出发时的兴奋,重新审视前进的方向。


回家路上,四个人的身影在远山的衬托下显得无比渺小。在戈迪眼中,往日的城镇竟也变小了。其实城镇没变,而是他的心变了;一次寻尸之旅扩宽了他的视野,开启了他的心扉。从对尸体的好奇,到以敬畏来捍卫亡者的尊严,他不再渴望虚名。近距离地遭逢死亡带来的巨大震撼,让他重新衡量死亡的距离和意义。


又一次面对尸体,戈迪终于吐露了压抑已久的心声,在哭泣中尽情释放。戈迪终于寻获了比英雄气概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畏敬和珍惜,以及对自我的肯定、认同和珍视。




二、“离家”——亲情的缺失


戈迪回忆里套回忆的简单插叙,浸透着四个少年生活现状的艰难:他们的家庭环境都是残缺不全的。


哥哥的早逝让戈迪承受着父母冷漠的疏离,父亲形容他的朋友“一个小偷和两个怪咖”,对他的写作不予理会,阴郁的氛围积蓄着难言的失落,他甚至在梦中替父亲判决了自己;克里斯作为臭名昭著的“卑贱家庭”的一员,被老师陷害后,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泰迪的父亲,他心中永远的战争英雄,却对他施以虐待;还有肥硕愚笨的维恩,被人糊弄和辱骂成了常事……


戈迪在露营时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小故事(吃派大赛),这段超现实色彩的描绘,正是孩子潜意识中的反抗。挣扎在周围世界令人难以呼吸的压抑里,无助的少年只能以“呕吐”,这种荒诞滑稽又充满孩童想象的方法,在内心做出无力的反击。幸而回到现实旅途中,还有朝夕相处的同伴,能够分享与扶持、释放与解脱,一同继续生活的冒险,这便是友情的意义。


影片的镜头始终从内部交叉聚焦于“不良青年”与天真少年的世界,成人出场的画面不多,偶尔出现也处于某种对峙状态。这种成人的缺席或错位隐喻了两代人之间无法沟通与互相认同的巨大隔阂。


亲情的失位,中年青年少年等不同代际间的剧烈冲突和紧张关系,无一例外地呼应着上世纪60年代北美的反文化运动。年轻人一方面通过各种反叛活动,表达对父辈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秩序的不满;同时想要寻获尸体,登上报刊,又凸显出他们渴望社会认同与被肯定的内心诉求。


正是这一深层的矛盾牵扯出巨大的时代张力,使影片超越了普通的青少年电影,获得巨大的成功。




三、“同行”——相伴不能长


戈迪的作家梦想,泰迪的英雄主义,克里斯对远方的向往,每个人的希冀是如此遥不可及,却值得倾诉和分享。玩闹中毫无顾忌的戏谑,用粗俗的话语相互嘲弄,丝毫不减少年们热烈的情谊,彼此借狂躁的抒发来逃离生活的困惑。但一起厮混的时光,就像一针麻药,过了舒缓镇痛的有效期,是否还能不顾一切地坚守?


小伙伴中,戈迪的成绩最好,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和写作才能。虽然父母不以为然,克里斯却始终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和安慰。作为四人中的领头者,克里斯远不像旁人眼中那般堕落,反而是影片中美好和坚强的代表。


他告诉戈迪,“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gift,但他们不擅于保存,容易弄丢。”他甚至还“警告”戈迪,“你跟我们在一起就是混蛋”,因为时常发作躁郁症的泰迪、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维恩,还有克里斯口中一塌糊涂的自己,都在无形中“拖累”着戈迪。而戈迪也反过来安慰着克里斯,两人在相互鼓励中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谊。


也许12岁之前的戈迪可以放心胡闹,不必纠结于虚渺的未来;可面对痛失主心骨的父母,他不得不提前长大,承担起责任,也必然要与过往挥手作别,踏上新的旅程。戈迪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并随着镜头将过往的回忆缓缓道来;他与泰迪维恩渐行渐远,与克里斯想必也渐渐疏于联系。


也许这开始于那一个“看见鹿”的清晨,当戈迪拥有了不告人的秘密,他学着在同伴中独立出自我。人生总有些路是留给自己走的,分享不是一切。


伴我同行并不在于一味的群游若鹜,无谓的抱团取暖,而是纵然分离也始终带着真挚的情谊上路。友情的秘密不是把一群人捆绑成一个人,而是让彼此在或短暂或长久的同行中寻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一部低成本制作的电影,罗伯·莱纳保持一贯朴实清新的风格,刻画出人们心中的细微情感,这一点在他后来的《怦然心动》和《遗愿清单》等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克里斯的扮演者,年仅15岁的瑞弗·菲尼克斯,凭借俊朗而忧郁的气质,成为当年毫无争议的银幕偶像。他的早逝令人唏嘘,直到今天,其过人的表演天赋依然令人怀念,时常被观众与同时期崭露头角的基努·李维斯、布拉德·皮特等人相提并论。


十几首轻快而并不喧嚣的流行音乐,伴随简单开阔的乡村风光,精准地配合着影片无处不在的怀旧情调,那份属于童年的脆弱和感伤也在其间自然地流转出来。


美国女作家威拉·卡瑟说过,唯形单影只的人才知道友谊的充实的欢乐。年幼的戈迪缺失了家庭的慰藉,朋友几乎成为他的一切。在影片的结尾处,当他讲述完童年的故事,与家人幸福地追逐嬉戏,回忆依然陪伴着他,也陪伴着我们同行。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