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写剧本,从认识娄烨开始
看死君:后浪出版社最近出了一本书,梅峰老师的最新著作《编剧的自修课》;借着金马的余热和看死君对梅老师的喜爱,特别推荐给大家。尽管已然写出了这本编剧书,但按梅老师的话说:要是不认识娄烨的话,我可能到今天一个剧本也不会写。
作者| 后浪君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在第五十三届金马奖颁奖礼上,梅峰老师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终荣获最佳改编剧本奖,同时助力主演范伟荣登金马影帝。
此前梅峰就作为编剧曾与娄烨一起创作了多部优秀电影,不仅在第六十二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梅峰还凭借《浮城谜事》于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中再次斩获最佳编剧奖。而此次的获奖片《不成问题的问题》也是其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梅峰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北京电影学院下属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两年前电影学院推出一个新学院派计划,让青年教师出去拍片子,顺路带带学生实践操作。没想到,《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本月初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接着又捧得了金马奖。
梅峰老师在致辞的时候特别感谢了学校给予的支持。
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 1943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讲的是几个大老板一起投资了一个农场,养些鸡鸭,种些蔬菜水果。但农场一直亏损,原因就出在农场主任丁务源也就是范伟身上。
原著小说充满着辛辣的讽刺。但放在老舍先生作品集里,就属于不是特别出挑的那种。为什么选这部作品改编?梅峰的答案是,因为 “今年是老舍去世五十周年,我希望尝试文学巨匠的作品,而且作品是大师之作中不太被谈到的”, 他认为这个故事充分体现老舍对人情社会的洞见,又很容易跟年轻人有沟通。
电影中有三个男主角。丁务源做事八面玲珑,对上对下都很周到,但就是办不成事;伪文青秦妙斋不学无术,只会夸夸其谈;唯一的一个实干家、留学博士尤大兴,最后却被丁主任耍手段搞走了。
不过,相比原作,梅峰和黄石在改编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讽刺,而加入更多女性角色或女性视角。梅峰在采访中曾表示,加入两个女性角色其实是为了配合男主角的环境,产生更均衡的匹配感。
梅峰对剧本的把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获奖后,和他合作过两部电影的郝蕾就在微博上喊话——期待下次的最佳导演是你呦。
以往梅峰的前缀除了编剧就是老师,他身上的文人气很重,他发表的论文篇目比电影作品多多了。据说梅峰和娄烨是 1997 年在一个论坛上认识的,娄烨看了他的论文,写好莱坞窥视欲的,就说,这个论文拍成电影肯定很好看。
后来,他和导演娄烨合作了《颐和园》《浮城谜事》《春风沉醉的夜晚》等等。梅峰说,要是不认识娄烨的话,我可能到今天一个剧本也不会写。
梅峰老师的最新著作《编剧的自修课》也于近期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从理论出发对美国电影剧作进行研究,借用电影学者的经典观点及视角,深入梳理电影叙事的历史与机制,如吸引力与惊诧美学的缘起与应用,神经喜剧与西部片的创作模式变迁。书中还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作者型大师个案、奥斯卡获奖剧本,帮助读者理解与吸收美国剧作体系的优秀养分,借此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作。
《编剧的自修课》序言
作者:梅峰
对于写好一个剧本,应该具有哪些基础和素质?
我想市面上陆续出版了很多专业性翻译书籍,会提供一些帮助,比如 2001 年我就和刘捷翻译出版过法国的剧作教材《剧作练习》,里面包含了起步性的基础训练。她是娄烨的电影《花》的编剧,后来和系里同事连续带了几届国际电影文化传播及中外电影史方向的研究生。
他们当中很多人对编剧也有兴趣,而且很多毕业后也参与到剧本的选题、策划、修改和具体的写作工作当中去。尤其是国别电影和中外电影专题课程的讲座,从电影史和理论及美学和文化的角度开启了某种编剧的趣味和思维,反过来再去专注于具体的编剧方法和技巧,进而获得更多内功的启示和帮助。
特别是我们一起参与进行的古典好莱坞、新好莱坞经典影片的分析,在故事提炼、类型配置、明星选择及偏重编剧的研究和思考中,在一个更为扎实和开阔的平台上,启发彼此的专业学习,也使彼此的编剧能力进一步提升。
美国电影更多地倚重类型和明星机制,而且故事的编排和讲述比较规范,即使存在新好莱坞对大制片厂时代的反叛和拓展,独立电影们的另辟蹊径,以及当代美国电影的多元发展,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清晰的传承和脉络延续。
所以本书当中,我对美国电影剧作的学习和思考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理论研究,回到源头思考电影作为现代媒介和传播工具的特质是什么,尤其是观众的需求和主动意识反过来如何能动地作用电影的意义和内容,以及联系故事和情节的电影叙事应该有怎样更为内在的机制和丰富的层面。结合分析了最有美国气质的西部片类型以及当代最有说服力和仿效影响的爱情神经喜剧。
二是创作研究,审视了作为编导合一同时而更以编剧取胜的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无所不能的各种类型实践和创作。另外,特别从编剧的角度考察了作为作者倡议的希区柯克剧作团队。具体解析了几种主题交织驱动的经典片《欲海情魔》的创作过程,以及作为独立电影人且具有当代创作性的著名编剧查利考夫曼的困境与突破。这一部分更多是通过翻译,从外国的学术界直接吸取有关电影改编的个案与议题。
三是个案分析,直接选取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五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包括《塞尔玛与路易斯》《法尔戈》《心灵捕手》《美国美人》《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从剧作方式以及作者特色进行细密解读和分析,以此管窥美国电影剧作的因袭传统和当前突破,并且结合放置在了当年度奥斯卡评奖的背景语境中。
本书从我个人的视点和爱好,采取了写作和翻译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有效地建构一种具体写作技巧和方法之外的某种视野,从而推动喜欢剧作实践的同学和同行们,从一个更为内在和开阔的境界里拓展编剧的修养和眼光,为理解美国编剧并进行自我剧本的开发和创作提供可能的帮助和启发。
我要特别感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2011 级研究生潘依然、张衍、高明聪,以及 2012 级研究生王钊,另外还有李二仕副教授,他们参与了其中的具体写作和翻译工作。另外还有 2013 级研究生李荣恩以及该书的编辑徐小棠,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也感谢后浪出版公司吴兴元先生和陈草心女士对该书出版的确认和帮助。
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 后浪君、梅峰;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悉达一小撮儿
【 近 期 热 文 】
【最 新 活 动】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