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色童话遇到法西斯独裁统治,魔幻世界的怪物也敌不过独裁者的血腥无情。在死亡的恐惧面前,人们缄默不谈对永生的渴望。童真视角经历一场魔幻世界的人性考验,也见证现实中人性斗争。
本期《麦田电影院》带你走进奇幻怪物大师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天才创意之作《潘神的迷宫》。走进迷宫,也走进灵魂最深处。
独家解读《潘神的迷宫》
建议wifi下播放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d0017z5m5d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潘神的迷宫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忧伤遥远的黑色巨山日落之时,山顶之上一株神奇的玫瑰待时而开传说采摘可得永生却无人敢接近带有剧毒的刺枝人们不断重复惧怕死亡对于永生的渴望缄默不谈玫瑰一天天枯萎却无法把永生留给人间在孩子紧促的喘息中,母亲温柔吟唱着安魂曲,濒死的女孩惊惧,眼神中却闪着黎明的光,等待着地下王宫的召唤。血液倒流,故事开始回放,影片以凄美的倒叙开头,本以为又要被魔幻大师吉尔莫·德尔·托罗带入《霍比特人》类似的纯魔幻世界,釉彩却突然转变为秋天森林的复古色调,充满了硝烟味的人间气息。女孩奥菲莉亚出现在1944年被弗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笼罩在内战阴霾下的西班牙。和身怀六甲的母亲卡门一起被军车带去继父维达身边待产。沉浸在童话故事书中的奥菲莉亚,在路上遇到了竹节虫精灵,被精灵带去了潘神的迷宫,开始了一场魔幻之旅。同时也进入了以虐待俘虏为乐的独裁统治者继父的军营,见证着游击队在现实中和法西斯的斗争。影片以黑色调油画质感协调了魔幻王国历险和现实中的反法西斯斗争,让观众通过女孩童真的视角在现实和超现实的不同邪恶之间游走自如。导演兼编剧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将反战题材和他一贯擅长的魔幻题材结合,让这部短短11周拍摄完成的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电影获得包括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和提名。导演托罗也自称“我的片子里必须有怪物”,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形象都被塑造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脱离了扁平化。在奥菲莉亚经受潘神的诱惑,游击队和法西斯的互相考验中,观众和奥菲莉亚一起走进迷宫,也走进了人心深处,人性在夜色中裸露无遗。一、双线设悬,人性考验独裁上尉的女管家,兼任游击队的联络员在影片中起到联系现实和魔幻两条线索的关键作用,优雅从容的她很快就从偷窥地图的小动作中暴露身份,女孩每次都是被她从魔幻世界带回现实。编剧在两条线索中的悬念设置巧妙,管家和上尉的对话,医生和管家的对话,医生和上尉之间的对话,都看似不以为意,却为后来游击队和独裁军之间的矛盾加剧埋下伏笔。迷宫大门和精灵的几次特写也不断吸引着主人公。潘神给的提示总是锦囊妙计一样亦虚亦实,不知道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工具等待着的是怎样危险的情节。这些流动的拍摄和精心的伏笔,加上统一黑色的画面让现实和魔幻两个世界在影片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奥菲莉亚的三次考验,每一次都是对人性的自省。深入古树,战胜恶心庞大的蛤蟆怪,她放弃了公主的虚荣,拿起了公主的勇气。胜利之后小女孩和妈妈谈起纹身羞涩而又幸福的笑容,在雪白的泡沫中间,真的让人以为是公主了。现实中,法西斯发的救济卡,宣传时“谁能给你们面包”,映射圣经中魔鬼对耶稣的试验,让耶稣用自由换取面包,耶稣拒绝了。而法西斯没有给人们选择的余地,人们得到了面包,并不满足,却永远被剥夺自由。奥菲莉亚在魔幻世界确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在食人兽的领地取了东西,却还受到诱惑贪心地拿了一颗葡萄,葡萄在传说中是和潘神联系在一起,暗示因耽缅的死亡。人性如此,即便有了自由,又会贪图更多。爱的信仰能够给人们勇气,就像游击队员忍受着缺药锯腿的痛苦,苦苦斗争守候黎明,等待着和爱人相聚,奥菲莉亚也会为了弟弟滴血。影片在最后对死亡的阐释,印证了永生玫瑰的寓言。为了可以永生的信仰,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是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回到地宫和牺牲至亲的考验中,奥菲莉亚选择保护弟弟,放弃自己梦想的花园。讽刺的是,却被一心想要保护儿子来延续自己生命的继父开枪打死。维达对死亡的恐惧是在他每一次照镜子幻想被割喉,自己缝合撕裂的伤口时,暴露无遗的。法西斯的名字被永远从人间抹去,婴儿被赋予了新的信念,在人们心中生长。结局印证了片头的倒叙,母亲般的吟唱,奥菲莉亚鲜血流出,导演安排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王宫,奥菲莉亚神态自若,从容安定,已然他人。画面终于变成了温暖色调的油画,古木开花,所有反映二战后期的影片都会有一个黎明的结局。战争终于结束,比起魔幻世界的险象跌生,反人性的法西斯黑暗统治才更加邪恶残忍。二、魔幻现实,亦真亦假自《百年孤独》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后,这样融汇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的手法在拉丁美洲盛行。导演来自墨西哥,在他的片子中,我们总能看见带着异度宗教的惊人想象。这种奇谲的想象,容忍电影中一切黑暗大尺度的创作,也充满了寓言色彩。奥菲莉亚给母亲腹中的“弟弟”讲了一个永生玫瑰的寓言贯穿了整个影片,人们总是惧怕死亡,却对永生缄默不谈。就像残暴的杀人者维达上尉虐杀平民毫无良知,却始终偷偷握着记录着他父亲死亡时间的怀表,时刻提醒自己却生怕别人知道。甚至还希望把自己的死亡时间留给儿子,对死亡的纪念和继承分明是对永生的渴望,人性却总是自欺欺人。指导魔幻世界进程的“歧途之书”需要经过小女孩的碰触才能开启,所有故事也是从小女孩口中讲出,亦真亦假,很难不让人在影片中怀疑地下王国是小女孩的幻想。像所有魔幻探险的游戏一样,这样程式化的设计是推动线索的必然,但每一个选择,都是由玩家做出的。奥菲莉亚的探险,也只有她自己定义。魔法树根和奥菲莉亚母亲腹中生命的关联,歧途之书对现实的预测,把魔幻世界和现实直接联系,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所有的魔幻世界,只在维达这里消解。在对他的形象刻画上,用了多次镜头拉进,极尽血腥暴力。他没有像奥菲莉亚的母亲那样对魔法树根质疑,而是直接否定。只有他见到了奥菲莉亚和潘神对话,却看不见潘神。维达代表着无人性的法西斯统治,是没有一丝希望的残暴。如果奥菲莉亚向往的地下王宫代表着游击队向往的自由明天,那么维达,只能是这一切的摧毁者。三、魅惑潘神,重重隐喻潘神在古希腊神话中是牧农神,许多游戏中的羊头兽的原型,同时也是骗局的象征。在影片中潘神给奥菲莉亚讲了很多预言,急不可耐提醒着月圆之夜,诱惑着她未来的美好花园。不断自问“我这可怜的法翁为什么要骗你呢”,而诱惑原本是潘神的本性,他也会给内心纯洁的人真正的指导。就像他给了奥菲莉亚帮助她母亲生育的曼德拉草,也欺骗她要用亲弟弟的鲜血做祭。传说潘神的迷宫是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的同心圆形状的图案。常可以在天主教堂后院里看到,寓意是每个人的灵魂都必经得轨道,在曲折不定的人生里只能前进,没有退路。一旦选择进入迷宫,集中理念才可以走到中心点,也同时证明你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小奥菲利亚在迷宫的中心听到的,实际上是她灵魂最深处的声音。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们都是无辜的,没有人不像奥菲莉亚一样渴望逃离。可惜女主人公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这暗示着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奥菲莉亚初次见面用左手和继父握手被指责,在食人怪的壁橱里也没有听从精灵的指导选择了左边。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父亲象征着源,母亲腹中的小孩是象征的未来。他没有一个名字,维达叫他“儿子”,奥菲莉亚只叫他“弟弟”,女佣们只叫他“孩子”,影片的结尾也很注意地说提到不会让他知道父亲的名字。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尾: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他问肩上的孩子:“孩子,你究竟是谁?你为何这样沉重?”孩子答道:“我是未来的日子。”希望未来,人们自由知足。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座忧伤遥远的黑色巨山
日落之时,山顶之上
一株神奇的玫瑰待时而开
传说采摘可得永生
却无人敢接近带有剧毒的刺枝
人们不断重复惧怕死亡
对于永生的渴望缄默不谈
玫瑰一天天枯萎
却无法把永生留给人间
在孩子紧促的喘息中,母亲温柔吟唱着安魂曲,濒死的女孩惊惧,眼神中却闪着黎明的光,等待着地下王宫的召唤。血液倒流,故事开始回放,影片以凄美的倒叙开头,本以为又要被魔幻大师吉尔莫·德尔·托罗带入《霍比特人》类似的纯魔幻世界,釉彩却突然转变为秋天森林的复古色调,充满了硝烟味的人间气息。
女孩奥菲莉亚出现在1944年被弗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笼罩在内战阴霾下的西班牙。和身怀六甲的母亲卡门一起被军车带去继父维达身边待产。
沉浸在童话故事书中的奥菲莉亚,在路上遇到了竹节虫精灵,被精灵带去了潘神的迷宫,开始了一场魔幻之旅。同时也进入了以虐待俘虏为乐的独裁统治者继父的军营,见证着游击队在现实中和法西斯的斗争。
影片以黑色调油画质感协调了魔幻王国历险和现实中的反法西斯斗争,让观众通过女孩童真的视角在现实和超现实的不同邪恶之间游走自如。
导演兼编剧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将反战题材和他一贯擅长的魔幻题材结合,让这部短短11周拍摄完成的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电影获得包括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和提名。
导演托罗也自称“我的片子里必须有怪物”,在这部影片中,每一个形象都被塑造的淋漓尽致同时又脱离了扁平化。在奥菲莉亚经受潘神的诱惑,游击队和法西斯的互相考验中,观众和奥菲莉亚一起走进迷宫,也走进了人心深处,人性在夜色中裸露无遗。
一、双线设悬,人性考验
独裁上尉的女管家,兼任游击队的联络员在影片中起到联系现实和魔幻两条线索的关键作用,优雅从容的她很快就从偷窥地图的小动作中暴露身份,女孩每次都是被她从魔幻世界带回现实。
编剧在两条线索中的悬念设置巧妙,管家和上尉的对话,医生和管家的对话,医生和上尉之间的对话,都看似不以为意,却为后来游击队和独裁军之间的矛盾加剧埋下伏笔。迷宫大门和精灵的几次特写也不断吸引着主人公。
潘神给的提示总是锦囊妙计一样亦虚亦实,不知道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工具等待着的是怎样危险的情节。这些流动的拍摄和精心的伏笔,加上统一黑色的画面让现实和魔幻两个世界在影片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奥菲莉亚的三次考验,每一次都是对人性的自省。深入古树,战胜恶心庞大的蛤蟆怪,她放弃了公主的虚荣,拿起了公主的勇气。胜利之后小女孩和妈妈谈起纹身羞涩而又幸福的笑容,在雪白的泡沫中间,真的让人以为是公主了。
现实中,法西斯发的救济卡,宣传时“谁能给你们面包”,映射圣经中魔鬼对耶稣的试验,让耶稣用自由换取面包,耶稣拒绝了。而法西斯没有给人们选择的余地,人们得到了面包,并不满足,却永远被剥夺自由。
奥菲莉亚在魔幻世界确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在食人兽的领地取了东西,却还受到诱惑贪心地拿了一颗葡萄,葡萄在传说中是和潘神联系在一起,暗示因耽缅的死亡。人性如此,即便有了自由,又会贪图更多。
爱的信仰能够给人们勇气,就像游击队员忍受着缺药锯腿的痛苦,苦苦斗争守候黎明,等待着和爱人相聚,奥菲莉亚也会为了弟弟滴血。影片在最后对死亡的阐释,印证了永生玫瑰的寓言。为了可以永生的信仰,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是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回到地宫和牺牲至亲的考验中,奥菲莉亚选择保护弟弟,放弃自己梦想的花园。讽刺的是,却被一心想要保护儿子来延续自己生命的继父开枪打死。维达对死亡的恐惧是在他每一次照镜子幻想被割喉,自己缝合撕裂的伤口时,暴露无遗的。法西斯的名字被永远从人间抹去,婴儿被赋予了新的信念,在人们心中生长。
结局印证了片头的倒叙,母亲般的吟唱,奥菲莉亚鲜血流出,导演安排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王宫,奥菲莉亚神态自若,从容安定,已然他人。画面终于变成了温暖色调的油画,古木开花,所有反映二战后期的影片都会有一个黎明的结局。战争终于结束,比起魔幻世界的险象跌生,反人性的法西斯黑暗统治才更加邪恶残忍。
二、魔幻现实,亦真亦假
自《百年孤独》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后,这样融汇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的手法在拉丁美洲盛行。导演来自墨西哥,在他的片子中,我们总能看见带着异度宗教的惊人想象。这种奇谲的想象,容忍电影中一切黑暗大尺度的创作,也充满了寓言色彩。
奥菲莉亚给母亲腹中的“弟弟”讲了一个永生玫瑰的寓言贯穿了整个影片,人们总是惧怕死亡,却对永生缄默不谈。就像残暴的杀人者维达上尉虐杀平民毫无良知,却始终偷偷握着记录着他父亲死亡时间的怀表,时刻提醒自己却生怕别人知道。甚至还希望把自己的死亡时间留给儿子,对死亡的纪念和继承分明是对永生的渴望,人性却总是自欺欺人。
指导魔幻世界进程的“歧途之书”需要经过小女孩的碰触才能开启,所有故事也是从小女孩口中讲出,亦真亦假,很难不让人在影片中怀疑地下王国是小女孩的幻想。
像所有魔幻探险的游戏一样,这样程式化的设计是推动线索的必然,但每一个选择,都是由玩家做出的。奥菲莉亚的探险,也只有她自己定义。魔法树根和奥菲莉亚母亲腹中生命的关联,歧途之书对现实的预测,把魔幻世界和现实直接联系,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所有的魔幻世界,只在维达这里消解。在对他的形象刻画上,用了多次镜头拉进,极尽血腥暴力。他没有像奥菲莉亚的母亲那样对魔法树根质疑,而是直接否定。只有他见到了奥菲莉亚和潘神对话,却看不见潘神。
维达代表着无人性的法西斯统治,是没有一丝希望的残暴。如果奥菲莉亚向往的地下王宫代表着游击队向往的自由明天,那么维达,只能是这一切的摧毁者。
三、魅惑潘神,重重隐喻
潘神在古希腊神话中是牧农神,许多游戏中的羊头兽的原型,同时也是骗局的象征。在影片中潘神给奥菲莉亚讲了很多预言,急不可耐提醒着月圆之夜,诱惑着她未来的美好花园。
不断自问“我这可怜的法翁为什么要骗你呢”,而诱惑原本是潘神的本性,他也会给内心纯洁的人真正的指导。就像他给了奥菲莉亚帮助她母亲生育的曼德拉草,也欺骗她要用亲弟弟的鲜血做祭。
传说潘神的迷宫是只有一个入口和出口的同心圆形状的图案。常可以在天主教堂后院里看到,寓意是每个人的灵魂都必经得轨道,在曲折不定的人生里只能前进,没有退路。一旦选择进入迷宫,集中理念才可以走到中心点,也同时证明你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
小奥菲利亚在迷宫的中心听到的,实际上是她灵魂最深处的声音。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人们都是无辜的,没有人不像奥菲莉亚一样渴望逃离。可惜女主人公奥菲利亚的名字,构思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同名人物,这暗示着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奥菲莉亚初次见面用左手和继父握手被指责,在食人怪的壁橱里也没有听从精灵的指导选择了左边。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法国,她叫雅各宾派,在俄国,她叫布尔什维克,在《潘神的迷宫》,她叫游击队。
先知早就指出了一条中间道路,可是热血沸腾的革命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宁愿用剑,用火,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打通一条天堂之路。
父亲象征着源,母亲腹中的小孩是象征的未来。他没有一个名字,维达叫他“儿子”,奥菲莉亚只叫他“弟弟”,女佣们只叫他“孩子”,影片的结尾也很注意地说提到不会让他知道父亲的名字。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尾:圣者克里斯朵夫渡过了那条河,他问肩上的孩子:“孩子,你究竟是谁?你为何这样沉重?”孩子答道:“我是未来的日子。”希望未来,人们自由知足。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