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0部女导演的电影,你看过哪些

猪事丁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0


这几年的国际电影节总喜欢用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指标,去证明自己有多重视女性权益,每年也总有一群各怀目的之人盯着有多少女性入围。但笔者想说的是,作为女性,我们不是“巨婴”,也不是“熊孩”,不需要他人拿糖果来哄,更不需要温室来保护,我们需要的是公平而不带歧视的眼光。



世人对女性的欣赏,总有一天会越过容貌和身材,会因修养而被仰慕,会因品德而被敬重,会因智慧而被崇拜,会因知识而被肯定,会因才华而被拥戴,会因勇气而为其折服。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女性在电影创作领域的比例可以说是非常低的,按照美国电影工业协会的统计,2019年度女性观众全年占比51%以上,但女性电影人的比例可真的是非常低。



数据显示,2019年度好莱坞票房收入前100名的影片中,女性电影工作者占比分别是,导演占比12%(包括联合导演),编剧占比20%(包括联合编剧),摄影占比2%,制片占比26%,执行制片占比19%,剪辑占比23%

 

是因为女性的能力不足吗?显然不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有太多“约定俗成”的隐形条件无限拉高了女性的准入门槛。



前不久,BBC聚焦女性电影创作者,展开了这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投票,共有368名电影评论家、电影记者、电影节策展人和电影学者,针对761部不同地区、题材、类型的电影进行了投票,涵盖84个国家



其中有185名女性投票者,181名男性投票者,还包括一名跨性别人士,以及一名不愿透露性别。每位投票者列出了个人十佳女性导演的电影,组委会对这些电影进行评分和排名,产生以下列出的前100部电影。



投票结果显示出全球女性创作者的艺术力量、创造力和多样性,从Lois Weber1916年的默片《鞋子》,一直到2019年热门的《纪念品》和《燃烧女子的肖像》,都囊括其中。


《纪念品》


《燃烧女子的肖像》


榜单上占比最高的是90年代电影;已故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则是最受欢迎的导演,有6部电影进入百佳;紧随其后的是凯瑟琳·毕格罗、克莱尔·丹尼斯、琳恩·拉姆齐和索菲亚·科波拉


阿涅斯·瓦尔达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获得第一,近10%的投票人将其选为最佳。但纵观整份榜单,缺陷和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欧美电影占据绝大多数,南美、中东、东欧和印度地区的作品也“象征性”选了几部,东亚电影基本缺席,只有带着美国留学背景的赵婷有一部入围作品《骑士》。


《骑士》


当然了,票选天然就是局限的,毕竟它所反映的仅仅是区区数百名投票人的认知领域和文化背景。诸如日本有口皆碑的河濑直美、西川美和,韩国创作出耳目一新之作的尹佳恩(《我们的世界》《豆芽》)、拍出《蜂鸟》的金宝拉,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越南艺术家阮纯诗等都没有被列入其中。

 

《蜂鸟》


更别提华语电影圈中,经典如张暖忻、黄蜀芹、唐书璇、许鞍华等,中青代的李玉、宁瀛、文晏等,以及每年都带来惊喜之作的年轻女导演们,也都被这份榜单所忽视。


和以前一样,榜单只为抛砖引玉,吸引大众关注女性创作者和她们作品中特有的魅力。也许看完这份榜单,你也会想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女性创作者的作品,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1. 《钢琴课》简·坎皮恩(1993)



影片充满了简·坎皮恩哥特式的浪漫和细腻的女性凝视,虽然在27年后的今天看来,《钢琴课》中的性隐喻、政治象征已经变得有些过时,但这些都无损其吸引力。直到今天,坎皮恩依然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拿到戛纳金棕榈的女导演。


2.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阿涅斯·瓦尔达(1962)



如果说《短角情事》奠定瓦尔达作为法国新浪潮先驱的开山之作,那么七年后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已经成熟得让人惊叹不已。两个小时的电影紧贴着女主角克莱奥的半天,人物与空间、道具、镜头等调度不仅精确而且充满意趣,在现实和虚构中带着意味深远的循环。


3. 《让娜·迪尔曼》香特尔·阿克曼(1975)



那个穿着天蓝色衣服的女人在厨房上削土豆,打扫房子,寻找丢失的纽扣,煮咖啡。画面波澜不惊地在长达三个小时里呈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阿克曼创作这部电影时只有25岁,展现日常的同时也带有革新性,她称之为“图像之间的图像”。在静待戏剧冲突的同时,张力已然形成。


4. 《军中禁恋》克莱尔·德尼(1999)



在《军中禁恋》模糊的空间感中,导演和摄影师用镜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男性身体的官能美感,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发自心底的炸裂的欲望。然而,真正让本片为人称道的并不仅是感官调动,而是其克制的观察态度,在冷静和张力之间要取得这样的平衡非常不容易。


5. 《迷失东京》索菲亚·科波拉(2003)



索菲亚·科波拉的这部作品非常巧妙地展现出新千年全球化社会下的当代迷思。在某个程度上而言,迷失是多层面的,迷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转码(translate)的失败。科波拉出色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以异域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陌生来表现这种转码失败(lost in translation)。两位主角都试图去融入异国,但最终只剩逃离。科波拉在影像上的双关用法让人惊艳。


6. 《雏菊》维拉·希蒂洛娃(1966)



专门研究东欧电影的赫伯特·伊戈尔教授曾写道,如果全球能有更多影迷认识维拉·希蒂洛娃,她的《雏菊》肯定是一部世界级的杰作。在冷战时期苏维埃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两位女主角的无政府主义的绝对叛逆,被设计成反抗制度和消费文化的性别角色,先锋蒙太奇、波普艺术,以及各种摄影技巧,放在今天也还是非常前卫。


7. 《拆弹部队》凯瑟琳·毕格罗(2008)



凯瑟琳·毕格罗在2010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的女性。为什么?因为《拆弹部队》做了所有伟大电影都会做的事,直接不加任何修饰地呈现人类社会的残忍面,她的镜头让很多安坐影院吃着爆米花的人,以最近的距离触摸战争。


8. 《托尼·厄德曼》玛伦·阿德(2016)



影片《托尼·厄德曼》中描述的都是寻常人的日常生活冲突,这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细节,却展现出旧家庭伦理在全球风行的新自由主义下的瓦解。而自由切换的影片节奏,让人感受到导演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创作。


9. 《鱼缸》安德里亚·阿诺德(2009)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获得者《鱼缸》延续并超越了英国社会现实主义的传统。以现实主义典型的手法表现人物青春期的叛逆、愤怒、希冀和欲望。


10. 《大地的女儿》茱莉·黛许(1991)



茱莉·黛许的《大地的女儿》非常迷人,带着美国黑人独有的刻在骨子的原生文化印记,是一部记忆与文化的诗意拼接,借由非洲吟游诗人格利特的吟诵,在沙砾、大海、天空、歌声和风景中,记录被“进步”被“文明”的矛盾感。


11. 《上升》拉莉萨·舍皮琴科(1977)



观看《上升》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从屏幕上感觉雪的质感,以及疼痛和冰冷。影片在表现两名士兵躲在阁楼上躲避追捕时,使用了独特的镜头角度和构图,情绪传递强烈得如临其境。影片超越了英雄主义和战争荣誉,在苏联时期是一部真正有艺术态度的作品。


12. 《猎杀本·拉登》凯瑟琳·毕格罗(2012)



非常引人入胜的编剧手法,同时用人类改不掉的劣根性和超现实为电影上色,虽然虚构却异常现实。


13. 《天涯沦落女》阿涅斯·瓦尔达(1985)



影片《天涯沦落女》以虚构的采访和回溯重构现实,将叙事作为虚构的拆解构建是瓦尔达的拿手好戏。影片的重点其实一直都不是流浪女孩儿本身,与其说是展现流浪者挣脱文明后的堕落,不如说是瓦尔达想借这种异化,让观众在影片中那些轻视、蔑视莫娜的民众身上看到自己。论民众是如何被“文明”驯化的,真正的自由结局也许只有死亡。


14. 《惊爆点》凯瑟琳·毕格罗(1991)



15. 《沼泽》卢奎西亚·马特尔(2001)



椅子拖在地板上的摩擦声,冰块掉进酒杯里的撞击声,风暴在山脉中的呼啸声……卢奎西亚·马特尔特有的视听语言在其处女长片中就已经风格化,浸透了阿根廷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南美洲阶级关系、家族斗争,在封闭世界里一如既往地混乱却又自洽。马特尔曾经说过,世界就是一个大池子,所有人都浮在上面,被人类原始欲望的力量驱使着。


16. 《旺达》芭芭拉·洛登(1970)



芭芭拉·洛登在《旺达》中完全革新了长镜头的用途,打破屏幕带来的局限观感。在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剧情长片中,长镜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非常远的距离中,表现空间距离下人物的无力感。由芭芭拉亲身上阵扮演的旺达,在空间内被父权社会结构剥离了行为主动力。


17. 《七美人》里娜·韦特缪勒(1975)



剧作引人入胜,对人性的描绘大胆且具有挑衅性,开场白的诗和结尾的镜头形成互文,在其原创剧本中,带领观众经历20世纪前半叶动荡的意大利。


18. 《美国精神病人》玛丽·哈伦(2000)



乍一看以为是对80年代末华尔街雅痞的讽刺,但事实上影片中男性欲望和感知的双重丧失,是女性凝视男性虚荣心和暴力的最佳案例。影片根据布莱特·埃利斯的小说改编,哈伦去掉原作中男性幻想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锋利的真实感。


19. 《奥兰多》莎拉·波特(1972)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为《奥兰多》的穿越时空跨越人类特性的设计叹为观止,当然影片的成功也有赖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原著,以及蒂尔达·斯文顿的精湛表演。


20. 《独领风骚》艾米·海克林(1995)



21. 《冬天的骨头》黛布拉·格兰尼克(2010)



22. 《凯文怎么了》琳恩·拉姆塞(2011)



23. 《搭便车的人》艾达·卢皮诺(1953)



24. 《伯德小姐》格蕾塔·葛韦格(2017)



25. 《房屋是黑的》芙茹弗·法洛克扎德(1962)



26. 《我们讲述的故事》萨拉·波莉(2012)



27. 《塞尔玛》艾娃·德约列(2014)



28. 《幸福》阿涅斯·瓦尔达(1965)



29. 《季风婚宴》米拉·奈尔(2001)



30. 《扎马》卢奎西亚·马特尔(2017)



31. 《拾穗者》阿涅斯·瓦尔达(2000)



32. 《午夜守门人》莉莉安娜·卡瓦尼(1974)



33. 《你从未真的在此》琳恩·拉姆塞(2017)



34. 《默文·卡拉》琳恩·拉姆塞(2002)



35. 《黑客帝国》沃卓斯基姐妹(1999)



36. 《温蒂与露茜》凯莉·雷查德(2008)



37. 《奥林匹亚》莱妮·里芬施塔尔(1938)



38. 《巴黎在燃烧》詹尼·利文斯通(1990)



39. 《燃烧女子的肖像》瑟琳·席安玛(2019)      

        


40. 《男孩,别哭》金伯莉·皮尔斯(1999)



41. 《何以为家》娜丁·拉巴基(2018)



42. 《阿赫迈德王子历险记》洛特·赖尼格(1926)



43. 《处女之死》索菲亚·科波拉(1999)



44. 《美国甜心》安德里亚·阿诺德(2016)



45. 《意志的胜利》莱妮·里芬施塔尔(1935)



46. 《血尸夜》凯瑟琳·毕格罗(1987)



47. 《天使与我同桌》简·坎皮恩(1990)



48. 《衰弱症》琪拉·穆拉托娃(1989)



49. 《早安孟买》米拉·奈尔(1988)



50. 《骇人听闻》艾达·卢皮诺(1950)



51. 《美国哈兰县》芭芭拉·卡颇(1976)



52. 《幸福的拉扎罗》阿莉切·罗尔瓦赫尔(2018)



53. 《无头的女人》卢奎西亚·马特尔(2008)



54. 《明亮的星》简·坎皮恩(2009)



55. 《女魔头》派蒂·杰金斯(2003)



56. 《第十三修正案》艾娃·德约列(2016)



57. 《鬼书》詹妮弗·肯特(2014)



58. 《神秘约会》Susan Seidelman(1985)



59. 《漫长的告别》琪拉·穆拉托娃(1971)



60. 《红粉联盟》潘妮·马歇尔(1992)



61. 《印度之歌》玛格丽特·杜拉斯(1975)



62. 《末世纪暴潮》凯瑟琳·毕格罗(1995)



63. 《绝代艳后》索菲亚·科波拉(2006)



64. 《骑士》赵婷(2017)



65. 《不留痕迹》黛布拉·格兰尼克(2018)



66. 《捕鼠者》琳恩·拉姆塞(1999)



67. 《德国姐妹》玛加蕾特·冯·特罗塔(1981)



68. 《仲夏夜玫瑰》卡斯·莱蒙斯(1997)



69. 《药头》雪莉·克拉克(1961)



70. 《鲸骑士》妮琪·卡罗(2002)



71. 《贝壳与僧侣》谢尔曼·杜拉克(1928)



72. 《欧洲欧洲》阿格涅丝卡·霍兰(1980)



73. 《肉与灵》伊尔蒂科·茵叶蒂(2017)



74. 《巧克力》克莱尔·德尼(1988)



75. 《米克的近路》凯莉·雷查德(2010)



76. 《女孩帮》瑟琳·席安玛(2014)



77. 《假小子》瑟琳·席安玛(2011)



78. 《苹果》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1998)



79. 《鞋》Lois Weber(1916)



80. 《长大》潘妮·马歇尔(1988)



81. 《独自夜归的女孩》AnaLily Amirpour(2014)



82. 《在陆地上》梅雅·黛伦(1944)



83. 《西雅图未眠夜》诺拉·艾芙隆(1993)



84. 《杰森的画像》雪莉·克拉克(1967)



85. 《一个唱,另一个不唱》阿涅斯·瓦尔达(1977)



86. 《瓦嘉达》海法·曼苏尔(2012)



87. 《35杯朗姆酒》克莱尔·德尼(2008)



88. 《沉默的宫殿》莫菲达·特拉特里(1994)



89. 《阿涅斯的海滩》阿涅斯·瓦尔达(2008)



90. 《开放的美国学府》艾米·海克林(1982)



91. 《白色物质》克莱尔·德尼(2009)



92. 《生吃》朱利亚·迪库诺(2016)



93. 《红色之路》安德里亚·阿诺德(2006)



94. 《家乡的消息》香特尔·阿克曼(1977)



95. 《时间变形中的仪式》梅雅·黛伦(1946)



96. 《安娜的旅程》香特尔·阿克曼(1977)



97. 《领养》玛塔·梅萨罗什(1975)



98. 《在某处》索菲亚·科波拉(2010)



99. 《纪念品》乔安娜·霍格(2019)



100.《孩子们都很好》丽莎·查罗登科(2010)



编译| 猪事丁;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年度十佳!她的表演,如精灵附体
这位科幻作家,已拿过四次雨果奖
这么多年,他从来不曾放弃导演梦
震碎三观!兽笼外,他们活成禽兽
缅怀大林宣彦:核爆,幽灵,青春
拍一部大屠杀电影,需要极大野心
牛逼!不拍电影的昆汀在家写影评
生命雕刻电影,才能照亮至暗时刻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